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003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 17页.docx

参考文档楼台会剧本word范文模板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楼台会剧本

篇一:

观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观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女: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男:

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回!

女:

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有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男:

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女:

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你看这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男:

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离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女:

观音大世媒来做啊,我与你梁兄来拜堂.男:

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女:

你我鸿雁两分开,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男:

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女:

要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来做大媒.男:

贤弟替我来做媒,但未知千金是哪一位?

女:

就是我家小九妹,未知你梁兄可喜爱?

男:

九妹与你可相象?

女:

她品貌就象我英台.男:

如此多谢贤弟来玉成.女:

梁兄你花轿早来抬.这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中的一段经典唱段。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

一。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1年改编上演,该剧本既保持了它优美朴素的特色,又突出了它的反封建的意义和积极浪温主义的精神。

剧本用"化蝶"来象征他们的再生,把他们当作追求婚姻自由和理想、勇气的化身。

这本戏也强烈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不可征服的意义,和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敢于反抗的精神。

从而也使该剧成为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精品,久演不衰。

故事发生在南朝的时代,那祝英台本是书香门第的富家千金,可她不愿在这庭院深深的宅院里,虚度青春,她一心想外出求学,却被礼教森严的父亲拒绝。

于是在丫环银心的协助下,她假扮卜卦先生,骗祝母抽到“英台如不外出求学将大难临头”的卦签,祝母信以为真。

后来祝父又见英台假扮男子尚妥,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

三月的江南,草桥亭畔,鸟语花香。

书生打扮的英台和书童打扮的银心划着一叶小舟顺流而来,在草桥歇息时,与同要去杭州求学的梁山伯在亭间相遇,二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

而就是这一刻的邂逅,那祝英台早已对风度翩翩的梁山伯,心有所仪,可她并尽是未出闺阁的大家闺秀,当梁山伯携她的手同行之时,祝英台也不禁又羞又惊,但是手心中感受的柔情与心动,都让她最终与梁山伯泰然同行,而一段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也从此开始上演了。

“同窗共读两无猜,志同道合相敬爱。

光阴过去似流水,匆匆过了三长载。

”杭州书院。

山伯与英台同窗共读,朝夕相伴。

日月如梭,把他俩的情意编织成一幅春、夏、秋、冬绚丽多彩的爱的画卷。

此时在英台心里,那梁山伯早已是她的如意郎君,心爱之人。

可这一切,;梁山伯却浑然不知,他依旧不知英台的女儿身份,他依旧把他当成同窗的挚友好友。

同窗三载情绵绵,一封家书催人归。

英台难违父命,又不忍离开山伯,最终在临行前,她找到师母说媒,说破自己女儿的身份,愿将定情的玉扇坠送给山伯,以许终身。

“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

”闻之祝英台要离去归家,那梁山伯要亲自相送,这一送就是十八里,这一送又生出许多的情愫。

而这场十八相送,也无疑是整个剧中的一个高潮,唱腔优美,剧情浪漫,那美轮美奂的舞台景观也与剧情相得益彰。

这十八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这十八里路显得太短太短,,可想说的话却是太多太多。

他们一路观景、一路对话,他们一个是心有灵犀,一个却是浑然不知,他们一个是女儿爱切,一个是同窗情深。

那梁山伯屡屡以夫妻、牡丹、鸳鸯、公鹅与母鹅,牛郎与织女,金童与玉女,暗示给梁山伯,可梁山伯这个书呆子,却依旧无法明白英台的真意,最后,英台更以家有九妹,情示山伯,并约定七夕之日,前来成亲。

可这送别之路终有尽头,最后,他们还是在长亭惜别,满怀心事的祝英台也暗自唱到“临别依依难分开,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

”而舞台之上,梁山伯祝

英台二人转身相对,展开扇面,相合相离,穿梭舞蹈,每人的两条阔袖浑如一对蝴蝶翅膀,袖子下摆呈圆美的抛物线形,随双臂舞动而摇曳生风,演员在观众视野中,恰似两饱含书卷气息的蝴蝶,为爱而舞,为爱而歌,清新观快中不乏浓随的传统书生情怀。

