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601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实词、虚词》测试题&参考答案

1.[2016·全国卷Ⅰ]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

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题,应重点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语句关系的确定来判断使用哪个词语。

①②两个空格,从前两句的关系分析,A、B、D三项都是可以的;③④⑤三个空格,从语句的意思分析,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D项。

第⑥处,“就”用在此处,语意不连贯,排除B项。

由此可得出答案为A。

2.[2017·内蒙古赤峰一中阶段测试]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语言的形式,__①__能是美的,__②_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__③__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的形式美的理论中,__④__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__⑤__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__⑥__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A

不但

因为

虽然

可是

B

所以

不仅

除非

必然

无论

还是

C

首先

其次

为的是

况且

不管

D

之所以

是因为

所以

尽管

但是

答案 D

解析 文章一共分了四句话,分开后可得出各个分句间的关系。

第一句,因果倒装;第二句,因果;第三句,并列;第四句,转折。

因此,可根据具体语境和关联词得出答案为D。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

②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__。

③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反映 曼延 总算B.反映 蔓延 终于

C.反应 蔓延 总算D.反应 曼延 终于

答案 C

解析 反映和反应:

“反映”是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是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曼延和蔓延:

“曼延”跟“蔓延”的区别较大,应该很容易分清。

因为“曼”的本义是“引”(使长)的意思,“曼延”指线性伸展延长,一般用于具体的事物。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多用于山脉、水流、道路等)”。

“蔓延”指“蔓草一类植物不断向周围延伸、扩展”,“比喻事物像蔓草一样向周围延伸、扩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蔓”能缠绕攀缘,由根部向四面八方地生长。

因此,“蔓延”应该是指围绕一个点向四面八方无规则地扩展,明显有一个动态的过程。

总算和终于:

“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而且含有“庆幸”之意;而“终于”虽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却并无“庆幸”之意。

此处“总算”更合适一点。

4.[2016·扬州三调]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继承与革新等关系,构建了宏大而________的文论体系,初步________了我国文学史观,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我们现在进行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研究的________的理论依据。

A.紧密 确立 首当其冲B.紧密 创设 不可或缺

C.缜密 确立 不可或缺D.缜密 创设 首当其冲

答案 C

解析 紧密:

①连得很紧,不可分隔,②数量多且连续不断;缜密:

细致精密;谨慎周密。

从“构建……体系”的角度看,第一处用“缜密”更恰当。

确立:

牢固地建立或树立;创设:

①开始建立,②创造条件,使原来不具备条件的也能实现。

第二处“确立”与“文学史观”搭配得当。

首当其冲: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可或缺:

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

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

从语义与上下文的关系上看,第三处用“不可或缺”恰当。

故选C。

5.[2016·全国卷Ⅱ]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A

一旦

/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甚至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虽然

答案 D

解析 ①处可填“只要”“一旦”“倘若”“假如”。

②处可以填入“则”“那么”,不填亦可,且不填更简洁。

③处所连接的前后句有递进关系,可填“甚至”“而且”,“进而”虽表递进,但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④由前面的“随后”可知,应填入表承接关系的“还”,不可填入表并列关系的“也”、表递进关系的“更”。

⑤⑥两处为转折关系,应填入“虽然”“但(是)”等关联词。

综合考虑,答案为D。

6.[2017·冀州中学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法制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__①__就是普通所谓人治,__②__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__③__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

__④__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__⑤__礼是传统,__⑥__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社会的特色。

A

/

因为

所以

其实

不但

而且是

B

大概

由于

于是

因为

/

又是

C

可能

/

其实

由于

也是

D

也许

但是

以致

/

因为

答案 D

解析 第①处所在的句子是推断性语句,因此排除A项;第②处所在的句子与上句形成转折关系,因此排除B项;第③处所在的句子是上句形成的结论,所以排除C项,故选D。

7.[2017·广东佛山一中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由于古生物学工作者不容易弄清楚蜥螈到底是两栖动物还是爬行动物,__①__过去把它放在爬行动物中,__②__现在又把它放在两栖动物中。

(2)如果我们的散文拒绝精神的攀沿,__③__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而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__④__散文还会有它沉甸甸的分量吗?

