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刘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68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刘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题研究刘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题研究刘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题研究刘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题研究刘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刘听.docx

《课题研究刘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刘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刘听.docx

课题研究刘听

小学低年级 语文素质测评的研究报告

作者:

admin    教育科研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5-9-29    

  一、研究的目的

    依据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内考试理论和操作体系研究》的方案精神,我们从实际出发,确立了《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测评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该课题旨在探索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及其可测评的项目、评估标准、考试或考查的方法,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校内学科考试改革的研究,提供参考的经验和材料。

    二、研究的内容

   1.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和《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方案》(小学语文部分)的要求,分析低年级语文包含的素质因素,确定可测评的素质及项目。

    2.借鉴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认知学习水平分类说,分册按单元编制知识要点、双向细目表及相应的书面检测样卷。

    3.研究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说话、写话、朗读、背诵习惯等单项考查项目的测评标准及评估方法。

    4.总结试用单项考查项目测评标准的做法和经验。

    三、研究的方法

   研究时间:

1998年8月——2000年8月。

   研究的方法:

总体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由区教研室和区教科所合作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7所小学有28位教师和领导参加的研究小组,然后分解任务,用两年时间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

一年编制苏教版小学语文1-4册按单元划分的双向细目表和相应的单元测试题;一年研究单项考查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并进行实验和总结。

具体方法有:

    文献法:

查阅有关考试方面的理论和已有经验资料,研究低年级语文素质测评标准及评估方法。

    实验法:

检验在单项考查中使用测评标准的效果。

    经验筛选法;在试用测评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素质测评标准,总结可行的检测方法。

    四、研究的成果及分析

    1.确定低年级语文素质可测评的项目。

    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特点,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更要重视它的“基础性”,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应把汉语拼音认读、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说话、写话和语文学习的习惯作为主要的测评项目,至于思想素质和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只作为教学中培养和训练的要求,不列入专门测评内容。

把上述可测评的语文素质,列为考试或考查的项目,有助于教师把握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突出训练重点,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2.编制出测评认知能力的双向细目表及相关试题。

    为向学校提供进行校内考试改革的参照,课题组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出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1-4册各单元的知识要点、双向细目表及其配套试题,朗读与背诵,说话与写话的评分标准。

    编制双向细目表,我们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实际,将布卢姆划分认知学习水平的六个层次,减至为五个层次,即保留除“评价”之外的前五个层次。

具体表述如下:

    “识记”指辨认或记忆所学的语文知识、规则和概念的能力。

如:

认读汉语拼音、读拼音写汉字、听写生字词、背诵课文段落、按课文填空等。

    “理解”指掌握所学材料意义的能力,要求被试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或解释某些抽象的原理法则和事实。

如:

解释字词、词语归类、理解句子的意思等。

    “应用”指将学习过的内容用到新的和具体的情景中去的能力。

如:

造句,形近字组词,写近反义词,变换句式,选词填空等。

    “分析”指将材料分解成部分以了解它的组织结构,找出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关系的能力。

如:

分析段落层次、判断段意正误、阅读回答问题等。

    “综合”指组合各个部分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

如:

排列句序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写话、作文等。

    上述五个层次的试题在整份试卷中所占的成绩比例,小学低年级可定为:

识记35%、理解20%、应用20%、分析10%、综合10%,卷面分占5%。

    3.总结出单项考查的评价标准及其操作办法。

    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内考试体系,只重视认知能力的书面考试是无法实现的。

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要形成考试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除了要研究期中期末的书面综合考试之外,还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单项考查,尤其是非书面形式的单项考查。

为此,课题组教师依据确定的低年级语文素质项目,重点研究了认读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说话和学习习惯的测评标准、考查方法,其中大部分项目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撰写出研究报告或经验文章(附后)。

这些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对学校进行单项考查,以致构建学科校内考试考查体系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4.提高了教师对考试改革的研究能力。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大都是青年教师,他们热情高,责任心强。

两年来,他们学习了有关考试改革方面的理论,认真读了《小学语文测验原理及实施方法》一书,经历了“选题——计划——实施——总结”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从中增强了科研意识,学到了科研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

