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241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8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展示一个区域图,巧妙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①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区域”并完成【思考交流】1

②看教材P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

③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步骤1:

导入新课→步骤2:

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

教师通过【例1】讲解研析知识“区域的特征”

    

步骤9: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问题导思】1、2、3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7:

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3图1.2的解读,讲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步骤6: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5: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10:

教师通过【例3】讲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步骤11: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5题,检查理解情况→步骤12:

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时作业

(一)】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特征。

(重难点)

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

(见学生用书第1页)

 

区域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1.有人指出区域的划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特点。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提示】 赞成。

从区域的内涵上分析,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地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故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区域是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指标的选定体现了划分者的主观性,故区域的划分有主观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人们生产、生

活特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

展方向存在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差异

松嫩平原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

(2)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生产活动差异

 

项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工业

商贸

商业贸易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属于季风气候区,但两地的气候仍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热量差异还是降水差异?

为什么?

【提示】 热量。

主要是由纬度位置不同造成的;长江三角洲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热量丰富;松嫩平原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少,热量不足。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段—早期科技进步,人口迁移—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

地理环境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

社会工商业,发展—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农业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劳动力

资源更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区

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

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破碎、分

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商品率低—不

(见学生用书第2页)

 

区域的含义及特征

【问题导思】 

1.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2.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提示】 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的特征

(1)可变性: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地区、工业区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语言文化区等。

(2)层次性:

区域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级别之间存在着级别的差异,具有层次性。

如右图所示:

(3)整体性:

区域内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如图所示:

(4)差异性:

表现为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域内部的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分析区域差异的关键是抓住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最重要的两大特征,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们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思路点拨】 根据区域的划分方法和区域的特征作答。

【解析】 第

(1)题,区域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区域划分的主观性。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地理差异,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题,热量带、干湿区和三江平原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答案】 

(1)A 

(2)C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问题导思】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有哪些相同的地理条件?

【提示】 都是平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自然特征对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提示】 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业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交通便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松嫩平原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旱地耕作业,而发展商业的条件远不如长江三角洲。

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一般思路

区域差异的产生,既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有关,也与人类活动的差异有关,同时还与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产生的差异有关。

在分析时可结合具体要素加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等。

②气候状况:

包括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③地形和地貌:

包括地形和地貌类型及特点。

④水文状况:

包括河网的密度、空间分布、流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等。

⑤土壤状况:

包括土壤类型、肥沃程度以及面积大小。

⑥植被状况:

包括植被种类、数量、分布。

⑦矿产资源状况:

包括矿产资源的种类、富集程度、开发条件等。

(2)人类活动的差异

①农业生产活动:

包括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熟制、种植方式、农业发展的利弊条件。

②工业生产活动:

包括工业部门、工业中心的分布、工业发展的利弊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③商业、交通状况:

包括商业中心的分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便捷程度。

④生活习惯状况:

民居、饮食、服饰、文化等特点。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造成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

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D.地形

(2)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

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B.地形

C.土壤D.热量

(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D.云贵高原——蒙古包

【思路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关键是掌握我国各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

【解析】 第

(1)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2)题,不同的地方选择发展水田、旱地农业还是畜牧业主要依据当地降水的多少。

第(3)题,蒙古包是蒙古高原的民居。

【答案】 

(1)C 

(2)A (3)D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导思】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开发早期,哪些地理条件限制了耕作农业的发展?

【提示】 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

2.在农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哪些条件的改善使其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提示】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3.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地位为什么下降?

【提示】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分布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因此其地位逐步下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不相同。

如下图所示:

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是一种纵向分析过程,即循着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下图是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从原始社会到现今,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技术改革B.气候

C.市场D.交通

(2)导致现今新疆水稻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B.地形

C.光热资源D.水源

【思路点拨】 阅读题图,看清水稻分布范围的变化,并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进行判断。

【解析】 第

(1)题,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2)题,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不适宜水稻的种植。

【答案】 

(1)A 

(2)D

(见学生用书第4页)

[图表展示]

教材第3页图1.2 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解图精要]

1.由图中陆高可知松嫩平原三面环山,内部地形平坦。

2.年平均气温分布趋势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大体由东向西递减。

[图表应用]

1.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解析】 松嫩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利于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属温带季风气候,生长季节短,不适宜种植冬小麦和油菜;耕地多为旱地,黑土广布,水稻种植较少;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由东向西减少,西部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答案】 A

2.图中的等温线为什么明显的向北突出?

