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519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docx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2月

一、行业监管体制和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生猪养殖监管部门

生猪养殖业从生产到流通环节涉及了不同的管理部门。

按照产业链划分,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等环节由国家农业部管理;生猪及相关产品的国内流通和国际贸易归商务部门管理;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卫生标准的制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卫生部负责。

(2)行业协会

中国畜牧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主要负责行业内部相关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及建议;协调企业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生产流通、保持环节畅通;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协调发展等。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管理的全国性、非营利的国家级社团组织。

主要作用是促进中国农业人才、技术、贸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国家对猪肉的生产质量等各方面都给予极高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从生猪的生产以及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

(1)主要法律法规

(2)主要产业政策

二、生猪养殖业概况

1、世界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及市场现状

(1)世界生猪养殖业发展

世界上的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中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及地区,2016年上述国家及地区的猪肉生产量分别为51,850千吨、23,350千吨及11,307千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其中,欧盟及美国生猪养殖业总体水平远远高于中国。

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猪肉生产国及最大的猪肉、猪肉制品出口国。

美国盛产玉米,拥有丰富的饲料资源,养殖成本较低;同时良种培育技术领先,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美国环境保护体制健全,整体技术水平高,规模化养殖的比例较大。

自2006年开始,美国猪肉市场超过60%以上的供给来自年存栏量5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在经营模式上,以大型肉类企业为代表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在美国生猪养殖业中占主导地位。

这些企业覆盖包括饲料加工、遗传育种、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等产业环节,形成全产业链联动。

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畜牧业生产信贷制度、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及成熟的生猪期货交易市场来调节生产,养殖业总体规范程度高,运行有序。

欧盟生猪养殖业的总体水平较高,丹麦、荷兰为主要养殖国家。

丹麦、荷兰猪业协会规定了养猪规模和土地面积的比例,极力推行动物福利养殖模式。

与美国规模化集约生产模式不同的是,丹麦主要以家庭农场经营方式为主,养猪场与农田处于同一生产区域,猪场排出的粪污被转化为天然肥料加以利用。

丹麦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由专业化主体运营,其中公猪精液由全国范围内测定选育出的最优秀的公猪站供应,病死猪和屠宰场的废弃物由专门工厂进行回收处理。

丹麦总体养殖技术水平较高,PSY值可达到30头。

丹麦对欧洲其他国家出口仔猪,其商品猪也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世界生猪行业市场状况

①世界生猪存栏情况

近年来,世界猪肉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从2012年的106,873千吨,增长到2016年的108,201千吨。

2012-2016年,中国猪肉产量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约占世界猪肉总产量50%;其次是欧盟和美国,猪肉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0%和10%。

猪肉消费量方面,中国最近五年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占世界总消费量50%以上,其次是欧盟和美国。

这三大消费主体共占全球总消费量约80%。

②世界生猪进出口概况

近年来除中国和墨西哥外,世界各国每年猪肉进口量基本上保持稳定。

日本猪肉的进口量曾长期位居世界首位,至2016年被中国反超而位居第二,其次是墨西哥、韩国和美国等国家。

在猪肉出口方面,2012-2016年,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中国位居世界的前五位。

其中,美国和欧盟的猪肉出口量长期位居世界的前两位,总出口量占据了世界总出口量的60%以上。

2、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及市场现状

(1)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同时也是猪肉消费大国。

我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猪肉占我国国内肉类消费总量的60%左右。

生猪养殖业也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及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在养殖技术及养殖成本上都与其他先进养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现阶段的养殖方式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生产方式停留在原始的家庭圈养阶段。

散养户的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对市场的预测及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行业自动化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也有了明显进步,总体养殖水平开始不断提高,中国生猪养殖业处于转型阶段的开端,未来发展势态良好。

(2)我国生猪行业市场概况

①我国生猪存出栏概况

近年来,我国商品猪出栏量总体保持稳定,从2012年的69,628万头到2016年的68,502万头,整体波动不大。

从同比变动来看,除2015年受2014年市场价格低迷、养殖积极性下降等因素导致出栏量下滑外,之前年份出栏量保持了增长;2016年由于受环保政策实施影响,出栏量仍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已减缓。

存栏量总体保持了平稳趋势,随着出栏量的变化而波动。

②我国生猪市场产销量概况

我国猪肉产量从2012年53,427千吨,到2016年51,850千吨,几年间波动不大。

猪肉消费量从2012年53,922千吨,到2016年54,070千吨,稳定而有小幅增长。

产销量大体上保持稳定,基本达到自给自足,市场缺口较小,对进口依赖程度低。

(3)2016年下半年至今,养猪业发展趋势及猪肉价格变动情况

报告期内,猪肉价格变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生猪价格过去一般3-4年为一个价格周期,循环轨迹一般是:

“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本轮生猪价格从2015年5月启动上涨以来,2016年5-6月达到当次猪周期的高位,随后价格出现下滑;第三季度生猪市场价格经历一段时间小幅回调后一直轻微震荡下调至2017年5月份,之后至2017年12月底轻微波动但基本平稳。

整体来说,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6月正好处于猪周期的下行阶段,生猪平均价呈现震荡下调趋势,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价格略有回升。

3、影响市场需求变动因素分析

(1)人口基数稳步增长促进需求增长

2012年至2016年间,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使得猪肉消费量也维持在稳定水平。

人口基数是影响生猪市场需求的最根本因素。

猪肉是日常必需品,其需求随着人口基数的增长而增长。

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中国未来人口数量仍将保持正增长,预计在2035-2045年达到峰值,总数在14.5亿至16.7亿之间。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这为我国未来人口的增长奠定了稳固因素。

人口基数的增长将推动国内猪肉消费量在未来的十年里保持稳定趋势。

(2)城镇化进程加快推动新的消费增长点

中国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5.89%逐年稳步提升到2016年的57.35%,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其消费习惯也逐渐向城镇居民靠拢。

饮食结构中,肉类需求的比重将逐步扩大,猪肉的需求量也将随之上升。

2013-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猪肉19.2千克,而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猪肉20.6千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猪肉购买量为城镇居民的93.20%12,这一比率相对2010-2012年上升了24.3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差距将会不断缩小。

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猪肉购买量为20.1千克。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也将伴随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步上升。

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正在稳步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提高,农村居民成为未来猪肉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3)消费习惯转变引发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近年来,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总量中,猪肉占比稳定在肉类消费总量的60%左右。

在市场需求总量趋于稳定的状态下,居民对猪肉的消费更趋向由原来对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追求。

现代消费者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的安全猪肉产品更加青睐,肉类消费品也将进入“品质竞争”阶段。

加之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对猪肉的消费方式以鲜肉为主,消费形式较为单一;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进步,猪肉深加工行业也在不断发展,猪肉制品也将成为未来猪肉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4、行业经营模式及特点

我国现阶段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包括散养及规模养殖两种模式:

散养模式一般以家庭养殖模式为主;规模养殖主要有“公司自繁自养”及“公司+农户”两种模式。

(1)散养模式

散养模式是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这种方式的劳动力来源于农户家庭自身,饲料主要源于农户家庭种植所得,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具有缺乏市场信息与技术指导,生产成本高、效益低、谈判竞价能力弱等特点。

(2)规模养殖模式

①公司自繁自养模式

公司自繁自养模式是养殖企业在自有场区内建立集种猪繁育、仔猪培育、商品猪育肥于一体的养殖方式,采取集约式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配种、育肥、防疫、销售等。

这种养殖方式现代化程度较高,对企业养殖技术及设备等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集约式生产区域。

自繁自养方式能够有效阻隔疾病的传入,减少疫病的发生率;同时,这种集约式管理方式有利于对生产各个环节的控制,有效降低成本,也利于保障产品安全。

②“公司+农户”养殖模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由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企业负责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种猪繁育工作,将培育完成的仔猪交给农户,由农户在自有区域内进行育肥工作,商品猪育成后由企业统一收购。

这种方式能够将公司的管理优势和农户闲散劳动力资源有效结合,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及管理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因劳动力不足而对企业造成的规模扩张限制,弥补个体养殖户资金及技术上的不足,同时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5、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趋势

(1)规模化养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规模化养殖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良种推广、成本控制、疾病控制等方面。

规模化企业通过育种培育产出较高、抗病能力较强的优质良种,产出的商品猪及仔猪生长周期短、抗病能力强、饲料转化率高,加上规模化采购,养殖成本有效降低,市场竞争能力强。

同时,规模化养殖企业的自动化生产体系及标准化管理流程,有利于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精细化程度,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规模化企业有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的几率,减少疫病风险。

上述的优势,使得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主流趋势。

规模化养殖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和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农村散养户不断退出市场,留下的市场空白促进规模化养殖场进一步发展。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社会资本投向生猪产业,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化的生猪养殖企业。

(2)市场整合推动区域龙头崛起

当前我国以鲜肉消费为主,生猪和猪肉的运输半径受新鲜度和经济性要求不能过大,因此各销售区域的猪源由相对应的产区供给,为区域化产业布局提供了基础。

规模化养殖企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良种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完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些企业开始在饲料、养殖、食品加工等一系列产业链上具备了全面布局能力,产业一体化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龙头地位的巩固。

(3)生态健康养殖(福利养殖)兴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尊重“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改善农场养殖环境。

重视农场动物健康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也将会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