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705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2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docx

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二比例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

(每题3分,共30分)

1.一个比例由两个比值是2.5的比组成,又知比例的内项分别是4和0.5,这个比例是(        )。

2.如果a∶

=8∶b,那么ab=(  );如果5a=3b(a,b均不为0),那么a∶b=(  )∶(  )。

3.24的因数有(          ),从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是(       )和(       )。

4.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甲数、乙数均不为0),甲数∶乙数=(  )∶(  )。

5.在一幅地图上,学校到公园的距离是4.5cm,已知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900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6.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   )km,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图上距离是6cm,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km。

7.在图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是2cm,而实际长是0.25c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8.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如果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80km,那么在这幅地图上的图上距离为(   )。

9.一个三角形底是20cm,高是15cm,把它按1∶5缩小后,底是(  )cm,高是(  )cm。

10.3∶4=6∶8,如果第一个比的后项加3,那么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  ),才能使比例成立。

二、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除以两个外项的积,商是1。

(  )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数的倍数关系。

(  )

3.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

(  )

4.一个正方形按4∶1放大后,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6倍。

(  )

5.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m。

(  )

三、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在下面的数中,只有选择(  ),才可以与4,5,6组成一个比例。

A.3  B.7  C.

  D.10

2.下面第(  )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A.7∶8和14∶16

B.0.6∶0.2和3∶1

C.19∶38和2∶1

D.

和0.6∶0.4

3.将一个平面图形按2∶1放大,下面变为原来的2倍的是(  )。

A.图形中角的度数  B.图形的面积

C.图形的周长D.以上全部正确

4.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A.1∶40B.1∶120

C.1∶4000000D.1∶12000000

5.把中的图形按1∶2缩小后的图形是(  )。

四、解比例。

(12分)

0.6∶4=2.4∶x

 

6∶x=

 

五、动手操作。

(1题8分,2题4分,共12分)

1.按3∶1的比画出半圆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1∶2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缩小后的图形。

2.小明所在学校的操场的长是500m,宽是350m,小明想把他们学校的操场画在白纸上介绍给他的朋友。

以下4种比例尺选(  )合适,然后在下面的框里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A.1∶1000000B.1∶10000

C.1∶1000D.1∶100

六、解决问题。

(5题7分,其余每题6分,共31分)

1.在学校开展的“变废为宝,从我做起”活动中,五、六年级捡的废品的质量比是4∶5,其中五年级捡了120kg废品。

(1)六年级捡了多少千克废品?

 

(2)学校规定:

10kg废品可以换2个笔记本。

两个年级捡的废品一共可以换多少个笔记本?

 

2.玥玥和婵婵共有60张贴画。

她们各自贴画张数的比是3∶2。

玥玥和婵婵各有多少张贴画?

 

3.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武汉到A地的铁路长是4cm。

如果一列快车以每时150km的速度从A地出发,几时可以到达武汉?

 

4.一座教学楼长150m,宽90m,在平面图上用30cm长的线段表示该教学楼的长。

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图上教学楼的宽是多少厘米?

 

5.把一个长方形养鱼池按1∶2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长是4dm,宽是3dm。

这个养鱼池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答案

一、1.10∶4=0.5∶0.2

2.2 3 5

3.1,2,3,4,6,8,12,24 2∶3=8∶12 2∶8=3∶12 (组成的比例不唯一)

4.10 9 5.1∶20000

6.100 600

7.8∶1 8.4cm 9.4 3 10.6

二、1.√ 2.× 3.√ 4.√ 5.× 

三、1.C 2.C 3.C 4.C 5.C

四、0.6∶4=2.4∶x

解:

0.6x=9.6

x=16

解:

0.6x=18

x=30

 6∶x=

解:

x=3

x=15

  

解:

6x=4.5×2.2

x=1.65

五、1.

2.B

六、1.