梁山伯的素白衣衫代表其纯洁无暇,善良而富有兄长关爱的情怀,面对英台的暗示而毫不开窍,白色也象征着山伯可爱呆傻可爱、至善至美的一面。

祝英台的淡粉服装颜色,给人视色上的暖色调,象征其内心爱情虽火热却只能羞涩地含蓄地流露,外表的聪明灵秀温柔掩盖心中的热烈的情感,使观众在清淡的的粉色中品味爱情的美丽与圣洁,以及隐藏在其后淡淡的哀愁。

当一个亲密无间、朝夕相伴的人,在某一天突然不在自己身边了,那种恍然若失的感觉,应该是极其失落的。

没有祝英台的日子,梁山伯马上感到了寂寞与心神不宁。

当师母说出了英台的女儿身份,和玉扇坠托媒的事情,那一刻的梁山伯是呆若木鸡,惊喜万状,他不停地如醉如痴地呢喃着:

“英台是个女的?

?

如此说来,英台就是九妹,九妹就是英台?

?

”。

他发现自己也已经爱上了英台,已经离不开英台了。

于是,他马上下山寻访英台。

他一边走一边喜,一边走一边想,一边走一边呆,一边走啊一边忖,想起了十八里相送她到长亭。

眼前就是旧时景,回忆往事又喜又惊,他的内心是急迫,那匆匆的脚步,恨不得插翅飞到英台身边,一诉衷肠。

舞台上一队身着宝蓝色长帔的书生,引出梁山伯上场,其梁山伯的“蝶形衣”依旧呈纯白色,右胸绣衬几朵枝子花,是一种意象化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纹”,根据文小生花褶转变而来,即不脱离传统审美习惯又符合现代人清新明快的心理感受。

如何通过歌舞表达“回十八”过程中人物欣喜若狂的情态,是本折戏的核心。

梁山伯右手持扇,左手提袍,且歌且舞,“急忙忙祝家庄上访英台”,以快速台步跑动,在舞袍,在宽袍大袖的遮盖下,观众感到不到演员的腿部动作,而看到一朵优美的浮云冉冉飘来。

梁山伯的白飘落在一队书生的蓝之上,这种鲜明的视觉对比突出人物为爱恋飞升,同时又不失书生意气的凝重,两种色彩相合为一种流畅温和的画面,恰恰相符中国传统美学的“乐而不淫”思想。

及至人物情绪逐渐达到兴奋的高潮,“梁山伯要娶祝英台”吟唱数遍,随后阔袖狂舞,满台折扇纷飞,音乐高昂欢快,激动人心,茅威涛及众书生双臂随锣鼓点快速划动圆形,犹如一队展翅飞舞的彩蝶,继而翻手扣扇,整体蹉步向前,绚美异常。

狂喜而不失其风流,兴奋而不失其隽永,使观众欣赏后心旷神怡且更回味无穷。

可当英台回到家中,在楼台上,日夜盼梁兄来府求婚时。

不料有钱有势的马太守带着随从、侍女抬着聘礼来到祝家为儿子提亲。

想攀高结贵的祝员外满口应允。

英台被迫挺身表明早已与山伯定下终身,祝父气急败坏地将英台手中的玉扇坠夺下交给了马太守?

?

英台悲痛欲绝。

忽然窗外走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梁兄前来到访,此刻的英台悲喜交加,她因终于能再次见到朝思暮想的梁山伯而欢喜,可父亲早已将他许配马家的事实却让她无法面对梁兄,难以适从。

那一场楼台会注定是伤感的,当梁山伯发现这位端庄典雅的美丽女子竟是他同窗三载的贤弟时,不禁欣喜若狂,他拿出定情的玉扇坠,英台犹如利剑穿心。

本来再次重逢,他们本应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可当山伯得知英台被迫定亲,犹如晴天霹雳,刺心一般。

面对眼前无法改变的事实,那英台劝梁兄你另娶淑女,可早已爱上英台的梁山伯却说到:

“哪怕是九天仙女我不爱!

