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68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docx

《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

姓名:

题型:

【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阅读】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

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

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

名作状语,向西

③西并巴蜀:

名作状,向西

④使之西面事秦:

名作状,向西

⑤使之西面事秦:

名词作动词,侍奉

⑥蚕食诸侯:

名作状,像蚕一样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

使动,使……娱乐

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使动,使……愉快

⑨故能明其德:

使动,使德明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动,使……完成事业

⑪强公室:

使动,使……强大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

私下

②窃以为过矣:

过错

③移风易俗:

改变

④举地千里:

占领

⑤拔三川之地:

攻取

⑥包九夷:

吞并

⑦制鄢、郢:

控制

⑧遂散六国之从:

瓦解

⑨功施到今:

延续

⑩杜私门:

贵族豪门

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从前假使

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拒绝

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获得

⑭服太阿之剑:

佩带

⑮树灵鼍之鼓:

陈设

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取用

⑰退弹筝而取韶虞:

摒弃,不要

⑱非秦者去:

离开

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方法

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排斥

㉑故能成其大:

形成,实现

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借给

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赠送,给予

㉔今逐客以资敌国:

来,表目的

㉕不可得也:

实现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

状语后置

②遂霸西戎:

省略句,省略“于”

③国以富强:

省略句,省略“之”

④百姓乐用:

被动句,乐于被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

定语后置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

状语后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译文: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

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译文:

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三、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D【解析】文章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意思是: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单刀直入,点出了中心论点。

比较几个选项,D项表述最恰当。

2、《谏逐客书》中说: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不包括的是( )

A、秦穆公B、秦孝公C、秦始皇   D、秦惠王

C【解析】C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招揽人才的事例,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解析】A.①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译文:

贤士中不出生在秦国,但对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②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译文:

像这样忧劳辛苦功劳很高。

B.①以,连词,表目的。

译文:

如今却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②以,连词,表目的。

译文:

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

C.①乎,介词,相当于“于”。

译文:

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

②乎,介词,相当于“于”。

译文:

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D.①乃,转折副词,竟然,却。

译文:

如今却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②乃,转折副词,竟然,却。

译文: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4、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D【解析】前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最后一项“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D【解析】结合李斯的《谏逐客书》可知:

本文的主旨在于劝阻秦王逐客,劝谏时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把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与用物方面为我所用的态度形成对比,并抓住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指陈利弊。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C【解析】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B、对偶 C、比喻    D、类比

B【解析】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逐客:

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张仪之计:

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从:

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穆公求士穆公:

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C【解析】C“六国之从”应为合纵政策,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

B.而陛下说之,何也说:

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

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赍:

给予,送给

B【解析】B解析“说”是通假字,通“悦”,喜欢之意。

10、《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D【解析】D前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最后一项“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面不内/疏士面不用/是使国无高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D【解析】依据上下文语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文言现象排除判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

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C【解析】C项错误在于,对文本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语未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13、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人士对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

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衡之计离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从策略。

C.文中提到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都不是秦国人。

D.文中“太山不让……”两句借比喻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B【解析】B张仪不是为秦孝公定计的,而是为秦惠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C【解析】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

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汉贾谊《过秦论》: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解析】B本文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C 【解析】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

“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

“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解析】“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也因为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所以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

“而口不讼直”的意思是“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再从句式来看,“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形成对仗,所以应在“志”前断开,可排除B项。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C【解析】A项,文中用“坟籍”一词陈述鲁芝潜心学习典籍,正确。

B项,可

结合岳飞《满江红》“朝天阙”一句来判定其正确。

C项,践阼,走上阼阶主位。

古代庙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阵阶。

阵阶上为主位,借指帝位。

“践阵”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

D项,结合文本中“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可知此项正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

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

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

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接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为推重。

羊祜为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翻译: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翻译:

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