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32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docx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

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山西的布病流行与全国基本一致,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发生过两次大流行,最高发病率分别为6.03/10万、4.64/10万,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八十年代,布病流行基本得到控制,1985年全省发病仅为9例。

90年代后,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迅猛发展,牲畜交易活跃,家畜流动频繁,畜产品加工领域广阔,以及布病防治工作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布病疫情在我省回升和扩大蔓延,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范围逐渐扩大。

2007年,全省共新发布病病例4040例,发病率达11.97/10万,无论从发病数还是发病率上都达到有史记载以来的最高峰,并出现多次暴发疫情。

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布病疫情,遏制疫情蔓延。

二、防控目标

(一)掌握布病基本情况及防治现状;

(二)搞好布病疫情调查和疫区处理工作;

(三)提高重点人群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四)遏制我省布病疫情上升的势头。

三、防控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

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

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

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

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

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

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

具备

(1)、

(2)和(3)者。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21天),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三)暴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定义

(1)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Ⅱ级):

布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即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布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四、防控县的选择

根据各县(市)布病疫情的情况及工作条件,选择大同矿区、阳高、广灵、浑源、新荣、灵丘、左云、大同县、代县、偏关、繁峙、原平、榆次区、榆社、祁县、左权、寿阳、和顺、太谷、怀仁、平鲁、右玉、应县、离石、汾阳、文水、交城、隰县、武乡等县为布病防控项目县。

五、防控措施

各防控县按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原则,采取本底调查,专业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疫情的调查处理和病人管理等项措施。

(一)一般情况调查

1、人口资料:

人口资料和总劳动力数。

按年龄别、性别分别统计(年龄分组0-、10-、20-、30-、40-、50-、60-),此材料按当地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资料填写。

2、自然地理等资料及项目县性质

气温:

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无霜期(月数)。

降水量:

年降水量、月降水量。

土地种类:

草场、荒地、耕地面积。

防控县性质:

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

3、居民生活条件、卫生习惯,职业人群对布病的个人防护情况等。

4、畜牧业概况:

家畜种类、饲养量、饲养、配种方式、产羔期、流产物处理方式,畜舍设备及卫生状况,常见疾病,饮用水源与居民用水源的关系,水源污染情况。

引起当地人间发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本底调查

1、病史追溯:

最早发现布病的时间、地点、流行或暴发次数、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引起布病流行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2、畜间布病防制情况,历年羊、牛、猪、鹿等牲畜血清学检查数、阳性数、阳性率、流产率、病原分离及种型、毒力鉴定结果和宿主动物种类。

3、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

(1)历年流行病学调查数、血清学检查数、阳性数、阳性率、发病数、发病率,隐性感染数、隐性感染率,病原分离及鉴定结果。

(2)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当年的血清阳性数、阳性率,发病人数、发病率,患病人数、患病率,隐性感染数、隐性感染率,并开展病原分离及鉴定工作。

4、人和家畜布病防治情况

免疫:

开始免疫年份;历年免疫数及免疫率;免疫方法和途径;使用菌苗种类、用量;免疫后血清学阳转率等。

病畜处理:

历年检出各类病畜数、捕杀数、隔离数。

病人治疗:

采取治疗的方法和方式,治疗人数、疗效。

布病防治开始时间,每个阶段采取了哪些措施。

5、职业人群对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乡,每个乡选择3个村,每个村抽查20人,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

(三)培训专业人员

组建布病防治队伍,加强专业培训,为提高布病防治人员水平。

(四)健康教育

1、编写布病防治知识宣传题纲及宣传资料。

2、采用电视、广播、黑板报、张贴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千家万户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使广大居民,尤其是职业人群掌握布病防治知识,提高防病认识,科学饲养,切断传播途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护易感人群。

(五)规范布病病例治疗工作。

对所有布病病人,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法,及时进行规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建立病人档案,对病人进行跟踪管理,提高治疗愈率,防止布病病人由急性转为慢性。

治疗方法参考《布病诊断治疗指导意见》(晋卫地[2001]9号)。

(六)掌握畜间疫情

卫生部门要主动与畜牧部门联系,密切配合,相互通报人间和畜间布病疫情,掌握畜间布病疫情动态和防制情况(购入牲畜数量、来源和羊、牛、鹿等牲畜检疫和免疫情况),掌握传染源动态。

