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878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docx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

初中毛笔书法教学教案

【篇一:

初中一年级写字教案】

初中一年级写字教案

上传:

于文育更新时间:

2012-5-249:

59:

0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写字

楷书与行楷

一、教学内容

楷书与行楷

二、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字的要求

1.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

高书写的速度。

2.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汉字书写基础知识

写好汉字是初中生应该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

写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符号体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楷书,还是行楷书,都是经过长期发展后固定下来的记录汉语的书写形式。

楷书和行书间架结构基本同源,笔画起落基本一致,其形体有一定之规,书写是有规律可循的。

汉字书写是中国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写字水平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方面。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对写好汉字很重要。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

头正、身直、臂放松、脚放平。

四、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是由小学过渡到初中的第一次写字课,由楷书书写过渡到行楷书书写,要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这对学生今后的写字学习和掌握行楷书的基本功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重点

①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②通过对楷书笔画组合的练习,体会汉字的结构特点;通过对行楷的临摹,体会行楷与楷书的不同,增强对写行楷的兴趣。

2、学习难点

就是楷书字形向行楷的过渡。

教师可让学生多临摹几遍。

六、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字的评价建议

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课前要求:

1、选定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楷书(硬笔书法、毛笔小楷)帖。

2、准备一本书法笔记本,记录我们所要学习的书法理论知识。

3、遵守课堂纪律,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堂笔记。

4、执笔:

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掌虚。

5、坐姿: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课题:

临、摹和创造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临摹的方法和作用;了解临、摹和创造的关系。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

掌握临、摹的方法,了解只有继承才有创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1分钟)

<二>、讲授新课: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习字过程的必经阶段。

但从学习的目的来说,却不能以此为止境。

在初学的时候,总是越摹越不对,越临越不像,甚至无意再临摹下去了。

不如干脆自己来个创造吧!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积累了很多年和无数人的写字经验(直接地学习和间接地学习)而创造出来的。

所谓创造,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以后,再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只能是由学习中间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然后可以自出新意,变化笔法,别具形体,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要知道号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是从艰苦的实践和体验中成长起来,不是生来就是大书家的。

一、摹法:

(1)描红:

小学生初学写字,要先描“红模”。

红模是印好的红字范本,用墨笔照样填上;填得多了,手就熟了,对于每个字的形体,在心中手上都能有个大概。

(2)摹书:

把油纸或其他透明而不浸墨的纸,罩在碑、帖上面来摹写,古人叫作“响拓”。

初学写字不先摹写,就不容易入手,如用透明的纸蒙在上面,笔随影写,练习久了,字的结构自然就会写好,所以“对临”(是对着碑、帖临写的意思)之先,应从摹写开始,可以事半功倍。

二、临法:

(1)方格临写:

凡是临写楷书,要用有方格的纸来临,这是为把字体大小、笔画长短排列匀称,有些依*。

将碑、帖放在对面或旁边,看一字,临一字。

(2)去格临写:

如临行、草书,应用无格的纸,就其行笔连接的地方,注意临写;所以用无格的纸,是为了免受拘束。

(以上两种方法都算作“对临”。

(3)分临:

就碑、帖中笔画最清楚无缺损的字选择一个,把这一个字分拆开来,看它一点一画的安顿,学它的结构;再看它每一点、一画的起止转折,学它的笔法。

每天一字,至多三、五字,不可贪多。

(4)空临:

古人学习书法,随时随地都能用功,就是用一枝竹筷或用手指代笔,坐着无事,画沙、画地;睡在床上,画被、画腹;甚至书空作势,只要胸中具有碑、帖字体的笔画结构的印象,用指画空临,也可以收到效果。

(5)背临:

平时将所临写的碑、帖,熟记心中,临写的时候,将碑、帖合起来,照它的笔法、结构,背着摹仿,写完之后,用原碑、帖来对照,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随时重写更正。

凡经过更正的字体,印象较深,以后便不易忘记,能收到较大的效果。

三、摹临法:

同时摹临:

2

先用透明不渗墨的纸,将所要临写的碑、帖摹出,然后用较薄的纸,罩要摹本上,再对照碑帖临写出来。

既摹之后,对于结构、笔法已经大概明了,再加临写,形体和精神,更可以结合起来,这对于学习书法是很有益处的。

从前王羲之说:

“始书之时,不可看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

”(《笔势论》)他所说的一遍正手脚,是说写第一遍的时候,要先把字的手脚端正起来,手脚就是字的笔画,横、坚、撇、捺之类,先把它摆端正了;第二遍得形势,形势就是每个字的形体,因为第一遍,只能将手脚安放端正,不暇注意全体,到了第二遍就应该注意每一个字的整体位置;第三遍微微似本,既在第一遍端了手脚,第二遍注意到整体结构,现在第三遍就应该求其稍微像原本了。

这是专指结构而言,到了第四遍,就是应该注意笔法的时候,所以说:

“加以遒润”。

“遒”是运笔沉着有劲,这是说运笔不论方、圆,笔画总要挺拔;“润”是笔墨秀健不枯槁的意思,行笔太快,墨气不匀,写出来的字,干燥枯焦,当然不会秀润;行笔太慢,笔画滞肥,墨气钝涩,这样“润”倒“润”了,却以不“遒”,就像一个胖子徒有虚肉,不见筋骨,臃肿无力;行笔应该是不快不慢,从容运行,写出字来,不肥不瘦,自然会秀润有劲;最末写到第五遍,已经到了熟能生巧的火候,所以说:

“益加抽拔”。

“抽拔”的意思,就是笔能提得起来(在新学写字的时候,笔是塌在纸上,提不起来的。

),灵活运笔,纵横挥毫。

如果运笔还是生涩,则并末达到纯熟,仍要多写,不得计较遍数。

以上是指练字的一个阶段来讲的。

写到某一阶段可以达到某种程度,逐步深入逐步提高。

只要按步就班地学习,自然会有成功的一天。

俗话说:

“字无百日功”,就是说,要经久不断的练习,才会见到功效。

四、读碑、帖法:

上面所说摹、临的方法,是学习书法必经的阶段,决不可少的。

而帮助摹、临,使得进步更快,还有读碑、帖的一种方法。

我们在不临写的时候,把碑、帖摊开来对它的一笔一画,以至字体的结构变化仔细端详。

其次,再研究它的笔法,对它的起笔、住笔和运笔中间的转折,都一一加以领会。

这样,对于临碑、帖是有极大帮助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布置下堂课学具准备。

(教学参考)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

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3

前人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

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

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

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

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

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

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

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

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

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遇很大的不幸:

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胃又切除三分之二。

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左手,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崇高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

书法家失去手指该是何等不幸!

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

他那神采飞扬的行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著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残废,他痛苦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

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驰名国内外书坛。

同学们,象邓老、林老和费老,在他们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残,却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锲而不舍地追求,取得显著的成就。

我们正当年少,精神充沛,身体健康,不更应该有早努力吗?

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清楚、整洁,要学习历代书法前辈们的奋斗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绩来!

书法口诀

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

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

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

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

写字——常用独体字的书写训练

一、汉字书写基础知识

初中生要写好硬笔行楷字,从书写技法上讲,关键的有两条,一是笔画,即要掌握好自然连带这一最基本的笔画组合规律;二是结构,即要掌握好笔画之间的搭配、布白。

总的来说,写好笔画是为结构服务的。

因此,归根结底是要写好结构。

这就好比画一个人的头像一样,最重要的是把五官合理地安排在脸的轮廓当中。

这也好比盖房子一样,准备好砖瓦、木料固然重要,但要把房子盖好,最重要的是设计好房屋的结构样式。

因此有人也把结构叫做“间架”。

4

从结构上讲,汉字可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种。

独体字也叫单体字,它是由基本笔画、部件组成的字。

从外形看,汉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形状。

一个字是什么形状,就要写成什么形状;尤其是独体字,明确其大致形状十分必要,因为这是行楷字书写端庄、美观的基础。

1正方形。

这样的字形状方正,没有明显的主笔(一个字中最主要的一笔)。

如:

用、正、门、习等字。

正方形的字不要写得太大。

2长方形。

相对于正方形来说,横短竖长,没有其他伸展的笔画,体态瘦长。

这样的字要顺其自然,横向笔画宜短而轻快,竖向笔画宜长而挺拔,切忌写成正方形。

如:

耳、目、月、自等字。

3扁方形。

横长竖短,没有撇捺等伸展的笔画,形态扁。

不要写成正方形。

如:

皿、血、四、二等字。

4正三角。

形态上尖下平,构图像金字塔,很稳重。

如:

上、土、久、止、人等字。

5倒三角。

形态上平下尖,书写时不要偏坠、斜向一方。

如:

丁、了、甲、下等字。

5梯形。

主笔在字的下面,上窄下宽,书写时下部笔画要舒展。

如:

丘、反、无、兄、益等字。

6倒梯形。

主笔在字的上面,上宽下窄。

书写时上部的笔画要拉开,下面的笔画要对正。

如:

言、万、贾、田等字。

7圆形。

主笔在字的中间,中间部分伸展,笔画四周形成向心内聚之势。

如:

面、要、头、赤等字。

8棱形。

中间宽、上下尖。

如:

中、申、个、十等字。

9左斜形。

字的支撑点在右下角,有自左上向右下取势之感。

如:

戈、气、飞等字。

10右斜形。

字的形态自右上往左下取势,有向右倾斜之感,书写时应斜中求正。

如:

夕、少、户、万、力等字。

在书写独体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相对来说,独体字笔画比较少,书写时一定要注意重心平稳。

字的重心是支撑字的份量的中心点,重心平稳,字才能立得住,才能斜中求正,字自然也会端正平稳。

二、很多独体字两边都有撇捺斜形笔画,书写时要注意两边的笔画搭配起支撑作用,整个字才显得端正舒展、美观大方。

三、尽管硬笔字的书写笔画粗细反差不是很大,但一个字的笔画也要有轻有重,有细有粗,尤其是个别笔画在折处、捺处、钩处、起笔和收笔处都宜粗重,这样字才显得富有弹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楷书与行楷书的差别基础上,对行楷书独体字进行书写训练。

大多数独体字都可以做合体字的组成部件,成为偏旁部首,独体字的书写训练也是在为书写偏旁及组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合体字打基础。

1学习重点

在把握行楷书自然连带的笔画组合规律基础上,体会笔画之间由于连带而出现的牵丝痕迹,增加行笔的速度。

2教学内容设置

例举常见的独体字,尤其是能作为合体字偏旁的独体字进行书写训练,并结合课文的抄写,使学生体会独体字在实际书写中与其他字的搭配组合关系;同时在书写中逐渐感知一个字的外形大体是什么样的形状。

3范字提示

本课中选择了大量的独体字作为临摹训练内容。

学生在练习时主要应把握独体字不同的字形。

在抄写课文时,也应体会独体字在词组、句子中的应用。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

/0904/20094271100.asp

5

【篇二:

《书法欣赏》教案】

《书法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

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室的影视设备,电脑,介绍书法的vcd光碟等。

教学过程:

一、讲述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

艺术。

2.中国文字书法的发生的诸因素。

人类为生活、生存而创造了文字,并使文字的形式——书体不断发展变化,如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等。

每一次书体的变化,都使它的服务范围拓宽,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汉字的式样,在越来越统一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精美,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

再加上汉晋以来统治阶级对这一艺术的大力倡导,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

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名帖和墨迹,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花朵。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的基础。

汉字的产生,也就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造

型,以及匀称、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三方面因素:

其一,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从象形开始,是表意的。

“依类象形”,“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虽然经历了种种变迁,仍然保留其表意的特征。

汉字丰富的点画线条和复杂的形体结构在形式美

的基本法则之下可以产生无尽的变化。

正是汉字本身具有造形美因素,汉字才有可能成为一门艺

术。

其二,汉字的书写工具——毛笔,汉字书写能成为一种绝妙的艺术,同它很有关系。

毛笔

体圆锋尖,刚柔相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由于用笔力度、速度和方向的不同,写出来的点画线

条可以产生轻重缓急枯润浓淡藏露方圆种种变化。

作书者的情感起伏和心理波动,也能从笔下微

妙的起承转合中表现出来,生动地记录在纸上。

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艺术。

其三,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

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为汉字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材料和

造形载体。

而最终使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

书家把对自然的认识,对生

命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渗入汉字书写之中,汉字书写由此得出从写字的“技”

升华为艺术之“道”。

书法中的一点一画,一揖一让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和思想内涵

以及书者个性个化的情怀,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释家的“渐修”在书法中都有

不同程度的体现。

我们看一块石碑、一帧法帖,透过那石花斑剥、墨色依稀的笔画,首先先感悟

到的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

所以中华文化思想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值得注意的书法和写字

是两个既有共同点又相区别的不同概念。

一个强调艺术,一个强调实用。

写字只有达到一定的艺

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之后才能成为书法。

3.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1)书法与中国画。

古有书画同源之说,这说明书法与中国画关系密切之深。

汉字来源于

形象。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以形象为基础,而造形之始就是根据物象成其物,它们本身就是一幅

