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460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docx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

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突出考查语文能力

200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与质量例析

赣州市教研室:

连万斌

时光流逝,日斗星移。

07年过去了,又将面临08年的中考了。

在今天08年全省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上,对07年语文命题做一回顾,这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就从“命题的指导思想、思路和目标;试卷命制情况;考生答卷情况分析;复习建议”等四个方面和老师们做一交流: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思路和努力的目标

07年的中考语文命题工作,在省教育厅、省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命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按时保质地拿出了较高质量的试题,圆满地完成了命题任务。

经过实践的检验,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1、命题的指导思想、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江西省教育厅关于2007年中考命题与审题的工作意见的要求,我省中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中考命题要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推动课程改革;要从我省教学实际出发,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

命题坚持一致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价值立意原则。

2、命题的思路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07年我省中考语文命题的思路是:

在继承前几年四大块的试卷框架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有关中考的文件精神和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紧密结合江西初中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来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力求保持江西试卷的风貌,又有所创新。

07年我省语文试卷是按照这一思路来命题的。

3、努力的目标

为了做好07年的命题工作,我们命题组的几位老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07年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查阅了06年的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交流了各地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明确了本学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了本次命题的蓝图,制定了命题细目表。

并通过讨论,明确了本次命题工作努力的目标:

要共同努力,着力打造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和新课标理念、适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体现江西特点的中考语文试卷。

(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明确要求语文学科必须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语文水平的语文中考试题,无论取材如何不同,题型变换各异,分值多少不一,“万变不离其宗”,都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都应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这是语文学科考试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中考语文命题考的就是语文,而且必须考语文,只有语文素养才具有语文的特质;科学测试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按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与时俱进地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在初中阶段实际具有的语文程度;引领语文教学按规律办事,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办事。

因此,中考语文命题要在科学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问题上动脑子、下功夫,通过新的尝试取得新的突破。

(2)体现时代的要求

我们现在的中考,是在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下举行的,因此,中考语文试卷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就是要体现语文新课标的理念,

以发挥对初中语文教学和教改“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推进素质教育。

体现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

在兼顾“双基”前提下,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强调积极的价值取向,努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体现语文试题的整体性、应用性、综合性;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交融。

(3)适合教学实际

语文中考命题既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引导。

命题既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又要切合教学实际。

这次命题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

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命题要在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前提下,从全省语文初中教学的实际出发,引领全省的初中语文教学。

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不考与人一生成长无关的东西;不出繁、偏、怪题;二、命题的出发点是让中考语文命题适应全体学生,而不是让全体学生适应中考语文命题。

这就要求命题选择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素材的阅读难度,尽量与现行教材的阅读难度相吻合;选定的阅读材料主要不从我们成人化的眼光来考虑,而从十五六岁学生的最大接受能力程度来考虑;三、立足课内与课外的衔接,试题材料基本取自课外。

坚持淡化对课内材料的直接考查,试题材料除记忆型、理解性、活用型默写题外,全部取自于课外。

中考语文命题这样做,决不是要降低现行语文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也不是要淡化现行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信度,而是尊重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基本规律,更客观、更科学地测评考生在初中阶段业已达到的语文水平。

中考语文命题会更加重视现行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价值,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价值,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价值和对学生文化品位的擢升价值,课外材料所涉及的东西一定是课内多次出现过并反复作用于学生语文实践的那些东西。

也就是说,命题材料虽然选自课外,但命题的依据却源自课内,源自命题人员对新课标(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的规律性、方向性的认识;四、鉴于07年南昌市文言文教学的实际、上饶市最后一届使用大纲版教材的实际,这次命了全省语文课标版、大纲版、南昌市三套版本的试卷。

(4)体现江西特点

考生做中考题目,既是接受检测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新课标提出教学有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命题也有一个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

近几年,各省的中考命题都注意在命题中选择反映本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些材料。

在07年的试题中也不例外。

选择反映本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些材料,这仅仅是一种设计试题的载体,学生并不会因为对文段中涉及的内容是否熟悉而影响他们的阅读效果,正如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关于上海外滩或南京中山陵的文章而未必一定要亲临这些地方才能读懂一样。