(3)古代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__⑤__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而且表现了他们质朴的艺术感受,__⑥__逐渐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特色。

A

尽管

甚至

所以

可能

/

B

既然

于是

/

固然

进而

C

以致

甚至

那么

不仅

从而

D

虽然

进而

/

不但

答案 C

解析 

(1)①处“以致”与句首“由于”构成因果关系,②处前后的情况形成反差,填表转折关系的“而”比较合适。

(2)从“拒绝精神的攀沿”到“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语意程度加深,③处填表递进关系的“甚至”合适,④处与句首“如果”构成假设关系,填“那么”合适。

(3)⑤处根据“而且表现了……”可知,选填的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排除A、B,⑥处根据语意可知“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特色”是结果,填“从而”合适。

8.[2016·全国卷Ⅲ]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_①__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_②_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屏弃功利性__③__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__④__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_⑤_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_⑥_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A

其实这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

可能

就是

D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答案 B

解析 解答宜采取排除法。

首先要仔细辨别每组关联词语的表达区别,然后根据上下文加以比较、排除。

第①组中A、B、D三项有代词“这”,只有C项没有,“这”作为主语是不能少的,所以排除C项。

第②组中,“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用于此处太过绝对,排除D项。

第⑤组中,⑤后的内容是对“心理负担”的解释,是原因的表达,“所以”表结果,明显不对,排除A项。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应是B。

9.[2017·泰安模拟]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①__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②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__③__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__④__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

__⑤__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_⑥__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

 

A

所以

必须

只有

如果

甚至

B

虽然

应该

只要

/

C

/

如果

假如

或许

D

可能

必需

/

或许

甚至

答案 A

解析 

(1)句中“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构成因果关系,应选“所以”。

“必须”与“必需”的差别也很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必须”是个副词,此处应用“必须”。

(2)句中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为必要条件,所以选“只有/才”。

(3)句中有“将”字,表明前面说的“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只是一种假设,因此,第⑤空应填“如果”。

第⑥空后的“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是在前面的“小得多”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小”的程度,前后明显有递进关系,因此,第⑥空处应填“甚至”。

10.[2017·银川一中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家长们紧张地防着作弊、防着交通拥堵,__①__防着过路的汽车鸣笛。

__②__,如今高考的严防死守,还__③__比得上科考。

当初秋闱要连考七八天。

不信去看看南京夫子庙西北边的江南贡院,一格一格密密排布,每间小号都上着锁,和囚笼__④__。

哪怕是号内的油灯泼了,__⑤__失了火,也不准开锁放人……像唐伯虎、吴敬梓、李鸿章们,均在江南贡院呆过,一边受这份罪,__⑥__还得写出一手锦绣文章。

那真是不容易啊!

A

甚至

其实

未必

差不多

/

一边

B

其实

不能

无差别

一旦

另外

C

甚至

实际上

不能

类似

倘若

/

D

实际上

未必

一模样

/

必须

答案 A

解析 第①处表递进。

填“和”错误,前面已有逗号。

第④处应表达出“像”,而不是强调相同性。

只能选“差不多”“类似”。

第⑤处没有假设意味。

第⑥处与前文照应,填“一边”连贯性强。

11.[2017·汕头金山中学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__①__最简易的方法,__②__人的乐受与苦受__③__是感觉真实,__④__是一种空相,__⑤__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

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__⑥__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A

/

尽管

假如

所以

B

/

毕竟

即使

倘若

于是

C

因为

/

D

虽然

/

却是

如果

因此

答案 C

解析 第①处前后语意关系是并列,可以选择不填或表示并列的关联词语,所以排除D选项;第②句所在的句子与上文构成倒置的因果关系,所以应该填“因为”,排除A、B项,所以答案是C。

12.[2017·武邑中学月考]下列各句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假若人生只是些美丽的梦影,那么弹指一挥的瞬间又何曾来的沧海桑田轮回往事?

B.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也何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C.与其靠外地供应,何如就地取材,自己制造。

D.老杨说,本家兄弟,何苦如此客气呢?

客气了,反而见外了。

答案 C

解析 A项,“何曾”后面不能跟否定句式,应作“何尝”;B项,“何妨”应作“不妨”;D项,“何苦”应用“何必”。

13.[2017·泰安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最后终于被奸臣害死在风波亭。

B.难道可以不把这些知识水平稍低的人列为知识分子吗?

C.这部电影,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存在严重的错误和缺陷。

D.既然他名字上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答案 B

解析 A项,“终于”和“最后”重复,可改为“竟”;C项,“和”改为“或”;D项,“既然”和“所以”不搭配,可改为“因为”。

14.[2017·惠州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如果不知道互相的心里想些什么东西,能成为知心朋友吗?

