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644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docx

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

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

基本原则:

根据病变性质及部位选择在主要优势方位上同层厚、同层间隔扫描的2~3个不同序列,主要用于定性诊断,辅以另外2个方位的1~2个序列,用于辅助定位诊断。

骨骼、软骨、滑膜病变以质子脂肪抑制(proteindensityweightedimaging,PDWI)-fs、T2WI、T1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组合为主,软组织病变以fs-T2WI、T2WI、T1WI序列组合为主。

第一节肩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肩关节专用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头先进,仰卧位,被检侧肩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肩关节紧贴检查床并尽量位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肱骨头。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

(1)轴面快速自旋回波PDWI-fs或梯度回波T2*WI序列,扫描基线垂直于关节盂及肱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肩锁关节至关节盂下缘;

(2)斜冠状面fs-T2WI及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关节盂或平行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包含肩关节软组织前后缘或病变区域;

(3)斜矢状面PDWI-fs,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关节盂或垂直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覆盖肱骨头外侧软组织至关节盂内侧或病变区域。

增强扫描:

 轴面、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关节腔造影:

 穿刺并向关节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100~500倍的钆对比剂,采用fs-T1WI序列,扫描上述平扫的3个方位,必要时可加扫外展外旋位。

4.技术参数:

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4.0mm,层间隔≤层厚×10%,FOV(160~200)mm×(160~20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结构,关节唇、肱骨头、肩锁关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显示清晰;

(2)扫描方位标准;

(3)无明显运动伪影。

第二节上臂、前臂、大腿、小腿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四肢关节软线圈、正交线圈、心脏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

上肢:

被检侧上肢尽量置于床中心(身体半侧卧于检查床偏外侧),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上臂、前臂长轴中点、ROI中心。

下肢:

仰卧位,单侧检查下肢尽量置于床中心,双侧检查身体位于床中心,脚尖向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大腿、小腿长轴中心或ROI中心,线圈至少包含邻近1个关节。

3.方位及序列:

平扫:

(1)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2WI。

(2)T1WI,根据fs-T2WI序列,选择显示病变最佳的方位扫描1个方位即可,如见异常高信号,需要在同方位加扫fs-T1WI。

冠状面及矢状面FOV应包含1个邻近关节。

增强扫描:

 fs-T1WI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均需扫描。

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

4.技术参数:

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选择以轴面为主(冠状面和矢状面为辅)或相反。

轴面层厚5.0~8.0mm,冠状面及矢状面层厚≤5.0mm,层间隔≤层厚×20%,矩阵≥288×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相应长骨及其软组织结构,冠状面及矢状面FOV至少包含1个关节;

(2)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三节肘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推荐肘关节及四肢关节专用线圈,也可采用软线圈包裹。

不建议采用大体积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被检侧上肢尽量置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肘关节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

(1)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PDWI-fs或fs-T2WI。

(2)T1WI,选择显示病灶最佳的方位,扫描一个方位即可,推荐采用冠状面扫描;如见异常高信号,需要在同方位加扫fs-T1WI。

增强扫描:

 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采用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选择以轴面为主(冠状面和矢状面为辅)或相反。

层厚3.0~4.0mm,层间隔≤层厚×10%,FOV(120~160)mm×(120~16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肘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

(2)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四节腕关节、手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腕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1)头先进,被检侧手上举于头上位,伸直,掌心向下;

(2)被检侧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部位尽量置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腕关节、手中心。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

 冠状面fs-T2WI及T1WI、轴面fs-T2WI,必要时加矢状面fs-T2WI或T1WI。

(2)增强扫描:

 冠状面、轴面、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扫描方位以冠状面为主,辅以轴面、矢状面。

尽量选择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层厚≤3.0mm,层间隔≤层厚×10%。

腕关节FOV(80~120)mm×(80~120)mm,矩阵≥256×224;手FOV(200~250)mm×(200~250)mm,矩阵≥288×224。

三维序列层厚0.5~2.0mm,无间隔扫描。

5.图像要求:

