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68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docx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

一、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各阶段教育家及其教学著作。

P24-30

1.萌芽阶段,中国先秦,古希腊

教育家孔子,《论语》等,强调通过教育来重建奴隶社会的秩序,恢复社会原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主张贤人政治,推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而仕”;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行结合、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具体的教学、德育原则和方法。

思孟学派,《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柏拉图的《理想国》:

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一切方面高于个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该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独立形态阶段。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夸美纽斯,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此书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书的主要影响:

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二,突出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和改革联系起来,论证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第三,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做了深入论证。

第四,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

第五,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推动学校规范化,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

第六,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发展贡献甚大。

老师的课件是这样表述的: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包括教育的作用与地位、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

尤其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的《爱弥儿》。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他认为创建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人们的新观念,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第二,儿童中心的观念。

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第四,实用主义观念。

第五,发现的观念。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则是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老师的课件是这样表述的:

《普通教育学》把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力求使教育科学化。

其著作中所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论,对后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3.发展多样化阶段: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186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3)

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1912)、《人类的教育学》(1913)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

杜威教育思想(基本观点):

杜威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入手,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他提出“新三中心”,即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对旧教育进行改造。

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4.理论深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可以指导老师更加具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过程提供了依据。

学生智能开发理论研究——皮亚杰、布鲁纳

课程理论的深化研究——课程理论三大典型学派: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

二、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分歧及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P30-31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他根据心理学来阐述了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它也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之后,他的这一理论被他的学生所发展。

这就是席勒,他明确的把教学分成了两个阶段,作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

赖因则在前面加了一个预备阶段,并对原由的四个阶段作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修改,演变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段教学法”。

这种教学过程理论,在欧美各国流行、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被后人称之为传统教育派或传统教学。

传统的教育学派,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则日益显露出了严重的弊端。

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行,而这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表现的也是异常的明显,我们的教学过程指导理论显然还停留在传统教育学派的理论之下,亟待改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验的日益普及和日益运用于教育,出现了一种反传统的教育学派,它就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

他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他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

从情景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动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改假设、获得结论。

它被简明的概括为: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作“五步教学法”。

这就形成了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基本对立:

五段教学法与五步教学法的对立。

现代教育学派注重从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或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

但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取知识,违反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故到30年代,杜威的教学理论便很快的衰落。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P15-16

1.生物起源论。

把教育的起源万全归于生物的本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和自觉性。

2.心理起源论。

把教育归结为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次,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劳动。

再次,原始社会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儿童跟随有经验的长者共同劳动,在这同时学习各种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

总之,教育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这是马克思产义的正确观点。

四、教育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

P38

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教育就有了两个基本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在这两个基本关系中又内含着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五、简述教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

P49-58

1.经济功能。

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为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第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纬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纬度的劳动者。

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表现在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能够发展科学。

2.政治功能。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3.文化功能。

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表现在教育能够传承文化,即传递、保存和活化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六、如何理解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73-76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体现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和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力求适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拉动学生的发展。

七、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在学生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怎样?

39-47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方面:

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

先天性因素最基本的是遗传。

遗传是指人从前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我们又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被人改造的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环境可以使人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并使人获得一定的活动知识和经验,如孟母三迁。

第二,环境制约着人的才能的发展。

第三,环境影响着人的身体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表现在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

八、简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126-127

个体本位论,主张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和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也即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只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简单地说,社会本位论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只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

 

九、简述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及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2-144

198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要求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事、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0年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

“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即: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十、怎样全面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

199-201

社会地位通常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从事该职业的要求和人员素质,并通过该职业所享有的权利、待遇、声望等体现出来。

一般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四个方面构成,整体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以这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

一般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一种专业地位,无论公立、私立学校的教师,还是担任行政、辅助工作的教师,首先都必须接受一定期限的专业训练,树立教育专业的意识态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教师任职资格,方可行使教师的专业权利。

教师的专业地位的实质就是必须拥有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衡量教师专业地位高低的标准就是一系列的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和落实程度。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用和享用的状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

近年来在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教师的经济收入在各行业排位中略有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有所增强。

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整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教师参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专业权限、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

目前,我国广泛提倡尊师重教,调动了教师的政治热情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

职业声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劳程度,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是众口皆碑的,职业形象也一直较好。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必须引起广大教师警觉,教师的职业声望也要靠教师自己去珍惜和维护。

 

教育学复习内容(11-20)

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主要的教育家及教育学著作、教育观点?

