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养殖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853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鸡养殖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鸡养殖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鸡养殖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鸡养殖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鸡养殖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鸡养殖技术.docx

《山鸡养殖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鸡养殖技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鸡养殖技术.docx

山鸡养殖技术

山鸡养殖场地建设

如何建山鸡养殖场

  合理的选择场址,全面地规划建筑,科学地设计雉舍,是搞好规模化饲养七彩山鸡的首要条件。

合格的场舍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创造防疫保健条件和节省成本。

有些养殖户对场址选择不重视,随便找一块地就搭建鸡舍。

场址选在农田中则不利排水,湿度大;选在农村中央则污染大;选在离市场太远则信息不灵,且增加销售费用;选在繁杂地段则噪音大,造成山鸡应激。

为减少运输等费用和便于了解市场行情,场址可选择在大城市附近。

前期投入资金不足的,可以利用现有空房、仓库、屋前屋后空地等加以一定的改装就可做鸡舍。

以降低前期投入成本。

1.场址的选择

  

(1)地势高燥:

在平原地区应选择地势高燥,稍向南或东南向的地方建场;山区、丘陵地区应选择山坡的南面或东南面建场。

土质均以砂质土为好,以利下雨后排水,避免积水。

优越的地势可使雉舍通风、光照、排水的条件良好,且能避免西北风,使雉舍冬天易保温,夏天不闷热。

  

(2)交通便利,环境幽静:

场址要求交通便利,但又不能设在交通繁忙的要道和河流旁,也不能设在村庄或工厂旁,最好距要道2000米左右,距一般道路50——100米左右。

规模较大的饲养场最好单独修筑道路通往交通要道。

场址距离其他畜牧场最好需要达到200-300米以上,以利于防疫。

  (3)水源充足:

要求水质清洁卫生,符合标准。

场地的土质最好是透气,透水性能良好的砂壤土,这种土质没有粘性,否则鸡舍,羽毛易被弄脏,易感染病菌。

  (4)电源可靠:

饲料加工、孵化、育雏、照明等都需要用电,特别是孵化,停电对其影响很大。

因此,电源必须有可靠保证,为严防突然停电,宜备有发电机。

  (5)足够的面积:

与一般蛋、肉鸡场相比,雉舍建筑占地面积大,且场内需留有一定的空地,用以种植青绿饲料,以便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青绿饲料供应。

有条件的还可留地种植一定的谷类饲料。

2.场址布局以便于开展日常工作,统一管理和防疫为原则。

  

(1)行政区与生活区:

与生产区要有一定有距离,既有利于防疫,又有利于居住环境卫生。

行政区放在最前面,入场要有消毒设备。

  

(2)生产区:

根据主导风向,按照孵化室、育雏室、中雉舍、成雉舍等顺序来设置。

把孵化室和育雏室放在上风头,成雉室放在下风头,这样能使育雉室内有新鲜空气,减少锥雉、中雉发病机会,避免成雉舍排出污浊空气侵入和病原的感染。

为便于通风、防疫,各种雉舍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育雏室与中雉舍跟离以30米为妥,中雉舍与与雉舍距离20米为妥,孵化室跟离雏舍要在150米以上。

饲料加工厂的仓库应靠近雉舍,但车间与雉舍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要求在100米以上。

生产区的入口应有消毒间或者消毒池,每幢雉舍都应有一间饲养员操作间,其内应设有消毒设备。

  (3)病雉隔离区与堆粪场:

设在生产区下风向地势低处,尽量远离雉舍。

养殖户网

  (4)青绿饲料种植区:

可介于生活区与生产区之间,或位于生产区的另一端,并与生产区保持一定的距离。

  (5)场内道路:

