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05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docx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1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诗词五首》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2、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3、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诗词五首》

一、《采薇(昔我往矣)》: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小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2、《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是“赋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3、《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二)朗读诗歌,赏析诗歌。

1、正字音:

霏霏(fēi)、载渴载饥(zài)、雨雪(yù)

2、把握诗歌内容:

原诗共六段,本课选取的是最后一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

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那么这四句诗是怎样的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呢?

1)本诗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能解人意。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行道迟迟”抒写了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3、这首诗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戍边士卒生活的诗。

诗中主要抒写了士兵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课本选择的是诗的末章,也是全诗的最佳段。

抒发士兵归途遇雪,忍饥受渴,从而抚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悲伤情怀。

诗味最浓。

二、《十五从军行》

(一)《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诗集》是一部专收汉代以迄唐五代乐府诗的诗歌总集,也编入部分汉以前传说的古歌辞。

《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是宋代郭茂倩编的。

(二)乐府诗简介: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的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

唐代的新乐府辞便是如此。

(三)朗读诗歌,赏析诗歌。

1、正字音:

松柏冢(zhǒng)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

舂谷(chōng)、羹(gēng)、贻(yí)、

2、把握诗歌内容:

“十五”二句,一个未谙世事、生气勃勃的少年,转瞬成了一个龙钟老态的皤然衰翁。

那漫长的六十五年的岁月是在哪里,是怎样度过的呢?

作者没有写。

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

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和当时的心境心情,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氛围。

“道逢”二句,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

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四句,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是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

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出门”二句。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

看到了什么呢?

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

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3、比较两首诗。

前诗更重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4、主题: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三、《送别》

1、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不同的理解。

其一,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人向来有借杨柳抒离别之情的传统。

其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的诗。

2、诗歌赏析:

以送别诗来理解。

诗人抓住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杨柳。

通过描写抒发了离愁别绪。

这一意象的选择既符合古诗中以杨柳抒发离别情怀的传统,又有所发扬。

前两句,极力渲染了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后两句,写柳条尚有折尽之时,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之人的归期难料,从而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3、名句赏析: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感。

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

4、主题:

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

5、《采薇》、《十五从军行》、《送别》三首诗的区别:

这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送别》写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杨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四、《清平乐村居》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

其词风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二)鉴赏:

1、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首句点出一户农家的住所,次句勾画其环境。

茅舍、小溪、青草组成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这是常见的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2、下片四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是主要劳力,故承担“锄豆溪东”的重任;中儿较小,故做着“织鸡笼”的辅助劳动;三儿幼小天真,故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

“亡赖”,即“无赖”,字面上是“无所凭依”之意,本指“没有才能”“不中用”,后特指撒泼放刁的行为,这里贬词褒用,是顽皮、淘气之意,表现了小儿活泼可爱的情状,充满爱怜之情。

一个“卧”字,使小儿剥莲蓬时的天真、顽皮之态跃然纸上。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二句,刻画小儿形象,栩栩如生,极富情趣,使全词为之增辉,看似平淡,实乃神来之笔。

3、主题:

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五、《朝天子咏喇叭》

(一)作者介绍:

王磐,明代诗人、画家。

字鸿渐。

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二)解题:

朝天子,曲牌名。

咏喇叭,是散曲的名字。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道,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

(三)赏析:

全曲以吟咏“喇叭”贯穿始终。

先写喇叭的特点,同时影射作者的讽刺对象——宦官的特点:

地位低下去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

继而写喇叭的功用,讽刺宦官的狐假虎威,装腔作势。

再写喇叭造成的恶果,表达对喇叭的憎恨。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开篇的第一句,和散曲名相呼应,同时通过“曲儿小”和“腔儿大”作比,既照应了喇叭和唢呐的特点,又暗示了作品影射对象的特点,可谓一语双关。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

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

开篇的这一对比,正道出了宦官的这一特征,把这些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主题: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模拟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一)理解背诵。

1、《清平乐·村居》中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是      ,

    。

2、《采薇》中烘托出士兵们因思乡之切而沉重抑郁的心境,也预示着归途的艰辛,为下句“行道迟迟”作铺垫的句是      ,    。

3、《十五从军征》中描写归乡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

         。

4、《采薇》中回首往事的句子是,。

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直抒胸臆,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句子是,。

5、《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句子是;写近景(极其荒凉)的句子是。

(2分)

6、《送别》中渲染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7、《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句子是,。

请列举其他这种句子一句:

,。

词中描写老夫妇的句子是,。

最能展现童真童趣的一句是。

8、《朝天子·咏喇叭》中描写喇叭、唢呐特点的句子是,描写喇叭功用的句子是。

(二)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也是家的经典之一,共有篇,从内容上分为、、三类;从创作手法上分为、、三类,合称“《诗经》六艺”。

2、《乐府诗集》,中国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全书100卷。

(朝代)主持编纂。

3、辛弃疾,(朝代)词人。

字,号;李清照,(朝代)词人,字。

从作品风格上看,前者,后者。

王磐,(朝代)散曲家,字鸿渐。

二、诗词赏析:

(一)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二)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3题。

风雨送春归,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春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她在丛中笑。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

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举例说明。

[答]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

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一)理解背诵。

1、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2、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3、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5、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6、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7、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曲儿小腔儿大全仗你抬身价。

(二)文学常识:

1、儒305风、雅、颂赋、比、兴

2、宋郭茂倩

3、南宋幼安稼轩南宋易安豪放婉约明代

二、诗词赏析:

(一)C

(二)1、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

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

可鼻、可口、可用。

(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三)1、D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