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67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docx

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

2008年高考备考专题讲座提纲(华中师大一附中胡国华)(人教版高三必修)

一、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

全国卷1全国卷2北京卷上海卷

Ⅰ(30分)Ⅰ(30分)Ⅰ(30分)Ⅰ(80分)

一(12分)一(12分)一(15分)一(15分)

1.字形1.字音1.字形社科文阅读

2.成语2.成语2.近义词1-5

3.语病3.语病3.成语二(23分)

4.连贯4.虚词4.语病散文阅读

5.文学常识6-12

二(9分)二(9分)二(15分)三(5分)

社科文阅读自科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3.默写

5——75——76.实词四(8分)

三(9分)三(9分)7.虚词古诗鉴赏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8.省略句14-16

8.实词8.实词9.信息整合

9.信息整合9.信息整合10.理解分析五(17分)

10.分析概括10.分析概括文言文阅读1

Ⅱ(120分)Ⅱ(120分)Ⅱ(114分)17.实词

四(23分)四(23分)三(18分)18.实词

11.文译10分11.文译10分11.断句5分19.虚词

12.古诗8分12.古诗8分14.古诗7分20.文译

13.默写5分13.默写5分15.默写6分21.理解分析 

五(22分)五(22分)四(12分)六(12分)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社科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14——1714——1714—15(客观题)

16—17(主观题)22.文句理解

六(15分)六(15分)五(18分)23.文意理解

18.得体4分18.连贯4分散文阅读24.修辞表达

19.虚词5分19.得体5分18——2125.信息整合

20.仿写6分20.修辞6分六.(12分)26.分析主旨

七(60分)七(60分)22.连贯Ⅱ(70分)

21.作文21.作文23.概括文段27.作文

看图作文组合材料作文24.写文段命题作文

“摔了一跤”助人与受助七(60分)必须跨过这道坎

25.诗句评论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天津卷重庆卷福建卷江苏卷广东卷

Ⅰ(42分)Ⅰ(33分)Ⅰ(21分)Ⅰ(30分)Ⅰ(150分)

一(12分)一(12分)一(6分)一(9分)一(12分)

1.字音1.字音社科文阅读1.字音1.字音

2.字形2.字形1-22.成语 2.词语

3.近义词句3.近义词二(6分)3.语病3.近义词

4.语病4.语病自科文阅读4.语病 

二(18分)3-4二(12分)

①社科文5-7二(9分)三(12分)社科文阅读二(33分)

②自科文8-10社科文阅读5-7文言文阅读4-7文言文阅读5-9

三(12分)三(12分)5.实词三(9分)10.古诗6分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6.虚词文言文阅读11.默写6分

11.实词8.实词7.分析概括8.实词三(18分)

12.虚词 9.虚词Ⅱ(129分)9.信息整合散文阅读

13.信息整合10.信息整合四(32分)10.分析概括12--15

14.理解分析11.分析概括8.文译10分四(15分)

Ⅱ(108分)Ⅱ(117分)9.古诗6分Ⅱ(120分)选读文本

四(18分)四(20分)10.默写6分四(23分)文学类

15.文译8分12.文译8分11.简答10分11.文译9分16--18

16.古诗5分13.古诗6分五(17分)12.古诗8分实用类

17.默写5分14.默写6分散文阅读13.默写6分19--21

五(18分)五(22分)12——14五(22分)五(12分)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六(10分)散文阅读22.图文

18——2115——1815.语病4分14-1723.压缩文段

六(12分)六(15分)16.仿写3分六(15分)

18.标点2分19.连贯4分17.拟标题5分18文段概括6分

19.文句续4分20.续写4分19.改写4分

20.写短讯6分21.关联词5分20.补写5分

七(60分)七(60分)六(70分)七(60分)六(60分)

21.作文

命题作文

有句话常挂嘴边22.作文

话题作文

酸甜苦辣说高考20.作文

命题作文

季节21.作文

命题作文

怀想天空24.作文

话题作文

传递

辽宁卷浙江卷湖北卷湖南卷山东卷

Ⅰ(36分)Ⅰ(42分)Ⅰ(36分)Ⅰ(27分)Ⅰ(36分)