应分为清洁道和脏污道。

前者用于运送饲料、七彩山鸡和蛋等;后者用于运送粪便、病雉和死雉等。

  根据山鸡的生活习性,应在舍内设置屏障和足够的栖息架,并在山鸡舍的一角设置沙地让山鸡进行沙浴。

  此外,场址的周围应设有围墙,并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防暑降温。

为考虑将来的发展,还要留有余地,按合理的布局进行规划,逐步扩展。

3.雉舍的建筑建山鸡舍可因陋而简,不需大兴土木。

通过减少因定资产投入,从而降低固定成本开支。

鸡舍要求保温性能好、便于通风干燥、便于清洁和消毒、有利于防疫和操作,育雏舍与育成舍隔20米以上。

雉舍的设计特别是成雉舍的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自然光照等),宜采用开放式,而不宜采用封闭式。

  

(1)  育雏室:

屋顶结构为双落水式,檐高2~2。

5米,长25米,宽6米;内设5间,每间的南侧都留有走廊,靠清洁道最近的一间为饲养员操作间,这样一幢雉舍可育雏雉2000只以上。

育雉室在构造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加网。

七彩山鸡喜欢乱窜乱飞,门窗要有铁丝网尼龙网防护,网眼为0。

5厘米*0。

5厘米,为防七彩山鸡啄破或鼠类咬破,离地一米内的网不能用尼龙网;

  ②保温。

顶部应设置保温隔热板,为防止风从门直入,门外侧应设有用棉布或麻袋做成的门帘。

  ③供温。

要有供温设备,如地下烟道、热气管、育雏伞、红个线灯泡等。

(吉祥使用的是红外线灯加热,红外线灯买好一点的,价格相差较大,差的5元,好的15元。

  ④通风。

墙上部和墙脚离地35厘米处均应开有便于通风的窗子。

或者在房顶部开通风窗,有条件的可以安装排气扇通风,排气扇要选项微风量的。

  ⑤地面及垫料。

地面应为水泥地,并铺上锯屑或碎谷壳做垫料,室内不能有鼠洞或者鼠类。

   

(2)  中雉舍:

屋顶结构可用双落水式,也可用单落水式,每幢长30米,宽5米,檐高2。

0~2。

5米;内分六间,靠近清洁道的一间为饲养员操作间,其余5间北面开有后门,南面分别连有高2。

0~2。

5米、面积5米*5米的网栏,网栏的另一侧都开有网门,这样一幢雉舍可养中雉1300只左右。

中雉舍在构造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冬暖夏凉,干燥透光,清洁卫生,换气良好。

窗子总面积要大,总面积要占到1/8以上,要求后窗略小,前窗低而大。

门、窗网的网眼为2厘米*2厘米。

  ②雉舍外有用网圈转成的运细场。

运动场基部1米高处设有铁丝网,上部及顶部都可用尼龙网,网高同舍檐高,网眼为不超过4厘米*4厘米为宜,运动场全为沙地或仅小范围内设置沙池。

运动场的大小一般为雉舍面种的1/2倍,舍内采用水泥地面,并设有栖架。

  (3)  成雉舍、种雉舍及饲养成雉、种雉的非房舍式筑:

成雉舍的建筑要求基本同于中雉舍,不过窗子面积要适度增大,应占雉舍面种1/6以上。

种雉舍在成雉舍的基础上要设置产蛋箱和遮挡(王子雉)视线的屏障,运动场地以大为宜。

  ①房舍式。

屋顶结构可用双落水式,也可用单落水式,每幢长45米,宽5米,檐高2。

0~2。

5米;内设9间,靠近清洁道的一间为饲养间,其余每间北面开有后门,南面分别连有高2。

0~2。

5米、面积为5米*8米的网栏,网眼亦为不超过4厘米*4厘米,网栏的另一侧都开有网门。

雉舍的南面也可不建墙,即完全敞开。

这样一幢雉舍可养成雉1500只左右,种雉450只左右。

  ②网棚式。

网棚坐北朝南,砌1。

6~2。

0米高的北墙,南面用台柱,比北墙略高,由北墙向南搭2~3米长斜坡式天棚,东、西、南三面用网,网眼为不超过4厘米*4厘米,北面要设置工作门,网棚的面积每间以25平米为宜,可养成雉75只左右,可养种雉25只左右