(1)解:

设六年级捡了xkg废品。

120∶x=4∶5

x=150

答:

六年级捡了150kg废品。

(2)解:

设两个年级捡的废品一共可以换x个笔记本。

10∶2=(120+150)∶x

x=54

答:

两个年级捡的废品一共可以换54个笔记本。

2.60×

=36(张)

60×

=24(张)

答:

玥玥有36张贴画,婵婵有24张贴画。

3.4÷

=120000000(cm)=1200km

1200÷150=8(时)

答:

8时可以到达武汉。

4.30cm∶150m=30cm∶15000cm=30∶15000=1∶500

90m=9000cm 9000÷500=18(cm)

答:

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在图上教学楼的宽是18cm。

5.4×200=800(dm) 800dm=80m

3×200=600(dm) 600dm=60m

80×60=4800(m2)

答:

这个养鱼池的实际占地面积是4800m2。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文化抖落浮躁的尘埃

郭震海

   ①在一个宁静的黄昏,辞掉一切繁杂,找一个僻静之处,放松身心,读一篇好文,犹如品茗,酽香四溢,荡气回肠。

读完良久,心醉神往,掩卷静思,不得不承认,这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经过作家的召唤,排列成文,可以直抵心灵,喊醒灵魂。

   ②精神的贫血比饥饿更可怕,一个人一个时代莫不如此。

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座丰碑,可以千年不朽,万年犹新。

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文学一路记载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的灵魂,又如一把除尘的刷子,净化着人类的心灵。

然而,好作品不易得,能捧得一篇佳作是读者之幸,更是作者的至上荣耀。

   ③今天的文化场域,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也弥漫着功利浮躁之气。

有的人或沉浸于描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或以剪贴拼凑模仿为写作生存方式。

一些图书出版,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只求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赚足眼球和银两,图书的实际影响无人问津。

一些本该严肃认真的作品研讨会,也沾染上求名博利的风气,互相吹捧和宣传,忘记了研讨会的初衷和意义。

   ④“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

”文化浮躁了,灵魂的困乏和焦虑谁来救赎?

急功近利不仅是对文化的伤害,更是对社会精神气质的污染。

如果说文化是治愈浮躁的良药,那么文学作为文化原野上的高峰,不仅不能浮躁,还应担当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

一位文艺界人士说:

“浮躁,本身就是一道障碍,只有克服,才能更好地向前。

”无论如何,一个作家不能忘了握笔书写的初衷,不能推脱肩上应有的道义担当。

   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精益求精是优秀作家最基本的品质。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以才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柳青、赵树理等作家为了写一部好的作品,双脚时常沾满泥土,四季深入农村。

文学说到底就是参与,参与到人民的实践中去,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好作品的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巴尔扎克说:

“生活是最过硬的。

”与生活隔离,还能写什么?

   ⑥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创作确实是一项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心灵表达。

欲作文先做人,做人必先修心,因为文由心定、文起于心。

古人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如其人”“言由以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之宽度决定文之高度,思想和境界决定文风和文路。

俯察古今中外,但凡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无不心怀万物、悲悯苍生。

   ⑦文字工作者,无疑是一项神圣光荣的职业。

写作不仅仅是记录和表达。

一篇好文扰如灌顶酸酬,足以让无力者有力、让蛮横者明理、让迷失者转向,也可以抚慰受伤的身心、洗涤蒙尘的心灵、唤醒沉睡的灵魂。

写作是一件苦劳之事。

一个真正的好作家,追求不一定多但一定很高,笔耕一生,若能孕沙成珠,留得一篇千古不朽的好文,可谓生之万幸,一生无憾。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04版,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④⑥自然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成大事当养静气

(2)引出本文的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①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诸葛亮的话论证“静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的观点。

(4)首先提出本文的论题:

“静”;接着从五个方面论述“静是什么”;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成大事当养静气”。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

要通过阅读全文,找到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分析,比如标题“让文化抖落浮躁的尘埃”“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等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成大事当养静气。

(2)考查语段的作用。

一问考查的是第①自然段,那么就要考虑这一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结构上:

引出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上:

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也是在考查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问题。

(3)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如果说文化是治愈浮躁的良药,那么文学作为文化原野上的高峰”这是运用了典型的比喻论证;“古人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如其人’‘言由以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运用的是道理论证。

在答作用时要考虑对每段的观点句的论证或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4)考查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论题,然后论述“静是什么”,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通过阅读全文后,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

故答案为:

(1)成大事当养静气

(2)引出本文的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①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引用诸葛亮的话论证“静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的观点。

(4)首先提出本文的论题:

“静”;接着从五个方面论述“静是什么”;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成大事当养静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需抓住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符号或关键词,还要加上一些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

答题格式为:

首先运用了什么论据或提出了什么分论点,然后再用什么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再次论证论点(补充论点)或得出什么结论。

 

2.现代文阅读(2016•南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

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

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

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

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

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

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

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

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

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

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

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

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

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

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

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

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

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

厨房里很安静,抽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

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

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意思,谈谈你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3)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有何作用?

