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299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2012.doc

第八期

1.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思考3

作为区域性的大学,服务社区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之一。

本文主要讨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意义、分析了开展社区教育的模式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9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只是概括了一方面,不能突出高等职业的教育的本质属性,又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混淆。

只有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和谐地发展。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向及矫正15

高职教育不是职业培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偏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统一,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与协调: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协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协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使培养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4.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初步分析22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调研分析,提出一些对相关问题、趋势和对策的思考。

5.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的主要问题30

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过程中,自身运行机制有待完善、规范,同时外部环境中存在一些影响“双证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主要表现在:

职业标准开发及证书类型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法规制度层面上还未形成配套体系;鉴定发证过程中失范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在观念认识和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不足;企业、社会对“双证制”的回应与支持还不明显等。

6.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对等及衔接33

从分析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对等及衔接的现实基础以及国外成功的经验出发,探讨建立合理的对等及衔接机制,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构建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7.试论规范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学改革39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职业资格标准不规范.鉴定种类增长过快,鉴定组织水平参差不齐,鉴定培训内容与高职院校教学计划脱节,这些影响了“双证书”度的推广。

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研究,提出规范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力度的方法:

界定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门机构,扶持重点培训基地.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8.提升学校效能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突破口45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学校效能的策略,以及学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9.新组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53

文章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管理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开放办学和特色兴校等方面,就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10.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代理念60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中教学改革实践,结合传统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从教学导向、教学范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体制六个方面,研究与探索职教教学改革当代理念。

11.实施特长生导师制提升高职生就业力67

实施特长生导师制是培养高职生个性化和专业特长的需要,有助于高职生的教育与培养,能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

讨论了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特长生导师制的意义、方法.以及如何完善特长生导师制并通过实施特长生导师制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

12.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三大环节的技术探讨73

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分层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和实现产教结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三大环节。

从一个职业学校的改革实践入手,对这三个环节的运作方式、重点难点和可能面对的主要障碍和解决途径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许多做法对这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思考

梁艳清 侯维芝

 

   摘 要:

作为区域性的大学,服务社区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之一,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却鲜有作为。

主要讨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意义、分析了开展社区教育的模式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

   作者简介:

梁艳清(1967-)女,河北井陉人,硕士,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法学。

侯维芝(1960-)女,河北深州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机电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518(2007)06-0024-03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它们就像人的左腿或右腿,无论哪一条腿的功能残缺,都会影响到高等职业学院的健康发展。

这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费的增长及八十年代出生高峰期带来的充足大学生源,各个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训室投入、广告宣传争取高质量的生源大战等等都围绕学历教育进行,而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如长期或短期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却由于各种原因乏人问津。

可以说,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条腿走路,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通过开展非学历教育服务社区①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意义

   “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厉以贤)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是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因此在这里教育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教育概念,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学生.是以社区的全体成员为对象,包括幼儿、成人、老人、企事业单位成员、个体工商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等;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是从实际出发的,除传统的文化教育外,还包括职业教育、人际合作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的高校、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推广各种形式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非学历教育,服务社区,无论对社区还是对自身均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社区成员的职业技能素质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政府到个人重视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

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资远远低于对普通大学的投资:

高中毕业生考不上普高,宁愿复读,也不愿意上职业技术学院,不愿意进厂当工人。

2004年初,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随之我国各传统的“农民工”聚集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体力劳动者.而是缺少掌握一定岗位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

实践中甚至出现了高级技工薪酬高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现象,有些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运转,不惜重金挖走其他企业的技术工人。

   与城市社区居民相比,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素质还要低。

据统计,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O。

6%,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仪占9.1%。

在现有1.2亿农民工中,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5%,受过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有2.4%。

可见,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资格是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束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严重障碍,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低下和创业能力低下,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施社区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

企业家都熟知一个道理:

企业的发展动力来源于高素质的员工,一线岗位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是企业高效率生产的根本保障。

员工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的群策群力,在各自岗位上搞好本职工作:

当企业遇到困难时,才能够精诚合作、团结一致,为企业排忧解难。

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已经开始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对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

 育,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②。

   2.促进社会良性流变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相当多的产业工人成为结构性失业者.家庭经济状况恶化,负向流动成为社会下层。

此外占全国总人口44%左右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现代生产技能,收入低下,其在社会分层中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

社会底层过于庞大,社会分层结构呈“洋葱头型”,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现代社会理想分层结构相比,差距很大。

一个社会的分层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合理的社会分层意味着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成长,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将导致社会冲突与动荡,不利于社会发展。

因此,通过适当的、良性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来调整社会分层显得意义重大。

鉴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分层结构状况,促进社会底层成员快速向社会中层的良性流动,需要积极培育中间阶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

先赋性因素,是指与生俱来或自然获得的条件,如籍贯、家庭出身、种族、体质容貌等;而自致性因素则主要指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的一些条件,如技术、技能、知识、学历等。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赋条件,社会地位受阶级身份的严格限制.向上流动非常艰难。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除了社会制度、国家地方政策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有利于社会流动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导致现代社会成员的地位提升(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主要依靠自致条件的优化来实现。

因此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低学历、低收入的社会底层成员:

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一定职业技能,才能摆脱贫困实现向社会中间阶层的良性流动。

   3.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③.通过开展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可以密切高职院校与社区的关系,赢得社区的支持、获取信息和资金。

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信息、能力需求信息可以帮助学院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的需要;技术信息可以使教师发现新的科研课题,修正原来的科研结论,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资金的支持可以缓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财政压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的软件、硬件设施,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单一的学历教育,实际上是自,我束缚;、自我封闭、划地为牢,是一条腿走路,必将阻碍自身发展;而开展社区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还可以促使其发挥各种社会功能、拓宽其施教的区域、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其办学的知名度、美誉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办学机制,推动其健康发展。

这也正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意义所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区、开办社区教育的模式

   社区教育的形式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