B.张市长对该厂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些人认为这种评价不免高了一些。

C.我离开办公室不到五分钟,再一回来他就对我说:

“才来过一个人找你,不知是不是你的表弟。

D.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

答案 D

解析 A项,副词“互相”不能作定语,只能作状语;本句用作“心里”的定语,不妥当。

可用“彼此”。

B项,表示对某种事物、行为的评价不以为然,不能用“不免”,可用“未免”。

C项,句首不能用“才”,可改为“方才”或“刚才”。

D项,本句中的“自然”表示理所当然,加强肯定的语气,意思与“当然”近似,使用正确。

15.[2017·保定模拟]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__①__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__②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③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④__你还不引人注目。

而__⑤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__⑥__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

可能

虽然

甚至

只是

/

B

也许

虽然

/

除非

只有

C

自然

/

即使

因为

假如

不但

D

/

即使

甚至

因为

如果

答案 D

解析 第①处是客观陈述事实,无需用推断性词语,排除A、B选项;第②处所在的句子和第③处所在的句子形成递进关系,而且第②处所在的句子和后文“也可能视而不见”的“也”固定搭配,所以第②处填“即使”,第③处填“甚至”;故答案是D。

16.[2017·安阳模拟]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房地产__①__影响中国,__②__影响世界。

__③__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下降,__④__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我们已经看到有色金属等价格下降的征兆。

__⑤__说一年之前,对冲基金还在为中国房地产泡沫担忧,__⑥__现在则开始担心,中国房地产硬着陆怎么办?

A

/

假如

那么

B

不仅

甚至

如果

那么

如果

/

C

/

一旦

与其

不如

D

除了

/

那么

倘若

答案 B

解析 第①处和第②处为递进关系,所以排除A;第③处所在的句子应该表示假设关系,排除D项;第⑤处和第⑥处所在的句子表示假设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所以答案是B。

17.[2017·周口模拟]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________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________技术差距,同时________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教育差距,________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A.不但 或 更 并且B.既 和 更 因为

C.既 和 又 并且D.不但 或 又 因为

答案 C

解析 “既”与下面的“同时”相照应,表示并列,“和”表示两者并列连接,“或”表选择;“又”表同样,“更”表程度进一步;“并且”表示上文并列。

18.[2017·太原月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他________李白的自述和有关史料,认定李白的确是出生在中亚细亚的碎叶城。

②由于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________加快了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的物资交流速度。

③这样做________稳妥,但是太费事,我就怕这个工程赶不过来。

A.根据 进而 自然B.根据 从而 固然

C.按照 进而 固然D.按照 从而 自然

答案 B

解析 根据:

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按照:

提出某种行动标准。

原句上下文是一种推论关系,宜用“根据”。

进而:

进一步;从而:

上文是原因,下文是结果。

自然:

理所当然;固然: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综合上述分析,故选B。

19.[2017·成都龙泉一中期中]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

平时作文,__①__是写作者自赏,__②__是小范围好友传阅,__③__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__④__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

考场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

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

其读者的特殊性__⑤__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__⑥__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A

无论

抑或

因此

不仅

而且

B

/

所以

不但

C

不管

因为

D

/

因而

不仅

而且

答案 A

解析 本文段的大意是强调考生写作高考考场作文时要有考场意识。

①②③论述了平时作文的阅读通道,这三者构成“选择关系”;“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与“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④选用“因此”;⑤⑥两个分句之间有递进关系,所以选用“不仅……而且”。

20.[2016·天津新华中学月考]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________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山南地区到处________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以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不久前,有关部门________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 传颂 公布B.紧迫感 传颂 颁布

C.紧迫感 赞颂 公布D.压迫感 赞颂 颁布

答案 A

解析 “压迫感”和“紧迫感”:

“压迫感”强调被人等外界因素约束,“紧迫感”强调时间急。

“传颂”和“赞颂”:

前者有流传的意思,后者没有。

“公布”和“颁布”:

“公布”,公开宣布、布告、告示、告知、通知、上榜等,或者法律、命令、文告或社团的通知事项等的公开发布,或以某事公告于众;“颁布”:

着重指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颁布的内容常常是法令等。

综合以上分析,故选A。

21.[2017·石家庄二中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__①__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__②__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__③__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__④__,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__⑤__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__⑥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A

一旦

乃至

/

因此

否则

B

如果

甚至

从而

因此

/

否则

C

如果

乃至

从而

所以

/

不然

D

倘若

/

因而

所以

那么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填写关联词语的角度来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判断①处填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与“竭泽而渔”之间是递进关系,要选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又要连贯,故填写“甚至”;“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针对前面的情况而自然采取的措施,因此④处填表因果关系的“因此”;第⑤处不用填关联词语,最后一句是从反面解说,第⑥处填“否则”。

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

22.[2017·济南模拟]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__①__,数学在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移易的,__②__日益加强。

有人认为数学是现代文化的核心__③__基石,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历史已经证明,__④__将继续证明,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__⑤__一个不把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__⑥__是注定要衰落的。

A

并且

/

同样

B

但是

并且

甚至

并且

/

同样

C

但是

并且

而且

/

D

并且

并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