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308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docx

全国卷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介绍,指导分析及例题鉴赏

一、小论文技巧总介绍

 

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

但是,高考试题中往往有

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一)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方向

写历史论文首先是要确立观点。

有些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比较简单明了;有

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目要求更高,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方向,自

己确立观点。

无论是哪一类型题目,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

亮明观点。

(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慎选史实

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

“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选择史实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此外,几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

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三)谋篇布局,注意角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

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通常为:

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

由于字数有限,分论

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

诸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可以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史观来分析问题。

但更需要考生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学科表述

最后,就是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文。

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揭示历史规律。

行文要注意论文化,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不然是徒费文字,无分可得。

作答时不需空格换行。

但字迹一定要清楚,便于批改,容易得分。

 

二、小论文具体题型操作说明书

(一)观点评述类

1.题型特点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

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

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

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2.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

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

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

内因、外因。

思路三: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

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

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

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

述。

3.实战演练

【题目1】(2018全国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订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从张之洞经营汉阳铁厂初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经济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

张之洞开始创办汉阳铁厂时忽视了先要确定煤铁的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的一般规

律,先购买安置机炉,结果却因没有合适的煤或者煤矿生产的煤与机炉不适用而导致

了生产的延误和损失。

近现代中国政府在领导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忽视或

违背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则往往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甚至加

速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例如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违背

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钢产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浪费大量自然和社会资源等严重后果。

后来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八字”方针,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先抓吃

穿用,实现农轻重”,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本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和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的正确认知。

同时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现代化是一条重要的学习线索。

现代化史观和唯物史观并补充。

现代化是研究历史的一种范式,唯物史观是哲学意义上的指导思想。

现代化也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

考生可以从引进设备(往往后发国家现代化初始阶段)和自主创新(现代化深入发展,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大型重工业企业(尤其在后发国家)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阐述。

【题目2】(2018全国I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上中

上下

下下

(圣

(仁

(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愚

人)

人)

人)

人)

尧、舜

孟子

子贡

老子

齐桓公

秦始皇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排列体现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点。

至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品评历史人物时,抬升儒家代表人物的地位,依据儒家思想的相关主张赋予某些历史人物的等级。

例如上述表格中,班固把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放在了上上等,把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放在了上中等,却把与儒家思想有冲突甚至是对立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放在了中上等。

儒家提倡仁政、以德治民,反对刑罚尤其暴政,因此把他们认为仁德爱民的代表君王尧、舜、周文王等放在了上上等,而把虽有统一“天下”的不世之功但却崇尚以法家思想治国尤其晚年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刑罚和赋役的秦始皇放在了中下等,尤其把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商纣放在了下中和下下等的位置。

因此《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划分未必客观公平,带有了浓厚的思想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作者提倡的和那个时代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是研究汉代思想面貌和变思想迁的一份比较有价值的史料。

【解析】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

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

受到批判。

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

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

言之有理即可。

【题目3】(2017全国II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

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

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

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阐述:

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涌入,中国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工业兴起,传统

的小农经济进一步遭到冲击。

尽管近代工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并不断

受到阻碍,但依然艰难地发展,推动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题目4】(2016全国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卢梭对民主制度的设计与社会影响。

卢梭对民主制度的设计源于社会契约理论,他主张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直接行使国家主权,实行直接民主,反对人民主权被代表和被分割。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和民主制度的设想从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学说和当时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但卢梭的理论在当时可行性缺乏,有一定的空想性。

由于民众权力不受约束,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与之有不可推脱的联系。

正如美国宪法的麦迪逊而言:

“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合理的制度设计应当是统治者和民众相互牵制和监督,坚持法律至上,都严格遵守法律,保护人权,通过有序的

民主进程,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3)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素质与能力。

该题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

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

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诸如,考生可以联系古代希腊民主制度验证

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近代初期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结合卢梭的相关理

论认识主权对于一个国

家的重要性;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

等。

该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可能引领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

 

(二)图片信息类

1.题型特点

此类题型的关键信息在图片中,图片包括地图、实物、相片、历史遗迹、统计表、漫画等,在传达某一历史信息时,其背后隐藏着非常丰富的信息。

虽然图片形象,但信息有时却很抽象,需要我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综合,考察学生细致观察、审阅图片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要看到表象信息,也要提取深层次的信息,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完整的历史。

2.解题方法

(1)认真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是解答图片试题的基础。

观察时应把握好三个环节:

(1)快速扫视试题中的图

片,明确图片所反映的主题。

(2)认真观察图片,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图片的重点部位

上,不要在次要部位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里所说的“重点部位”,是指与试题所提问