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亲近、研究地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学生阅读地域特色材料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地域文化特色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江西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人文资源,选择有江西地域文化特色的材料来命题,有利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凸显江西特色,对增强学生体认祖国文化底蕴有着积极的导向。

二、试卷命制情况

(一)试卷结构与难度、区分度

(1)试卷结构、命题细目表

试卷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部分,总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8页,7个小题。

试题易、中、难之比大约为5.5︰3︰1,全卷读写能力分值为98,占总分的81.67%;积累与运用分值22,占总分的18.33%,试卷呈能力型结构,以能力考查为核心。

表一:

命题细目表

考试

内容

题号

考查

形式

试题内容

能力

层级

分值

比例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

填空

名句默写(记忆、理解、活用、开放型)

AB

CD

10

18.33%

2

填空

修改字、句

D

3

3

填空

名著阅读

B

2

4

填空

概括图表信息

CD

2

5

简答

语文综合性学习

CD

5

二古诗文阅读

18分

古诗对比阅读(6分)

6

填空

诗句理解

B

2

5%

15%

7

填空

情感表现方式

B

2

8

选择

诗歌情感态度体味

BE

2

文言文阅读(12分)

9

划线

句子节奏划分

B

1

10%

10

填空

文言实词解释

C

3

11

简答

翻译文言句子

D

2

12

简答

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

BD

2

13

简答

把握文段内容

D

2

14

简答

人物形象的评价

E

2

三古诗文阅读

30分

散文阅读15分

15

填空

书写认读汉字、拼音

AB

2

12.5%

25%

16

简答

品味语言

DE

4

17

简答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C

2

18

简答

提取关键信息

B

1

19

填空

把握文章思路布局

D

3

20

简答

探究人物形象意义

EBCD

3

科普文阅读15分

21

简答

欣赏标题特点

EC

2

12.5%

22

填空

理解说明的语言

C

4

23

简答

理解说明对象、要点概括

C

2

24

简答

把握文章思路、连贯语意

B

2

25

选择

正确理解说明内容

BD

2

26

简答

创新阅读、提出措施

FBC

3

四、写作50分

27

材料话题

以“磨炼”为话题写作

综合能力

50

41.67%

【说明】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的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灵活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欣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欣赏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很高的能力层级。

表二:

试题能力层级设置表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应用

欣赏

评价

探究创新

总和

积累与运用

4

8

2

8

 

 

22

古诗文

古诗阅读

 

4

2

 

 

 

6

阅读

 

 

文言文阅读

 

7

2

1

2

 

1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一

2

1

2

7

3

 

15

 

现代文阅读二

 

4

6

 

2

3

15

前三部分合计

6

24

14

16

7

3

70

写作

50

 

50

总计

 

120

 

 

 

(2)试题难度、区分度评价

试题难度评价表(以赣州市抽样数据制成)

难度

题目数量

试题题号

分值

占分比〔%〕

难度评价

0.80以上

1

T3

2

1.67

容易

0.60~0.79

8

T5、T6、T9、T12、T13\T20、T26、T27

68

56.67

较易

0.40~0.59

13

T1T4T10T11T14、、T16T17T18T21T22T23T24T25

38

31.66

中等

0.20~0.39

4

T2、T7、T8、T19

10

8.33

较难

0.20以下

1

T15

2

1.67

  由此表可看出,多数试题属于较易,中等题适中,较难题、难题较少。

 

试题区分度评价表(以赣州市抽样数据制成)

区分度

题目数量

试题题号

分值

占分比〔%〕

区分度评价

0.70以上

20

T4、T5、T6、T8、T9、T10、T11、T12、T13、T14、T16、T17、T18、T19、T21、T22、T23、T24、T25、T26

48

40

优秀

0.50~0.69

5

T1、T2、T3、T7、T20

20

16.67

良好

0.30~0.49

1

T15T27

52

43.34

合格

0.29以下

 

 

 

 

不合格

由此表可知,优秀的试题25个小题,题量多,分值占全卷的56.67%,合格的试题2题,分值占全卷的43.34%,作文题兼顾所有考生。

就区分度而言,这是一份区分度较好的试卷。

(二)试题说明

积累与运用

第1题古诗文名句默写。

有7个小题,分别从记忆、理解、活用、开放型题目的角度来考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名句均来自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考查了优秀文化知识积累的情况;

