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974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4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主要法律政策4

1、行业管理体制4

(1)行业主管部门4

(2)行业协会4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5

3、国家近年主要产业政策6

二、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7

1、行业概况7

2、行业的市场规模8

(1)世界市场供求状况8

(2)我国市场供求情况8

(3)我国养殖情况10

(4)行业的周期性特征11

(5)高端猪肉市场13

3、行业发展前景14

(1)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14

(2)猪肉产品升级15

(3)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15

三、行业进入壁垒16

1、资金壁垒16

2、人才壁垒16

3、技术壁垒17

4、疫病防治壁垒17

5、销售渠道壁垒17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8

1、有利因素18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18

(2)猪肉消费面临升级21

(3)饲料粮供应充足21

2、不利因素22

(1)疫情防范困难22

(2)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22

(3)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22

五、行业风险特征23

1、政策风险23

2、行业竞争风险23

3、疫情风险24

4、猪肉价格波动风险24

六、行业竞争状况和主要企业简况24

1、行业竞争状况24

2、行业主要企业情况25

(1)双汇集团25

(2)雨润集团26

(3)雏鹰农牧26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主要法律政策

1、行业管理体制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生猪养殖环节的行政管理部门是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兽医局,其主要负责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行业法制建设和实施行业质量管理与技术监督,并负责审批各种许可证。

我国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技术质量、卫生标准主要由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制定,具体由地方卫生部门、农牧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管理。

根据国务院2008年5月25日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2008年7月28日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国家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制度,地方商务行政管理部门及农牧部门负责审查定点屠宰厂,发放《生猪屠宰许可证》。

根据农业部2010年1月21日颁布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办法》规定,国家对动物养殖场所和屠宰加工场所的防疫条件进行审核,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2)行业协会

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的行业协会为中国肉类协会,生猪养殖的行业协会为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该等协会的主要职责是:

①加强行业自律管理;②开展行业调查,研究行业发展方向;③召开专业会议,评估行业项目,积极为行业内企业服务;④组织国际交流活动。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对生猪养殖行业和屠宰及加工行业的规范不断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

3、国家近年主要产业政策

国务院各部委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生猪养殖以及猪肉市场调控的产业政策,重点对生猪饲养、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销售市场的监测,调控猪肉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促进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1、行业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肉类产品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始终处于世界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养猪技术的引进、饲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防疫体系的完善,促使我国养猪业迅猛发展,养猪水平提高。

近四十年我国猪肉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8.2%,远高于世界3.3%的年复合增长率水平。

2013年肉猪出栏7.15亿头,同比增长2.53%。

但同时我国也存在着大规模现代化养殖场、中小规模传统养殖场与散养户并存的现象。

规模大小不等、水平参差不齐,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生猪养殖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行业的市场规模

(1)世界市场供求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3年全球猪肉产量达到1.074亿吨,在过去40年里,猪肉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高于肉类产量的3%的平均增长率。

猪肉的生产逐渐集中,消费逐渐分散。

生猪及猪肉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亚洲、北美、欧洲,主要的猪肉生产国有中国、欧盟、美国、巴西和加拿大,2014年上述主要生产区的产量分别为5650万吨、2240万吨、1,033万吨、334万吨和183万吨。

猪肉的主要消费地集中在中国、欧洲、北美、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

世界猪肉的前5名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全球猪肉的消费正逐渐分散,更多的国家加入猪肉消费的行列。

同时世界猪肉贸易量也呈现稳定增长。

(2)我国市场供求情况

从生产端来说,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2013年肉猪出栏7.15亿头,同比增长2.53%。

2013年猪肉产量5,493万吨,同比增长2.83%,按照2013年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5.12元估算,2013年生猪产值约为8,305.416亿元。

从消费端来看,我国猪肉购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猪肉购买量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0.4%,90年代稳中略降,2007—2012年年均增幅4.3%,从2007年的18.21公斤增长到了2012年的21.23公斤。

同时,城镇化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村人口人均购买量增加将成为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农村居民年均猪肉购买量达到了14.42公斤。

