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655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docx

美丽的九江县港口镇doc

第一单元自然环境

一、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

1、我们的地理环境真优越

港口街镇地理条件优越,濒临长江,赛城湖,处于沿江产业经济带上,九码快速通道、长坪大道、港湖大道等公路贯穿全境。

东临风景优美的庐山,西与瑞昌黄金工业园相连,与湖北省黄梅县相望,属九江县西北大门。

全镇总面积87626.3亩,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353人,耕地面积30079.2亩,水面5099.8亩。

我镇交通发达,水电充足,电讯畅通,向东19公里与京九铁路、长江一桥、二桥、九江外贸码头、昌九高速公路连通,向西直通湖北黄石、武汉,境内有总长45公里村级公路,九江市公共汽车直通我镇。

我镇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话,这一切已构成了我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我们的生活设施真齐全

港口街镇基础设施齐全,集镇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5328人,街道全面实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教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全镇拥有小学十二所,中学三所(其中私立中学一所),且教学质量良性发展;卫生院一所,医疗所若干,且医疗设备齐全,医护力量雄厚,服务质量优良,多次荣获上级表彰。

农资、家电、摩托车、水果批零、百货超市、建材、蔬菜等市场已初具规模,是周边乡镇商品贸易中心。

 

二、家乡的物产真丰富啊!

1、我们的矿产资源真丰富呀!

港口街镇地处于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边山边湖,自然资源异常丰富,蕴藏丰富的金、铜、硫、铁等矿产资源,充足的淡水和林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境内的地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千上万亩低产洼田荒山荒湖有待开发。

2、我们港口镇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特产也很多哦!

港口镇处于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很适合农业、渔业、林业的发展。

港口镇地处长江之滨,气侯湿润,雨水充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盛产水稻、莲藕和鱼类资源,素有“鱼米之乡”和“莲藕之乡”的美称。

这里的淡水鱼类品种众多,口味鲜美,鲫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四大家鱼”。

港口镇除了盛产水稻和鱼类,还盛产油菜、蔬菜和水果。

春天有鲜美的桃李,夏天有甜美的西瓜,秋天有美味的葡萄,冬天有可口的草莓。

白菜、黄瓜、萝卜等四季时蔬,供不应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很多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有5000亩莲藕、500亩草莓、50亩花卉,为有诚来乡镇投资开发和加工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广阔的有用空间。

 

三、家乡的景色真美啊!

1、家乡的景色真美呀!

港口镇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这里盛产油菜,每年春天,油菜花开,遍地金黄。

一眼望不到边的金灿灿的油菜花,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观赏。

每年夏天,荷花盛开,一片连一片的荷花,更是一幅迷人的景色。

2、家乡的景观真多啊!

港口镇坐拥望夫山和丁家山,环抱东湖和赤湖。

望夫山和丁家山翠竹林立,松柏遍布,四季常青。

两山两两相望,像卫兵一样守护着我们港口镇,站在山顶上可以俯瞰整个港口镇的景色,还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长江和庐山的远貌。

有关两座山的传说和历史也有很多。

东湖和赤湖是港口镇的两颗明珠,把港口镇的风景点缀得更加美丽。

东湖位于港口镇南边,约有600亩水面,周边种植着许多莲藕,每到夏天,荷花盛开,美丽非凡。

近年来,由于水质好,环境佳,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天鹅聚集东湖越冬,东湖成了远近闻名的“天鹅湖”。

 

赤湖是港口的另一颗明珠,约有1400多亩水面。

赤湖靠近长江,是港口重要的渔业基地,湖面水波粼粼,渔舟唱晚,鱼儿和着夕阳谱写了一幅“渔米之乡”的美丽画卷。

第二单元历史文化

一、民间故事

  动人的故事,美好的传说,是小朋友的喜爱,我们港口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民间流传着很多好故事,这些故事有很多关于港口镇地名来历的,显示着港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愿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几篇。

1、赤松乡的传说

素有“鱼米之乡”的九江县港口街镇,原名赤松乡,下辖港口街镇、永安乡、城子镇,二镇一乡之范围,位于九江市西郊21公里处,距九江县城沙河街镇29公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提起赤松乡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刘邦称帝以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刘邦在登上皇帝宝座后,杀戮功臣。

张良眼看重臣被害,十分寒心,多次上朝辞官,刘邦再三挽留,张良还是请求辞官。

当时张良看破红尘,专心学道,为穷苦老百姓行医行善。

一天,张良骑着赤兔马来到德北县赤松乡小河边,见一老者在木桥上踱来踱去,有时“倒挂金钩“(头朝下,双脚钩在木桥栏杆上)。

她感到很奇怪,心想,这老者并非一般人氏,不是佛家,就是道长。

老者见张良相貌堂堂,气宇不凡,心想:

“此人气宇轩昂,可收为徒弟,但不知其意下如何,待我先考察一下他的性格、心灵、智慧。

”于是,老者把一只布鞋丢到桥下,大声对张良道:

“壮士,我有一只布鞋掉到桥下,你去把它捡起来吧!