”二人互诉满怀愤怨,祝英台“(白)梁兄,(唱)记得草桥两结拜,同窗共读有三长载,情投意合相敬爱,我此心早许你梁山伯。

可记得你看出我有耳环痕,使英台面红耳赤口难开;可记得十八里相送长亭路,我是一片真心吐出来;可记得比作鸳鸯成双对,可记得牛郎织女把鹊桥会,可记得井中双双来照影,可记得观音堂上把堂拜。

我也曾留下聘物玉扇坠,我是拜托师母做大媒;约好了相会之期七巧日,我也曾临别亲口许九妹;实指望有情人终能成眷属,谁知道美满姻缘两拆开。

梁兄啊!

我与你梁兄难成对,爹爹允了马家媒;我与梁兄难成婚,爹爹受了马家聘;我与梁兄难成偶,爹爹饮过马家酒。

梁兄啊!

爹爹之命不能违,马家势大亲难退。

”梁山伯也伤感地“(唱)英台说出心头话,我肝肠寸断口无言,金鸡啼破五更梦,狂风吹折并蒂莲!

我只道两心相照成佳偶,谁又知今生难娶祝英台。

满怀悲愤无处诉啊?

?

无限欢喜变成灰!

”最后,一场欢喜只

好化成空,梁山伯也只能无奈地离去。

当英台送梁兄离去时,那梁山伯深情地唱到“要是我有不测长和短,就在那胡桥镇上立坟碑。

”而祝英台也唱到,“立坟碑,立坟碑,梁兄你红黑两字刻两块,黑的刻着梁山伯,红的刻着祝英台,我和你生前不能夫妻配,我就是死也要与你同坟台!

”那梁山伯扶病而去,祝英台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怅然良久。

故事的最后,梁山伯在极度悲哀和绝望中死去。

身着嫁妆的英台呼唤山伯,狂奔在旷野之中,她扑倒在山伯墓前,声声哀恸,毅然头撞墓碑,坟墓轰然裂开?

?

此时,风和日丽,花鸟争春,彩虹万里;祝英台、梁山伯化作蝴蝶翩翩起舞,伴着“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歌声,他们也比翼齐飞,彩驰双舞,飞向那幸福的彼岸。

一段凄美的绝恋,一场精彩的演出,也随着那舞台上翩翩飞舞的彩蝶,缓缓拉上了大幕。

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曲委婉的声调中,用优美的韵律,将这凄美的爱情,在岁月的流转中,传唱了千年,而那前世的情缘,也在美轮美奂的演绎中,用温柔,划过生命的轨迹,随着飞舞的蝶儿,在山花烂漫的季节里,把这千古的绝唱,飘进我的心里,把这至死不渝的爱恋,镌刻到我的心间,用爱,在这抒情的夜晚里,让梦无眠,用爱,把这经典的华章,轻轻地不停吟唱。

篇二:

歌剧

第二部分

1)欧洲音乐史中的17世纪初叶至18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更准确的说是始于1600年而结束于巴赫逝世的1750年。

这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中的第一个伟大时期。

“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一词。

它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规则的珍珠”;二是“荒谬的思想”。

显然,用这一词语来概括1600—1750年这一段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带有贬义的。

当时人们确实认为“巴洛克”的音乐是“怪异”、“夸张”甚至是“畸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时期音乐的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贬义,而成为专门指代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特点的专有名词了。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要的声乐、器乐以及综合的音乐体裁如歌剧(包括正歌剧、喜歌剧)、大型声乐套曲(包括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包括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奏鸣曲(包括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及独奏奏鸣曲)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2)欧洲音乐发展史中,从巴洛克时期结束到19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了。

古典主义音乐与巴洛克音乐相较而言,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对称美,而非巴洛克时期的非对称;巴洛克音乐更注重表现宗教题材而古典主义音乐则偏向于用音乐来表现重大社会题材以及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风貌;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和声乐还未完全分离,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已经完全独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分之;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有了很大发展,而进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却进入了从复调织体向主调织体转变的过程;另外,古典主义较之巴洛克音乐而言,其对器乐色彩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