  ③网栏式。

根据七彩山鸡的野性,充分地利用森林、荒地等生态资源,建成1000~2000平米网栏,开展大量饲养殖面积。

如果网栏内防风避雨的条件不足,可在其内零星地设置少量简易棚。

网栏以钢筋为架以铁丝为网,网眼以不超过4厘米*4厘米为宜,这样牢固可靠。

网栏饲养使七彩山鸡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增强其野性,有助于其采食开估活食料,不仅使其生长、发育增快,还能节省饲料。

一般饲养密度为每平米1只。

  (4)  终身制雉舍:

由于移舍转群易给七彩山鸡带来应激反应影响生产,所以近年来提倡采用终身制雉舍,即整个生产周期在一舍内进行,这样即减少了应激反应,不减少了基建投资。

  终身制雉舍的组成基本同于中雉舍,所不同的是每幢雉舍北面都留有1米宽的过道,每间雉舍都向过道开有后门,其内具有育雏室的保暖条件和保温设备;运动场特别大,是房舍面积的10倍以上。

4.附属建筑 主要指孵化室、饲料加工厂及化验、办公、生活用房,其设计与要求可参照普通鸡场内的建筑标准。

值得强调的是孵化室要求有一个独立的进出口,工作人员进出要通过换衣间和消毒间,以防止病原入内。

  以上提出的场址选择及建筑设计、布局的标准是根据规模化、科学化饲养七彩山鸡的需要,农家的小规模饲养为减少投资成本可因陋而简,将闲置房间修缮后,达到天上不漏、地上无洞、墙上无缝、有门、有窗、有防护网的标准即可作雉舍,再经过严格消毒后便可引进七彩山鸡饲养。

山鸡蛋的孵化注意事项

选即选蛋,尽量利用保存两周以内的种蛋,蛋型正常、大小适中、蛋壳厚薄均匀、颜色协调一致、色泽鲜艳的,保存时间越短,出雏率越高。

  消即消毒,入孵前一般采用熏蒸法消毒,即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5克、福尔马林30毫升的剂量,在25℃~30℃的温度条件下熏蒸20分钟,可杀灭种蛋上的病毒。

消毒一般在消毒柜内进行。

  温即温度,温度是孵化的首要条件,孵化温度要根据胚胎发育情况采取前期高、中间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施温方法。

温度分别为:

入孵前种蛋预热6小时~8小时,蛋温36℃~38℃,1天~7天38.8℃~39.2℃,8天~14天38.5℃~38.8℃,15天~20天38℃~38.5℃,21天~24天(即出壳)38.5℃~39℃湿即湿度,湿度在整个孵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湿度不足则会引起胚胎粘壳、出雏困难;湿度过高,易造成雏鸡蛋黄吸收不良,体质差,易死亡。

适宜的湿度应掌握两头高、中间平的原则,即前期相对湿度为60%~65%,中期为55%~60%,后期为60%~68%,出雏期为70%~75%。

  翻即翻蛋,为使种蛋受热均匀,必须通过人工或自然翻蛋,从入孵的第二天起,一般每2小时~4小时翻蛋1次,翻蛋的角度为180度,第二十一天开始停止翻蛋。

  晾即晾蛋,在孵化中后期蛋温达38.8℃时应晾蛋,一般孵化16天时每天晾1次;孵化21天~24天,每天晾两次。

晾蛋的时间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当蛋温降至35℃时继续孵化。

  喷即喷水,喷水是提高出雏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喷水能使蛋壳松脆,山鸡的蛋壳上膜厚,蛋壳坚硬,为此在孵化21天~24天时须每天喷水1次,水温35℃左右,待水干后继续孵化,在反复晾蛋、喷水的作用下,蛋壳由坚硬变松脆,有利于雏鸡破壳而出。

  照即照蛋,第一次照蛋在孵化6天~8天时,主要检查种蛋受精率情况,照正常蛋可发现胚胎上的眼点,蛋内颜色发红并带有血丝,无精蛋却无任何变化,蛋黄完整,蛋清透明,要及时取出无精蛋。

照蛋的次数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主要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并查出死胎蛋。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雏山鸡的饲养