这为他们参与校内考试改革、从事考试命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五、反思与讨论建议

    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我们对小学语文素质测评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校内考试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研究中,由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处在修改变动之中,尽管我们编制完单元知识要点、双向细目表及配套样卷之后作过修改,但是仍跟不上教材的变化,因此在推广应用该项成果时,不能照抄照搬。

此外,关于认知水平书面试题的评分比例和单项考查评定成绩的方式也不尽统一,有的采用等级制,有的采用“星级”制。

这些都只能为学校进行校内学科考试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小学语文素质测评,属于校内考试的范畴,因而它不同于升学或竞赛性的考试,不具有选拔性。

它的定位应该是形成性的,以为教师改进教学查漏补缺并对学生进行再培养为目的的考试或考查。

因此,研究和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测评,应注意“四性”:

①全面性。

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的年级教学要求,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但又要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使考查的项目设置过多,以致教师无所适从。

②多样性。

指考试测评方式的多样。

要使学科素质得以全面考查,通常要用到口头、书面、动手操作和行为观察等方式。

③教育性。

要发挥校内考试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考试或考查的积极性,对于考试或考查的成绩,提倡学生将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如果考得不理想,尤其是单项考查,允许学生努力后再考,以争取满意的成绩。

对于进步生,也应给予及时地表扬和奖励。

④系统性。

校内考试是系统工程,应把它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之中,充分调动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两个积极性,处理好全校统一安排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和学科教师自主安排的素质测评的关系。

总之,考什么、何时考、怎么考、怎样评分,全校或同年级任课教师应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合理的安排。

在实施校内考试和素质测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质量分析和信息反馈,不断完善校内考试及素质测评的运作机制,改革考查的内容和方法。

    综上所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改的今天,区县一级的小升初统考已被取消。

如何把好教育教学质量关,显然,加强校内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各校应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自主构建校内考试体系和运作机制而努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测评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作者:

admin    教育科研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5-9-29    

一、课题级别及隶属关系

    《小学低年级语文素质测评的实践与研究》系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内考试理论和操作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该课题由玄武区教研室和教科所申请立项,组织部分小学的领导和低年级语文教师教师参与研究,并接受国定重点课题组和市考试研究地的指导。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该课题依据现实行小语文教学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编写意图,以低年级语文学科为对象,重点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供校内实施的检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提高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我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服务。

    在取消全区统一考试及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中学的教改背景下,开展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对考试改革的研究,并为主课题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而且有助于教师转变观念,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语文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方案》(小学语文)的要求,研究和编写以下内容:

    1、小学语文第一、二、三、四册的素质教育目标;

    2、各册按单元编制“检测目标和内容”、“检测方式和安排”、“双向细目表和试题试卷设计”、“评估标准和方法”。

    3、重点研究听力、说话、写字、学习习惯的检测方法和评价。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同志在学习本课题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按分工制定研究计划,边实践边研究,直止完成编写任务。

    2、采用文献法,收集有关小语考试研究的学习资料,作为借鉴和参考。

    3、采用经验总结法,筛选和总结考试改革的经验。

    五、研究的步骤和安排

    从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完成研究任务。

原则上按照学年教学进度安排研究活动。

    1、1998年9月(第1周)修订课题研究计划,调整课题研究单位及成员,吸纳学校领导参加。

    2、1998年9月,按册编写出整册教材的素质教育目标,并编写出各册单元检测系列样稿。

    3、1998年10月(第13周),交流编写与实施情况。

    4、1999年1月(第22周),交流编写情况,并收集一、三册编写的材料。

    5、1999年2月,区教研室、教科所对一、三册编写的材料进行审定整理。

关于学年第二学期的安排,基本与第一学期相似。

(到下学期再作安排)

    6、1999年8月至9月,完成全部编写任务,学校教师写出单项检测的专题总结,课题组写出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形式

    1、小学语文第一、二、三、四册的校内测评操作手册;计四本(或合一、二年级两本);

    2、小学低年级语文校内测评研究报告;

    3、单项测评的实践总结。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生活化习作

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一、      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端正对习作内涵和习作目的的认识。