经过加工的抽象了的绘画作品。

虽然后来汉字在发展演变中日渐远离物象,但溯本追源,还是离

不开形象。

书法和中国画都是用线条造形。

书法是线条造形艺术,是以点、横、撇、捺、提、折

等线条进行规定的造形组合。

中国画同样离不开线条,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都要通过线条来塑

造形象。

具有相同的审美观念。

二者都注重墨色的枯润浓淡,章法的虚实主次,讲究神采、气韵,

把意境美的追求放在形态的表现上。

苏轼说: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

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

同样他在论画时,也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强调也意境与

神韵。

书法与国画在形式上也能都融合在一起。

我国的绘画在传统上讲究题款,而题款本身就

是一幅书法作品,它除表明作者的身份以及作画时间外,更重要的在于书与画的交融,丰富作品

内容,增添作品情趣,从而取得双剑合璧、相映成辉的艺术效果。

一般说来,每一幅中国画里都

有书法的内容。

使用的工具材料也有很大的一致性,文房四宝是书法和国画的共用品。

因为以上

原因,造就了历史上一代代书画兼长的大师,如苏轼、唐伯虎、郑板桥等人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

(2)书法与篆刻。

篆刻就是以篆书刻写的艺术。

篆刻与书法关系十分密切,也是线条造形的艺术。

所不同的是,

一种是用毛笔写出来,一种是用刀刻出来。

但从刻这一过程来看,印稿无疑是书法作品。

此外,书法还与文学(尤其诗、词)、音乐、舞蹈、武术等有广泛的联系。

例如书法与文学

的关系,书者如具备相当文学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熟悉一定诗词歌赋,达到一定的境界,对其

书法艺术的提高很帮助。

作品中的文字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文学素养。

历史

上一些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不但在书艺上是光辉

典范,其文字在文学上也是不朽之作。

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应该语言新颖、内容健康、富有哲理

和诗意,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介绍书法欣赏的有关内容(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就是欣赏者接触书法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

现代书法家沈默尹先生说:

“世

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

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吸引了几千年的无数华

夏子孙,使不计其数的人为之孜孜终生,并且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征服了并不

懂得中国文字的欧洲人。

马克思说: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同样,不懂

得欣赏,最美的书法作品也没有意义。

要欣赏书法,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书法欣赏,不

但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亨受,而且对学书者来说,还可以开扩眼界,学习借鉴前人

书法艺术的重要手段。

多欣赏,可以提高对书法作品的感从受能力,丰富内心世界,使人更富于

想象,从而提高赏者的创造力。

1.书法欣赏的特点。

(1)书法欣赏的再创造。

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在感受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

书法作品进行积极的能动的再创造。

但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简约的线条艺术,它不应言,也不具

象,仅以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墨迹,表达书者情思。

可以说,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艺术

的再创造,但欣赏书法的再创造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看小说可根据自己生活经

历想象出书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相貌,看绘画则可以所绘形象跟现实物体建立起一种对应的联

系。

书法更接近于音乐,有人称书法为“无声之音”,音乐的要素一是旋律,二是节奏。

书法

也一样,每一笔每一字都是在不同的轻重缓急中有节奏地写出来,而每一行每一篇忽如“奔雷坠

石,鸿飞兽骇”,忽如“山崩海啸”,忽如光风明月。

这正象音乐中的不同旋律和不同乐曲。

音乐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可表现激昂、忧伤、悲壮、恬静各种不同的感情,书法亦然。

各种艺术都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我们以为文字内容就象歌词,表现文字内容的书法就象为歌词谱曲。

曲谱要尽可能地去表现歌词(文字)的内容。

这样的书法既可以与文字内容一起欣赏,也可以独立欣赏书法。

单看书法也有欣赏价值,但不够完美,因为连同文字内容一起欣赏是民族传统习惯。

比如我们用“瘦金体”去写岳飞的“满江红”,如果连同“壮怀激烈”的内容一起去欣赏,就很难令人满意了。

总之,书法欣赏具有再创造的特点。

(2)书法欣赏的模糊性。

书法欣赏的模糊性是什么?

首先是线条的抽象性。

中国书法中的线条,是书法者内心感情活动的轨迹,它区别于几何学上的线条,它活生生,有感情,有力量,有形象。

但它究景是什么情调和意趣,难以确指。

例如,一横,在欣赏者眼里,可以看作“千里阵云“,也可看作是“一条钢筋”;一点,可以是“高峰坠石”,也可以是“平地砖头”。

很难用准确语言表达出来,是因为书法欣赏具有较强的“模糊性”或叫“朦胧感”。

只是道出大致的感觉而已。

书法欣赏的层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审美力的高下。

由于书法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就必然带有欣赏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造成其差异性的原因有主要有三个:

一是受政治立场影响。

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欣赏作品就是欣赏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