一(15分)一(18分)一(15分)一(12分)一(15分)

1.字音1.字形1.字音1.字音1.字音

2.字形2.近义词2.字形2.字形2.字形

3.词语3.词语3.词语3.成语3.近义词

4.熟语4.语病4.语病4.语病4.成语

5.语病5.对联5.标点5.连贯5.语病

6.古诗文名句

二(9分)二(12分)二(12分)二(12分)二(9分)

社科文阅读社科文阅读社科文阅读自科文阅读社科文阅读

6-87-106-96-96-8

三(12分)三(12分)三(9分)Ⅱ(114分)三(12分)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三(21分)文言文阅读

9.实词11.实词10.实词文言文阅读9.实词

10.虚词 12.虚词 11.信息整合10.实词 10.虚词 

11.信息整合13.信息整合12.分析概括11.虚词11.信息整合

12.分析概括14.内容赏析12.文意理解12.理解分析

Ⅱ(114分)Ⅱ(108分)Ⅱ(114分)13.文译9分Ⅱ(114分)

四(22分)四(17分)四(24分)14.代词3分四(24分)

13.断句4分15.文译8分13.文译10分四(11分)13.文译10分

14.文译6分16.古诗6分14.古诗8分15.古诗5分14.古诗8分

15.古诗8分17.文识3分15.默写6分16.默写6分15.默写6分

16.文识4分五(12分)

五(21分)五(18分)五(18分)五(17分)16。

语序3分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散文阅读散文阅读17.情境语4分

17——2118——2116——1917——2018.图文5分

六(11分)六(13分)六(12分)六(14分)六(18分)

22.连贯4分23.句式3分20.写对联4分21.文章赏析散文阅读

23.图文4分24.补写6分21概括形象4分19--22

24. 仿写3分25.写寓意4分22续写歌词4分两题任选

七(60分)七(60分)七(60分)七(60分)七(60分)

25.作文26.作文23.作文22.作文23.作文

命题作文

我能话题作文

行走在消逝中材料作文

母语命题作文

诗意地生活话题作文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四川卷安徽卷江西卷宁夏/海南卷

Ⅰ(30分)Ⅰ(30分)Ⅰ(36分)Ⅰ阅读题

一(12分)一(12分)一(15分)一(9分)必考

1.字音1.字形1.字音现代文阅读

2.字形2.成语2.字形1--3

3.成语3.语病3.近义词二(36分)必考

4.语病4.连贯 4.熟语 古诗文阅读

5.语病

(一)文言文19分

二(9分)二(9分)二(9分)4.实词

自科文阅读社科文阅读社科文阅读5.信息整合

5-75-76-86.分析概括

三(9分)三(9分)三(12分)7.文译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二)古诗11分8-9

8.实词8.实词9.实词(三)默写6分10

9.虚词 9.虚词 10.虚词 三(25分)选考

10.分析概括10.文意理解11.信息整合文学类阅读

12.分析概括11--14

Ⅱ(120分)Ⅱ(120分)Ⅱ(114分)四(25分)

四(23分)四(23分)四(24分)实用文阅读

11.文译1015.文译10分13.文译10分15--18

12.古诗8分16.古诗8分14.古诗6分Ⅱ 表达题

13.默写5分17.默写5分15.默写8分五(20分)

语言运用

五(22分)五(20分)五(21分)19.成语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散文阅读20.语病

14——1714——1716——1921.连贯

六(15分)六(15分)六(9分)22.仿写

18.图文5分18.词语置换3分20.组句4分23.补写

19.情境语6分19.概括文段4分21.写语段5分

20. 口语交际4分20.人物评述8分

七(60分)七(60分)七(60分)六(60分)

21.作文26.作文26.作文26.作文

 命题作文

一步与一生命题作文

提篮春光看妈妈命题作文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材料作文

关于创造

比较分析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对于探究和把握2008年高考命题改革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变化:

1.试卷结构

全国卷和北京卷:

(30+120) 基本未变,保持稳定。

福建卷:

(21+129),继续减少客观题,作文70分。

向上海题靠拢。

     广东卷:

增加选读文本

宁夏/海南卷改革力度最大,改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块,还设置了“必考题”和“选考题”。

