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260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docx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四专题第11课云南冬天的树林

2019年4月

第11课

云南冬天的树林

一、字音辨读

1.葱茏(lónɡ)  2.喧嚣(xiāo)  3.炫耀(xuàn)

4.栖居(qī)5.沼泽(zhǎo)6.脚踵(zhǒnɡ)

7.牛蒡(bànɡ)8.榉树(jǔ)9.麂子(jǐ)

二、字形辨识

1.   2.

3.4.

5.6.

三、词语辨析

1.宁静·寂静

辨析

例句

2.占据·占领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生机勃勃:

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连绵不断:

(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3.触目惊心:

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4.无拘无束:

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5.无法无天:

形容人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6.疑神疑鬼:

形容人多疑。

一、走近作者

于坚,诗人,1954年生于昆明。

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

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

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其他地方。

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

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

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

另著有诗集《空地》。

他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诗人。

二、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1993年第9期。

是于坚“纯客观地记录”的文学创作主张的一次实践,作品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想象、夸张,显示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主旨把握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四、结构图示

云南冬天的树林 

1.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明确:

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

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

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

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2.为什么“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

明确:

因为“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缺乏某种统一的调子”。

3.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认为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

“躺下”可以看做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4.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明确:

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义的遮蔽,不能以“惆怅或怜惜”去看待云南树叶的“死亡”,因为他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对叶子而言,它只是成为“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是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新生。

1.运用对比突出特点

文中作者把云南的树叶的生死与北方的树叶的生死进行了对比。

2.叙述、描写与议论的完美融合

文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表明了自己真正地走近自然,关注自然的态度。

作者在每一部分的叙述、描写中,都有自身观点的阐释,强调要回到对事物本身的注视,不要忽略事物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新理解。

阅读《云南冬天的树林》选段,完成1~4题。

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

在最喧嚣、最明亮、最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上不祥地落下来,但你永远看不到它们全体死去,看不见它们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

常常是,它们在每一个季节都活着,在云南所有树木的树冠的附近,保持着绿色,像永远丧失了飞翔功能的鸟群。

死,永远只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一齐死去。

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它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年代、任何钟点内,它并不指望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整个季节的结束。

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选择。

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斓的红叶,人会感到触目惊心、热泪盈眶。

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它忽然就离开了那绿色的属性,离开了它的“本质”,离开了树干上那无边无际的集体,选择了它自己内在的,从未裸露过的深红或者褐黑。

它落下来,从本该为世界所仰视的地方,落到会被某种践踏所抹去的地方。

它并不在乎这种处境的变化,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在秋天或者夏天,在黎明或者正午,在它自己的时间内,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

但它并不是金蝶,它只是一片离开了树和绿色的叶子,它并没有向花朵炫耀自身,进而索取花粉的愿望。

它只是要往下去,不论那里是水还是泥土,是石头还是空地。

一片叶子的落下自有它自己的落下。

这不是一块石头或一只蜂鸟的落下,不是另一片叶子的落下。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种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

一片叶子的死亡令人感动,如果这感动引起了惆怅或怜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树叶。

他是用北方的心境来感受云南了。

实际上,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或者由“叶子”这个词所指示的那一事物,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

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

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没有人知道这些树叶是何时掉下来的,世界上有无数关于树和森林的书,但没有一本描述过一片叶子的落下。

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每个人都看见过这些树叶,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

然而永远不会有人听见一片树叶撞到风的时候的那一次响声,就像在深夜的大街上发生的车祸,没有目击者,永远没有。

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

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缺乏某种统一的调子,它们的丰富使“落叶”这个词显得无比空洞。

“落叶”是什么?

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一个诗人永远想不出用什么意象来区别、表现它们,这景象在文学史上像“落叶”这个词一样空白。

冬天,当整个世界都被北方那巨大的整体的死亡所笼罩,当人们沉浸在对乌鸦、雪和西风的体验或回忆中,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

它们所往不同,一片在山冈的斜坡上,一片在豹子洞穴的边缘,有两片在树的根部,还有几片,踩着风梢过了红色沼泽。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

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

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

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

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1.请解释“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一句中的“灿烂”的含义。

(要求摘录原文有关语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

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

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2.选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树叶的死亡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写落下的过程;写落下的心理;写落下的意义。

与北方的树叶对比着写,与“在树上”的叶子对比着写。

3.下列句子内涵丰富,请加以阐释。

(1)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它离开了自身的属性,离开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集体,选择了全新的深红或者褐黑;因为它在落下的过程中创造了漂浮,把握了自身;因为落下并不是死亡,而是成为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2)树叶无论是活着(在树上)还是死去(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也没有被抛弃的寂寞,都是归家。

