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33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docx

中山纪中届高三月考语文

中山纪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

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一组是()

A、收敛/入殓翩跹/纤细对峙/恃才傲物

B、脊梁/贫瘠筵席/垂涎巷道/街谈巷议

C、省视/省亲边塞/搪塞屏蔽/屏气凝神

D、皈依/贩卖庇护/秕谷炮烙/越俎代庖

2、下列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他的暴行令人叹为观止,直到锒铛入狱,这个罪犯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

“世上真没有后悔药可吃,我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

”他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是罪不容诛,不应当判处死刑。

A、叹为观止B、痛定思痛C、刻骨铭心D、罪不容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他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某知名单位采用,并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赞赏。

B、养阴清肺糖浆的成分主要是地黄、玄参、麦门冬、牡丹皮、川贝母、白芍等配置而成。

C、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够避免捅娄子犯错误。

D、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肠胃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4、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入句子,正确的语序是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  ,  ,  ,而这一切又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①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

  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③经济发展了

  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A.④②③①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捕鼠说

(清)姚莹

岭东以南多鼠,大而黠。

夜则翻囊倾箧,旦游院庭,若无人者。

逐之,循墙而走,睢盱顾人作怒状,反坐,则逡巡至足下,而舕其唾。

舍中人患之,乃蓄猫。

猫之大,仅三倍鼠。

其始来也,声咻然以厉,号鸣不休,鼠稍戢。

舍中人大喜,益爱猫,非鱼鲜不饲,夜则卧之榻而抚弄之。

日益肥,倍鼠之身六七矣,毛色光泽,任游于别舍,惟食时则归。

由是,室之中竟日无猫声;食之后,竟日无猫迹。

鼠复大至,厨无留粮,室无完器焉。

然鼠初犹伺猫之出也而后至。

一旦猝遇,鼠愕然以窜,而猫若未之见者;方就食,食已乃去,或登榻卧。

鼠见其无为也,猫卧于榻,鼠行于地。

未几而猫之食,鼠亦食之。

主人乃更为猫谨其盖藏,一不谨,则猫摇尾长鸣以向主人,而鼠患转为猫患矣。

  舍中人以谇猫之弱也,余曰:

岂猫之咎哉!

彼其材本驽下,无捕攫之能,徒具形声耳。

其初之号鸣,乃以求食,志固不在鼠也。

苟暂羁而少饲之,勿以美具,及微饥而纵之,得鼠,然后益其食,不得则减之,或可冀其一击。

然勇却犹未可知也。

今无一攫之功,徒以声形而甘食丰饵以宠之,卧榻抚弄以骄之,任其游出以惰之,三者备而猫之志得,其质亡矣。

独不见夫养鹰者乎?

饥则鞲之,微饱则纵之;得大鱼者饲以鳅,得小鱼者饲以虾,无则饥之。

然后鱼可得也。

今以人食食猫而复玩之,其得鼠也不亦难哉!

且舍中人之蓄猫,又不若粤人蓄鼠矣。

先是,有蓄洋鼠者,仅二寸许,而白洁可玩,能跳环。

今其种日蕃,城邑富人无不蓄之者。

笼以朱龛,络以铜网,中作台,如演剧状;有房有场,架二环如秋千也者。

每龛雌雄各一,卧以白绵,饲以香米,以指击龛,则鼠自房中左右出台,各就其环而跳走焉观者以为乐二鼠之费或数金是犹有技能也或曰粤中向无鼠患自洋鼠之戏盛鼠乃炽然则是亦妖精之类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释】姚莹,近代文学家。

安徽桐城人。

从祖姚鼐,为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

姚莹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

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

他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行径很不满,文章“善持论,指陈时事利害,慷慨深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反坐,则逡巡至足下    逡巡:

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B.号鸣不休,鼠稍戢      戢:

收敛

C.室之中竟日无猫声      竟:

竟然。

D.舍中人以谇猫之弱也 谇:

责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循墙而走          然鼠初犹伺猫之出也而后至        

B.徒以声形而甘食丰饵以宠之  其初之号鸣,乃以求食

C.方就食,食已乃去主人乃更为猫谨其盖藏

D.旦游院庭,若无人者       又不若粤人蓄鼠矣

7.下列,属于作者认为猫很难捉到鼠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3分)

