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51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docx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

窗体顶端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第一课时:

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的构造教学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学好生物科学,首先要学会使用有关实验仪器。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观察仪器,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充满好奇心,急于操作,教师要注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识别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透明玻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3、养成爱护显微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动手操作中探究显微镜各部分的功能

方法与策略

攻破重难点:

1、探索法:

①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先对照书和挂图看一看,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再试一试,真实感受各部件的功能。

如辨认目镜和物镜,调节准焦螺旋等。

②让学生尝试观察爱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③请一名实验成功的同学上前演示,介绍实验方法和心得;请实验失败组同学代表简述实验失败的过程和原因。

④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践法:

学生巩固练习,熟练操作显微镜。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活动的细菌;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演示正确取镜、安放方法的课件;普通光学显微镜图片。

);显微镜,逐台检查看是否都配备了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物镜;若干个写有小写字母“b”的透明玻片;细菌玻片标本;洋葱实物;擦镜纸;纱布;培训3-5名“小先生”,协助教师辅导。

学生:

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思考各部分的功能;阅读课本中“相关链接”《新型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种类。

教学程序:

一、巧设疑问,激发探究情趣

(一)出示细菌玻片标本,请学生用肉眼观察,问能否看到玻片上面的细菌。

(二)出示洋葱实物,请学生观察,问是否看到洋葱表皮细胞。

(三)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看到细菌,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

学生回答后,课件播放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活动的细菌图片。

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认识到要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激发学生探究显微镜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掌握取镜和安放的正确方法

(一)多媒体演示正确的取镜和安放方法,学生熟悉取镜和安放要求,明确取镜的正确姿势(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安放的标准要求(将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镜臂朝向自己,镜座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为便于记忆,教师将上述要求概括为“右手握,左手托,轻拿轻放略靠左,镜臂向我7厘米,安全牢固便观察”。

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对显微镜安放标准科学性的认识,增强规范操作的自觉性。

(二)取镜、安放。

学生将置于箱中的显微镜取出,摆放在实验台上。

小先生巡回指导。

教师检查,纠正错误。

(三)学生对照课本图1.2-2,自己动手,安装目镜和物镜,教师和小先生巡回检查指导。

三、对照记忆,记住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一)多媒体出示普通光学显微镜图片,认识各部分名称。

(二)学生对照实物,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探究显微镜各部分的功能

(一)让学生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探究镜座、镜柱、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筒、目镜、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等结构的功能,产生观察物像的欲望。

(二)通过观察一个物像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功能。

教师把写有小写字母“b”的透明的玻片发给各小组,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显微镜看到字母。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边看书边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有的观察到了物像,有的没有。

找一名观察到物像的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让找不到物像的同学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在操作中体会显微镜各部分的作用。

比如:

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小。

(三)深入探究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

1、结合刚才观察透明玻片上的字母“b”,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如,玻片上的“b”在显微镜下为什么是“q”并且大了许多,如何确定放大倍数等。

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师生共同归纳:

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是目镜和物镜把实物放大了,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目镜、物镜上面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的特点,通过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长目镜的放大倍数小,长物镜的放大倍数大。

(2)反光镜的两面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功能。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聚光,光线弱的时候用,平面镜仅能反射光,光线强的时候用。

(3)遮光器上的大小不等的光圈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操作探究,得出结论:

光线弱的时候要用大光圈,光线强的时候用小光圈。

五、归纳总结,明确注意事项

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1、目镜:

放大倍数用10×表示,无螺旋,放大倍数与长短成反比

物镜:

放大倍数用10×表示,有螺旋,放大倍数与长短成正比

观看目镜的方法:

双眼睁开,左眼看,右眼睁;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长或宽的倍数

2、遮光器:

有大、小光圈

发光镜:

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3、粗准焦螺旋(粗调节):

镜筒升降幅度大,找物象

细准焦螺旋(细调节):

镜筒升降幅度小,使物象更清晰

(注:

区分因为物象太小使物象更清晰要调高倍镜)

4、转换器:

调换物镜

三.显微镜几点重要知识考点:

(1)显微镜是成倒像放大的像,因此①视野中物象在某个方向要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②若视野中看到的物象是“6”,根据成倒立放大的原理,玻片标本实际的物象是“9”,解题技巧:

将书或试卷倒转180~

(2)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体积越大,细胞数越少(与倍数成反比),光线越少,视野越暗,视野范围不变?

视野清晰度变模糊反之相反。

(3)光线怎样到达眼睛?

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4)怎么判断污点的位置?

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

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

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通过对显微镜各部分的构造和功能的学习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不要用手触摸镜头和反光镜;擦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调节物镜而不能直接用手去扳;一只手提拿显微镜容易使目镜滑出,反光镜脱落;装卸镜头应先安目镜后安物镜,先卸物镜后卸目镜,防止灰尘污染物镜等。

最后组织学生将显微镜按要求放回镜箱,锁好箱门。

六、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1、多媒体出示:

张教授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目镜为5×和15×,物镜为10×和45×。

他要一次观察到更多数量的细菌,怎样选取合适的目镜和物镜;实验室内光线较弱,如何选用光圈和调节反光镜,请你帮忙。

2、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角色介绍显微镜各部分的功能,比比谁讲得准确,讲得生动。

3.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

请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最小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

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__________,物镜为__________。

答案:

600倍 50倍 15× 10×

4.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液的玻片标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多的一组为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答案:

D

5.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

A.b        B.d      C.q          D.p

答案:

D

6.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  B.换高倍目镜  C.选用凹面镜反光   D.调节准焦螺旋

答案:

C

7.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

A.以目镜倍数为准               B.以物镜倍数为准

C.目镜与物镜倍数的乘积         D.目镜与物镜倍数之和

答案:

C

8.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调节焦距                B.调节光亮度C.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清晰度

答案:

B

教学设计说明:

   一、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让学生肉眼观察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在学生没有看到的时候,接着播放多媒体,展示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对显微镜的作用有了感性认识,产生了探究显微镜的强烈欲望,引入对显微镜构造的学习,非常自然。

二、创新思维,突出探究。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不开学生动手探究与实验。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不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注意事项讲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后才让学生动手,也没有因为显微镜是精密、贵重仪器,唯恐学生摸坏,而减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而是将本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究课”,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相关注意事项。

三、让学生通过看到一个物像,体会各部分的功能。

该设计避免了就构造谈构造的误区,突破常规,用具体的观察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各部分的功能、记住各部分的名称,是教学实践中一次有益尝试,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四、注重学生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的过程中,轻松获得知识。

最后,通过帮助教授解决问题,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分角色介绍显微镜,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

五、注重运用多媒体,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偏重于感性认识,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思维。

多媒体课件与实物展示结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学习讨论,在探究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不足之处是本设计对教具要求较高,条件不好的学校可能因为没有多媒体、或者显微镜较少,难以落实本设计要求,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想学好生物科学,首先需要掌握有关实验用具的使用。

显微镜是最常见的实验用具,能够独立使用显微镜,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物操作技能,由于学生初次使用显微镜,充满好奇心和急于操作的欲望,所以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2、熟悉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方法与策略

攻破重难点:

1、探索法:

①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先对照书和挂图看一看,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再试一试,真实感受各部件的功能。

如辨认目镜和物镜,调节准焦螺旋等。

②让学生尝试观察爱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③请一名实验成功的同学上前演示,介绍实验方法和心得;请实验失败组同学代表简述实验失败的过程和原因。

④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践法:

学生巩固练习,熟练操作显微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显微镜,及显微镜使用视频,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的目镜和物镜);三种标本(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擦镜纸,纱布,课前每个班培养几名“小先生”以便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准备:

阅读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程序: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一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图,请学生欣赏。

教师适时发问:

你想不想学会如何观察到这些细胞呢?

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

1、在探究实验之前,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播放显微镜使用视频,然后分发给学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怎样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物像,然后动手操作观察。

各小组观察情况不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物像,鼓励观察到物像的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例如: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

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不完整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不能说“亮圈”应该说“明亮的视野”;还要注意使遮光器上的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规范操作步骤

观察后学生可能提出疑问,如:

(1)、在对光的过程中为什么切勿将直射的阳光作为光源?

(2)、放上标本以后镜筒为什么要先下降,后上升?

下降时眼睛为什么看着物镜?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进一步规范操作步骤。

师生共同归纳使用显微镜应注意的问题:

(1)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成一条直线

(2)反光镜要对准光源。

三、对比观察:

1、发给学生带有数字的透明的纸和带有数字的不透明的纸,小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

观察后学生可能提出疑问,如:

(1)为什么不透明纸上的数字看不到?

(2)为什么像是倒的?

(3)若想将物像向左移动,将怎么样移动装片?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线穿透的物体;因为物像是倒像;若想将物像向左移动装片应该向右移动。

2、让学生换上另一个目镜或者换上另一个物镜,继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像的变化。

小组描述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物象被放大了(或缩小了),看到的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大小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细胞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细胞个数越多。

四、师生共同归纳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使用的步骤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对光、安放、观察三大步。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愈加深刻,观察、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知道光学显微镜的原理):

口诀:

取安对放粗细调到观察

取镜→安放→对光(白亮的视野)→粗细调→细调节→观察→放回

(1)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左眼观(双眼同时睁开),安装低倍镜(选择放大倍数低的目镜和物镜)

(2) 对光:

将低倍镜和光圈对准通光孔,调反光镜使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和目镜在同一直线上。

直达能看到白亮的视野(不是亮圈)(3)放置标本:

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粗调节:

先下调眼物镜后上调眼目镜,先顺后逆。

向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从一侧注视物镜,以防物镜压碎盖玻片)直到找到物象。

(5)细调节:

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6) 整理:

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

五、多媒体显示显微镜使用的录象,学生认真观看,加深印象。

六、指导学生按步骤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七、组织小组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显微镜的实用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操作更熟练。

1.使用显微镜时,取镜要用__________握住镜臂,__________托住镜座,放在自己实验台的偏__________,然后安装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右手 左手 左 目镜 物镜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__________,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__________对准__________。

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视,_________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答案:

通光孔 光圈 通光孔 左 目镜 右

9.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__________。

A取镜 B对光 C装目镜 D降镜筒 E观察

答案:

ADCBE

2、.当显微镜镜筒下降时,操作显微镜的人的目光应注视的部位是(   )

A.镜筒    B.目镜    C.物镜   D.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八、思维发散:

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学生们思维活跃,教师可适时提出如下问题:

(1)当你发现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物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什么地方?

九、整理和存放:

实验完成,让学生按要求把显微镜放回镜箱,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设计说明: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新课前,播放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图,让学生产生了要使用显微镜的强烈欲望,引入对显微镜使用的学习,非常自然。

二、创新思维,突出探究。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性强、探究性强,要想学好,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探究与实验。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不是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后才让学生动手,也没有因为显微镜是精密的放大仪器,唯恐学生摸坏,而减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三、注重学生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设计注重实验,学生在动一动、想一想的过程中,轻松获得知识。

四、注重运用多媒体,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反思:

分组讨论交流是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特点更加偏重于感性认识,思维特点更偏重于形象思维。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结合实物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

本节课设计主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