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068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docx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

  篇一:

道德经课心得体会感谢

  1、你如何理解“道法自然”?

  答: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原话,原话应该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

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所谓“道”,就是宇宙万物所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律。

“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让任何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得以展示。

若能遵循或仿效“道”的规律,那么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勉强而为之,而必须要“自然而然”。

只有具备了“无为”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内涵,才能实现“无不为”的目标。

宇宙天地领悟了“道”的内涵,时时处处都能遵循、仿效“道”的规律,于是便把一个个生生不息的浑圆世界展现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类也在遵循、仿效天地的运行规律以求达到生命的“天长地久”。

  因此,“道法自然”是天地万物所必须遵行的根本属性。

宇宙间无论何种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

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

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团体,若是违反了“天理人伦”,不能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其结果也必定是自取灭亡。

那些不遵循“道”所引导的“自然法则而任随己意强行所为的统治者,必然要周期性地作出“失德”或“缺德”举动,而是国家统治完全处于一种“不道”的恶性循环状态。

“不道”的行为肯定不会维持多久,其结局也一定是悲惨的,这就叫做“不道早已”。

  2、谈谈你当初选这门课时的想法?

听了这门课将会带给你什么?

答: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于人文类的知识了解不深,一直怀着学习新知识,认识人生哲理的心态来选人文类选课。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的慈爱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

其中道德经与艺术的课符合了我内心的要求,于是选了它,希望能在《道德经》中收获一些启发性的养料,对生活有新的感悟。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而且内容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还积极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我们彼此之间应该多交流讨论。

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

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

《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

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道”是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

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

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

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

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

“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

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

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他说: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

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

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

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

《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

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

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

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

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

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

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

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3、如何理解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

  答:

  老子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说这话,其实也是老子出于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服务的需要。

老子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以他认为,人应该不敢为天下先。

用一个现代流行且通俗点的话说就是要“低调”。

老子这样说是有他充分的理由的,他说“木强则折”,强调“贵柔守慈”认为柔弱的东西才是最强的,他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作类比论证,老子他本人最喜爱的物象也就是“水,风,婴儿”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的存在,才能长久常保。

而柔弱的东西都不喜欢去逞强,不喜欢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

所以类比到人的身上,老子也强调“人须柔弱”需懂得不争,也就是懂得“不敢为天下先”!

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即是“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活”。

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自己身边的真实情况,真正长寿常保的人,常常是那些仁慈,性格柔顺的老人。

客观分析一下,柔顺的人,虽然很难给人英雄气质的快感,但是却是亲切而可敬的;他们不会因为莽撞而丧命,也不会因为几级和别人争抢而被别人暗算?

?

所以在外在上,就少一些客观上的损害;而就主观上来说,一个性格仁慈柔顺的人,心态比较平和,内心常常会波澜不惊,甚至宠辱皆忘,效法自然,而这正是修身养性的妙处之所在,所以他们长寿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老子前面还说,“一曰慈,二曰俭”其实这“慈”和“俭”也正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必要条件和外在表现。

  而到了庄子,不但强调“不争之德”,强调“不为天下先”,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推崇那些病态的,不为世俗人所看好的人及其状态,这点在《庄子·大宗师》里显得尤为突出。

正式那些“大宗师”具有先天的各种不足和生理的缺陷,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生理条件和才具,所以才能颐享天年,才能为人敬重,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宗师”。

老子提到的“慈”和“俭”都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优

  秀美德。

有慈悲之怀才有勇敢之心,有克勤克俭才有广博释怀,但“不敢为天下先”似乎有些消极之意。

大多数人认为“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保守消极,没有创新思想,代表了一种陈腐落后、不思进取的人生哲学。

单从字义上理解确实如此。

但是老子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更主要的论述是在“道”的层面,“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从老子的道家思想来看“不为天下先”与“无为而治”是一脉相承的。

古人讲究无求为安,安是本,变是末,变应是天变,人何以敢逆天而变。

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规律。

所以“不为天下先”应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天人合一的不为先。

不动是无为,动是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

所以“不为天下先”是不应违反事物的内在科学规律的先。

“不为天下先”也表达了一种审时度势的哲学思想,这与孔子的“三思而后行”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为天下先”也体现了古人在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因为在古代基本是农耕文明,不破坏自然,保持农民的安居乐业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表现。

  4、对下面的对话谈谈你的想法?