  1.适时开食,精心喂养。

雏鸡出壳12小时后,有啄食行为时,可先喂一些糖水。

喂水1-2小时后再开食,第1天开食可喂玉米粉拌熟鸡蛋(100只雏鸡每天加3-4只鸡蛋),将饲料撒在塑料布上,让鸡采食。

从第3天起即可喂25%以上粗蛋白的全价料,配方为:

黄玉米36%,小麦粉2%,豆饼37%,鱼粉15%,草粉2%,酵母粉3%,植物油2%,骨粉1%,贝壳粉1.1%,食盐0.4%,添加剂0.5%。

开始时,每隔2-3小时喂1次,4-14日龄每天喂6次,15-28日龄每天喂5次,4周后,每天喂3-4次即可。

开食的同时,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2.保证育雏温度。

雏鸡1-3日龄时为35-34℃,4-5日龄时34-33℃,6-8日龄时33-32℃,9-10日龄时32-31℃,11-14日龄时31-28℃,15-20日龄时28℃,21-28日龄时27-24℃,29-35日龄时24-21℃,36-42日龄时21-19℃,以后为常温。

室内相对湿度以控制在55%~65%为宜。

  3.适宜密度。

在网上平养或箱上育雏时,每平方米1-10日龄饲养50-60只,11-20日龄30-40只,30-40日龄时20只,45-60日龄时10只。

  4.及时断喙。

山鸡非常好互相啄斗,因此在10-14日龄可进行第1次断喙,到1月龄时,给戴鼻环,一直戴到4月龄出售。

如留种,还要更换成种鸡鼻环,而防止啄癖,效果很好。

  5.加强管理。

雏鸡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惊群等,因此操作动作要轻,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惊扰及预防兽害。

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山鸡幼雏至性成熟前称为育成期。

 1.饲养方式。

采用简易平养,即舍内地面垫料,外设运动场,运动场与舍内门、窗均设网罩,以防山鸡逃逸。

 2.饲养管理。

每天饲喂3次,第一次尽量安排早,最后一次安排在黄昏前1小时。

作种用的育成山鸡配合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和粗蛋白水平应比肉用山鸡略低,喂量为肉用山鸡日喂量的90%即可。

在饲养过程中,一是设置砂砾盒,任其自由啄食;二是保证饮水的清洁,充分供应,特别是在采食干粉饲料时,更应重视饮水的供给,不论白天、晚上饮水器内都应加满水。

在8-9周龄时进行第二次断喙,以后再隔4周左右进行一次修喙,防止啄癖。

日粮配合:

黄玉米48%,小麦粉3%,豆饼26%,鱼粉10%,麸皮3.5%,草粉和酵母粉各3%,骨粉1.5%,贝壳粉1.1%,食盐0.4%,添加剂0.5%。

育成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8-25℃,低于17℃要加温,高于25℃则应减少密度,加强通风。

到11周龄时,每平方米密度为3-4只,随着日龄的增加,密度减少到每平方米2-3只为宜。

要注意控制体重,防止过肥。

为保证其繁殖期能获得较高产蛋率和受精率,要注意减少日粮中蛋白质喂量和能量标准,增加纤维和青绿饲料喂量,减少饲喂次数,增加运动。

三、成鸡的饲养管理

  山鸡一般养至20周龄时,称为成鸡。

其日常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营养调控,增加动物性蛋白质喂量。

  2.日粮配合:

黄玉米50%,小麦粉4%,豆饼20%,鱼粉6%,麸皮6%,草粉5%,酵母粉3%,骨粉3%,贝壳粉2.1%,食盐0.4%,添加剂0.5%。

  3.帮助种鸡群及早确立“王子雉”地位。

山鸡进入繁殖期即可进行放对配种,待雄雌鸡合群后,雄鸡间出现强烈争偶,斗架胜利者即为“王子雉”。

一旦“王子雉”确定后,这群山鸡就安定下来,最好人为地帮助确立“王子雉”的优势地位,使之早选王,早稳群,减少死亡,有利交配。

  4.设置产蛋屏障和安放产蛋箱。

在种鸡舍内以红砖砌成“王”字形、高50厘米的“屏障”,一可为非王子公鸡提供与母鸡进行交尾,二可作栖架使用。

其次是在鸡舍内四周安放产蛋箱,用木质箱、竹篓均可,在箱内放置稻草等作垫料,以减少产蛋的破损。

发现破蛋应及时将蛋壳和内容物清理干净,不留痕迹,以免造成啄蛋癖。

  5.有计划地对雄山鸡实行轮换制,提高种蛋受精率。

  6.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

做到定人员、定时间、定管理程序;出入鸡舍要轻,注意经常检查,修补鸡网,以防野生动物惊吓骚扰鸡群;注意关好门,防止跑鸡。

  7.搞好舍内外环境卫生。

严格防疫、消毒制度。

按防疫、消毒制度要求进行各种日常操作,每日清扫一次鸡舍。

山鸡有打洞的习性,在每天扫鸡舍时要修好,注意环境内外卫生,杂草要及时拔掉;定时杀灭蚊、蝇、鼠。

按规定清洗并消毒饲料桶、饮水器。

鸡舍门口设消毒池,消毒液每2天更换一次,出入鸡舍一定要走消毒池。

  8.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

山鸡虽然适应性很强,但在6-7月份天气炎热,又是阳光直接照射,会影响种鸡的性活动,使蛋的受精率下降,因此必须采取搭凉棚、洒水等降温措施。

山鸡养殖三要点

山鸡又名野鸡、雉鸡、环颈雉,隶属鸟纲、鸡形目、雉科。

山鸡肉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价值全面。

羽毛色彩鲜艳美观,华丽高雅。

雉鸡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每只雌山鸡年产蛋50枚--100枚,受精率在80%以上,孵化率在90%以上。

就目前市场需求和人们消费水平来看,饲养山鸡经济效益较好。

为了确保山鸡养殖成功,必需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山鸡的生活习性。

山鸡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耐高温,抗严寒,所以人工饲养不受地域的限制;山鸡群集性强,组成相对稳定的“婚配群”,活动在自己的领土上,适合人工大群饲养;山鸡食量小,食性杂,喜欢少吃多餐;山鸡属早成鸟,刚出壳的幼雏,待绒毛干后即可在雌性亲鸟的带领下,自己捕捉小昆虫等食物,大约10天后,便能采食嫩青草、树叶等。

2.合理选址和布局。

场址要求选择在地势平坦向阳、座北朝南、高燥而利于排水的地方。

鸡舍要求保温性能好,便于通风、干燥、清洁和消毒,有利于防疫操作,育雏舍与育成舍要有一定的间隔。

鸡舍要防止鼠、猫、蛇等的入侵,要搭建防飞网以防鸡只飞逃。

另外,要有栖架、沙池等设施。

 3.严把引种关。

要重视种苗的选购,饲养户应到种源可靠、饲养管理水平高、孵化技术过硬的种山鸡场引种,并严格把关。

山鸡品种很多,如中国环颈雉又叫美国七彩山鸡,特点是生产性能优良,繁殖力强,驯化程度高,野性小。

左家雄鸡,肉质白嫩、肌纤维细、香味浓而持久,口感好。

黑化雉鸡又名孔雀雉鸡。

还有河北亚种雉鸡又称地产雉鸡等。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选择的品种。

不同品种的雉鸡都有其固有的一些特征,但优质种苗均应是:

绒毛洁净有光泽,蛋黄吸收良好,腹部平坦,脐带部愈合良好、干燥,而且背腹部有绒毛覆盖。

雏雉站立稳健有力,叫声洪亮,对光线和声音反应敏感,体形匀称。

如果雏鸡是弱雏或病雏,加上途中运输受冷或受热、挤压的应激,就会造成大量死亡以及日后的大批生长发育不良。

野山鸡生活习性

1.适应性广,抗寒,耐粗生活环境从平原到山区,从河流到峡谷,栖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陆地各种生态环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温,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动觅食,饮冰碴水,不怕雨淋。