(4)揣摩选文第⑮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5)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答案】

(1)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下,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

 

(2)“霉味”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

 

(3)插叙。

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问下文“我”理解母亲的估计,母女和谐相处作铺垫。

 

(4)“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就产生了。

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

(意近即可)

 

(5)读了文章,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妈妈就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对我的学习生活总是唠叨,现在我明白了那都是爱,我也要努力学习,回报她。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讲述了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下,变得不乐观,不振作,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最终理解了母亲,不再对母亲过多的要求,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爱,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理解和宽容才能使生活和谐幸福。

本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只有通读全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有的放矢。

这个题目是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作了被放逐的皇后,体现了晚年的母亲的孤独和消极;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答题格式“XX词语的意思是XX,这里指XX,起到了XX的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记叙顺序,根据“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可知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插叙的作用主要有:

补充了XX的主要事件或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XX作铺垫。

(4)本题考查的是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语句“我的理解”是说我不再要求妈妈做什么,“安放你的孤独”是说希望妈妈不再孤独,生活幸福。

据此结合文章主旨解答即可。

(5)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分析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是中考题中常考的题型,回答此类题一般采取三步法:

先说说盖茨与的意思,再结合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意思,最后说说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

3.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完成小题。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

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

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

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

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

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

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

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

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

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

她发现后,急忙说:

“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

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

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

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

“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

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

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

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

“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

”她主动接过来说:

“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

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

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

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

“神经病!

”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你认为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她”做的四件事,并说说其共同点。

①电梯超载,她主动从中间挤下电梯等下趟。

②________;

③电梯里有人不肯定去向,她主动指点。

④________。

共同点:

________。

(3)小说结尾写道: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是大家真的“恍然大悟”吗?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________。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固执,呼唤无私豁达的健康感情。

        

B.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自私,呼唤真诚大方的健康感情。

C.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冷漠,呼唤慷慨豪爽的健康感情。

        

D.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狭隘自私,呼唤乐于助人的健康感情。

(5)如果这篇作品的叙述视角改为第一人称,以医院里一个病人为叙述者,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她”的美。

(2)农民大伯不懂“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出去;为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得失

(3)大家似乎“恍然大悟”了:

原来她和我们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是“她”精神有病;作者运用反讽(讽刺)手法。

含蓄地揭露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D

(5)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参与事件过程中,向读者描述的“她”和有着自私冷漠心理的人,给人以更为真实之感同时,“我”的感情倾向也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但改用第一人称,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揭示主旨;⑥做铺垫、埋伏笔等。

结合文章内容,这里描写灿烂盛开的红色郁金香对主人公形象具有烘托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

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找到相应的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根据已经给出的事件表述,仿写其他两件事件,并分析共同点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全文内容及语段的意思、位置、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

尤其要注意把句中的关键点解释透彻。

结合⑧⑨两段的意思分析“恍然大悟”的含义。

结合文章的主题,可以发现这个词具有讽刺意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根据主人公“她”的行为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她”所做的种种事情无一不是为他人着想,处处助人。

所以文章的批判意义就明了了。

(5)回答本题结合第一、三人称运用的好处来分析:

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会使故事更真实,便于表情达意;但不如用第三人称“她”表达更自由,能够不受时空间的限制。

故答案为:

(1)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她”的美。

(2)农民大伯不懂“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出去;为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得失

(3)大家似乎“恍然大悟”了:

原来她和我们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是“她”精神有病;作者运用反讽(讽刺)手法。

含蓄地揭露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D

(5)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参与事件过程中,向读者描述的“她”和有着自私冷漠心理的人,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