题直接相关的部位。

(3)如果试题图片是以图片群的形式出现,要注意图片间的关系。

(2)注意与图片相关的文字

首先要注意图名。

图名往往概括了全图的内容或揭示了图的核心内容,明确图名并理

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图片。

其次要注意图片的说明文字。

最后要注意相关

文字的暗示。

(3)“说”从图出

图片是解答图片类试题的主要材料,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从图片(尤其是重点部位)中

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组织答案;或者根据图片的有效信息,得出相应的结

论;或者用图片提供的信息说明某一历史现象。

总之,答案要依据图片来组织或推

断,不能脱离图片空泛议论。

(4)运用所学知识支撑和补充图片。

图片一般只能反映某一历史瞬间或某一历史侧面,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对知识的反映是

很有限的,因此,仅凭试题提供的图片,难以解答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这就需要

运用所学知识去说明、分析。

3.实战演练

【题目1】(2016全国III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

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评分要求: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

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题目2】(2013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信息一:

从建筑的样式看:

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信息二:

从建筑的历史传承或变迁看:

中英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但太和殿体现了专制体制的延续和被殖民的政局。

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见证的是体制的创新。

信息三:

从建筑的历史归宿或现实影响看:

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依然是治国理政的场所,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

【解析】

一、看文字:

唐宁街10号,由此可见唐宁街除了10号是行政机构所在地,1到9号及其它号数都是其它办公机构。

二、抓不同:

从外形上看,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

朴。

从布局上看,太和殿和白金汉宫都是独立的建筑

三、找本质: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与政治上的关系就是象征皇权至

上,体现君主专制政体;晚清由于列强的入侵,体现被殖民的政局;最后随着历史的

变迁,成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白汉金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体现民主政治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英国代议制度不断完善,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

定。

【题目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欧洲贸易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评分说明:

正确提取欧洲贸易变化的信息,如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

移,贸易形式(转口贸易到直接贸易)转变、商品种类增加等,根据史实对提取信息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变化一: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意大利等国的商业城市衰落,大西洋沿岸的葡、西、荷、英等国崛起。

变化二:

商品种类增加,14世纪主要商品为丝绸、香料等,1500年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的手工业品、美洲的烟草、棉花、非洲的黑奴等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商品,刺激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题目4】(12分)三角贸易(英文:

triangulartrade或triangletrade)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

其贸易路线起源于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洲际贸易。

通常我们提到三角贸易,总会想到的是那罪恶的黑奴贸易。

其实三角贸易,也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以下图1、图2、图3

描述的是先后三个时期的三角贸易。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信息进行全面解读。

 

图1图2

 

图3

【答案】信息解读示例:

视角一,从时期、背景解读:

图1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初期的

三角贸易;这一时期,新航路刚刚开辟,美洲被发现。

图2是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

的三角贸易,由于种族灭绝政策与印笫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兴起黑奴贸易。

图3是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力推

进,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视角二,从殖民贸易内容解读:

图1中的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引进玉米、甘薯

等作物,然后以金银换取亚洲的丝绸、香料,而美洲的玉米、甘薯也传入中国。

图2中

的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

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

图3中的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

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把中国变成英国工业

发展的原料产地;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视角三,从殖民扩张方式解读:

图1、图2时期的殖民属于原始的、带有赤裸裸血腥色

彩的早期殖民扩张方式,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需要,注重贵重金属货币的掠

夺;图3反映的19世纪前中期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资

本主义发展急需市场(商品与原材料),故其殖民重点在于不惜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视角四,从影响解读。

对欧洲殖民者而言:

图1、图2时期的三角贸易主要为欧洲提供

大量贵金属货币,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引发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

化,从而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图3时期的三角贸易则为英国开拓了新的

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有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对亚洲、非洲、美洲被殖民地而言:

一面破坏,带来深重的灾难,包括财富的掠夺、

文化的摧毁、人口的贩卖,甚至种族灭绝,造成长期落后等;一面建设,主要指近代

文明因素的传入,包括先进技术、思想、制度等。

对世界整体发展而言:

三角贸易是真正意义上的洲际贸易,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促

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

其他小视角:

比如玉米的传播,改变人类饮食结构以至于体质等;再如黑奴贩卖带来

的种族歧视等复杂问题。

(以上四大视角及其他小视角共7个层次中答出2个层次即可得满分)

 

(三)文字比较类

1.题型特点

文字比较类小论文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提炼信息或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不同点或联系,进而对提炼的信息进行说明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2.解题方法

(1)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2)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展”

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3)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

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3.实战演练

【题目1】(2017全国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

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印刷机。

14~15世纪

废除丞相制度。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

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雇佣3万余名工人。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

条鞭法”改革。

说”。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

16世纪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

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

国。

识。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

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

姆雷特》。

由。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17世纪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号”到达北美。

郑成功收复台湾。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

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人中国。

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

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题目2】(2014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目录B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

命形势的成熟

革命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

第二节文艺复兴

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革命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略)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