音乐的题材重大、崇尚理性、气势雄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

3)浪漫主义思想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相对于规模宏大、辉煌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和结

构严谨、简洁明朗的古典风格而言,浪漫主义更强调个性与自由,“感情超过形式”的信念,让浪漫主义成为艺术中的自由主义。

为了追求个人情感的抒发,作曲家们尽展才艺,音乐的语言、结构、和声、音色等各个方面都展示出特有的自由之风。

而歌剧正是在这一时期的到了多元发展,大歌剧、喜歌剧、抒情歌剧、轻歌剧……风格各异、种类繁多的歌剧作品大量涌现,可谓浪漫主义的歌剧盛宴。

作家更注重旋律线条美,乐队伴奏更简单,有意限制多样化的和声进行,和声节

奏更有规律可循,更通俗易懂。

古典时期作曲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性格更复杂,但是依然保留着“大团圆”结尾。

浪漫主义作曲家则喜欢性格特别复杂的人物形象,让主角身上集中着善与恶、优与劣的两面特点;体现着美德的主角,正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而走向毁灭。

4)现代主义音乐(或现代派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出现在各国(主要是欧美)的名目繁多的各种专业音乐派别的总称。

这些派别在思想倾向、美学观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张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他们的出现使当今世界乐坛呈现出纷繁的局面。

虽然现代主义音乐各派别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从宏观上看,这些派别仍有一些共同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随着现代政治、经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而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现代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如哲学上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弗洛伊德主义,美术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文学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现代主义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包括不同派别的现代主义音乐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生活,打上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印记——现代主义音乐中出现了许多反映自然科学、大工业生产、科学幻想及抽象概念的作品。

再次,向传统挑战,追求艺术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是现代主义文艺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主义音乐各派别所共有的显著特征。

现代主义音乐分别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功能体系、曲式结构、音响组合、演出方式和表现技法等方面,突破了古典音乐所形成的传统,在此基础上,现代主义音乐竭力探索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许多新的音响,从而扩展和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一、中国歌剧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欧洲大歌剧是在16世纪末形成于意大利,从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而我们中国的歌剧,却是到20世纪20年代才处于萌芽状态,并且是从一种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

20世纪初,在中国也曾有过欧洲大歌剧的演出,后来也有中国的艺术家试着创作过欧洲模式的大歌剧。

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不具备发展欧洲大歌剧的土壤,更缺乏观众基础。

所以当时欧洲模式的大歌剧,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中国歌剧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

20世纪初,为了宣传白话文,音乐家黎锦晖创作演出了一种儿童歌舞剧,这就是中国歌剧的萌芽。

到三、四十年代,那时为了宣传抗战,中国的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演出,例如秧歌剧的盛行。

一直到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问世,才开始被称为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

实际上,“民族新歌剧”是在群众运动中诞生的,更确切的说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不适合现实内容的表达,而中国观众又最喜爱并习惯于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艺术家们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形式“民族新歌剧”。

“民族新歌剧”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的延续。

“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

其次是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

它的演唱是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

继承民族艺术传统,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剧的创作技法,来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

所以称它为“民族新歌剧”,又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旧戏曲”。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

特别是由于它的大众性,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它的演出效果在当时恐怕是任何音乐戏剧所难以比拟的。

其演出场次和观众不计其数。

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和《原野》。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我国歌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

(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

前者,如:

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

后者,如:

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奠基阶段:

(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

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

《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

《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深入探索阶段:

(195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

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

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

《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

《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

《阿依古丽》等。

三次高潮

1)第一座里程碑1945年1-4月,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河北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该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经3个月努力,于1945年4月首演于延安。

该剧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

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

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2)高潮再起《江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这部歌剧创作于1962-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于1964年首演于北京。

《江姐》是一部充满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在我国歌剧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40多段音乐(主要是唱段),在准确地表达内容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兼顾了语言的诗意化。