2.命题范围

     因命题范围有所扩大。

标点、修辞、文学常识、文言句式、文言语法、均见于考卷之中。

     3.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更趋于多样化。

主要体现在“试验田”——语言运用部分:

写关键词,写对仗句,文句仿写,文句续写,图文转换,文句改写,句式变换,概括段意,写广告告词,写对联,写导语,写演讲词,写贺卡,写情境语,人物述评,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加标点,改病句等。

     改革趋向:

1.各省市命题会互相借鉴,相互吸取试卷中成功的经验。

2.试卷结构更趋于多样化,加大第Ⅱ卷的分量是必然趋势。

3.客观题逐步减少,主观题逐步增多。

4.创新题型会不断涌现,特别是语言运用题的创新。

5.注意选考题的出现。

      6.作文,命题作文回归,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并存。

赋分上有的省市可能增加至70分。

总的方针仍是: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迈小步,不停步。

二、复习备考的整体思路

(一)转变教学观念

1.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

 在全面推行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高考命题一定对此会有所反映,因而必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在复习备考中也要相应地改变教法,用好新教材,研究新教法。

2.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

高考改革,总是要朝着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向发展,遵照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来进行。

高考命题是以能力立意,重在考能力,考素质。

高考复习应以培养和升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

不可盲目搞“模拟大战”、“题海大战”。

3.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

  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不忽视“工具性”的前提下,大力增强文学和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从考生在高考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研究新考纲

本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迈小步,不停步”的精神,07年考纲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只是在四个方面作了小的调整。

要密切关注08年考纲的修订情况。

   07年考纲的修订仍有指导意义。

在“写作”中,将“常见应用文”改成“常见体裁的文章”,外沿扩展了,表明除了书信等应用文外,对戏剧、诗歌等文体也认可,这就对创新作文、个性化作文起到了一种鼓励的作用。

新考纲将“丰富”中的“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改为“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加上“论据充分”,主要是针对议论文则言的,更加强调了写议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有据”,事实胜于雄辩。

在高考阅卷中,我们看到,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时,泛泛而谈,空发议论;有的考生在议论时,只讲一个故事来代替例证,结果写成议论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的四不像文章;有的考生在论述时所举之例与观点联系不紧,更谈不上“论据充分”。

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其是就是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

比如,要论证“勤奋能成才”的道理,可以列举:

张三因为勤奋成了才,李四因为勤奋成了才,王五因为勤奋成了才,从而证明:

勤奋能成才。

将“有文采”中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改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比“词语生动”的要求更具体,表述更清晰,从用词、造句和修辞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文句有意蕴”似乎只是对文学类文章更适宜,而“文句有表现力”则对其他三类文体均适用。

在高考作文中,词汇贫泛、词不达意和误用词语的问题比较严重,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言贫血症”。

一个人如果患了贫血症,就会面色苍白,如果文章患了“语言贫血症”,也会苍白无力;一个人如果气血两旺,则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一篇文章如果词汇丰富,则充实饱满,文采飞扬。

因而,读书时要注意词汇的积累,写作时要注意词语的锤炼。

三、2007年高考备考方略

(一)重视作文,力争高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分是最好拿的,要力争50分以上。

2005年高考大纲在考试内容

上仅仅是作文有改动,现改为: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这一改动,放宽了文体的限定,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人的思维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善于逻辑思维,体现在写作上,则有人善长写记叙抒情的文章,有人善长写议论说理的文章。

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定文体。

高考话题作文虽然不限文体,但并不是不讲文体,而是让学生自选文体。

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应按选定的文体写作。

所谓话题作文,其实就是限定一个写作范围(即话题),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确立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命之题写作。

王国维先生说过:

“为文如造屋。

”建一个房子,首先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个房子?

造一个什么样式的房子?

怎样装修这个房子?