2.集群性强繁殖季节以雄雉鸡为核心,组成相对稳定的繁殖群,独处一地活动,其他雄雉群不能侵入,否则开展强烈争斗。

  自然状态下,由雌雉鸡孵蛋,雏雉鸡出生后,由雌雉鸡带领初生的雏雉鸡活动。

待雏雉鸡长大后,又重新组成群体,到处觅食,形成觅食群。

群体可大可小,因此,人工养殖的雉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但密度过大时,妨碍采食,常发生互啄现象。

3.胆怯机警雉鸡在平时觅食过程中,时常抬起头机警地向四周观望,如有动静,迅速逃窜,尤其在人工笼养情况下,当突然受到人或动物的惊吓或有激烈的嘈杂噪音刺激时,会使雉鸡群惊飞乱撞,发生撞伤,头破血流或造成死亡。

笼养雄雉鸡在繁殖季节,有主动攻击人的行为,野生成年雌雄雉鸡常佯装跛行或拍打翅膀引开敌害,以保护幼雉鸡。

因此,养殖场要求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动作粗暴及产生突然的尖锐声响,以防雉鸡群受惊。

4.食量小,食性杂雉鸡嗉囊较小,容纳的食物也少,喜欢吃一点就走,转一圈回来再吃。

雉鸡是杂食鸟,喜欢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籽、绿叶嫩枝等。

人工养殖的雉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配以鱼粉等动物性饲料。

据观察,家养雉鸡上午比下午采食多,早晨天刚亮和下午5—6时,是全天2次采食高峰;夜间不吃食,喜欢安静环境。

5.性情活泼,善于奔走,不善飞行雉鸡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高飞能力差,只能短距离低飞,而且不能持久。

6.叫声特殊雉鸡在相互联系,相互呼唤时常发出悦耳的叫声。

就像“柯—哆—啰”或“咯一克一咯”。

当突然受惊时,则暴发出一个或系列尖锐的“咯咯”声,繁殖季节,雄雉鸡在天刚亮时,发出“克—多—多”欢喜清脆的啼鸣声,日间炎热时,雄雌雉鸡不叫或很少呜叫了

山鸡的饲养与管理

1.饲养方式

  

(1)立体笼养法以商品肉用雉鸡为目的大批饲养,在育成期采用立体笼养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此期间雉鸡的饲养密度应随鸡龄的增大而降低,结合脱温、转群疏散密度,使饲养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0只左右,以后每2周左右疏散1次,笼养应同时降低光照强度,以防啄癖。

  

(2)网舍饲养法网舍饲养法对作为种用的后备雉鸡可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使种用雉鸡繁殖性能提高。

在雏雉鸡脱温后,转到网舍饲养时,为防止由于环境突变,雉鸡惊慌突然起飞乱冲乱撞,造成死亡损伤,应将雉鸡的主翼羽每隔2根剪掉3根。

网舍饲养应在网室内或运动场上设沙地,供雉鸡自由采食和进行沙浴。

  (3)散养法可以根据雉鸡的野生群集习性,充分利用荒坡、林地、丘陵、牧场等资源条件,建立网圈,对雉鸡进行散养,为防雉鸡受惊飞逸,可在雉鸡出壳后进行断翅,即用断喙器切断雏雉鸡两侧翅膀的最后一个关节。

在外界环境温度不低于17—18℃时,雏雉鸡脱温后即可放养。

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3只。

这种饲养方法,雉鸡基本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空气新鲜、卫生条件好、活动范围大,既有天然野草、植物、昆虫采食,又有足够的人工投放饲料、饮水,极有利雉鸡育成期的快速生长。

同时,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的雉鸡具有野味特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2.饲养管理

  

(1)饲养5—10周龄的雉鸡每天喂4次以上,11—18周龄,每天喂3次。

饲喂时间应早晚2次尽量拉开时间间距,中间再喂1次,这样就可避免夜间空腹时间过长,切忌饲喂不定时,饲喂量时多时少,雉鸡饥饱不均。

在饲养过程中,必须给雉鸡不间断地供给清洁饮水。

  