促进与配合畜牧部门落实牲畜检疫、免疫、病畜淘杀措施,以法对传染源进行管理,严格控制外源性输入。

(七)布病疫情处置

1、常规疫情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布病病例,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报告,并对所有病例(包括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

并针对疫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参照暴发疫情)。

2、暴发疫情

⒈组织措施

布病暴发疫情处理,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疫情处理临时指挥机构,制定疫情处理方案,并组织畜牧兽医,卫生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施。

⒉技术措施

⑴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布病暴发、流行疫情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逐级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逐级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进程进行及时报告。

暴发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详细的报告,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疫情控制工作结束后7天内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当地基本情况、疫情概况、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分型、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暴发疫情发生时,要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

⑵暴发原因调查

回顾性调查:

防治人员进入现场后,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布病暴发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收集有关暴发时间,地点,人群和畜群分布,变动等方面资料,特别是首例病人(病畜)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可能的原因等方面的资料。

实验室检查:

采用皮内变态反应,血清学和细菌学方法检查牲畜和人,了解感染和发病情况。

综合分析:

对上述所获得的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引起暴发的来源和主要的传播因素,确定本次暴发波及的范围,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并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再次发生。

⑶控制措施

①采取速效性措施:

针对引起暴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流行。

如暴发是由病畜引起,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处理。

如果是由乳制品所致,应追查来源,通知有关地区和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②健康家畜免疫:

经两次布病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点周围受威胁的畜群,不管是否怀孕一律采用S2菌苗口服免疫。

③患者治疗:

确诊的现患进行治疗,治疗率要达到95%以上。

对病房、病人的衣服、用过的物品等进行消毒。

④现场消毒:

病畜流产胎儿、死胎、胎盘、羊水、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牲畜的皮毛及粪便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物很容易污染衣物和其它物品,除上述方法外,被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0.3%新洁尔灭溶液或0.1—0.4%二氯异氰脲钠水剂等消毒,并作好个人防护。

⑤总结报告:

除本地的行政和业务部门存档外,还应报上级业务部门和主管部门。

注:

暴发疫情处理结束后,应上报的内容包括:

A疫情处理报告

B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

C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附表2)

D人间布病实验室登记表(附表3)

E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统计表((附表4)

六、防控工作考核指标

(一)对防控县报告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率达95%。

(二)暴发疫情处理率达100%。

(三)群众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

(四)确诊病人建档率达95%。

(五)急性期布病病人规范治疗率达90%。

七、督导检查

(一)在实施过程中,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查、督导。

(二)11有底~12月份初由省卫生厅地病处组织对防控工作进行考核。

八、防控工作实施年度计划

(一)全年实施健康促进、疫情处理、病人管理等各项控制措施。

(二)6月份前完成一般情况调查和本底调查(除需年终才能完成的内容)

(三)11月初组织对防控工作指标进行考核。

九、总结报告

各防控县11月底写出年度布病防控总结并上报省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十、附件

附表1: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附表2:

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

附表3:

人间布病实验室检查登记表

附表4:

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统计表

附表5:

不同职业人间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

附件1:

布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附表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病例编码□□□□

省(区、市)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

1.基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性别:

⑴男⑵女□

1.3年龄:

□□

1.4民族:

1.5职业:

⑴农民⑵民工⑶牧民⑷渔民⑸学生⑹医务人员⑺散居儿童⑻干部职员⑼家务及待业⑽其他⑾家畜屠宰与畜产品加工⑿不详□

1.6发病地址:

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

1.7家庭住址:

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

1.8发病日期:

年月日

1.9住院日期:

年月日

1.10报告日期:

年月日

1.11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症状体征:

2.1.1发热⑴有⑵无□

2.1.2发热持续(d)□□

2.1.3体温最高℃

2.1.4多汗⑴有⑵无□

2.1.5肌肉、关节酸痛⑴有⑵无□

2.1.6乏力⑴有⑵无□

2.1.7肝肿大⑴有⑵无□

2.1.8脾肿大⑴有⑵无□

2.1.9淋巴结肿⑴有⑵无□

2.1.10睾丸肿大⑴有⑵无□

2.2实验室检查:

2.2.1玻片凝集反应⑴—⑵+□

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⑴—⑵+□

2.2.3皮肤过敏试验⑴有⑵无□

2.2.4病原分离⑴从病人血液中⑵从病人骨髓中⑶其它体液中⑷从病人排泄物中⑸无□

2.2.5SAT滴度为1:

100++⑴有⑵无□

2.2.6补体结合试验1:

10++⑴有⑵无□

2.2.7comb`s滴度为1:

400++⑴有⑵无□

2.3临床诊断:

2.4治疗:

2.4.1抗生素治疗⑴有⑵无□

2.4.2抗原治疗法⑴有⑵无□

2.4.3水解素治疗法⑴有⑵无□

2.4.4溶菌素治疗法⑴有⑵无□

2.5转归:

⑴痊愈⑵好转⑶未愈□

⑷死亡(年月日死于)

3.流病调查:

3.1与动物接触史:

3.1.1畜别:

3.1.2饲养放牧⑴是⑵否□

3.1.3屠宰⑴是⑵否□

3.1.4配种员⑴是⑵否□

3.1.5兽医⑴是⑵否□

3.1.6其他:

3.2保护情况:

3.2.1使用防护衣⑴是⑵否□

3.2.2使用消毒液⑴是⑵否□

3.3是否人畜共饮一口井⑴是⑵否□

3.4幼羔放卧室内饲养⑴有⑵无□

3.5既往病史:

3.6布氏菌苗免疫接种史:

3.6.1接种年月:

年月日

3.6.2菌苗种类:

3.6.3接种途径:

3.7确诊时间:

年月日

3.8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3.9其他:

3.10在本疫点病例发病时间顺序:

第例。

4.调查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月日

 

附表2:

   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

省(自治区)县(市、旗、区)

乡(场、镇)

村(分场)

检查编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职业

临床症状及体征

体温(℃)

出现症状时间

检查时间

检查

结果

调查者:

年月

附表3:

 人间布病实验室检查登记表

省(自治区)县(市、旗、区)

乡(场、镇)

村(分场)

检验

编号

送检

编号

姓名

年龄

职业

平板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Coomb‘s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分离病原材料及结果

结论

检验时间

0.08

0.04

0.02

0.01

1:

25

1:

50

1:

100

1:

200

1:

400

1:

100

1:

200

1:

400

1:

800

1:

5

1:

10

1:

20

1:

40

检验者:

年月日

附表4:

  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统计表

省(自治区)县(市、旗、区)

乡(场、镇)

村(分场)

检验时间

(年月)

总人口数

检验人数

平板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Coomb’s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检查数

阳性数

检查数

阳性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填表者:

年月日

附表5    不同职业人间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

   省(自治区)    县(市、旗、区)

乡(场、镇)

村(分场)

性别

牧业

农业

畜产品收购

屠宰

乳肉加工销售

皮毛加工

车夫

兽医

医务

家务

干部

学生儿童

其他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检查数

阳性数

发病数

填表者:

年月日

附件1

布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一、布病是一种什么病?

其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呈急性经过,易于过渡到慢性,临床上以发热、出汗、乏力,骨关节或肌肉疼痛以及脏器损害与经常复发为特征。

人患布病后常常是能吃能喝,体乏无力,精神不振,俗称"懒汉病"。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病牛、病猪等。

我省病羊是主要传染源,老百姓称为“羊儿病”。

二、布病流行现状如何?

布病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凡有牲畜的地区都有布病流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123个国家和地区(78.3%)有布病发生,但其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布病疫区大部分为低发区和散发区,但有少数地区仍有小型暴发流行。

应密切监视疫区的变化。

我省是全国布病的重病区、老疫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布病疫情重,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给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已引起了卫生部门的重视。

三、发生布病后有什么危害?

(一)影响人体的健康

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

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少数患者导致死亡的结局。

这不仅造成肉体痛苦,而且也带来经济损失。

(二)阻碍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家畜患布病常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牲畜头数明显减少。

此外,役畜患布病后使役能力下降,牲畜患布病后还直接影响优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也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三)经济损失

家畜感染布病不仅直接影响其繁殖和发展,乳牛感染布病后产乳量明显减少,牲畜产肉量也下降。

为此,造成了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