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976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逝》的艺术研究.docx

《伤逝》的艺术研究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班级04级文教四班

学号043102014016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2007年4月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设计题目:

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

学生姓名:

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号:

043102014016

内容摘要:

《伤逝》演绎的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两个青年的爱情悲剧。

和同时期其他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对比其显著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一般化描写的层次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经历过“五四”运动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在恋爱成功以后的风波。

细丛作品内容来看,它与鲁迅的婚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通过作品阐释着自己的婚恋观。

主要任务: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

通过对造成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的深刻分析,再结合鲁迅先生自身婚恋体验去挖掘出蕴含在小说深层意义中的鲁迅先生独特的婚姻爱情观念,并体会他的这种婚姻爱情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需提交的文档: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包括:

封面、论文题目、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谢辞、参考文献)。

发出任务书日期:

2007.1.22完成期限:

2007.4.23

指导教师:

系主任: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系(部)中文系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0431********

 

指导教师姓名

 

填表时间:

2007年4月23日

教务处制表

拟选题目

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这篇小说写于1925年10月21日“而在头一天晚上,鲁迅经过长时间的再三考虑,终于答复了许广平,可以爱她,而且只爱她一个人!

第二天,就一气呵成了这篇以爱情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反封建思想的小说。

”所以,在这篇小说中蕴含着鲁迅先生独特的婚恋观念,通过对鲁迅先生这种婚恋观念的挖掘和分析,更能深刻的理解和领会鲁迅先生真实的婚恋体验和由此产生的如何追求永恒爱情的婚恋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当时封建传统的腐朽思想和资产阶级狭隘的个人主义的反驳和批判。

 

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

历来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评述和鲁迅先生婚恋历程以及婚恋观探究的著作层出不穷,但这其中也不乏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的作品,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婚恋与创作》、《鲁迅情爱世界探秘》、《中国现代文学》、《走进鲁迅世界》等所参考的这些文献,代表着当前研究鲁迅婚姻爱情以及作品思想内涵的前沿成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尤其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更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伤逝》是一部悲剧性的爱情小说,那么首先,就要去查找分析造成这种爱情悲剧的原因,再通过对原因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论证分析,从中挖掘出蕴涵在其中的鲁迅先生对造成这种爱情悲剧原因的看法和所提出的婚恋观点,从而归纳出鲁迅先生“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和“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种追求永恒爱情婚姻的独特婚恋观。

 

研究进程安排

2007年1月20日参加毕业论文动员会

2007年1月21日至3月20日搜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07年3月21日至3月25日查阅资料,得出有用信息,列出提纲

2007年3月26日至4月10日听取指导老师意见,总结内容,撰写论文草稿

2007年4月11日听取指导教师对草稿的意见

2007年4月12日至4月25日修改草稿,最终定稿

主要参阅文献

[1]《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婚恋与创作》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19页

[2]《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第19页

[3]周作人《知堂回忆录》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4]王建周《鲁迅情爱世界探秘》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6页

[5]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第179页

[7]胡伊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8]鲁迅《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57页

[9]《读者文摘》(高尔基爱情的主义)1990年版第33页

[10]郁达夫《伟大的鲁迅》陈漱渝主编文艺私见湖南文艺出版社第249页。

其它说明

 

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过程记录(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名)

 

签名:

年月日

系(部)教学负责人签署

 

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3)

第一章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3)

1.1爱情悲剧的客观原因…………………………………………………………………..(3)

1.2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4)

第二章鲁迅独特的婚恋观……………………………………………………………………..(5)

2.1“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5)

2.2“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6)

结语…………………………………………………………………………………………….(6)

谢辞…………………………………………………………………………………………….(7)

结论…………………………………………………………………………………………….(8)

参考文献……………………………………………………………………………………….(9)

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

摘要

《伤逝》演绎的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两个青年的爱情悲剧。

和同时期其他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对比其显著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一般化描写的层次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经历过“五四”运动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在恋爱成功以后的风波。

细丛作品内容来看,它与鲁迅的婚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通过作品阐释着自己的婚恋观。

关键词:

鲁迅、伤逝、自由爱情、婚恋观。

 

From"Grievesforthedead"thelovetragedylooksatLuXunloveandmarriageview

Abstract

"Grievesforthedead"deductsis54times,thepursueemancipationofman'sindividualcharactertwoyouths'lovetragedies.Contrastwiththesametimeotherrelatedloveliteraryworks,theauthorwhichitsremarkableisdifferenthasnotpausedinpursuesthefreelovemarriagetotheyouthmenandwomeninthegeneralizeddescriptionlevel,butwillbegoestothesethevisiontoexperience"54"themovementyounggenerationofintellectualinthelovesuccesslaterdisturbance.Thethinclumpofworkcontentlookedthat,ithastheinalienablerelationwithLuXunloveandmarriage,theauthorisexplainingownloveandmarriageviewthroughthework.