2、改善习作教学环境,使习作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3、加强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联系,摸索出有关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      成果形式

论文:

《让习作展示生活的色彩》

教学案例:

《给学生办习作展》

三、      研究措施(或操作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情感。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观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

2、顺应儿童心理,培养写作兴趣

(1)调动多种手段,诱发作文需要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作文兴趣

(3)激发自求了解,拓宽作文兴趣

(4)重视作文课上的情绪生活

3、降低习作的要求,鼓励学生随时、随处、随兴写。

四、具体安排

时间

活动内容

负责人

参与者

2002、9

正确认识“习作是什么”,消除习作的恐惧心理。

王文芳

全班学生

2002、10

~11

1、成立习作小组,发挥学伴间的互助、促进作用。

2、指导学生动手装订生活习作簿,规范习作登记制度。

习作小组长

全班

学生

2002、12

各小组布置本组的习作展板,举办“第一期学生生活习作展览”

习作小组长

全班

学生

2002—2003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生活化习作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阶段性小结

王文芳

一、本阶段的主要实验方法

本阶段研究主要采用了这两种实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现有的习作态度、习作习惯、习作数量以及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等进行了了解,为开展本次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实验法。

运用已经制定的实验策略进行实验操作,并及时进行记录,使本阶段的实验工作能够有序地开展。

二、实验对象情况:

本实验采取自然取样的方法,实验对象是本人任教的六年级

(1)班的全体学生,共四十名。

本班是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

这个班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

本课题研究自2002年2月新学期开始,结合原实验教材对本班学生采用生活化习作策略进行教学。

2001年是本地第一次实行小学六年制,而我所任教的班级正是五年级。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学期开学,有二十名优秀学生跳级上了初中,而进入六年级继续学习的学生只剩下了四十名。

由于实验时间比较仓促,本课题研究没有进行实验前测。

从历年来本校举办的各类学科比赛成绩来看,剩下的这些学生均没有获过好名次,相对对比班的学生来说,各方面能力都要弱一些。

但是,这些学生身上具有一个有利的实验因素,那就是经过了五年的“注·提”实验,习作兴趣较浓厚,并且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使得课题研究的开展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三、实验程序。

生活化习作实验研究积极采取确立读者意识、形成创作感受、激发写作动机三大策略,正确处理个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把充分激发学生习作动机作为习作的第一环节,使习作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关注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并用习作来表达情感、展示学习的收获。

同时,在习作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倾吐,学会欣赏,学会做人。

上好为体现上述实验精神,本课题采取了以下做法:

1、顺应儿童心理,培养写作兴趣

习作心理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习作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需要的基础上的。

在众多的需要中,起动力的主要是动机。

儿童习作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他们习作的一种内部动力,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一次次习作的成败。

因此,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儿童原有习作心理水平上,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产生强烈的习作动机,促进儿童习作心理的发展。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观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作文兴趣

所谓兴趣“迁移”,实质是兴趣的发展转化。

当学生感到了某种学习的需要时,他们才会相应地产生某种学习的兴趣,从而努力去接近它、探究它,进行一系列有关的学习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

这种愉快的情感又促进学生新的兴趣的产生。

为此,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参加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凡是孩子们喜欢的,感到新奇有趣的事物,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敏锐地抓信住,并顺势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并乐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

当学生的习作欲望产生后,教师应热情鼓励,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相对的成功。

实验班有个从外校转来的女孩子,在原校一直被认定是无可救药的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很差,考三、四十分是家常事。

实验期间,实验老师就是从激发她的习作兴趣入手,鼓励她多说多写,有想法就写。

每一篇交给老师的习作,老师都不去做细致的修改,而是尽量发现习作中闪光的东西,并在习作后面写上鼓励和指导观察的评语。

成功的喜悦能使人产生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增强写作的信心。

这个学生一改刚转来时的被动学习状态,写作非常投入,有的时候,一天要上交好几篇生活习作。

这次的小学毕业会考,她的习作得了88分的好成绩。

2、寻找习作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阅读教学和习作之间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的。