写一篇文章,首先也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

这三个问题就涉及文章的三大要素:

主旨、思路、语言。

所谓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

所谓思路,指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在的写作思维流程,一是文章外在的篇章结构样式。

所谓语言,即指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

古人写文章,讲究“意格俱佳”(沈德潜语),意即主旨,格就是章法。

古人认为,言之无文,行而未远,文即文章的语言文采。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要写好文章,先要做好人。

人品决定文品。

志趣高雅的人才能写出品位高雅的文章,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

情感丰富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情趣,思想深刻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理趣。

我们提倡:

“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

有的学生,只是关注身边俗情锁事,拘泥于个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有的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之中,有的迷失在扭曲的心态之下。

从学生的平时作文以至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普启遍性和严重性。

现代青年,应当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当放眼宇内,面向未来;现代青年,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知穷通之道。

在我们的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善至美的情操。

    

(二)重视散文阅读,掌握解题诀窍

从《考试大纲》的修订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不断增强了文学因素。

大阅读多考现当散文的阅读。

根据散文的特点,高考考查的能力点是:

(1)理解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散文阅读的途径是:

明确主旨,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神”,“神”即主旨,也就是全文的“纲”,纲举则目张。

其次是把握散文的“形”,“形”看起来似乎散,但其必定是依“神”而聚,散文外在的结构和内在的思路总是因神而定的。

讲求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因而必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在语言的品味中去领会散文的妙趣。

散文中也有形象的刻画,也有意境的创造,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说理,抒情的散文有情趣,说理的散文有理趣。

其间有迷人之景,有动人之事,有感人之情,亦有哲理之思。

(三)文言文复习,关键在课本。

文言文复习,不可一味去做模拟题,而应重视课本的复习。

临考前,可选课本里的经典

文章重点复习,如选自《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最好能精读十篇左右。

注意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积蓄一定量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基本功,如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双音节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

文言虚词则要注意掌握大纲上提出的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及意义。

要特别加强文言文翻译的训练。

(四)注意语言运用的创新题型。

语言运用题部分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创新题多出于此。

近几年出现的题型有:

写关键词,写对仗句,文句仿写,文句续写补写,图文转换,文句改写,句式变换,概括段意,写广告告词,写对联,写导语,写演讲词,写贺卡,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加标点,改病句等。

估计命题者会进一步在语用题方面进行创新,临考前应有针对性地对语言运用方面的各类题型进行系统性的专项训练,尤其要注意5月份全国各地模拟试题中的有创新的题型。

(五)关于文学常识

如果考查文学常识,很可能采用填空题或连线题的形式,也有可能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分数也不可能太多,估计2-3分。

复习时如同名句名篇一样,不必大范围、大题量地训练,掌握课本中涉及到的最常见的文学常识即可。

  

四、2007年高考复习专题攻略

【文言文翻译】

     1. 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2. 翻译的方法-—留、对、换、增、删、调

    3.翻译的误区

    

(1)意译文言大意

(2)误解文言词义

(3)忽视文言句式

   【古诗鉴赏】

《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及其语言艺术的感受、分析、评价、鉴别和欣赏,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要求,因而鉴赏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诗歌鉴赏当从字句理解、修辞方法、感情抒发、意境创造、艺术风格等方面人手;鉴赏时应注意分清诗歌类别、体察判别意境、咀嚼品味语言、明辨艺术手法。

由于鉴赏能力实质上涉及到知识迁移、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创新精神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1.明确主旨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一般说来,

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2.品味语言

诗歌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它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特别注重音韵节律。

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正确理解诗歌的字句,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3.理解形象

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古诗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是意象,一是诗歌中的人物典型。

主要是意象。

如:

4.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

情。

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

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

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

“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 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情景交融。

5.把握意境

对古诗的鉴赏离不开对诗歌的意境把握。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对意境的考查是高考必考之内容,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

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很高的感悟能力。

        

6.辨析风格

正确地辨析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一般说来,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而现实主义则用冷峻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鲜明而又深刻地表明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诗歌风格又有豪放、婉约之分。

豪放指诗词的内容不拘泥于传统的个人离愁别绪,而是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立意高远又深刻,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婉约指诗词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巧借他人或大自然的景物委婉地抒写个人的哀乐悲喜。

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恬淡;王维的诗中有画,极富哲理性;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作家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视具体诗作而论。

7.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如:

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

诗歌中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格,正确地理解各种修辞在诗歌中的妙用,有助于对诗歌的正确赏析。

8。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的方法是:

求同析异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在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

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并不是考查科技知识,而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如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与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