Keyword:

LuXun,grievesforthedead,thefreelove,loveandmarriageview.

 

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

前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这篇小说写于1925年10月21日“而在头一天晚上,鲁迅经过长时间的再三考虑,终于答复了许广平,可以爱她,而且只爱她一个人!

第二天,就一气呵成了这篇以爱情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反封建思想的小说。

”[1]《伤逝》中种种恋爱心理的描写,的确是要亲自体验过“爱情是什么”的人才写得出来的,所以说《伤逝》是因情而生,寄托着鲁迅个人婚恋的体验。

事实上,《伤逝》表现了两种婚恋观念:

一是“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二是“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而这两种观念的前提是个性解放要和社会解放结合起来。

只要我们从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中去分析就不难认识鲁迅的婚恋观。

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爱情悲剧的客观原因。

子君和涓生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来自社会上封建势力和封建吃人礼教的压迫。

涓生和子君建立的小家庭从根本上说是被社会所吞噬的。

子君的父亲,胞叔,会馆里的“鲶鱼须的老东西”和擦着“半瓶雪花膏”的“小东西”,以及涓生奉职之处的局长等,全部敌视在“五四”思想解放潮流下建立的这个新式小家庭。

当封建势力不能用传统的道德观阻挠一对新式青年的自由结合时,就用权利剥夺他们的生存权。

在封建制度根本没有被触动的社会里,一对要争自由的青年的遭遇“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

[2]对于毁灭涓生与子君自由爱情的社会,作者的批评是严峻的。

其实深受封建社会礼教禁锢的“五四”时期的青年热切的需要的是挣脱封建枷锁渴望恋爱自由,爱情幸福。

自由爱情,婚姻自主这种新思想,曾经鼓励着子君和涓生勇敢地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冲击封建家庭。

经过奋斗,抗争,他们终于实现了自由爱情,婚姻自主的目的,封建家庭被他们毅然抛掉了,但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基础的中国,顽固的封建势力决不允许叛逆行为,决不容纳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筑的象牙塔。

很快,“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给那一代青年所带来的新的追求,新的梦想,就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旧势力击的粉碎。

细细研读我们就能看清当时的封建势力是怎样吞没这个小家庭的。

同居不久,涓生便失业了,原因是那个经常以猥亵的眼光窥探他们的“小东西”在赌友局长儿子那里“添些谣言”,涓生失业以后,小家庭便断绝了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计,涓生便出了浑身解数,他一面登小广告找寻抄写教读的工作,一面写小品文翻译文章。

可小广告总是不见反应;五万言译文始终没有下落;一切书信又均无回音。

小品文算是等出来了,却只有几角钱的书券。

虽是一番努力,结果还是走进了死胡同,为了“免于一同灭亡”,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涓生终于向子君提出了分手的要求,这样这个刚建立不久的小家庭便解体了,涓生的失业归根结底是封建传统势力摧残的结果。

其实在子君和涓生的周围,是挥之不去的浓重的黑暗,他们的自由结合实则并不自由,子君的叔父、,“老东西”,“小东西”的干涉,“旧友们好心的忠告”,“房东太太的嗤笑和奚落”,让人无法躲避,他们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人间”,他们始终是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奋斗、挣扎,直到子君的死亡,涓生包围在挥之不去的“悔恨和悲哀”中,然而就是这种结局,就连是以学贯中西,思想激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的鲁迅也难逃脱。

实际上在子君和涓生的悲剧中就渗透着鲁迅的痛苦的无爱的婚姻经历。

鲁迅的第一次婚姻也没有逃脱封建包办所导致的不幸。

1906年7月,鲁迅在母亲催逼下从日本回国,在一切都准备完当只等婚礼的情势下,他与朱安女士完婚了。

据周作人回忆:

“新人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

”[3]鲁迅也说这是他母亲送给他的礼物,他只好供奉着,陪着做一世得牺牲。

鲁迅对朱安即不了解,也无法产生感情,更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婚后四天,鲁迅就离开朱安与周作人奔赴日本了。

