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994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 14页.docx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word版本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包拯阅读答案初中

篇一:

包拯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包拯阅读答案。

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包拯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注释】:

①鬻: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赴调,知天长县______________

(2)拯命制者才足贡数________________

1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诉他?

B.(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诉他?

C.(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D.(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他的状?

13.割人牛舌者其实就是谁?

(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4.本文表现了包拯的品质。

(3分)

包拯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1.

(1)(2分)主持管理

(2)(2分)足够

12.(3分)C

13.(2分)来告私杀牛者(答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得1分;

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得分。

14.(3分)孝顺、英明、诸廉(每点各1分)

这篇包拯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二:

中考分类阅读包拯字希仁及答案

中考分类阅读包拯字希仁及答案

(四川成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

?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

包拯传》)

【注释】①第:

只管。

②鬻:

(yù)卖。

③茔:

(yíng)墓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出选项字母)(2分)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

不久B.率取数十倍

以遗权贵遗:

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造:

到,往D.使得至前陈曲直陈:

陈述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3分)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分)

5.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4分)

3.(2分)B(“遗”应解释为“馈赠”)

4.(6分)

(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惮”的意思计1分)

(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辞色”的意思计1分)

5.(4分)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

(语意相近即可)“包拯字希仁”阅读答案

篇三:

100测评网七年级语文练习题包拯同步练习

包拯

脱脱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第归,杀而鬻之②寻复有告私杀牛者③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④拯命制者才足供数数⑤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⑥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⑦恶吏苛刻,务敦厚⑧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①知:

知天长县亦知其名②其:

其人遂无以对亦知其名

3.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主来()诉②()徙知端州

4.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

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省略句B。

倒装句C。

判断句

①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②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③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

()④葬以大夫礼()

5.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①迁殿中丞古义:

今义:

②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

今义:

..

③亲党皆绝之古义:

今义:

④由是搏击豪强古义:

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②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③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④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二.阅读题

(一)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

子若孙也。

7.解释下列词语:

⑴拯立朝刚毅(立朝:

)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敛手:

⑶平居无私书(私书:

)⑷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布衣:

8.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

?

”意在说明什么?

9.第一段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10.第二段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觉得现在为官要学习包拯的哪些精神?

12.本文节选自《》,作者脱脱是_______代________家。

13.把下面的话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意思:

理解:

14.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15.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

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

16.译句:

①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②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二)

哀溺文

永(永:

即永州)之氓(氓:

民,百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

即湖南境内的湘江)。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货:

这里指钱)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河东集》)

1.柳宗元,字______,_____代散文家,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家_______并称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永之氓咸善游(咸:

)⑵中济,船破,皆游(济:

)⑶曰:

“何不去之?

”(去: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⑵汝愚之甚。

4.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5.请你谈谈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

从中你受到何种启示。

答案:

一.

1.①但,只管;卖②不久③掌握,主持④仅仅⑤到⑥和⑦憎恶,讨厌;追求。

⑧赠送

.2。

①掌管,动词;知道,动词②那,代词;他的,代词

3.①县衙②拯4。

①C②A③B④B

5.①调动官职,指升官;搬迁②暗中行贿疏通关系;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

③亲族,亲戚;政党.④代词“此”;多作判断动词用。

6.①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一样不可能)。

②(包拯)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用虚假的言词取悦于人。

③为什么割了(他的)牛舌反而又状告他?

④包拯命令制造的人只做够进贡的数量,年终回家不带一块砚池。

二.

(一)。

7.⑴在朝廷⑵收敛手脚⑶私人信件⑷平民8.意在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的名声广为传诵。

9.其一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使官宦们害怕,老百姓广为传诵;其二是改革旧制,使老百姓容易从正门直接告状伸冤。

10.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11.言之成理即可。

12。

《宋史·包拯传》,元,史学。

13.后世子孙做官,假如有人贪赃犯法,不得回到老家,死了不得葬在家族墓地里。

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这番话表明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克己奉公的精神。

他不仅自己执法严峻,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

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4.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

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意思对即可)末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5.如海瑞,刘墉,纪晓岚?

?

16.①涿州也曾经开过大门,刺探边疆军情不一定要开便门吧?

②征召代理掌管开封府,升任右司郎中。

(二)

1.子厚;唐;韩愈;韩柳2.⑴全,都⑵渡⑶除去,抛弃

3.⑴有五六个人乘一小船横渡湘水。

⑵你太愚蠢了。

4.语言、动作5.原因:

过分看重钱财。

启示略。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篇四: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江苏南京)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

,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

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

镜子。

②原:

推究。

③差:

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

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2分)

9.(2分)A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

12.(4分)

(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江苏苏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

憧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13.

(1)孽:

繁殖(生育)。

(2)左右:

下属(身边的人)。

(3)诣:

到?

?

去(前往)。

(3分,每小题1分)14.C15.

(1)你自己有县令,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呢?

(2分,“尔”“何与为”各1分)

(2)(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

(3分,“道”“守”和“一老母种葱者”的定语后置结

构,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分)16.夜不闭户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2分,每空1分)(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9.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朝代)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以我酌油知之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3分)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参军宋思颜曰:

“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大祖喜曰:

“此言甚善。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

洗涤。

参军:

官名。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

(3分)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1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

(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9.北宋,醉翁亭记10.(我)凭借我倒油的经验懂得(知道)这个道理。

11.C(本文中陈尧咨自大,卖油翁自信)(四)12.好,做13.B(未经洗涤的)14.喜,赐15.C(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可知)(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

?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注释】①第:

只管。

②鬻:

(yù)卖。

③茔:

(yíng)墓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出选项字母)(2分)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

不久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

遗留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造:

到,往D.使得至前陈曲直陈:

陈述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3分)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分)5.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4分)3.(2分)B(“遗”应解释为“馈赠”)4.(6分)

(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惮”的意思计1分)

(2)(他)不

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辞色”的意思计1分)5.(4分)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

(语意相近即可)(四川凉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3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

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举.茂才举:

以此遗.之遗: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暮夜无知者。

23.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

(4分)21.2分,举:

推举(推荐)遗:

留下、传下。

22.4分,

(1)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

(大意对1分,“故人”译对1分)

(2)晚上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

(大意对1分,译对“暮夜”1分)。

23.4分,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2分);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拒绝了,这表明杨震是个廉

洁奉公的人(2分)。

(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

意思符合就给分。

有欠缺的扣。

)(四川眉山)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①党引:

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

交情疏远;③保:

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23.译文:

(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1分)24.

(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

(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浙江嘉兴)(三)义犬(9分)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

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

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

呵逐使退。

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

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

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

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候关出城,细审未途。

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

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

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注释】①潞安:

县名。

②郡关:

州府。

③扫橐③:

扫,清理。

橐③,钱袋。

④冲循:

交通要道。

21.

(1)已经

(2)离开(3)快速(4)丢失2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

(意对即可)23.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答出两点即可)(浙江丽水)(三)(7分)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

“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

”曰:

“吾性傲以野,

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

“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鸥曰:

“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

“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

”鸥曰:

“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

”燕曰:

“皆无之。

”鸥曰:

“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

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

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

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

困苦。

②忮(zhì):

嫉妒。

③见: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3)燕不喻.而去2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鸥于.海渚遇巷燕贤于.材人远矣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安陵君其.

许寡人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三)(7分)

23、(3分)

(1)处所

(2)依附,依靠(3)知道,明白24、(2分)B

25.(2分)示例一:

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

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

(大意写出即可)

(浙江宁波)

(四)(8分)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

“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

,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