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344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之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春秋战国之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春秋战国之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春秋战国之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春秋战国之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之际.docx

《春秋战国之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之际.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战国之际.docx

春秋战国之际

Ø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家阶层

Ø他们有的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卿相之职;有的虽一度出仕,但以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主;有的则终身为“处士”、客卿。

Ø他们以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升华出理性原则为己务,其活动富有高层次的思想文化特色。

Ø后代习惯尊称他们为诸子。

第五章诸子散文——儒学

Ø百家争鸣:

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接触的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相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系统。

Ø诸子散文:

诸子的著作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于散文作品。

Ø《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墨(以墨子为代表)、道(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法(以韩非子为代表)4家。

代表他们政治和学术观点的著作分别是《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等。

Ø诸子散文都是理论性著作,在散文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说水平的提高上。

主要讲述

Ø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

Ø第一阶段:

《论语》、《老子》;

Ø第二阶段:

《孟子》、《庄子》;

Ø第三阶段:

《韩非子》、《荀子》;

Ø第四阶段:

《吕氏春秋》。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Ø儒家学派

一、孔子与儒学的创立

1,说¡°儒¡±

儒,古汉语写作“需”,会“沐浴¡±之意。

人为何要沐浴?

准备参加祭祀活动。

许慎《说文解字》:

     “儒,术士之称”;

胡适:

儒为“殷民族的教士”。

Ø儒,最早指以相礼治丧为职业的文化人

Ø作为殷商苗裔的孔子,年轻时以“儒”为业

Ø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儒“成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

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

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以“仁义”为行为准则,以“礼乐”为教化方式,以“内圣外王”为人格理想。

主要参考书目

Ø《论语集解》,(魏)何晏集解,(唐)孔颖达疏证(见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Ø《论语集注》,(宋)朱熹注中华书局

Ø《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Ø《孔子评传》,匡亚明,齐鲁书社,1985;

Ø《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后汉)赵歧注,(宋)孙奭疏证

Ø《孟子集注》(《四书集注》本),(宋)朱熹中华书局

Ø《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Ø《荀子》,(唐)杨倞(谅)注中华书局

Ø《荀子集解》,(清)王先谦,中华书局1988年

Ø《荀子简释》,梁启雄中华书局

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儒学的共同特点

Ø1、宗师孔子,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

Ø2、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经典;

Ø3、提倡仁义,以此为行为准则;

Ø4、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第一节至圣——孔子

Ø孔子与《论语》

Ø“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为至圣矣!

Ø——《史记·孔子世家》

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1993年《全球伦理宣言》,被视为适用于任何人群的绝对法则。

Ø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Ø半部《论语》治天下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Ø一、孔子

Ø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先是西周宋国贵族,至其曾祖孔防叔始迁鲁国。

父叔梁纥曾为鲁国陬邑之邑宰。

孔子一生简况

Ø孔丘小时贫贱,长大后曾为委吏、乘田等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吏。

Ø3岁: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

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Ø15岁: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立志于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Ø17岁: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

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Ø19岁:

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qi2官氏之女为妻。

Ø20岁: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

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Ø21岁:

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Ø27岁: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an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Ø30岁: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已通晓“六艺”,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实行有教无类。

一生弟子多达三千,高足72人。

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

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Ø34岁:

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Ø35岁: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

《史记·孔子世家》云:

“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

”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Ø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Ø37岁:

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Ø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时任中都(山东汶上县西)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次年升任司空、大司寇。

前后为官约4年。

Ø52岁: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Ø54岁: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

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

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

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Ø55岁: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开始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先后至卫、陈、曹、宋、郑、蔡等国。

Ø67岁:

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Ø68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

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Ø69岁:

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不被用。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之子孔鲤卒。

Ø70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Ø71岁: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

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

“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Ø72岁: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子路被害。

Ø73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生平自述

Ø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Ø三十而立

Ø四十而不惑

Ø五十而知天命

Ø六十而耳顺

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生功业

Ø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Ø——《卫灵公》

Ø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

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之“礼”

Ø1、礼是国家的象征

Ø子曰: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八佾》

Ø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季氏》

Ø陪臣,家臣也。

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

大约世数,不过如此。

Ø言不得专政。

Ø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Ø鲁大夫季孙氏也。

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Ø2、恢复周礼

Ø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

Ø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

Ø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八佾》

Ø3、礼之巨大功用

Ø子曰: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宪问》

Ø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Ø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

Ø4、礼作为行为规范

Ø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Ø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卫灵公》