1岭东以南多鼠,大而黠。

2今以人食食猫而复玩之

3一旦猝遇,鼠愕然以窜

4彼其材本驽下,无捕攫之能,徒具形声耳。

5非鱼鲜不饲

6志固不在鼠也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耐人思索的杂文。

文章分前后两部分,头一部分批判了富贵子弟(舍中人)蓄猫之道。

第二部分讲粤人蓄洋鼠,以鼠为玩物,从而造成了鼠患。

B.猫本来是鼠的天敌,文中提及的“仅三倍鼠”的猫,虽然比较小,但如果舍中人不溺爱它,并且加强训练,它是完全能够成为捕鼠好手的,但可惜,富贵子弟对猫溺爱,使猫失去了捕鼠的能力。

C.文章表面讲猫、鼠,实际是写人事。

富贵子弟豢养的猫不捕鼠,只会养尊处优,明显的是在讽刺无所事事、尸位素餐的大官小吏的腐败无能。

D.本文末尾谈到“蓄洋鼠”问题,似有暗指殖民者侵扰之意。

更是在斥责投降派对殖民者姑息养奸,造成祸患的卖国行径。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结尾段划线部分断句。

(4分)

各就其环而跳走焉观者以为乐二鼠之费或数金是犹有技能也或曰粤中向无鼠患自洋鼠之戏盛鼠乃炽然则是亦妖精之类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一旦猝遇,鼠愕然以窜,而猫若未之见者。

(3分)  

②今以人食食猫而复玩之,其得鼠也不亦难哉。

(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

醉酒。

③赌书泼茶:

出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意象?

它们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陶潜《归去来兮辞》

(2)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悲夫!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_____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4)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

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

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

“请不要站在马桶上!

”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

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

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

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

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

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

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

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

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

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

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

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

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

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

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

近年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

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

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

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

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

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

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11期)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B.中国人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法国人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说明这两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重构教养。

    C.民族教养的低下是文明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形象,必须努力挽救我们“濒死的教养”

    D.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活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

    E.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

    F.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没有现成的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13.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教养是个人文明程度和种族文明高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

    B.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尊重他人包括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

    C.只要是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就能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承担起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

    D.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能直达人的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14.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说“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这里的“自我整容”的含义是什么?

(4分)

15.当代中国应该怎样重塑国民教养?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

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啧啧,真让人叫绝。

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ɡuó,耳朵)”,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

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

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

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

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

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

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

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汩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

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

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

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可惜,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伸展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

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

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6.请分析第一段中“空巢”的象征意义。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本,比较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异同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

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

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

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

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

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

“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

”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

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

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

便欣然去了。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

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

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

他主张:

“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

”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

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曹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

“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

两者须同时并进。

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

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

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

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

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

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

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

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

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

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

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

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

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

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

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

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9、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20、在给曹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描述了乡村教育怎样的“甘苦”?

请简要概括。

(5分)

21、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使用和意义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曲解成语的现象发生,如:

(1)贻笑大方:

本义是让内行见笑。

但有人曲解成“嘲笑大方慷慨的人”。

(2)汗牛充栋:

本义形容书籍极多。

但有人曲解成“一栋房子里都是流汗的牛”。

请另选两个成语,写出其本义,并仿写出对成语的曲解,以讽刺这种现象。

(1)

(2)

23.请将下列划线的句子改写为排比句,使文字更加流畅,富有气势。

(6分)

蔺相如义正词严,在秦廷上怒斥秦王,和氏璧终于回归赵国。

在楚国,晏子凭借唇枪舌剑,巧妙应对楚王的刁难,结果楚王是自讨其辱。

鸿门宴上,人微言重的樊哙严责项王,保护主公刘邦脱离虎口。

这些人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用满腔热血凝聚忠诚之言,维护伟大人格和国格。

答:

六、本大题1小题。

60分。

24.作文

关于“根”,有很多成语,例如, “根深叶茂”“落地生根”“ 叶落归根”“刨根问底”“追根溯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水有源,树有根,似乎一切都有根有源。

生命有根,思想有根,文化有根,人也有根。

对于“根”,你有什么联想、感受或故事?

请以《根》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

 

参考答案

1、B2、C3、C

4.D【“改革开放”“推进”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生发“交往频繁”,引起“思想观念变化”】

5.C.(C.竟:

全部,整个,完全。

6.B(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B.连词,表目的。

C.副词,才;副词,竟然。

D.动词,如同;动词,比得上)

7.B(猫捉不到老鼠的根本原因,是人对猫的溺爱造成了猫“志在求食而不在鼠”,更与鼠无关)

8.B(“或可冀其一击”说明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并非完全能够。

9.

(1)各就其环而跳走焉/观者以为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