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70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某某农技站办公楼工程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述1

1.2项目现状2

1.3 研究范围2

1.4研究的初步结论2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4

2.1项目建设的背景4

2.2项目建设必要性5

第三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7

3.1项目选址依据7

3.2建设条件7

第四章建筑工程技术和设备采购方案10

4.1建筑工程设计原则10

4.2房屋土建工程设计11

4.3给排水工程设计12

4.4电气工程设计15

4.5弱电工程设计17

4.5消防设计18

4.6仪器设备采购方案18

第五章环境保护20

5.1项目环境保护采用的标准20

5.2环境保护措施20

第六章节能23

6.1概述23

6.2 节能设计23

第七章消防、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25

7.1建设施工时的生产安全25

7.2采用标准和依据25

7.3职业卫生安全26

7.4预期效果及防范评价26

第八章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27

8.1项目管理机构及职责27

8.2项目管理27

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28

9.1进度安排原则28

9.2项目建设具体实施计划28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9

10.1投资估算29

10.2计价依据29

10.3估算结果及资金筹措30

第十一章社会效益分析34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35

12.1结论35

12.2建议35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xxxx镇农技站办公楼建设工程

1.1.2建设单位

xx农业局

1.1.3建设性质

新建

1.1.4建设地点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镇圩。

1.1.5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规模:

新建xx镇农技站办公楼建设面积276.4㎡,购置仪器设备共计65台(套),交通摩托车1辆。

建设内容:

新建xx镇农技站办公楼的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弱电工程,购置仪器设备、交通摩托车。

1.1.6项目资金及筹措

xx镇农技站合计投资50万元。

资金来源: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5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5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

1.1.7建设期

130天

1.2项目现状

xx镇农技推广站建设工程:

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独立基础、抗震设防为六度、已设计五层,现建设三层,建设面积276.4㎡,购置仪器设备65台(套),交通摩托车1辆。

项目的供水、供电、防洪、排水及电讯设施均已通至附近。

1.3 研究范围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定位、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筑工程技术和采购方案、项目管理、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

1.4研究的初步结论

xx镇农技推广站建设工程属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对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镇农技推广站建设工程的构造较简单,交通便利、配套资金已经落实,建设时机已经成熟。

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区域简介

xx镇位于xx市xx南部,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

全镇有农户3563户,总人口56097人。

辖区总面积30.61万亩,耕地面积2.14万亩,有林地面积20.78万亩。

农村经济总收入11847万元,全乡镇有乡镇企业276个,年地方财政收入2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6元。

主要特产有松脂、三黄鸡、八角。

xx镇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21228亩,以优质水稻种植为主,属县、市水稻高产示范区。

镇内自然资源丰富,松脂产量和有“xx第一黑”美称的黑色花岗岩储量居全县之首;水力发电以龙河水系为主,已建成发电和正在开发的梯级电站有5座,总装机容量16000千瓦,为全县之最,人力资源充裕,属xx劳务输出大镇。

xx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容信二级公路穿境而过,电信、移动、有线电视覆盖全镇。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有中学两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8000多人。

乡镇企业80多家,主要以铁锅制造、建材、毛织、制衣、松脂化工,水力发电为主。

近年来,xx镇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制订了依托山、水、人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绿色xx”的新战略,计划用三年时间,一是全面完成万亩速丰林和10万亩松树林两个绿色基地建设;二是在龙河水系上游和下游再建两个梯级电站,加大绿色能源建设;三是主动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壮大毛织,制衣等无烟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林产化工,水力发电、毛织制衣三大产业群。

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发展最具xx特色的八角、玉桂、指天椒、淮山、四方番茄等规模化种植;壮大传统猪花、肉猪、种鸡和山地养鸡业,发展绿色食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项目相关政策及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国发〔2006〕30号明确提出,“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普遍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xx镇推广农业技术的需要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上世纪90年代,我县利用国家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了一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解决部分乡镇农技人员住房问题,而业务用房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修建的石头灰浆砖瓦结构或泥砖瓦结构,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业务用房已成为危房,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用职工住房作为办公用房,检测室、服务大厅、培训教室等功能性业务用房根本无法安排。

另一方面,除了近年少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添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器设备外,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几十年来基本没有新添仪器设备,原有的仪器设备也普遍老化或损毁。