(1)显示腕关节、手部骨性及其软组织结构;

(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五节骨盆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

 轴面fs-T2WI、T1WI,扫描范围覆盖髂骨嵴至耻骨联合下缘;冠状面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上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点连线,范围覆盖髂骨翼前后缘或病灶ROI。

(2)增强扫描:

 轴面、冠状面fs-T1WI。

4.技术参数:

层厚5.0~6.0mm,层间隔≤层厚×20%,FOV(320~380)mm×(320~38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骨盆骨性及软组织结构;

(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六节髋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下2.5cm水平。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

 轴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点连线,扫描范围覆盖髋臼至股骨大转子;冠状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范围覆盖股骨头前缘至股骨大转子后缘。

(2)增强扫描:

 横轴、冠状面fs-T1WI。

4.技术参数:

层厚4.0~5.0mm,层间隔≤层厚×10%,FOV(300~340)mm×(300~340)mm,矩阵≥320×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髋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

(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七节骶髂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以斜冠状面为主,辅以斜轴面。

(1)平扫:

 斜冠状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骶骨长轴,范围覆盖骶骨前后缘;斜轴面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骶骨长轴,范围覆盖骶髂关节上下界。

(2)增强扫描:

 斜冠状面及斜轴面fs-T1WI。

4.技术参数:

层厚4.0~5.0mm,层间隔≤层厚×10%,FOV(260~300)mm×(260~300)mm,矩阵≥320×224。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髂骨面和骶骨面滑膜等;

(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八节膝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被检侧膝关节屈曲10°~15°,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拉直状态。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髌骨下缘。

3.方位及序列:

 

平扫:

(1)冠状面:

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股骨内、外侧髁后缘连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膝关节上下长轴。

扫描范围覆盖髌骨前缘至关节软组织后缘或病变ROI。

(2)矢状面:

T1WI及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膝关节冠状面,扫描范围覆盖股骨内、外侧髁或膝关节软组织内外侧缘。

(3)轴面:

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胫骨平台关节面,扫描范围覆盖髌骨上缘至腓骨小头或病变区域。

(4)其他:

如果常规矢状面显示交叉韧带不佳,可考虑加扫斜矢状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向前内方向倾斜10°~15°,大致与股骨外髁外缘平行;如果主要观察关节软骨,也可加扫三维梯度回波fs-T1WI序列。

增强扫描:

 冠状面、斜矢状面、轴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扫描方位包括矢状面、冠状面及轴面,行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尤其是关节软骨、滑膜病变)。

二维序列层厚3.0~4.0mm,层间隔≤层厚×10%,FOV(160~200)mm×(160~200)mm,矩阵≥256×224。

三维序列层厚0.5~2.0mm,无间隔扫描,FOV(160~200)mm×(160~200)mm,矩阵≥288×256。

fs-T2WITE40~60ms。

5.图像要求:

(1)显示膝关节的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关节韧带、半月板等;

(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九节踝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被检侧踝关节脚尖向前。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内外踝连线。

3.方位及序列:

 

平扫:

(1)轴面轻度fs-T2WI或PDWI-fs,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踝关节间隙,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内、外踝连线,扫描范围覆盖胫腓关节至跟骨;

(2)冠状面T1WI及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内、外踝的连线及胫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踝关节前后缘;

(3)矢状面PDWI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胫骨内、外踝连线及平行于胫骨长轴,扫描范围包含踝关节内、外踝。

增强扫描:

 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扫描方位以冠状面、矢状面为主,辅以轴面,行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3.0~4.0mm,层间隔≤层厚×10%,FOV(160~200)mm×(160~200)mm,矩阵≥256×224。

三维序列层厚0.5~2.0mm,无间隔扫描,FOV(160~200)mm×(160~200)mm,矩阵≥288×256。

5.图像要求:

(1)显示踝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胫骨及腓骨下端、跟骨、距骨、跟腓韧带、胫腓前后韧带及跟腱等清晰可见;

(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十节跟腱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