张良二话没说,立刻炮到桥下把那只布鞋捡起,送到老者手上,然后问老者:

“老前辈,你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去做,尽管吩咐。

”老人说:

“没有、没有”。

张良听老人说没有事,使挥手向老人告别,老人心想,你张良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帮我做事。

他没等张良走出百米就好喊:

“张良,我有急事,快回来。

”这时,他又故意将一双袜子扔到桥下河水中,要张良去河中把袜子捞上来,张良无奈,只好下水去捞那双袜子,袜子没有捞上来,他却被一个巨浪打入河中,人时沉时浮,只见两手在水面挣扎,性命垂危。

站在河两岸的乡亲们惊叫不止:

“有人落水啦!

快救人啊!

”老者对大家说:

“先别急,别急,等我来看看。

”只见他右手向河中一指,张良突然从水中飘上来,稳稳的立在木桥上。

众乡亲又惊又喜,口道:

“乃神仙下凡搭救,该张良命不归天。

”张良急忙来到老者面前,双膝跪下,连叩三个响头,连道:

“感谢师傅救命之恩,请师傅手下我这个徒弟吧。

”老人求之不得,连说:

“好、好、好。

”从此,张良就随老人学道去了。

有一年,赤松乡不少老百姓染上霍乱病,因无钱治疗,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生命。

在这关键时刻,老道特派他的大徒弟张良火速赶到赤松乡为老百姓治病,张良马不停蹄地直奔德化县赤松乡,没几天时间,免费治好了数百名霍乱病人。

病友们商量送一面特殊锦旗给张良,上面绣着“赤松临,霍乱去。

”意思是说:

只要赤松(张良自号赤松)人到,手到病魔即刻吓跑了。

后来,这里的人们为感恩谢德,把乡名也改成了张良的别号叫“赤松乡”,永远怀念张良曾在这块土地除恶助善,行医积德,救济穷人。

由于历史的变迁,赤松乡曾几度更名,解放前夕称万福乡;1958年叫港口乡;同年10月改叫港口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洗心桥公社;1986年改成洗心桥乡;1993年撤乡建港口街镇至今。

今天,这里虽然多次更改地名,但曾沿用100多年的赤松乡名号,还是在当地的中老年人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洗脚桥与望夫山

很早以前进入港口镇有座桥,桥的西北有座无名山。

这桥与那山好似一对双胞胎,唇齿相依。

后来桥得名“洗脚桥”,它的弟弟也就是为了哥哥而得名“望夫山”。

说起这桥与山的得名,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与汉帝陈友谅大战鄱阳十八春说起。

元朝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政治腐败,名不聊生,从而激起了广大人名群众多朝廷的不满,群雄纷斗,全国各地发生了数百次农民起义。

当时农民起义军最强盛的是朱元璋领导的西吴军和陈友谅领导的大汉军。

起初,陈友谅之所以兵力强盛,疆域广大,这里离不开夫人助膀之力。

据传陈友谅夫人杨苕华文如锦绣,武通韬略,神通广大,且法术无穷,每当丈夫与朱元璋打仗,她便在望夫山上用绣花针刺竹叶,每刺破一片竹叶朱元璋就折兵或一将,因而连连告捷,后来势力逐渐增大,尽有江西、湖广之地。

一天,陈友谅本来是打了胜仗回望夫山,当兵马行至苋菜围与里湖港交界处(今洗心桥村与港口村交界处),由于高兴,下令将士们去河边洗汗清凉,自己独坐桥上洗脚(后人将这无名桥取名“洗脚桥”),她的战旗原插在一土台上,突然被一阵怪风吹倒,他却忘了及时扶起,这时,陈友谅夫人站在望夫山顶眺望东方3公里处有将士在蠢蠢欲动,但未看见丈夫的战旗,误认为陈友谅吃了败仗,心想,我夫与朱元璋交战时,我在山上刺破那么多竹叶。

朱元璋必然损失不少兵将,夫君反而吃了败仗。

看来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天命不可违啊!