  甲:

“你难道不觉得老子这种无为的思想有些消极,感觉不是鼓励人要有野心、有进取心么?

”。

  乙:

“不会啊,顺其自然要比功利地去想得到某些东西更好。

”答:

  “无为”思想产生于老子的“道”。

“道德”在儒家的理论中属于政治范畴,研究的是人的善恶问题,而老子的“道德”思想便截然不同了,他在《道德经》中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道”,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脱离了物质而独自运行的抽象规律,是化生万物的生命本源。

老子曰:

“人法地,地法无,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说:

人按照地的法则发展变化,地按照天的法则发展变化,天按照道的法则发展变化,道按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变化。

“道本自然”道出了老子之“道”的本根,而能用“法自然”来规范人的行为的思想便是“无为而治”。

  老子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相反老子所居的正是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时代,战祸连年,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以及社会规律,正如他所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有为”一词,这主要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老子看到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苛捐杂税太多,杆自作为,违背规律,不顾百姓的死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亏。

”在这种情况下的“无为”思想的提出,其实是极力的奉劝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不要杀鸡取卵,不要过多的干预百姓的生活。

  老子思想的核心虽是“无为”,但不是“无所为”,而是不以“为”为“为”,或者说不刻意去“为”。

老子四十八章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无

  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以至于无为。

不足于取天下。

”意思是说:

“从事事业每天都能得到知识,从事修道每天都要损失知识。

损失再损失,最终达到了无为。

能做到无为就能实现无所不为。

因此,要取得天下的人常采取无为的办法,如为取天下而挑起事端,就没有资格取天下。

”可见,老子的“无为”中暗含着为。

  其次,“无为”思想并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做,其实他是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的思想,首先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性和法则,其次注重事物的变化,强调随感而应、与时变化。

并非人们所表面看到的所误解的那样,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

老子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结果。

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去面对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找寻到它的规律,沿着规律来顺应事物的发展。

譬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中国政治上的影响表现为几乎历朝历代都有的体养生息、无为而治,但施行这种政策的朝廷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们必须做好军队和儒家的宗法伦理这些部分。

当然,“无为”不仅仅是对于统治阶层治理国家而言的,对于任何人作任何事,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找寻事物发展的规律,依照道和规律来办事,不要妄为,不要乱为,自然没有为不了的事情,这其中包含了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

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

答案是不容置疑的。

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

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譬如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无为”的思想,通过“无为”达到“无为而民自富”的目的。

  小到一个国家,大到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无为”思想都有正确的实际意义,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文明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人类的“有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面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关系,我们不止一次地想到了几千年前的老子那双睿智的眼睛和充满智慧的思想。

当今重新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重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

现代工业文明的最大负面效应就是环境与生态恶化的问题,它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愈来愈明显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如何使人类与自然界实现“双赢”的状态,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老子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在此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这个思想对于我们解决今天的环境与生态问题,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

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反对利欲观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和物的本性的扼杀,表达了对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关注,追求自然无为的生存境界,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

人的生存并不是一种现成的目的,不能仅靠外在手段维持住。

生存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有其顺其自然的构成态势,生存之道才是终极之道。

老子也主张“小国寡民”、“见素抱朴”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让人类退回到原始社会状态,只是强调一种自然的生存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前面己经提到过,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之意,而是指人的

  篇二: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10篇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一):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

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

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

二是意识。

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

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

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就是爱。

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

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

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

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

,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

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

人贵有自知之明。

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

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

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

即使是社

  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

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

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

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

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

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

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

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

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

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

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

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

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

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

知足者,少有烦恼。

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

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二):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

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

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

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

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

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好处。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

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

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

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  

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

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

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

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

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

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

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

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

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三):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

  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

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