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测,到2015年我国猪肉购买总量将接近6,000万吨。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引进,上游饲料行业的发展和防疫体系的完善,我国生猪产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同时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猪肉消费量也呈快速增长,猪肉产业基本处于供求平衡状态,且猪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我国养殖情况

我国猪肉养殖行业生产者的类型较多,包括农民专业户和散户、私营养猪场、国营养猪场、外资养猪企业、合资养猪企业、部分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附属农场以及一些育种场(中心)等。

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依然以散户为主力,规模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按照规模水平划分,生猪养殖场分可以分为:

1、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大部分散养户均属于买仔猪饲养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2、年出栏50~500头的专业养殖户,专业养殖户多属于自繁自养户;3、年出栏500~3000头的小型养殖场,小型猪场有部分仔猪生产企业;4、3000~1万头的中型养殖场;5、1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中、大型猪场通常可以对外提供种猪。

中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

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13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

对比生猪养殖行业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美国2011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

(4)行业的周期性特征

我国生猪养殖业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销售价格一直存在着周期性涨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猪肉价格上涨,养猪户增加,生猪存栏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供大于求,猪肉价格下降,养猪户减少,生猪存栏量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因生猪存栏量减少,供不应求,猪肉价格上涨,又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呈现的周期性其主要原因是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所导致,大量散养的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市场变化,只能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决定增加和减少存栏数量,使得猪肉价格最终随着存栏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波动。

规模化养殖的大型企业,对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信息掌握相对比较及时,同时对其产能的调节也更为合理,不会盲目扩张或减小产能。

然而,规模化养殖份额在全行业中比例不足10%,很难形成平抑效应,因猪肉价格周期所导致的价格波动依然会对规模化养殖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观察过去十年的猪肉价格,我们可以发现猪肉价格呈明显的波动状态,其波动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

猪肉价格的波动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经历了完整的三个周期。

大多数人将猪肉价格下跌的原因归咎于生猪“产能过剩”,但是在“产能过剩”的同时,我国猪肉进口增长迅速,2013年猪肉进口58.35万吨,同比增加11.7%。

由此可见,我国生猪产品缺口依然存在。

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发生变化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

国内猪肉产品结构不合理,未能真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我国生猪产业依然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足,猪肉质量偏低,难以进入国内消费高端市场,无法在出口市场形成竞争力。

针对市场产品供需不对称现象,必须提高我国畜产品屠宰和加工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肉类深精加工水平,发展高附加值的肉类产品。

随着规模养殖程度的逐渐提高,未来猪价周期波动将趋于平缓。

价格周期波长由原来的1年半增加到3年半,价格周期拉长。

(5)高端猪肉市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从单纯要求瘦肉向同时要求风味转变。

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端猪肉市场逐渐发展起来。

高端猪肉指的是质量安全水平更高、品质更好、销售价格明显优于同部位的普通猪肉价格,拥有自己的品牌,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并能给消费者带来产品和品牌精神层面愉悦感受的猪肉。

我国现有生鲜猪肉的产销模式多走“分散养殖、集中屠宰、分散销售”的路子,近年来病死猪肉、含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案件频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以高端猪肉为核心的品牌肉的出现,使猪肉生产变成了一种严格的企业自律行为,企业为维护自身的形象,会积极主动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品牌的力量将使问题猪肉自然退出市民餐桌,高端猪肉成为解决猪肉安全问题成本较低的一种办法。

高端猪肉的推广有望打造一个一体化供应链,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

这种供应链以提供优质猪肉为目标,以生猪加工贸易企业为核心,由仔猪、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供应商,生猪养殖户,屠宰商,加工流通配送和销售等环节组成的网链。

以绿色和品牌猪肉为代表的高端猪肉更加强调“质量”而不是快速响应市场,定位于质量安全型,人畜和谐型,环境友好型和高标准饲养型模式。

据预测,我国高端猪肉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高端猪肉市场的黄金时期有望加速到来。

3、行业发展前景

猪肉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必需消费品,其主要驱动因素如下:

(1)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98年的5,425.10元增加到2013年的26,955.00元,累计增长396.86%,年复合增长11.28%。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力地带动了猪肉消费量的上升,同时也持续提升了猪肉制品的消费量,对我国猪肉产业的发展是一次良机。

(2)猪肉产品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2012年2月发布的《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

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30%。

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

目前,我国生猪肉产品主要有热鲜猪肉、冷冻猪肉和冷鲜猪肉。

热鲜猪肉以其肉品新鲜、膘白肉红、味道鲜美的优点在城乡消费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但因其没有经过冷却排酸处理,易污染、易腐化变质、露天销售不卫生,这使热鲜猪肉的销量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冷冻猪肉以其肉品安全卫生、便于冷藏运输的优势,受到消费者及肉类加工企业的青睐,但在食用前需要解冻,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失。

冷鲜猪肉既保持了肉品新鲜、质嫩味美、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又能有效避免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适温细菌污染肉类。

而且对猪肉进行精细化分割,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被誉为集安全、卫生、美味、营养、方便于一体的优质“鲜肉”。

(3)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

随着我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对行业不规范行为的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上供应的肉类及肉制品的质量将越来越高,消费者信心增强,将增加对肉类及肉制品的消费需求。

三、行业进入壁垒

对于新进企业,要实现规模化养殖,与现有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主要存在以下壁垒:

1、资金壁垒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组建从农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发展,养殖场对生产场所建设、生产设备配置、良种繁育体系以及环境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

因此对于新进企业的资金实力有较高要求。

2、人才壁垒

生猪规模化养殖涉及到诸多专业技术领域,涉及到育种、饲养、防疫等养殖的各个环节,不仅需要高素质管理人员,还需要配备具有养殖经验的养殖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和疫病防治专业人员。

各类人才的有机协调与磨合搭配才能使企业综合技术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一家新进入的公司在建设自己养殖人才队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专业人员的持续引进还要注重后续人员的培养,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又非一蹴而就。

因此,规模养殖存在人才壁垒。

3、技术壁垒

在向规模化养殖进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技术被研发出来。

其中包括括饲料配方技术、遗传育种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养殖管理技术等许多方面。

同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者对食品差异化的追求和安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落后的养殖技术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任何一家新进的企业都必须有一定的养殖技术科研水平才能适应市场。

4、疫病防治壁垒

防疫是生猪养殖的关键一环,规模化的生猪养殖企业对养殖环境尤其有较高的要求。

生猪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疫病防治风险是生猪养殖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制约生猪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单一养殖场规模越大,疫病防治风险和难度越大。

因此,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的建立是生猪养殖的壁垒之一。

5、销售渠道壁垒

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在销售渠道的广度与深度、销售渠道的效率与实力、销售渠道的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直接决定着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014年,中央财政通过畜牧发展扶持资金安排12亿元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鼓励养殖者购买牲畜良种冻精和种公畜进行牲畜品种改良。

全部资金已于6月拨付完毕,其中安排生猪良种补贴6.61亿元。

自2006年中央财政开始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以来,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14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77.5亿元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场户特别是散养农户选购使用良种的积极性,加速了畜牧良种的普及推广,有效提升了畜牧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标准化养殖和原良种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

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二期规划,及时处置重大疫情。

”再一次明确了国家对畜牧养殖产业的支持。

2011年国家出台《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对我国自1993年国务院制定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以来,为解决食物消费中优质蛋白质食物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肯定,同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在稳步发展猪肉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禽肉和牛羊肉生产。

到2015年,猪肉、禽肉、牛肉、羊肉和杂畜肉的产量分别达到5360万吨、1780万吨、690万吨、500万吨和170万吨,占比分别为63:

21:

8:

5.9:

2.1。

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

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30%;肉制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25%,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中西式肉制品结构从现在的45:

55调整为50:

50。

——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到2015年,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全面建立ISO9000、ISO22000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8%以下;肉类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到2015年,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生猪屠宰等落后产能淘汰5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以上。

屠宰加工企业进一步向畜禽主产区转移。

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50%,工业总产值达到9000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销售额占全行业市场交易总额的80%左右。