她见身边有块大青麻石,便一头碰去,鲜血四溅,将大青麻石碰裂成三块,石山布满血斑(至今可以看到此斑点)。

后人为纪念她,将此石取名“别夫石”。

说来也怪,娘娘刚在天气突变,黑云密骤,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一瞬间,山洪暴发,娘娘的尸首被山洪冲入山下小河,狂风将杨苕华的鞋和袜各吹走一只卷入上空,最后落到赤湖之中,不久长出两座小山,人们将这两座小山取名“鞋山”和“袜山”,至今座落在赤湖之中。

3、望佛寺的传说

在庐山北麓有座小山,名曰“望夫山”,此山主峰187.5米。

小小望夫山集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于一体,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山中处处有景、有画、有诗、有情。

山上山下分布着数十处景点。

如“望佛寺”、“破叶竹”、“别夫石”、“修炼石”、“系马树”、“李东竹墓”、“万福宫”、“许真殿”、“王太公殿”、“花园”、“外寨”、“茶凹”、“鞋山”、“袜山”、“平头山”等。

著名的算“望佛寺”。

寺虽小,却前来朝拜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得很。

我们带着好奇心前往望佛寺,可在路上巧遇古稀花姓老人,他向我们讲述他花姓本来姓朱,只因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望夫山一带作战,因杀红了眼,不问青红皂白见姓朱的就杀,这里的朱姓为了免遭杀害,以花为姓。

老人还特意讲了望佛寺的传说故事。

相传朱元璋是真命天子,配了假娘娘马氏,而陈友谅不是真主,却配了真娘娘杨氏。

这是天意安排的,故而导致朱、陈大战鄱阳十八春。

起初,陈友谅之所以兵力强盛,疆域广大,这里离不开夫人杨苕华的助膀之力。

据传杨苕华神通广大,法术无穷,是陈友谅对敌作战的得力助手。

没当陈友谅与朱元璋交锋时,她便在上岗上用绣花针刺竹叶,每刺破一片竹叶,朱元璋就折一兵,因而连连告捷。

后来势力逐渐增大,尽有江西、湖广之地。

有一天,杨苕华对陈友谅说:

“君出阵作战,千万记住,人在军旗在,兵败军旗倒,免得我牵挂。

”陈友谅连连点头。

这天陈友谅与朱元璋作战大获全胜,但由于被胜利冲昏头脑,就在返回路过一座木桥时,心血来潮,下令兵马就地休息,他独坐桥上洗脚(后人取此桥为洗脚桥,今叫九江县洗心桥),突然一阵狂风将插在身边的军旗吹倒了,他忘记扶起,这时,其夫人杨苕华站在望夫山顶眺望东方3公里处有将士在蠢动,但未见丈夫的战旗,误认为陈友谅吃了败仗,心想,我今天用绣花针刺破那么多竹叶,朱元璋必定损失不少兵将,夫君反而吃了败仗,看来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天命不可违啊!

她见身边有块大青麻石,一气之下便一头碰去,鲜血四溅,将大青麻石碰裂成三块,石上布满血斑(至今此石可见血斑痕迹),后人为纪念她,将此石取名“别夫石”,把这座山取名“望夫山”此名沿用至今。

 

4、望夫山破叶竹之谜

全世界共有1200多种竹子,其中有不少奇特怪异的竹子,什么甜竹、苦竹、实竹、方竹、酒竹、米竹、催眠竹、银链竹、人面竹等等。

真是姿态各异,奇妙无穷。

今日笔者向诸君谈谈九江县港口街镇望夫山发现的鲜为人知的破叶竹。

    望夫山,全长5公里,主峰海拨187.5米,距永安乡白华公路1.5公里,东靠长江,北临赤湖,西与瑞昌市毗邻,这里山青水秀,这山集佛、道、儒三教文化于一体,这里景点多多,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特别是此山中的破叶竹的惊现,让游人称奇。

何谓破叶竹?

顾名思义竹叶破之,但竹叶为何而破呢?

