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389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辽源市田家炳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6月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60分)

1.《北京晨报》:

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

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

A.井田制影响

B.禅让制影响

C.八股取士影响

D.宗法制、分封制影响

【答案】D

【解析】“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指的是天下一家的文化观念。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宗法分封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故A项错误;禅让制和“一个祖先”无关,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和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

2.《金乡县志》记录了明代地方官的一次祝酒词:

“敦崇礼教,举行宴饮,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内睦宗族,外和乡党”。

此中包含的中国传统观念不包括

A.宗法观念

B.崇信佛道观念

C.遵守秩序观念

D.忠孝观念

【答案】B

..............................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选项和材料一一对应,找出依据,在此基础上排除。

3.北京晨报一文认为:

“西周封建制是传统中国中契约社会的代表,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则向天子效忠,从而以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组织了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

关于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封建制即分封制

B.天子与诸侯间契约强调相互的权利与义务

C.“契约社会”有当代主权在民的内涵

D.分封制与宗法制共存于治理体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又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链接纽带是权利和义务,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古代的契约社会和主权在民无关,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存在于这一治理体系之下,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点睛:

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

4.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安抚有功的贵族功臣

B.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C.确保贵族的政治垄断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有的已经到了当时距离西周中心区域很远的地方,可以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B正确。

题干中的“姬姓的随、唐等国”不是功臣,A错误。

此题涉及的是分封的方位,不涉及贵族的政治垄断特权,C错误。

题目中没有说明中央控制地方的措施,D错误。

5.“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旧唐书》、藩臣”可看出明显是指唐代在地方上设藩镇,置节度使,带来藩镇割据的问题。

联系史实可知,唐代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应属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之间的矛盾,故排除A.C.D.,选B.。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代的藩镇割据

6.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D不符合史实,参知政事是宋朝的中央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实际上分化宰相的行政权,行使地方监察权的是通判。

ABC都符合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故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参知政事、通判

7.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得免于战国”“人人自以为更生”,说明秦国实现统一,战乱结束,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

故答案为D项。

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B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8.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对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

B.内阁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执行皇帝命令

C.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D.已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设置的咨询和內侍机构,不涉及权力分化,排除A。

内阁大臣辅佐皇帝,最后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排除B。

内阁是皇帝私人设置的,没有通过制度、法律赋予权力,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排除C。

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皇帝权力加强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故本题选D。

9.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指的是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由此可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③①②,故C项正确,ABD错误。

10.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设“三衙”,收精兵

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派文臣做知州

【答案】D

【解析】“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指的是宋太祖选拔读书人治理地方,即派文臣做知州,故D项正确;设“三衙”,收精兵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军事措施,故AB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集中地方财政于中央,和“分治大藩”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分治大藩”,这应该是地方官,由此排除即可。

11.雅典民主政治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在

①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妇女和奴隶无民主权利

③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无公民权

④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其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妇女和奴隶无民主权利、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也无公民权,故①②③④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12.《法学总论》第二篇第一条指出:

“罗马人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已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对材料中前后两个法律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指成文法,后者指习惯法

B.前者指公民法,后者指万民法

C.前者指习惯法,后者指成文法

D.前者指万民法,后者指公民法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部分是自已特有的法律”指的是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指的是适用于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故B项正确,D项错误;罗马人特有的法律和全人类共同的法律都是成文法,故AC错误。

13.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

“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

”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自由原则

B.平等原则

C.民主原则

D.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美国总统和参议院之间相互制约的原则,即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1787年宪法保留了黑人奴隶制,没有体现出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故AB错误;美国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均有选举产生体现的是民主原则,故C项不符合题意。

14.《十二铜表法》规定:

“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

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是一部成文法典

【答案】B

【解析】“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这都是为了保护处于弱势群体的平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限制了高利贷的利息,说明罗马法是允许高利贷存在的,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但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15.“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强调人人平等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重视法津程序

【答案】D

【解析】公民如果要求法官受理,就必须向法官申明,法官确认后才可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高度重视法律程序,故D项正确;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不会是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说明的是成文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官至上,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

公民如果要求法官受理,就必须向法官申明,法官确认后才可受理。

由此进行判断和排除即可。

16.有位教师在讲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时把“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梳理成以下四点,评委教师一致认为有一点归纳是不妥当的,另外三点总结得很好,你认为评委教师肯定的是。

①英国模式:

渐进改革

②法国模式:

人民革命

③德国模式:

专制独裁

④美国模式:

至善至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是逐步的,是渐进和平的发展,①恰当。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开始于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人民自下而上推翻封建专制,②恰当。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掌握行政大权,宰相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需要皇帝批准,带有浓厚的专制独裁色彩,③恰当。

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但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至善至美的,④不恰当。

故本题选A。

点睛:

解决本题时,学生要抓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质,即为资产阶级服务,再联系近代西方各国民主政治的内容和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17.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

这说明了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美国制定了1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