销售收入100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上的大企业集团达到10家以上。

——技术进步步伐加快。

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50%以上;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更新改造肉类加工业技术装备,重点企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务院于2010年1月31日出台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加快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并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农业部于2009年8月印发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继续支持生猪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加供种能力。

总结推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

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实施,鼓励和引导散养农户向适度规模养殖过渡。

2009年初,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规划”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选择沿海地区生猪产区、东北生猪产区、中部生猪产区和西南生猪产区共19个省(区市)的437个生猪养殖基地县进行重点建设。

到2015年,优势区域生猪出栏达到4.0亿头,年均递增3.4%,猪肉产量3,240万吨,年均递增3.5%。

其中,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5%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50%以上;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提高到120千克。

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种猪供应能力满足生产需求。

优势区域生猪的调出量达到2.4亿头,占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60%,实现国内市场产销的紧密衔接;生猪产品出口增加到80万吨。

2009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商务、农业、工商、质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快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为稳定生猪市场价格,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猪肉消费面临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会对长期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猪肉消费提出更要求,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数量而更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对于瘦肉率高、风味好、均匀度好的品种需求将逐渐加大。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产业的各个方面依然和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例如产品无差异化、品牌价值小,质量追溯系统尚未建立。

因此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和瘦肉型商品猪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3)饲料粮供应充足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总量持续增长,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193.8万吨,同比增长2.09%,连续五年增产。

其中稻谷20361.2万吨、小麦12192.6万吨、玉米21848.9万吨,合计54402.7万吨。

饲料粮产量的稳定增加,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将持续稳定在5亿吨以上,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达5.5亿吨,这为中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不利因素

(1)疫情防范困难

我国的生猪养殖以农村散养为主,容易发生疫情。

疫情是生猪养殖业的天敌,灰度猪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卫生、防疫等社会公共事业不发达,这些因素将导致动物源性疾病容易在我国爆发。

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中的疫病情况明显增多,例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猪肉的消费。

(2)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同生猪养殖行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生猪养殖行业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成本较高,整体生产效益不明显。

此外,我国的生猪养殖以农村散养、粗放式经营为主,80%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处于小规模、作坊式生产状态,规模化、现代化有待进一步发展。

行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管理规范、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发挥龙头和示范效应,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3)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食品加工行业颁布和实施了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

目前国内畜产品分级标准、国家认证制度和相关法规仍然很不完善,执法环节也有一些不规范之处。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依然以农户散养作为主力军,很多中小型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以作坊式的生产为主,企业的生产管理停留在经验管理水平上,造成“注水肉”、“瘦肉精”事件时有发生,影响居民对肉食消费的信心,不利于肉类市场的健康发展。

市场急需一批管理规范、具有实力的规模企业不断扩大生产、销售规模,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保障亿万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生态肉。

五、行业风险特征

1、政策风险

目前,生猪养殖产业正处于规模化养殖发展阶段,并且在猪肉事关民生,在我国农副产品当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都将促使生猪养殖行业进一步集中化,做大做强一批企业,这会导致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对行业内中小企业来讲,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2、行业竞争风险

中国生猪养殖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随着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的增长,同行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而且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也在快速变化和不断提升中。

因此,行业内存在竞争加剧的风险。

3、疫情风险

疫情作为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是影响畜禽业的最大风险。

疫情风险是导致国内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生猪的疫病情况明显增多,例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可能为养殖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还可能对居民消费心理带来影响而导致产品滞销。

因此,规模化养殖存在较大的疫情风险。

4、猪肉价格波动风险

从我国的猪肉价格走势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猪肉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价格受到猪肉价格、饲料价格及生猪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波动周期平均为3至4年。

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等也将影响猪肉价格。

从事生猪的养殖和销售存在一定的价格波动风险。

六、行业竞争状况和主要企业简况

1、行业竞争状况

自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在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其中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有了一定的发展。

规模饲养的发展,促进了生猪生产区域化的形成。

2013年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河北,六省的猪肉产量占全国猪肉总产量的43.3%。

在这些区域当中,2013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河南、湖南三省。

尽管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一定发展,该行业目前依然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小农生产特点。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未来几年我国生猪养殖业将会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