实让人费解,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至今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谜团。

    据传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为争夺天下在鄱阳湖、赤湖间大战十八春,其夫人杨苕华为助夫君友谅早日拿下江山而施神功,用绣花针将此山竹叶一一刺破,导致朱元璋损兵折将,故而兵败。

从此山中的竹子与一般山竹不同,既矮又神奇,竹高一般只有70至80公分,最高不过一米,竹叶长8公分,宽1.6公分,叶片有的破一道口,有的破两道口,呈Y型。

更为奇特的是,有人挖此竹苗栽在家院内,大多没有栽活,即使栽活了,但竹叶如普通竹叶一样没有破口,可算世上奇竹也。

     此种奇竹在望夫山仅有三处,面积约60平方米,均在山顶向南处。

如登上此地,可俯瞰港口镇全貌,洗脚桥也会跃于你眼中,让人感慨颇多,遐思万千,当年激战的情景似乎又显现在你的眼前(据传说此处就是当年杨苕华用神针挑破竹叶之地)……

     望夫山的传说故事,是真是假,不必考察。

而望夫山峰巅之处的竹叶片为什么留下破叶迹?

招来不少游客上山观赏。

为对破叶竹的现象进行考察,九江县林业局高级林业工程师谭策铭两次登上望夫山,取破叶竹根、泥土、石头以及竹笋。

据谭老师初步认定,此竹属篌竹,竹叶之所以在每年立秋后自然破口是与该地质有关,土层里有某种矿物质所致,另与此山顶风色、气温有关。

     此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十分充足,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上说法就很难解释清楚。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识之士定能解开这一谜团。

 

5、赤湖的传说

赤湖位于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长江南岸,与湖北省广济县、武穴市隔江相望。

自古以来,兵家以水陆交通方便而在湖边靠山安营扎寨,扎寨时间最长的恐怕要数汉帝陈友谅,因为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为争夺天下而在鄱阳湖、赤湖交战数次,至今在赤湖东南岸的望夫山脚下留给后人许多神乎其神的、有趣的传说故事和相关的地名,如:

“陈友谅花园”、“茶凹”、“外寨”、“系马树”、“别夫石”、“修炼石”、“破叶竹”等。

素有“江南宝湖”之称的赤湖,造就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原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桂蓬就是在赤湖参加游击队,参加著名的“港口暴动”,后来参加红军,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

而今赤湖已成为赣北鱼米之乡,沿湖有200多户约500渔民常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几代人都居于湖上,他们对湖上的山山水水,哪里深、哪里浅,都非常清楚,特别是对那山那水的得名知其来龙去脉。

相传很早以前,赤湖原是一块大平原,到了秦朝,赤湖在一夜间发生特大“地震”,使这块肥沃土地变成了一片汪洋,百姓伤亡无法可计。

然而,赤湖东岸的平头山边的女儿街有九十九名少女却安然无恙。

后来嬴政驾崩,女儿街突然被湖水吞没,这是何故呢?

原来是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民安国泰,真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一天,秦始皇南巡九江郡时,发现赤湖女儿街的一位少女相貌非凡,即动心色,想带回宫,可这位聪明伶俐的少女看出皇上心思,便先发制人,开言道:

“想当初始皇政通人和、国强安邦,非贪色也!

若我进宫,必具三条,一赶走庐山,二将赤湖变成一片汪洋,三等我第一百名妹子“下凡”,到那时我不抬自入。

”秦始皇心想这三条最难的恐怕还算第三条,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答应再说。

于是,对少女说:

“好,即日办,包你满意。

”顿时扬起赶山鞭,使劲地抽呀!

抽!

一口气抽了九十九鞭,庐山巍然不动,却只留下九十九道痕迹。

可是赤湖从此真的变成了大湖泊,而且有九十九条叉。

现在群众口头常说:

“庐山九十九个凹,赤湖九十九个叉。

”指的就是秦始皇刷的那九十九鞭。

秦始皇回朝整整十年,第一百名妹子真的临凡,曾答应进宫的那名少女含着难分难舍的姊妹情入秦宫,可嬴政只见一眼便命阴归天了。

就在这名少女进宫翌日,女儿街来了一位大先生姓何名子胥,此人年老半百,能文能武,是个说天上知一半,说地下全知的能文。

有一天,他对学生说:

你们要是谁看见女儿街上的一对狮子眼睛倘若红了,就相互转告,立即跑出女儿街,不然的话会被洪水淹死,班中有一个叫留心的学生,真的天天去看狮子眼睛,这事被王屠夫发现,便问留心为何天天望狮子眼睛,留心就将何先生的话原原本本的告诉王屠夫,可是王屠夫那里相信,第二天将猪血抹在狮子眼睛上,这留心发现狮子眼睛果真红了,便跑步告诉何先生,何先生立即停课叫大家赶紧跑,越跑远越好。

