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43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docx

诗歌鉴赏的几个重难点梳理详解

第三节、诗歌鉴赏的几个难点

一、注意区分写景特点与景物特点的不同

1、写景特点(写景手法、角度)

写景特点(角度)指作者描写景物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常见的写景特点有: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自然之景与社会之境相结合、色彩组合(对比)、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痛感)、点面结合、时间更替、空间变化(远近高低)、一句一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例如: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问: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战争的?

例如: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

作者是怎样来写夜雪的?

有什么妙处?

2、景物特点

景物特点指作者描写景物时表现的景物某种特征。

例如

景物特点: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

优美、壮美、生动、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气势飞动、苍凉黯淡等。

例如: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诗人主要描写了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穿云而出的月色、惊扰的山鸟、寂静的春涧等景,采用以动衬静的方法,写出了春涧深幽寂静的特点。

例如: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描写了急促的风,高远的天空,哀啼的猿啸,清澈的沙渚白色的沙滩,盘旋的飞鸟,萧萧飘落的树叶,滚滚而来的江水。

写出了秋天的长江旷远壮阔、萧瑟肃杀的特点。

▲掌握写景特点(角度)要从分析景与景、景与情的关系入手,掌握景物的特点要从景物本身描写时的情况来分析概括。

二、关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的区别和关系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对比、反问、设问等。

3、表现手法:

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结合、照应、动静结合、起兴、虚实结合等。

▲注意:

首先,表达方式只是语言的形式不同,无所谓手法和技巧,所以一谈到技巧和手法,就要把其排除在外。

其次,修辞虽然单列出来与表现手法并列,但是从广义上来说,

也是表现手法的一种,在诗歌鉴赏上并不与表现手法严格区分出来,所以当问到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我们也要把修辞手法考虑进去。

第三,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三者在宽泛的意义上都是相同的,不要求我们严格区分。

三、衬托(烘托)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既是表现手法,又是修辞手法,而衬托(烘托)不属于修辞手法。

2、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且在诗中都必须出现;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有时被反衬的事物不一定在诗中出现,只是让我们去领会:

比如以动衬静。

例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简析: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并没有主次的区别,只是时间的更替而发生了变迁而已,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例如:

鹧鸪天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釄【注】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釄(túmí):

一种观赏植物。

问题:

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

是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相生)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步骤一)(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步骤二)(2分)

3、衬托有三种表现形式:

(1)正衬:

主体与衬体相似: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析:

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了汪伦对我情谊之深。

(2)反衬:

主体与衬体相反。

例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析:

此处以狗吠、鸡鸣反衬出乡间的宁静、平和。

(3)侧面烘托:

主体与衬体相关。

例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析:

此处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注意:

有时候,有主次区分情况下的对比,也可以叫做反衬,同样给分。

四、情景关系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的结合有多种方式,我们需要仔细辨别。

①触景生情:

先写景后写情

以景结情:

情在前,景在诗的最后结束全诗。

以景衬情:

景在前,情在后。

又可以分为:

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情与景紧密结合,不能分开,又叫情景交融。

▲注意区分的方法:

仔细观察情与景各处在什么位置;找出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分析二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1、“触景生情”

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是先有景后有情。

例如: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2、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又叫以景作结,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使得全诗耐人寻味,韵味悠长。

例如: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

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

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以景衬情

以景衬情是用写景来为后面的写情服务,景在前,情在后。

又可以分为:

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

例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例如:

荆轲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以哀景写哀情)

例如: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

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

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题目:

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5分)

参考答案

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

(1分)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3分)

▲注意,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所谓“以情结景”:

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

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例如:

寇准的《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伤春怀人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4、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此时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情与景紧密结合,不能分开,又叫情景交融,常用拟人手法。

例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练习:

(07北京卷)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对这首词作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上片描写了清明之际的春景:

“风细”“柳斜”“春水”和春“花”,营造了一幅“春未老”的美好春景。

下片抒发了由此景引发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春虽未老,人却因无法回家而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的“思乡”之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问题:

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试分析。

答:

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诗人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送别魏二,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种景物描写有力的衬托了朋友与诗人分别时的悲凉心情。

首句看上写乐景,实际上写醉别的哀情。

五、行文技巧(构思技巧)

诗歌的行文技巧属于诗歌的形式问题,但我们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内容才能把握。

1诗歌开头

(1)起势抓钢,即景生情

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先声夺人,设下悬念

例如:

风动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3)发端突兀,出人意料

例如: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

(4)起句发问,引人注意

例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5)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总领全篇:

例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奠定基调

例如: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谓水流。

(8)渲染气氛: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意:

有的开头不止一种作用,答题时要仔细分析。

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个开头就不仅仅起势抓钢,即景生情,也有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诗歌结尾:

(1)以情作结: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以景作结:

缭乱边愁听不见,高高秋月照长城。

(3)画龙点睛、卒章见志:

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然!

(4)议论收尾: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问句收束: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6)照应题目(开头)首尾呼应: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代: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3、篇章结构与层次特点

(1)抑扬结合

例如: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欲扬先抑)

例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欲抑先扬)

(2)起承转合:

律诗的结构

(3)承上启下:

词的上阙结尾,下阙开头往往会有这个特点。

例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4)首尾呼应(铺垫照应)

(5)先景后情(先情后景)

例如:

越中览古

李白(唐)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唐)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题目:

这两首诗在行文构思上有何不同,请简析。

例如: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

郊野;③棰:

鞭子;④觳觫:

指牛。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

(1)示例一:

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

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

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

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

[明]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这首诗分作几个层次?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请做具体赏析。

参考答案:

前两句为第一层,是写静态的景:

溪流碧绿,小桥连接溪流两岸,桥西夕阳的余晖把山岭染成了丹色,也映照着归途中的扶杖老人,画面色彩鲜艳,画意静谧优雅。

后两句为第二层,是动态的景:

眼前美景激起老人诗兴,微吟之际不料惊起溪鸟飞入云中,鸟的啼声散步四野,画面一下子变得鲜活灵动。

▲注意:

古代诗歌往往把景和情相结合,所以辨别哪些是写景句子,哪些是写情议论的句子,就比较容易区分出诗歌的层次结构。

附录、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例如《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例如:

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例如《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如《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该诗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6、时空角度

时间上,一天当中时光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7、主客观角度

从描写景物的主客观角度,多运用拟人手法。

例如落叶

[唐]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