第2题修改文段。

既有错别字的修改,也有病句的辨析修改。

考查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修改病句和阅读中的语感能力;

第3题名著阅读考查。

因为是在我省试卷中首次出名著阅读题,所以题目不难,只考查阅读的大概情况。

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精神;

第4题“学生营养日”图表题:

要求将图表信息转述为语言叙述,主要考查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要点和简明扼要表达意思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5题语文综合性学习:

考查了学生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能力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试题内容“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赛歌活动来源于生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关心身边语文,关注社会生活。

积累与运用基于“双基”,设题难度不大。

修改文段题“录(入)选”“界(届)时”错别字的修改、图表题的转述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

古诗对比阅读:

第6题诗句理解:

要求学生能从诗句中的景象和景象的特点来辨明时间季节;

第7题诗歌情感表现方式:

明确诗歌表现情感的方式“写景”和“对比”有不同;

第8题诗歌情感态度把握:

要求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古诗对比阅读题重在考查诗歌情感态度、诗歌语句、表达方式的体味领悟能力。

其中第7题设题的难度较大。

古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设题9—14题,主要涉及句子节奏划分、文言词语、文言句子、内容理解、人物评价等内容,没有繁琐的文段分析。

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读读背背、重在积累”。

阅读文段“王猛严于执法”是从《资治通鉴》第22卷中选取的,有人文教育意义。

 

现代文阅读

这一部分选取了课外的两篇现代文。

(1)《看山老爹》选自06年4月的《人民日报》,是一篇获全国二等奖的应征散文,文质兼美,主题鲜明健康,讴歌主人公痴爱山林,献身护林的高尚情操。

共设6个题,分值15分。

第15题是考查学生书写认读汉字拼音。

考书写汉字,考了学语文的最基本功;考拼音对推广普通话有意义。

第16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理解散文语言的优美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第17、18、19题分别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章思路布局入手设计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筛选和提炼信息的能力;第20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要求学生联系所提供的三则材料,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方面入手,探究“看山老爹”形象的意义,加深对这一感人形象的体验认识。

(2)《“植物大熊猫”——四合木》是一篇介绍植物知识的科普文,语言通俗形象。

共设4个题,分值15分。

设题体现了说明文体的基本知识与阅读规律。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特点,第21题要求说出题目的“好处”,意在明确题目用比喻说明四合木珍贵;第22、23、24、25题分别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文章的说明语言、说明对象、说明的语序和说明内容;第 15题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材料,从环保和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方面,创新提出三条具体措施,学以致用。

阅读选文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选文设题遵循“局部探究——整体感知——拓展迁移”这一规律,重在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旨在引导教师正确地理解现代文阅读精读的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使用好新教材。

写作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观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乃至整体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这次作文采用“材料+提示语+话题”的新形式,要求考生以“磨炼”为话题进行作文,与往年相比,话题前提供了“高僧泡茶”的材料,之后增加了“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的提示语,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文题前面的“提示语”作了简短的、画龙点睛的提示,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思路。

(三)、试卷主要特点

(1)、注重积累、注重感受、注重运用和探究

这套试题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重点的,它有以下三个“注重”的特点:

注重积累。

试题坚持从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名句、名著名篇和古诗文等诸方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状况。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比重较大(22分),且寓知识考核于阅读之中,使知识的掌握为阅读理解的实际需要服务,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试题继承了前几年的做法,在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解性和运用性的积累的考查。

注重感受。

在阅读理解题中十分注意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所设问题的角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便于学生身临其境地表达感受,思考问题;试题注重考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过程相关的知识积累、分析、感悟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不少题在设问的方法上和参考答案中为学生发表主观化的感受预留空间。

作文命题能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体验方面的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人人有话可说;并渗透着思想道德和人生观的教育。

注重运用和探究。

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观题在全卷的比重大,客观题适量。

评分标准多题不设统一答案,只列示例或要点,在阅卷的思维上加以引导,主观题参考要点后多附“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字样。