顿时,女儿街被赤湖“怪水”吞没(因强烈地震女儿街被沉没,九十九名少女也被沉没)。

后人为纪念九十九名少女,把女儿街傍没有淹没的小港取名“女儿港”,从而流传至今。

 

二、革命故事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的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港口大革命和赤湖游击队融入了革命的洪流。

我们的家乡,流传着许多革命英雄的事迹,像桂蓬、丁巨轩、熊殿亚、张吉兴、何建炎、叶瑞堂等革命者,新时期的邓金生等英雄。

就让我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吧!

 

1、老红军桂蓬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前往老红军桂蓬的故乡采访、学习桂蓬同志为革命战斗的一生。

走进老红军桂蓬的老家(九江县港口街镇生机林村夏家山),再也看不到二十世纪30年代的那一进两重大八间的桂氏老屋了,那伴随着桂老七十余年的青石大门壁直(高2.1米,宽0.13米,厚0.1米),门槛(长1.23米、高0.22米、宽0.13米),门枕(长0.55米,宽0.18米,厚0.22米)。

那栋老房子为何无影无踪了呢?

桂老的侄儿桂旺林含着心酸的泪水告诉我们:

1929年7月,我大伯参加了赤湖游击队,入了党,成了游击队的一名负责人。

就在这时靖卫团长高传贤带领一帮爪牙来到我家,想抓住我大伯。

可机智勇敢的大伯,趁敌人不备从厢房小门跑出。

高传贤这群豺狼像疯了似的,直叫直跳,其中一位又矮又胖的三角眼丑八怪在高传贤耳边低声说了几句,高传贤连连点头,吩咐他的手下抱来干柴、稻草,点上洋火(现在叫火柴),把我家老屋化为灰烬。

听村上老前辈讲,连同村上十几户人家的房屋一起烧了三天三夜,村民们痛哭不止,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

后来我父亲将这件事的经过详细告诉大伯,大伯气得咬牙切齿,他对乡亲们说:

“房子被国民党烧了,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房子没了,只要有人在。

俗话说得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们共产党人就是为广大人民打天下的,让穷苦百姓将来过上好日子的。

”从那以后,大伯一心为革命,很少回家。

桂蓬(1905—1986年),谱名家淦。

在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工作。

历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纪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桂蓬同志出生于德化县赤松乡夏家山(今九江县港口街镇生机林村16组)一个贫农家族。

他的长相与众不同,生来头发金黄,皮肤白皙,眼略呈碧色,像白种人。

当地老百姓送外号“桂白毛”。

后来他参加革命队伍,战友们戏称为“外国人”。

桂蓬同志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读私塾时作文常当作范文,后曾就读辅仁学校和南昌黎明中学,与一些进步青年探讨马克思主义和国家民族出路等问题。

毕业后回九江从事农民运动,担任茶岭党支部书记,在赤湖一带建立了党、团组织,发展了革命武装。

1930年任九江临时市委委员。

1931年4月,九江临时市委派桂蓬同志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赣北革命半角情况,他到上海和党中央接上关系。

正在这时,由于党中央《红旗报》印刷机关被敌人破坏了,他们发现了桂蓬同志的临时住处,4月17日下午5时,在法租界康梯路一个亭子间,桂蓬同志被捕了。

先关在上海龙华看守所,1931年10月被关到漕河泾监狱。

1932年1月,敌人将桂蓬等转移到杭州监狱。

在监狱里,敌人多次提审他,要他交代九江地区党员名单和组织情况,他回答敌人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尽管为了逼他交代,用上了“三上吊”、“荷兰水”、“老虎凳”、“外国烟”、“钢针插手指”、“下油锅”等各种重刑,桂蓬同志多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坚定自己的信念,大义凛然,坚不吐实。

他对战友们说:

“我们共产党人要有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的革命气节。

监狱里的伙食更是恶劣,吃的是“四子饭”(石子、沙子、稗子、稻子),菜是无油少盐的“什锦菜”,菜里面草纸、蜈蚣、蟑螂、草根、树叶等一应俱全。

在失去党组织直接领导的情况下,开展狱中斗争也是特殊形式的斗争,是监外斗争不可比拟的。

在这里既要为反迫害、争生存面同监狱当局斗,以要为保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与托陈取消派斗,还要为保护自己和难友的生命安全与叛徒、内奸斗。