【解析】 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其原因是该地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冬季风的背风坡。

【答案】 松嫩平原西侧的大兴安岭阻挡寒冷的冬季风。

教材第3页活动

【点拨】 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 1.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2.略。

(见学生用书第5页)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解析】 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

地区和区域不是一个概念,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来划分,如地形区、温度带;也可以按人文要素来划分,如经济区、文化区。

区域是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这种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答案】 D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

据此完成下题。

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其优越性表现在(  )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条件 ③土地条件 ④矿产资源

A.①④           B.②③

C.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长江三角洲临海,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松嫩平原有肥沃的黑土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且人均耕地较多。

【答案】 C

读图,完成3~5题。

3.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

4.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有(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D.②④⑦⑧

5.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图所示区域的农业变化趋势的是

(  )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甲图为我国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区,乙图为长江三角洲。

两地因热量差异导致耕作制度及农作物品种不同。

第4题,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水稻种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第5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化速度加快,受市场影响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种植花卉、蔬菜的比重上升,粮食、塘鱼比重有所下降。

【答案】 3.B 4.B 5.B

6.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_。

乙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_。

乙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

甲地

乙地

(3)说明甲地区降水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点。

【解析】 第

(1)题,甲为我国东北地区,乙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

在开发早期乙地区以酸性土壤为主,土质黏重,开发不利;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成为开发早期交通的障碍。

(2)题,东北地区黑土广布;由于气温较低,中西部地区降水较少,耕地以旱地为主;人口少、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由于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

第(3)题,结合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

【答案】 

(1)东北 平原 长江中下游 平原 土质黏重 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2)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

甲地

黑土

旱地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乙地

水稻土

水田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时间变化: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空间变化: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自南向北递减。

一、选择题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大小

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2.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 第1题,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 1.C 2.A

3.世界博览会中的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征。

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A.中国馆    B.巴基斯坦馆

   C.尼泊尔馆D.沙特阿拉伯馆

【解析】 沙特阿拉伯馆反映月亮之船承载沙漠中的绿洲,能源新城,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中国馆、巴基斯坦馆和尼泊尔馆分别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宗教信仰。

【答案】 D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

据此完成4~5题。

4.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原因是(  )

A.气压带和风带B.纬度位置和地形

C.距海远近D.沿岸洋流性质

5.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异引起两地气温和热量的显著差异。

同时,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水较少。

降水量的多少影响着耕地类型。

【答案】 4.B 5.D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6.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源、土壤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D.市场、交通

7.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D.人均耕地面积大

8.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D.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解析】 第6题,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最大。

第7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

③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均不如①区。

两地土壤均较肥沃。

第8题,黄淮海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并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

长江中游地区冬季气温较高,不必发展大棚农业。

华南地区开发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和旅游业。

西部地区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 6.C 7.C 8.A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

据此完成9~10题。

9.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10.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D.②⑤

【解析】 第9题,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始的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地区(春早)、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

第10题,秦岭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喜温凉,是我国北方的作物。

【答案】 9.C 10.D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据此完成11~12题。

11.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地关系是(  )

A.基本协调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环境污染严重D.生态破坏

12.现代社会,长江中下游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  )

①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②经济发达,农业不受重视 ③人均耕地少 ④酸性土壤,单产量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1题,由于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程度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第12题,注意题干条件是现代社会,其原因是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还有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

【答案】 11.A 12.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1年全国夏粮产量为12627万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连续八年丰收。

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转移。

材料二 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

旱涝灾害频繁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解析】 第

(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