尤为可贵的是,设题在注重体现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的同时防止了用大而无当的引申或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演绎来代替对基本阅读能力考查现象的发生。

  

(2)、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引导积极向上

  这套语文试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向上,陶冶情操,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是我们命题时考虑的一个着力点。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运用。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第一部分语言运用题表现突出。

如:

第4小题 要求考生从“中国学生营养日”的调查数据而制成的图表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第5小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题“中国红歌会”则是本卷的创新亮点。

它选择了具有江西红色资源的特色新颖材料来命题,立意深刻,区域文化特征明显,引导考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生活,思考人生,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中的第20题“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26题“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相关链接材料的阅读,或分析人物或提建议。

这些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要求,以及扩展思维,针对生活现实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考查。

(3)考中寓教,增强人文精神熏陶

试题的人文性、教育性是中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试题注意选择思想性人文性强、文字优美、语言规范的现代文阅读材料《看山老爹》、文言阅读文段《王猛严于执法》,以及综合性学习材料“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等材料,正确引导考生,让考生在答题的思考过程中,受到强烈的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

(4)、试题难易适中,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省教育厅有关中考命题适当降低难度的要求,这套语文试卷与前几年试卷相比,总体的难度略有降低。

试题既考了知识与生活积累,更考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难易适度。

在试卷中,容易题约占55%,中等题约占35%,较难题约占10%,没有为难学生的偏题、怪题。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默写、字句训练、名著阅读和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词都紧扣课本和课标、大纲,考查基础。

尤其是两篇现代文的阅读难度不大,切合城乡整体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适合学生阅读。

第三部分15,16,17,21,22小题都突显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6,7,8,14,20,26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生活积累、感受和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第四部分作文题引用“高僧泡茶”的故事、设置“人生如茶”的提示来引出“磨练”的作文话题,通俗易懂,要求明白,写作审题无障碍;同时“磨练”又为人人所经历,有所体验,能引起学生联想与共鸣,有利于城乡考生写作,能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较好地体现语文新课标“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和“写作要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

(四)、试卷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试卷整体平稳,突破性不够,创新的力度还要加大;

(2)、应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语文能力在语言交际中的灵活体现的考查力度;

(3)、试题形式应更加新颖、活泼等。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积累与运用

1、灵活运用名句的能力不够,识字基础不牢,写错别字较多。

古诗词默写题区分度较高,满分的考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错别字较多,如:

新(正确)-------心(错误)却(正确)--------确(错误)

御(正确)-------欲、玉(错误)疾(正确)--------急、及(错误)

简(正确)-------俭(错误)豚(正确)--------遂(错误)

箫(正确)-------萧、潇(错误)  圃(正确)--------辅、铺(错误)

解答理解运用性默写题时,一些考生缺乏灵活的思考。

如第5题,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句出自大纲版教材,但考生如果能认真思考,还是能够把握“矛盾心理”而作出正确的填写。

2、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考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

如改错别字中对“录”“界”两字的修改,不能从生活语言常用词的辨析运用的角度来修改。

“修改病句”题:

大部分考生对该句存在的语病难以区分,充分反映出平时淡化语法后无句子概念的意识。

图表分析题:

大部分考生分析不全面。

一些考生只是针对其中一方面作了阐述,而没有发现这二率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获取整体信息的能力。

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较弱。

如第4题不会使用转折关系复句表述,第5题的表述文字不简明,不流畅,缺乏文采。

 

(二)古诗文阅读

1、筛选信息的能力欠缺。

如第6题不会根据“点明季节”这一要求在材料中筛选出相符的诗句;第12、13题不会根据题中“原因”、“成效”这带有指向性的词语去筛选出相关的语句。

2、古诗整体把握的能力偏弱。

做第7题时,考生不会从整体上去比较两首诗,而只是抓住一两句诗去解读,自然就发现不了这两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3、联系语境揣摩语言的能力不扎实。

如第10题中的“患”字、第11题中的“始”字,不少考生望文生义,写成“患难”、“开始”,这也凸显出考生的古文意识较弱。

4、审题不清楚,理解题目要求不全面。

如第10题有些考生做成注音,第12题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