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古诗词曲鉴赏复习习题.docx
《中考语文专题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古诗词曲鉴赏复习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古诗词曲鉴赏复习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古诗词曲鉴赏复习习题
(一)课内古诗词曲专项训练
七年级(上册)
(一)杂 诗
1.古诗词一般避免重复用字,而本诗却连用了两个“故乡”,这是诗人的疏忽吗?
为什么?
这不是诗人的疏忽,连用两个“故乡”,表达了游子他乡遇故人时渴望了解故乡人、故乡事的急切心情。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采用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用叙家常的形式表现对家乡的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二)夜雨寄北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暗含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渐浓,衬托出了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三)淮上与友人别
1.第一、二句写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与朋友分别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别之苦。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
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同是宦游人(出外做官)
(2)无为在歧路(不要)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和“望”字。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遭遇贬谪的感慨。
其中又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指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忍不拔(意志坚定)(意思对即可)的人生态度。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切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2019·预测)最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三层意思?
有什么表达效果?
意思:
①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②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③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表达效果: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使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它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七)登飞来峰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浮云”寓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2016·河池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敌对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示例:
这两句更多的是在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愉。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部消除的精神状态。
2.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九)望 岳
1.(2018·恩施)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2.(2018·恩施)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3.(2018·恩施)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十)观沧海
曹 操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示例:
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十一)木兰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赏赐百千强(多,余)
(2)出郭相扶将(外城)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意思答对即可)
3.说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既是一个美丽清纯的少女,又是一个英勇杀敌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七年级(下册)
(十二)饮 酒
1.(2017·凤山一模)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
不能。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意趣。
3.“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十三)登幽州台歌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两个“不见”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为什么?
不同,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表现出诗人的感慨。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十四)次北固山下
1.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表现了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示例一: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十五)雁门太守行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十六)天净沙 秋思
1.(2015·河池)“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散曲的题目。
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2015·河池)请写出这首散曲的主旨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十七)迢迢牵牛星
1.诗中说“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
请说说你的理解。
“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得来的感受,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抒发了什么感情?
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十八)渡荆门送别
1.(2018·鄂州)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示例:
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3.(2018·鄂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尾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来送我,依依不舍,体现了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十九)春 望
1.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此时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
同时“家书抵万金”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很自然地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诗结尾两句。
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的描写,写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用“白头”“搔”“不胜簪”等词语,表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二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2.诗歌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冰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象作了总结;后一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意近即可)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
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二十一)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1.请从任一个角度,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明月”“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了哪些感官?
为什么这样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八年级(上册)
(二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作此诗时,诗人只有四十九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看?
“老”是指心理年龄,诗人饱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二十三)过故人庄
1.全诗先叙事,交代做客田家的原因;再写景,由近及远地描绘了山村的优美风光;然后再叙事,写临窗对饮,畅谈农事,写出了平静质朴的田庄生活;最后写再约重阳赏菊。
景、事、人融为一体。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乡村景色图,写出了作者对田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体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十四)游山西村
1.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品析,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行走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
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2.(2018·云南)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
3.(2018·云南)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二十五)渔家傲 秋思
1.(2018·十堰)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简单的两个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遥远的家乡还不知归途,而乡愁更浓。
2.(2016·河池模拟)“羌管悠悠霜满地”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边地萧瑟苍凉的景象,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3.(2018·怀化)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二十六)浣溪沙
1.(2018·南充)上阕描写春天或春季(季节)的景色,表现该季节特征的景物有兰芽、子规。
2.(2018·淮安)上片写“萧萧暮雨”有哪些作用?
写“萧萧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3.(2018·南充)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借溪水西流表现作者老当益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十七)观刈麦
1.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让粮食早日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只希望夏天可以长一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二十八)赤 壁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做铺垫。
(意对即可)
2.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反说其事,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二十九)过零丁洋
1.(2019·预测)首联写了诗人个人经历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入仕,二是起兵抗元。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
2.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连接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在哪里。
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
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三十)己亥杂诗
1.诗歌开头一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衬托离愁,“离愁”一词更是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2.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志向和态度。
(三十一)山坡羊 潼关怀古
1.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被重重山峦包围的样子,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2.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
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民流离失所。
这里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年级(下册)
(三十二)十五从军征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楚画面。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十三)诉衷情
1.诗中“觅封侯”用了班超(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情(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三十四)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赏析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三十五)满江红
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佳节美景,并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的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把表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表达自己初离家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感。
(三十六)朝天子 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哪一个字贯穿始终?
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以“吹”字贯穿始终。
分别写了:
吹之声“腔儿大”,吹之功用“全仗你抬声价”,吹之恶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
2.这首散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人民对宦官丑恶行径的痛恨之情。
(三十七)归园田居
1.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例,赏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本诗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理趣。
这两句写耕作生活,“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叙家常,语言平实不见丝毫修饰。
同时,“带月荷锄归”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悦和归隐的逸兴,于平淡中又富有理趣。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
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污浊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三十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品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与“撼”的表达效果。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使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显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2.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钓鱼人,心想得鱼而苦于没渔具,空存向往。
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三十九)终南别业
1.人们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
请说说其中蕴含的妙境。
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他人在遇到逆境或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
其中的妙境主要是在行止描写中隐含着随遇而安、悠闲自适的心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四十)渔家傲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帆舞”所呈现的景象。
示例:
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船只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实结合,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四十一)长相思
1.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的天气转变来渲染孤寂氛围。
全词通过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与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身向榆关那畔行”中“身”字给人印象极深刻,请简要赏析这个字。
“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词人心系故园。
九年级(上册)
(四十二)使至塞上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表面是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实际上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2.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所展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