Ø有子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学而》

Ø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

Ø葸,畏惧貌。

绞,急切也。

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

君子,谓在上之人也。

兴,起也。

偷,薄也。

Ø子曰: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罕》

Ø麻冕,缁布冠也。

纯,丝也。

俭,谓省约。

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

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

君辞之,乃升成拜。

泰,骄慢也。

孔子之“仁”

Ø1、仁者爱人——博爱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颜渊》)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雍也》)

•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乡党》)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孟子·梁惠王》

Ø2、克己复礼为仁

Ø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Ø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Ø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

Ø3、仁之德性

Ø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

Ø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Ø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

Ø“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述而》

Ø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

Ø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宪问》

Ø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Ø4、仁之途径

Ø推己及人——忠恕

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

(《雍也》)

Ø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Ø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Ø为仁由己

Ø仁乎远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Ø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Ø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Ø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Ø杀身成仁

Ø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Ø5、孝悌为仁之本

•《中庸》: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孔子论“孝”

Ø1、敬爱、关怀父母。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祭义》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

2、要做到“无违”。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

•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谏若不入,起敬起孝。

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

——《礼记·内则》

Ø3、承教继志

Ø

•“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孝经》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

孔子的天命观

Ø1、敬畏天命,顺乎自然

Ø“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Ø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阳货》)

Ø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宪问》)

Ø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这话是子夏听孔子说的)(《颜渊》)

Ø“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

Ø“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述而》)

Ø“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雍也》〉)

Ø“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先进》))

Ø2、不信鬼神

Ø“子罕言命与利与仁”(《子罕》)

Ø“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Ø“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Ø3、强调人为

Ø“莫我知夫!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夫!

”《宪问》)

Ø“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整理西周文献

作为教材,使之成为最有影响的古代文献。

Ø

Ø《诗》:

《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三千篇之多,经孔子删定以后,保留305篇。

通称三百篇。

孔子引导学生们读诗,以诗可以启发仁心,陶冶性情。

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Ø《礼》:

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对西周礼制有很深的研究,要求学生们认真研习。

Ø《乐》,关于音乐的典籍。

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现已失传。

四书五经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明清科举依据。

Ø《大学》(曾子)

Ø《中庸》(子思)

Ø《论语》(孔子)

Ø《孟子》(孟子)

Ø《诗经》

Ø《书经》

Ø《礼经》

Ø《易经》

Ø《春秋》

Ø刘勰《文心雕龙》曰:

“经者,

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Ø私人办教育

Ø开创道德教育传统

Ø重礼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二、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学思并重

温故知新

谦虚诚实

【孔子受到的封谥】

Ø汉高祖刘邦(前195年)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

Ø西汉平帝(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

Ø北魏孝文帝(492年),“文圣尼父”

Ø北周静帝(580年),“邹国公”

Ø隋文帝(581年),“先师尼父”;

Ø唐太宗(628年),“先圣”(公元637年)“宣父”

Ø唐高宗(666年),“太师

【孔子受到的封谥】

Ø武则天(690年)“隆道公”;

Ø唐玄宗(公元739年)“文宣王”

Ø宋真宗(1008年)“玄圣文宣王”,(1012年)改“至圣文宣王”

Ø元成宗(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之名始此;

Ø明世宗(1530年)“至圣先师”

Ø清世祖(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1657年)改“至圣先师”    

Ø《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Ø《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Ø该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汉代以来,长期被列入经书范围;南宋以后,又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Ø西汉时,《论语》有今文《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和《古文论语》21篇三种本子。

Ø西汉末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为《张侯论》。

今本《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Ø《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Ø2、《论语》的基本特征

Ø第一、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词组,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

Ø第二、《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Ø《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Ø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Ø第三、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Ø《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Ø“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Ø“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Ø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Ø第四、《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Ø“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

Ø“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矣”、“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深长。

Ø第一篇学而第十一篇先进

Ø第二篇为政第十二篇颜渊

Ø第三篇八佾第十三篇子路

Ø第四篇里仁第十四篇宪问

صÚ五篇公冶长第十五篇卫灵公

Ø第六篇ÓºÒ²第十六篇季氏

صÚÆß篇Êö¶ø第十七篇阳货

صڰË篇Ì©²®第十八篇微子

Ø第九篇子罕第十九篇子张

Ø第十篇乡党第二十篇尧曰

Ø学而篇第一

Ø『⒈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Ø『⒈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Ø『⒈3』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Ø『⒈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Ø『⒈5』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Ø『⒈6』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Ø『⒈7』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Ø『⒈8』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Ø『⒈9』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Ø『⒈10』子禽问於子贡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Ø『⒈11』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Ø『⒈12』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Ø『⒈13』有子曰: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Ø『⒈14』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Ø『⒈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Ø『⒈16』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仁

Ø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Ø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Ø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Ø颜渊问仁。

子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