首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阅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尤其是习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阅读教学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习作则反映出学生对读物的理解程度和阅读的效果。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充分的养分,读、思、写结合,互相交流,同时又及时表扬,以鼓励学生阅读,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进一步提高。

以阅读教学的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观察思考,既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和习作的结合主极这几种形式:

(1)、由一篇文章联系到这个作者的另一篇文章;

(2)、由某作者的一篇文章联系到其它作者的同类文章;

(3)、由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问题联系到反应这个问题的其它文章。

下面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为例,操作程序如下:

A、找准突破口。

所谓的突破口是指那些学生不容易弄懂的、能激发思考和探究且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或问题。

《夏日绝句》中有一个名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句话是词人最想表达的思想,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疑点: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为什么思念项羽?

B、探究质疑。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生平,弄清李清照为什么称他为英雄。

C、延伸学习,深化认识。

由项羽这位英雄联想到古今中外的众多英雄,并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什么是英雄?

在新的时代如何做一个英雄?

四、实验结果

一个学期的实验很快就结束了。

通过和学生交谈、访问家长、与对比班相比较等方式对实验效果进行初步测评,实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1.学生对习作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实验前后学生习作认识比照表:

内容

项目

习作是自身需要,主动写

习作是完成任务,必须写

习作太麻烦,不写最好

习作太难,无法写

实验前

15%

50%

25%

10%

实验后

55%

30%

15%

2、毕业统考习作成绩比照表:

内容

项目

 

平均分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实验班

83.6

85%

93%

100%

对比班

78

70%

82%

100%

3、本学期,本实验班有二名学生的习作发表在省级刊物《家教指导报》上,五名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其中两篇获二等奖,三篇获三等奖,一名学生被聘为小记者。

另有六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书信比赛获优秀奖,其中一名学生的习作选登在习作集中。

五、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后期,学生习作兴趣高涨,只要听说上习作交流课,他们就会高兴得蹦起来。

很多孩子每天都有好作品诞生,有的甚至一天写好几篇。

在出现这一可喜现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原计划本项实验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行,担是,由于学生习作数量的增加,必然造成学习负担的增加。

因为,虽然大部分学生很喜欢习作,心理负担并不大,但时间上的负担还是存在的,对小部分习作能力不够强的学生来说,负担就更重一些。

2、由于大部分学生习作量大,而教师不可能每篇必批,所以到后期,有些学生的习作显得比较粗糙。

因此我考虑,还要进一步把习作自改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展与创新教育中语文生活化实践活动》课题计划

2005至2006年度第一学期

作者:

admin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151    更新时间:

2007-5-21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研究《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使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特制定本阶段计划。

  一、培训、培养实验教师

  任何一种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因素。

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水平高、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本学期,本课题组将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召开教改实验交流会,为一些年轻有素质的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同时,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有力地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建立教师讲与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主体化、动态化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要活动化。

课内授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使课堂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知识定位,知识交流,知识集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支撑和活动空间。

我们将打破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讲,自己去组织讨论。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地进行活动,教师成为真正的点拨者。

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使他们能在繁杂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独立解决,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自主发展。

  三、建立新的课型模式

  整体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创新

1、阅读课:

赏析佳作—分组讨论—方法点拨—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2、习作课模式:

讨论命题—学生搜集材料—集体分析—实践作文—自主点评

3、口语交际课:

学生在生活中选题—自主活动(即席发言、演讲、采访、讨论、表演等)—拓展

  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将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在教学改革实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开展校园语文实践活动

1、课外读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要不断充实、更换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

在班级中要建立班级图书角。

总之,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书看,有时间看。

2、办好各种黑板报、手抄报

  定期让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并进行评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好的手抄报还可以在学校的橱窗展示。

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其创新的热情,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高。

3、充分发挥广播站的作用

  广播站可让学生自行负责。

让学生自己播音。

播学校的发展动态,宣扬校园文化。

也可播学生自己的文章。

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文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举办各类竞赛

  定期举办书画比赛,作文竞赛等。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

  开展校园口语交际活动。

如排演课本剧,学做小导游,召开故事会,辩论会等。

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更好地利用学校的电教手段

  校园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信息,先进的多媒体为我们便利的实验场所。

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手段,让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