《江姐》公演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群众,都十分喜欢,给予高度评价。

周恩来总理经常在开大会时带领大家唱《红梅赞》“影响新中国青年的十大英雄”投票活动中,江姐作为“信仰英雄”列居榜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个空前繁荣的歌剧时代。

3)当代歌剧创作巅峰文化大革命经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中国歌剧的发展完全中断了。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文艺才得以复苏。

《原野》,就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原创歌剧。

《原野》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民族新歌剧”。

作曲家以宏观全剧的庞大气魄和完整的音乐结构,使戏剧冲突一层层展现。

如序幕坟场的“原野大合唱”,是管弦乐与人声的交响组合,合唱没有剧诗,甚至没有明显的旋律,却是痛苦、悲愤的呼号与狞笑的交响。

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毛骨悚然的震撼,把人吃人的黑暗时代表现得入骨三分。

特别是“阎王殿”一场戏前的大段独立乐章,为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巨变作了生动的描述。

剧中无论是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道白,都严密而有机地组合在戏剧矛盾发展的完整交响结构中,整个歌剧一气呵成。

因此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一大收获。

该剧主要演员赴美国参加奥尼尔戏剧中心“歌剧、音乐剧年会”,进行了三场“舞台阅读”演唱,引起那里艺术家们的瞩目。

歌剧《原野》还获得慕尼黑第三届国际研究会“特别荣誉证书奖”。

1991至1992年由美国肯尼迪中心华盛顿歌剧院完整地上演歌剧《原野》共11场。

1993年在台北由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排练上演10场。

1997年歌剧《原野》首演于欧洲。

《原野》在国外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德国评论界称“作曲家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美国《今日美国》称“《原野》是20世纪以来,世界歌剧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原野》将成为在国际保留剧目占有一席之地的第一部中国歌剧”、美国《纽约时报》称“金湘先生曲折的创作道路,使他正好立足于当今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新浪漫主义的主流中”、瑞士古典音乐节主席阿兰奇称“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原野》的音乐让我们的心灵相通。

《原野》征服了瑞士”等等。

此后,《原野》便成为我们剧院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并被誉为“世纪经典歌剧”。

1999年,歌剧《原野》在国庆50周年展演中获优秀演出奖。

201X年,歌剧《原野》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

至今,《原野》仍在不断演出,特别是在政府举办的“歌剧进校园”的活动中,歌剧《原野》在各地高等院校的大量演出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篇三:

音乐导lin

1.琴曲《梅花三弄》是唐代琴家颜师古由(笛曲)改编而来。

2梅花三弄》之“三弄”意为梅花主题被(演奏)三次。

3.201X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

的(古琴)艺术位列其中。

4.1425年成书的《(神奇秘谱)》,由明朝宁王朱权主持编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集。

5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发明“(减字谱)”,简化了前者的繁复。

6“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中的“鼓”字是“(演奏)”之意。

7琴,又称()。

古琴.七弦琴

8“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为音乐促进了马匹的咀嚼速度。

×

9孔子好琴,曾随师襄习《武王操》。

×文王操

10古琴各部位的名称体现出中国人“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

解析:

古琴各部位的名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1.琴曲《碣石调?

幽兰》采用(文字谱)记写,为现存最早的琴谱。

12.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旅行者号太空船,用以探索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物。

其上携带了一张喷金的唱片,录有27段世界各地的代表性音乐,其中即有我国当代著名古

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弹奏的琴曲《(流水)》。

13.王露(1879-1921)是我国近代古琴(诸城)派的代表人物,曾供职于北京大学音乐研

究会。

14.“声微而志远”一语出自《碣石调·幽兰》谱序。

15.“减字谱”是一种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标写节奏的古琴记谱法,其特点为:

“字简而义

尽,文约而音赅”。

1.戏曲音乐主要由唱腔和(器乐)构成。

2.1955年,新编历史剧《(十五贯)》“救活了”昆剧,各地纷纷成立昆剧团。

3明代,在戏曲发展中形成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影响较大,被称为“(四

大声腔)”。

4汤显祖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