24-23

答:

(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孔子的《论语》、思孟学派的《学记》、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科学的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①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包括教育的作用与地位、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

②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的《爱弥儿》:

①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将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②儿童中心的观点,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率性发展的人,教育不应压抑儿童的个性;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④使用注意的观念;⑤发现的观念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把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力求使教育科学化。

其著作中所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论,对后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3)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多样化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教育即生活;②从做中学;③儿童中心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教育毫无用处;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③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一句,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得出有关教育上的种种认识。

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人类的教育学》:

(4)理论深化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皮亚杰:

学生智能开发理论研究

布鲁纳:

①学生智能开发理论研究;②课程结构理论。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

赞科夫:

“新教学体系”

11、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194-195

答:

(1)专业精神的发展:

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2)专业知识的发展:

教师要努力扩大知识视野,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向,并能根据当代知识发展变化的状况,自觉地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研究教育对象和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力求以有效的教育活动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3)专业技能的发展:

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

主要是教育教学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中包括与学生交往、实施课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等技能,能够帮助自己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研究和使用个别化的教育方式。

12、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95-198

答:

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

13、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前瞻性素质有哪些?

如何培养和提高这些素质?

210-216

答:

(1)基本素质:

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

前瞻性素质:

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2)培养和提高:

自己发挥

14、课程的概念和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涵义是什么?

219-223

答:

(1)课程的概念:

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类型及特点:

①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

依据知识门类分科设置的,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它往往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经验课程:

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来设置的,它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施,课程组织心理学化。

②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

由单一学科构成的课程,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

由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

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是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地方课程:

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

通过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④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

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的,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有所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⑤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一般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

又译隐蔽课程、潜课程、潜在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一般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一种“非正式课程”。

(2)均衡性:

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应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应包容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综合性:

①应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应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性:

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的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5.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242-243

答:

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

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也同时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包括教学科目和活动的程序、时数和结构。

课程标准:

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属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

包括各学科、活动的目标、要求、任务、范围、课时分配。

16.如何理解课程现代化?

231-234

答:

(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要求正确理解课程的概念,不仅应将课程看做是计划化、组织化了的具体科目,而且应将它理解为学生校内外生活经验的总合。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具有民族性、具有结构性

(3)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①教学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②教学模式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③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

(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①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对象、②评价技术应量化与非量化结合、③评价手段应有测验、考试和“非考试性”测评。

17.教学的概念和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262-263

答:

教学(广义):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活动。

教学(狭义):

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处于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①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②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

学校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下降。

18.现代教学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263教学过程的本质。

281-283

答:

(1)现代教学的基本作用:

①授受基础知识;②形成基本技能;③发展基本能力;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教学过程本质:

①认识说:

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是同一的。

②特殊认识说: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应用巩固”的过程。

③儿童发展说:

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④双边活动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相同一的过程。

⑤多质说或符合说:

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⑥认识——实践说: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认识——实践相同一的过程。

⑦认识——发展说: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是儿童“认识”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⑧审美过程说:

教学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

19.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75

答: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0.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278-281

答: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3)感知教学材料;(4)理解教学材料;(5)巩固知识经验;(6)运用知识经验;(7)测评教学效果

21.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各教学原则的基本涵义及其贯彻要求是什么?

答: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各教学原则的基本涵义及其贯彻要求: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其基本要求为: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其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