4.“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因为人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

我们被意义“阻隔”和“遮蔽”了,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语以外的风景。

(时间:

40分钟 分值:

4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已是12月底,一点冷落的迹象也没有,________的有些红叶、黄叶从这里那里冒出来,使山林的调子显得更为暖和。

②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________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③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________死去。

A.偶尔 以至 一起

B.偶尔甚至一齐

C.偶然甚至一齐

D.偶然以至一起

详细分析:

“偶尔”是说次数少,“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

“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或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甚至”强调的程度更重一些。

“一齐”强调同时或全部,“一起”表示一块或同一处所。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季是农闲时节,可是农业基地大棚里却是满园苍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B.莫言是一位多产、爱幻想、无拘无束、时而义愤填膺的作家,他创作出了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而又轮廓鲜明的人物形象。

C.记者通过暗访发现,“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D.记者在上冲客运总站看到,离开珠海返乡的“大军”连绵不断,站内挤满了等候长途大巴的旅客。

详细分析:

“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本语境是说旅客连接不断,成语对象用错。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甚至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B.如果作为一个巨人在埃及的天空上看埃及人建金字塔,那情景也不过如此。

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人的本能使你放过了某种真正的声音,你听错了,你听见的是你自己的顾虑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颗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动。

详细分析:

C项,搭配不当,“一排排、一行行”修饰“桃林”不妥,可去掉“一排排”和“一树树”,把“桃林”改为“桃树”。

答案:

C

4.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薄罗轻剪越溪纹   B.山家烟火春日晴

C.花落黄陵庙里啼D.饮马长城窟更寒

详细分析:

C项,“花落”对“雨昏”,“黄陵庙里”对“青草湖边”,“啼”对“过”。

答案:

C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相融方式,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里呈现出了完全基于个人思考的回答。

他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如果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________________。

因此,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坏来评价的。

无论你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位置,的确无人能敌。

A.因为他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有效批判他

B.自成一体的逻辑是严密而完整的,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有效批评他

C.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许能理解他,但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你依然无法有效批判他

D.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那么,你无法有效批评他,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导致很难理解

详细分析:

原文上句先说“不进入他的逻辑”这个前提,再说“无法理解”这个结果,然后进一步说“无法理解的事情是无法有效批判的”这个更深层的结果。

A、B两项语序与原文上句不协调。

D项说法本身不合逻辑。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

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

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

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树多。

到处是树。

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

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

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

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

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

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

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我也思而生畏。

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

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精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

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

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鹅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

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绣线坊肆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

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滉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

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子倚在树上。

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簌簌地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

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

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使有几株树,也是枯黄凋萎,了无生趣,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

“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

“您错了。

”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

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

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

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株。

土壤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限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把青岛比作是“一片汪洋的绿海”,而“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了青岛树多而密的特点。

B.作者描写的内容是青岛的树,中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而这一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C.“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

D.这篇散文写了青岛的树,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青岛的树的喜爱。

文章的文笔也是较为细腻的。

详细分析:

C项,“‘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合文意,从文中看,“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的环境了无生趣。

答案:

C

7.青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分析:

本题的答题信息区为第2、3、6、7四段中,第2段主要写青岛的树多、呈青绿色,特别茂盛的特点;第3段则指出青岛的树属于都市“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这一特点;从第6、7段可看出青岛的树能滋润心灵。

整合以上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茂盛、苍翠(多、密密层层、铺天盖地),多人工栽植,让心灵与自然契合(能滋润心灵)。

8.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

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

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作者内心情感矛盾而复杂:

①痛恨德国人的入侵,却又偏偏喜爱入侵者所植的树木。

情感矛盾。

②入侵者炸山植树,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

痛惜而无语。

三、语言运用(11分)

9.一位学生在写落叶飘零的情景时写道:

“一片片的树叶,轻轻悠悠地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身上。

”请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这句话修改得形象些,使之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分析:

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原句,哪些词句适合改写成比喻,哪些词句适合改写成排比;还要注意调动联想和想象,看落叶飘零和什么相似,然后写出比喻“一片片落叶,像……”。

参考答案:

一片片落叶,像蝴蝶拍打着金灿灿的翅膀,轻轻地飞向原野,飞向大道,飞落在人们的身上。

10.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意思连贯。

(只填序号)(6分)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