此外,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为统一认识,坚定革命信心,还要对某些重大问题在难友之间开展必要的辩念经和教育,这也是一种斗争。

桂蓬同志从被捕到获释,在国民党监狱折磨近七年,七年在人生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在狱中的折磨却是度日如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无条件释放政治犯的浪潮中,国民党当局不得不于1937年8月将监禁近七年的桂蓬同志释放。

同年11月他回到党的怀抱,从事抗战救亡运动吧。

那时,受党中央派遣他到皖中工作,任皖中工委委员。

1938年4月任安徽舒城中心县委书记,组织抗日游击队,配合新四军打击日寇,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游击队纵队政治处主任。

新四军江北纵队政治部主任。

并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后任江苏仪征、高邮县县长、书记,淮南路东地区委副书记,兼任组织部长、党校校长,淮南区党委常委、兼组织部长,1946年12月任华中干校副校长、华中办事处副秘书长等职。

1948年9月我军解放济南,桂蓬同志调到济南华东铁道总局当书记兼政委,为保证淮海战役兵员和战略物资的运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铁道部长滕代远陪同毛主席来济南视察,召见了桂蓬同志,在听取桂蓬同志汇报时,毛主席频频点头微笑,对管理局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然而智者千虑,也难免一失,在不幸发生在花旗营的撞车事故,桂蓬同志为管理局的主要负责人,主动要求了记过处分,承担了领导责任。

不久便因为突击抢修蚌埠铁路桥立功而取消处争。

1953年桂蓬同志调任中央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分管全路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1956年9月列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11月后调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人大秘书长兼省交通厅厅长等职。

“文革”期间,他惨遭批斗。

“文革”后被安排省视察室任副主任,他不计较个人的荣辱进退,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为全省的养殖事业发展而奔波。

1979年任中共安徽省纪委副书记。

1980年任省政协主席,后离休。

1986年9月8日病逝于合肥,享年81岁。

桂蓬同志亲属根据他生前嘱托,将骨灰撒播在其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九江市赤湖水域之中。

 

2、击落美机的战斗英雄—邓金生

我们港口街镇有一位很出名的战斗英雄,他虽没有黄继光、邱少云那样出名,但在中朝友谊史上却铭刻着他的名字——邓金生。

三月我们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前往九江县港口街镇茶岭村第十组拜访这位曾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荣立一等功的人民英雄,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85岁高龄的邓老,身体健康,说话声音宏亮,走路不需拐杖。

邓金生1947年入伍,1949年参加福建省福州市解放战斗。

1950年11月入朝参加第二次战役,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0112部队高射机枪连当通讯员。

在部队9年中共立九次战功。

特别是在平金淮战役中的一次震惊全军用机枪击落一架美国飞机的战斗英雄事迹。

1952年2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美国6架战斗机在距上甘岭不远的一个无名高地上空不足百米高处徘徊飞来飞去,他们在寻找投弹目标。

不一会儿,敌机突然投下几十颗炸弹,高射机枪连阵地六班战壕被炸,这6架战斗机投完炸弹就赶快飞走了。

紧接着又飞来4架战斗机,这时邓金生和连长魏文秀、指导员邓友信在防空洞内听到洞外100米处六班战壕还击美国战斗机的机枪声突然中断。

邓金生心想情况不好,他来不及请示连长,时间就是胜利,不顾一切冲出防空洞,来到六班战壕,亲眼见到易班长和几名战友被敌机炸弹炸垮战壕的黄土掩盖,又发现易班长身旁有一挺半埋的高射机枪和弹箱,他用手扒出那挺机枪和弹箱。

这时,4架敌机还在不停地轰炸,邓金生迅速从子弹箱取出一梭子弹装进机枪,举起枪,瞄准那4架美国飞机,“嗒嗒嗒”猛射。

顿时,这4架敌机向北方逃窜,其中一架敌机被邓金生的机枪击中着火了,向距连部防空洞500多米远的山凹滑去,飞行员跳伞准备逃跑,邓金生打完那梭子弹后,接着又上50发子弹,瞄准半空中那漂荡的黑影准备扳机,恰好这时邓指导员和魏连长赶到阵地,齐声说:

“不能打,那是受伤敌机的飞行员,要抓活的。

”正在此时,全连百名战士涌上山岗进行围剿,终于在一块上丈长的茅杆林里将这位吓得缩成一团的美国飞行员抓获。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