由于缺乏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所需仪器设备,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沿袭着“一张嘴、两条腿”的服务形式。

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凝聚合力,整体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办法》、《xx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

2.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2020年)。

3.xxxx镇农技站办公楼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2建设条件

3.2.1交通条件

建设地址位于xx镇原水利站的土地,建成后给一层水利站使用。

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建设地址适宜。

3.2.2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场地土层组成为冲洪积含砂粘土,基岩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灰岩,场地及其附近地段,未发现有断裂带通过,属区域相对稳定区,无下卧矿藏。

3.2.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拟建场地原地貌为坡地,土地已平整。

场地属亚粘土,地基稳定性良好,经现场调查踏看,结合参照xx近期历史几场次的地震报告,验算结果确认该场地为一般场地条件,该场地没有大断裂带通过。

3.2.4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亚热带气候,主导风向,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南风,年均气温21.3℃,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660毫米。

3.2.5给水条件

建设场地为xx镇水利站的土地,接通原有供水、排水管道即可使用。

项目用水量主要是建筑施工用水、生活用水,供水有保证,能满足施工期间生产、生活、办公及消防用水需要。

3.2.6排水条件

项目用地内目前通过地面明沟进行排水,项目建设后可通过雨水管连接周边河道进行排水。

3.2.7供电条件

本项目用电量不大,主要是建筑用电、办公用电、生活用电,只要接通原有供电线路就可投入使用。

3.2.8抗震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规定,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0.35S,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经初步勘查,建设场址无重大不良地质灾害,属相对稳定区,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拟建场地内无重大全新活动性断裂通过,属相对稳定区。

3.2.9防洪

项目建设地点地势较高,历史上从无受灾记录,因此项目无遭遇洪灾之险。

3.2.110法律支持条件

项目的一切手续都依法依规办理,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

3.2.11施工条件

项目区拟建xx镇农技站的土地,座落在圩镇上,建设所需的沙、石、水泥、砖、钢材等建筑材料可直接运进,交通便利,场地开阔,方便施工。

3.2.12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周边环境良好,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远离污染源,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第四章建筑工程技术和设备采购方案

4.1建筑工程设计原则

1、总平面设计思想

结合场址建设条件,注重区域氛围,通过建筑和绿化、道路等协调创造具有适宜工作的空间。

(1)、充分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环境高度融合的思想。

新建建筑与原有环境在空间组织上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舒适的工作空间。

(2)、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创造注重自然的生态环境,追求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塑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3)、布局力求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布局,明确分区,较好地解决建筑、环境、场地的有机关系。

2、总平面布置原则

(1)、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进行建筑物规划;

(2)、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可能体现建筑物设计合理,方便工作的原则;

(3)、依据国家有关规划、建筑、环保、防火、抗震、劳动安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

(4)、总图布置时,要考虑到建筑物发展规划和人流出入的合理性。

3、总平面布置方案

主体建筑物布置原则上朝向以有利于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为原则。

在场地范围内综合考虑消防通道和原有道路建设,同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

4.2房屋土建工程设计

4.2.1设计依据和规范、标准

(1)、设计依据

①、《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1—2001);

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

⑤、《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97—2002);

⑥、其它有关的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标准。

4.2.2建筑设计

(1)、结构安全

本工程结构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设防烈度六度。

(2)、建筑结构方案

①、地基基础选型

地基基础的设计根据工程勘察报告、场地的地震危险性作综合评价,正确确定地基承载力。

基础埋深应根据地质情况、土的冻层深度以及地下水位等情况综合考虑后确定。

本项目拟采用独立基础。

②、主体结构形式

本工程承重结构体系采用砖混结构,设置圈梁等构造措施保证结构正常使用。

4.3给排水工程设计

4.3.1设计依据和规范、标准

①、《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②、《室内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98—1996);

④、建设单位及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设计要求。

⑤、《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97—2002);

⑥、其它有关的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标准。

4.3.2给排水设计

设计范围

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建筑消防用水等。

(1)、给水系统

①、水源

本项目用水就近由城市市政供水干管接入,供应量可满足办公需要。

给水水质标准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之规定。

②、用水量

供水标准:

用水按50升/人·班计算。

项目实际用水量由班次人数确定。

③、系统选择

A、室外给水系统

从城市市政供水干管引入,在给水管上安装水表和闸阀,本项目建筑为3层,在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服务范围之内,因此,办公用水由市政直接供水。

B、室内给水系统

由接入室内的供水干管,经立管通向各楼层,各楼层引出供水支管,通向各用水点。

(2)、排水系统

①、生活污水系统排水量

本工程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生活用水量的90%计。

②、污水的收集与排放系统

室内卫生间的粪便污水和废水分流排放,采用单立管排水系统排放至室外,经化粪池处理后,用D200混凝土管接入市政排水管网。

室内排水主管系统一般采用主通气立管系统,以改善通水条件,按规范设置清扫口,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地漏。

③、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屋面采用有组织排水,设置屋面PVC雨水口、雨水斗、落水管,将雨水排放到明渠收集后,统一排放至市政排水管。

(3)、管材及接口

①、给水管材

室内生活给水管材采用铝塑复合管,压紧式卡套连接;室外给水管道DN≤50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DN>50采用给水铸铁管,石棉水泥接口。

②、排水管材

室内排水管道采用UPVC排水塑料管,粘接连接;室外排水管道DN<100采用排水铸铁管,石棉水泥接口;DN≥200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套环接口或钢丝网抹带接口。

(4)、消防用水

项目拟建建筑物使用市政消防设施,消防用水量不再增加。

4.4电气工程设计

4.4.1设计依据和规范、标准

①、《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6)

②、《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③、《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④、《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

⑤、《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⑥、建设单位及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设计要求。

4.4.2电气工程设计

设计范围

建筑物室内的电力、照明等供电、屋面防雷系统,低压配电接地保护系统等。

(1)、供电设计

供电电源由项目所在附近市政供电线路接线口引入,供办公用房用电。

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保证不间断供电。

(2)、敷设方式

在建筑物一层设总配电箱,楼内强电及弱电垂直布线采用电缆穿管暗敷以树干式,每层设配电箱,水平干线采用穿管暗敷以放射式,地下采用电缆沟或电缆直接埋敷。

室内分支线路采用BV—500型铜芯塑料绝缘线、穿钢管或塑料PVC管沿墙、楼板或地坪内暗敷设。

(3)、照明

①、照明电源

采用TN—C—S接地系统的配电线路供电,电压220伏。

照明标准按国标《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设计。

②、照明配电系统

照明配电采用PZ20型照明配电箱为照明用电设备配电,其安装方式均采用在墙内暗装的方式。

导线选用BV—200/500型,穿塑管在墙内、地板内或在楼板板缝内暗敷。

照明用电设备的接地和接零要严格分开。

(4)、防雷与接地

①、本设计防雷系统采用在建筑物屋面明装避雷带作接闪器,利用柱子内的主筋作引下线,利用柱子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极,在建筑物四周沿柱基敷设镀锌扁钢作接地干线,将各柱基连在一起,构成环形接地网。

接地系统采用TN—C—S系统,电器设备装置的接地与各自建筑物的防雷接地共用一套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所有建筑物的进线电缆在入户处均需作重复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

②、所有插座接地极、配电箱金属外壳等均需与接地线可靠连接,屋面上突出之金属体、建筑造型、结构钢筋、屋面楼板内钢筋、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均要可靠接地。

4.5弱电工程设计

4.5.1设计依据和规范、标准

(①、《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②、《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208—93)

③、《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

④、建设单位及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设计要求。

4.5.2建筑设计

电话、宽带等。

①、电话通讯系统

根据实际需要,每间用房设置1~2个接线口。

②、宽带

宽带引至每个房间,每间用房设置1~2个接线口。

4.5消防设计

(一)、本项目建筑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程》(GBJ16—87)。

建筑防火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防火标准的规定。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不低于二级。

(二)、院区道路一般宽度大于3.5米,有障碍处的净宽度大于4米,可作为消防车道使用。

(三)、消防系统:

室外消防采用市政消防设施。

(四)、在电气系统设计中,要符合国家有关电器设备的设计、安装规定,电器线路全部采用加金属套管保护的铜芯线,人离开时,必须切断电源。

确保用电设备及电气接地系统的可靠性,要设置完备的防雷装置。

(五)、拟建建筑物做好通风排烟设计,防止和减少火灾造成的危害。

(六)、消防设施与器材要设专人负责,对其监管、维护、使用等负全责。

消防设施与器材要常年保持完好状态,一旦出现丢失、损坏、失效、报废、消耗或配量不足等情况都要及时补充和处理。

4.6仪器设备采购方案

仪器设备和交通摩托车的采购规模较小,根据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规定,该项设备采购估价少于100万,可以由项目法人确定采用自主采购方式,所以仪器设备和交通摩托车的采购方案由xx农业局自主采购,采购时要充分考虑仪器设备和交通摩托车的适用性和经济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

 

第五章环境保护

5.1项目环境保护采用的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5)《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2005);

(6)《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5.2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规划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结合,注重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内容主要有:

5.2.1施工期废水排放和水土流失防止措施控制方案

(1)施工上,要做好土石工程的平衡,安排好施工计划,减少弃土和泥土裸露时间,以避免受到暴雨的直接冲刷。

(2)做好各项排水、截水、防止水土流失工作,做好必要的防护坡,防止泥土流入城区下水道。

(3)施工现场需建筑相应容积的集水沉沙池和排水沟,以收集地表径流和施工过程中产生泥浆水,废水和污水经沉淀和除渣排入水沟。

(4)运土、运沙石要保持完好,运输时不宜太满,保证运载过程中不散落。

5.2.2施工期大气污染控制方案

控制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控制扬尘和运输车辆的废气排放,因此施工过程中建议采以下措施:

(1)开挖出来的泥土应及时运走和处理好,堆放时间不宜过长和堆积过高,以防风吹刮扬尘。

(2)车辆在运输沙石、余泥等建筑材料和建筑废料时,不宜装得过满,防止物料洒在路上,造成二次污染。

(3)及时清理因雨水夹带和运输时洒落的泥土,若遇上大风天气,应盖好易起尘的建筑材料。

(4)施工车辆必须定期检修,破损的车厢应及时修补,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洒落。

(5)车辆出工地时,应将车身和车轮的泥土洗净。

(6)注意车辆保养,减少

5.2.3施工期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除了采取上述提出的环境措施外,还需落实如下措施:

(1)为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环境管理,保护区域的环境质量,保证工场地附近居民的健康,施工单位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关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有关规定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的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并采取较严格的施工管理措施,将施工噪声所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2)在工程承包合同中,应包括有关环境保护条款,如采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科学安排施工、合理规划物资运输路线和时段、及时处理建筑垃圾等,将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3)土方应随铺随压,减少水土流失,在干燥和大风季节,要注意控制扬尘污染。

施工期地基开挖尽量避开雨季及洪水期,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

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不能随地乱排,应排入城区污水管道。

(4)保护好现有植被,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工程设计及施工中,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5)在建设期必须遵循“三同时”的原则。

保证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6)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撤出占用场地。

拆除临时设施,清除所有建筑垃圾,恢复被破坏的地面和植被。

(7)项目营运前,严格审查各构、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检查其相隔距离及防火防爆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8)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以向外排放,对环境影响极小。

 

第六章节能

6.1概述

节约能源,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等,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是一种低能耗、社会效益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在勘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颁布的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的标准和规范,做到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尽量减少能耗。

6.2 节能设计

6.2.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2005)

6.2.2建筑物节能体系和主要节能技术措施

(1)、本项目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屋面≤1.0、外墙≤1.2;

(2)、围护结构外墙外保温用3厘米厚水泥复合保温砂浆;

(3)、外墙阳台、阴角、勒脚、窗洞口四侧、雨蓬、女儿墙、管道穿墙洞口、屋面等与空气接触处均作2厘米厚水泥复合保温砂浆保温层;

(4)、在满足采光、通风等要求下尽量减少窗洞口面积,外窗采用塑钢窗框(单框);

(5)、外窗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透明玻璃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规定的3级,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透明玻璃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6)、本项目遮阳系数SC≤0.5;

(7)、外窗制作及安装须符合传热系数、遮阳系数、气密性指标要求;

(8)、建筑物外门应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

(9)、办公楼安装的照明电器、办公设备,采购的仪器设备、交通摩托车均要求达到现行国家规范标准。

第七章消防、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7.1建设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