从此朱安就成为名存实亡的鲁迅的挂名夫人。

鲁迅一去就是三年,在三年中夫妻没有通过一封信。

鲁迅回国后,在绍兴任教多年,也很少回家,即使回家,夫妻见面也无话可说。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安似乎不愿离婚,而是充满着期望,许寿裳曾经这样回忆鲁迅的心态“朱夫人是旧式女子,结婚系出于太夫人的主张,鲁迅曾对我说过: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奉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其实应该说朱安是不幸的,作为旧式女人,她死抱着从一而终的思想,寂寞而执拗地生活在周家。

这就是一个悲剧,作为旧式女人的朱安并没有什么过错,错在那个封建吃人的制度。

然而鲁迅在面对这个恪守旧道德而执拗的小脚女人,他除了保证她生活和健康外,也无可奈何,因为强行要求朱安离婚,则无异于把她推向绝望的深渊。

《伤逝》中子君最终的结局实则就是鲁迅若强行与朱安离婚后朱安的结局。

在这种情感与理性的冲突和困惑中,鲁迅的心里当是甚受煎熬的,感悟与体验当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他在创作《伤逝》时的形象思维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是把自己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投射或寓寄到了小说中,流露了自己长期在这种处境中的困惑,鲁迅也正是以自己的无爱婚姻去给封建旧制度以致命打击,更给广大处于思想觉醒中的男女青年,提出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的婚恋理念。

二.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那么造成《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另外原因则在于他们自身思想性格中的弱点与矛盾。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追求自由恋爱的思想基础就是个性解放。

个性解放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使深受封建社会礼教禁锢的“五四”时期的青年,渴望借助新思想的力量,冲破旧的礼教束缚和封建秩序的枷锁,自主婚姻,自由寻找生命中的伴侣,希望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思想所构筑的美满婚姻中。

小说中的两个新青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潮中,奋起抗争,毅然与旧家庭决裂,并寻着自己的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甜蜜的似乎是与世隔绝的小家庭中,他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

起初他们在一起时就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当涓生向子君谈起这些时,子君总是微笑的点头,子君在受着个性解放思想的强烈影响,子君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上是无畏而勇敢的。

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5]的个性解放的呐喊。

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中,涓生和子君所追求的爱情与婚姻的自由,并不是一个单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制度。

所以说单纯的个性解放思想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其悲剧结局则是必然的,涓生和子君结合的思想基础是个性解放,然而这种思想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人们如果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奋斗,这种奋斗只能是暂时的,而且由于他们只重视个人利益,且力量单薄,也极易同黑暗势力妥协,失去自身的斗争性。

所以说个性解放“它可以使青年成为双双飞舞的蜻蜓,却不能使青年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6]当子君为了要与涓生结合而与社会斗争时她是勇敢的,大无畏的。

然而她其实还是受着传统的力量和社会世俗的支配。

当子君与涓生结合后,她所为之奋斗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了,她终于和她所爱的人结合了,这当然是一种成功。

但子君却完全做了传统思想的俘虏,做了封建势力的奴隶,她是按照旧社会的贤妻良母主义来对待涓生,对待家庭生活的。

殊不知这是统治阶级所乐意提倡的一种道德观念,是他们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之一,事实上封建势力不但没有战败,更丝毫没有停止对他们的迫害。

其实在当时鲁迅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从“五四”的启蒙思潮中吸收了个性主义思想,并以之作武器冲破了封建婚姻的束缚,走向自由婚姻,因为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着诸多障碍,但面对恋人和学生的个性解放的自白:

“不自量也罢!

不相当也罢!

同类也罢!

异类也罢!

不合法也罢!

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与你们无关系!

”[7]鲁迅终于抛弃了惭愧作出抉择,与许广平建立爱情关系。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这其实也是借子君之口发出的呐喊。

鲁迅是一位清醒地现实主义者,对于爱情、婚姻的思考他更立足于现实。

他认为,中国的青年男女要从封建包办婚姻彻底走向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单靠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也是相当艰难的,不付出血的代价是不可能冲破现存的一切的,即使冲破了,也没有现实的土壤。

鲁迅独特的婚恋观

一.“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鲁迅先生在思考中国男女如何争取自由爱情的同时,他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追求永恒爱情的问题。

其实,子君和涓生他们结婚后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主要表现在子君身上,《伤逝》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子君竟然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了,何况读书和散步。