(2)转群雉鸡胆小敏感,易受惊吓。

因此,在雉鸡转群前,要进行大、小、强、弱分群,以便分群饲养管理,达到均衡生长。

同时,雉鸡由育雏笼养转到育成舍平面饲养,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使得雉鸡精神不安,惊慌万状,易在舍内四角起堆,互相挤压,造成局部密度过大,特别是夜间,天气较凉,雏雉鸡更易扎堆,造成死亡。

为避免压死雉鸡,应在四处墙角用垫草垫成30度角的斜坡,将垫草踏实,这样雉鸡钻不进草下,减少了挤压的伤亡。

在转群的前2—3天内,夜班人员要随时将挤堆的雏雉鸡及时分开。

  (3)驱赶驯化在网舍饲养条件下,在转群的1周内,将雉鸡关在房舍内,定时饲喂,使之熟悉环境及饲养员的操作动作等,建立条件反射,使之不怕人,愿意接近人。

在天气暖和的中午可将雉鸡赶到室外自由活动,下午4点以前赶回房舍。

1周后,白天将雉鸡赶到网室运动场自由活动,晚上赶回房舍。

如遇雨天,应及时将雉鸡赶回舍内,以防淋雨感冒,待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后,就可以昼夜敞开鸡舍门,使雉鸡自由出入。

  (4)网养密度5—10周龄每平方米6—8只,如运动场面积计算在内则每平方米3—5只,雉鸡群以300只以内为宜。

11周龄每平方米3—4只,将运动场面积计算在内,每平方米为1.4—2.5只,按雌雄分群饲养,每群100—200只。

  据报道,育成期饲养密度直接关系到体重发育、羽毛完整、疾病流行。

饲养密度与雉鸡尾羽生长和长度呈反比关系,饲养密度为2只/米2时,背羽和尾羽生长良好,无光背和尾羽损伤。

饲养密度为4—5只/米2时,背羽生长良好,但尾羽多有损伤,部分尾羽长不出。

饲养密度8只/米2时,虽然体重仍能达到上市标准,但光背雉鸡增多,尾羽受损,基本上长不出来。

因此,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在4只/米2以下,保证羽毛特别是尾羽的生长。

争取好的市场售价。

  (5)光照如果留作种用的雉鸡,应按照种鸡的光照要求,分别对雄、雌种用雉鸡适时达到同步性成熟来管理。

对于肉用雉鸡,采用夜间增加光照来促使雉鸡群增加夜间采食、饮水,提高生长速度和脂肪沉积能力。

  (6)日粮营养在夏季天气酷暑和冬天寒冷时,应提高雉鸡日粮的能量水平,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保证育成期的生长发育所需。

  (7)卫生防疫在雉鸡的育成期间,应将留作种鸡所应做的防疫工作,在此期完成,在育成期如果是网室平养,应预防球虫病和禽霍乱,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种用雉鸡的饲养管理  育成青年雌雉鸡到10月龄可达到性成熟,雄雉鸡比雌雉鸡性成熟晚1个月左右。

  种用雉鸡饲养和管理的目的是,培育健壮的种雉鸡,使之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种蛋。

种雉鸡饲养时间较长,可分为繁殖准备期(3—4月)、繁殖期(5—7月)、换羽期(8—9月)、越冬期(10月至翌年2月)。

1.繁殖准备期此时天气转暖,日照时渐长,为促使雉鸡发情,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相应降低糠麸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加活动空间,降低饲养密度,每只种雉鸡占饲养面积为0.8米2/只左右即可。

 整顿雉鸡群,选留体质健壮、发育整齐的雉鸡进行组群,每群100只左右。

  此期还应整顿鸡舍。

网室地面铺垫5厘米的细沙。

在雉鸡舍较暖处设置产蛋箱,箱内铺少量木屑,产蛋箱底部应有5度倾斜,以便蛋产出后自动滚入集蛋槽,避免踏破种蛋、污染种蛋和啄蛋。

运动场应设置石棉瓦挡板,以减少雄雉鸡争偶打斗和增加交尾机会。

  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