”由此看来,婚后的子君对于涓生献给她的爱情十分满足,无忧无虑,心情愉快。

整天满足于做一个温柔贤惠的旧式太太的生活,显然十分忙碌,他们连交流思想感情的时间也没有了。

子君煮饭养阿随,喂油鸡,生活十分平庸空虚。

忘记了他们先前相爱的思想基础,一点也不思进取。

其中还提到“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要务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的”。

由此可见子君的婚后生活已经逐步偏离了爱的意义。

高尔基说“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9]而涓生对此是不满的,越来越感觉到婚后生活的单调,枯燥,乏味。

他们的感情危机日益加深,再加上生活的无着落,他们的爱情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为此鲁迅先生说得好:

“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换句话说社会解放是爱情解放的基础。

二.“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鲁迅先生提出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包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是指双方应该不停地向前进,对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样夫妇之间才有共同的志趣,同享成功的快乐,分担失败的痛苦。

也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着变化着且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会使这种爱情永不枯竭。

我们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婚姻生活就能够领略到这内在的含义。

而子君却没有这种思想。

当她走出旧家庭之后,没能果敢地走向社会,为自己的平等权利而斗争,而是又回到了那个旧家庭中,忘却了她所拥有的个性解放思想,忘却了进取。

生活得十分平庸空虚这就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难以沟通和失去了激情,这就是涓生子君爱情悲剧自身的原因。

其实,从中国现代一些青年的爱情悲剧,我们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所提出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是如此的贴切和中肯。

鲁迅先生的这些婚恋思想也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个性解放是他早期的思想。

但又随着他的思想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飞跃,他逐步认识到个性主义思想的软弱无力,对爱情的理解更加倾向于强调爱情存在的社会基础,强调社会解放和经济解放对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决定作用。

从他与许广平的美满爱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他们在婚后始终保持着一种能被对方理解的共同思想感情,随时都有自己对社会的新鲜感受去影响对方,自由平等地交流思想感情,借此加深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共同维持爱情的发展,使他们的爱情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是鲁迅先生自身婚恋体验的真实感悟。

确切的说鲁迅是同情子君和涓生的,对他们接受个性解放思想追求自由爱情的反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鲁迅又对他们狭隘的个性解放思想表现出了不满,他写子君和涓生从封建家庭中走出并且争得婚姻自主后的悲剧,蕴含着他自己的人生思索和独特的婚恋思想。

当一般作家的爱情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正为着得到自由爱情而苦苦挣扎时,《伤逝》则是把沉溺于爱情追求的男女引领出来去思索,去感悟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内涵,去着眼于社会的变革,在广阔的视野中去探索人生的道路。

正像郁达夫所称赞的“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

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10]。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与分析,《伤逝》中饱含着鲁迅曲折的婚恋体验,从而也表明出了他的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婚恋思想。

所以,当我们在为《伤逝》中男女主人公扼腕叹惜之时,也要去深刻体会《伤逝》中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更深层的读懂鲁迅,读透《伤逝》。

结论

考察文学创作,应该首先追溯到作家自身,作家生命形态和亲身体验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面目和思想内涵。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与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其实在这部小说中渗透着鲁迅对爱情、婚姻、人生和社会的种种体验和感悟。

通过对小说中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的分析,再结合鲁迅自身的婚恋体验,总结归纳出了蕴涵在这篇小说中鲁迅的“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婚恋观。

这两种婚恋观点只是从《伤逝》这篇小说中所提炼出来的,可能并不代表着鲁迅先生自身全部的婚恋观,甚至是婚恋思想。

因此还请指导老师及其他老师多多指教。

 

谢辞

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宋顺有老师,宋老师指引我论文的方向、架构,并对于本论文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

宋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论文之外明白了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

另外,要感谢中文系全体任课老师和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

同时也感谢我的室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热心帮助,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给予了无私的帮助。

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一个集体的凝聚力,让我学会在挫折中依然选择坚强。

最后,我还要感谢李素伟同学对本文所做的细致精心的文字校对工作。

学生:

李亚航

2007年4月23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婚恋与创作》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19页

[2]《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第19页

[3]周作人《知堂回忆录》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4]王建周《鲁迅情爱世界探秘》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6页

[5]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第179页

[7]胡伊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8]鲁迅《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57页

[9]《读者文摘》(高尔基爱情的主义)1990年版第33页

[10]郁达夫《伟大的鲁迅》陈漱渝主编文艺私见湖南文艺出版社第24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