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36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音乐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鉴赏.docx

《音乐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鉴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鉴赏.docx

音乐鉴赏

西方古典音乐综合经典作品欣赏

(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意为“再生、复活”。

即要让中世纪以来被教会控制、利用的艺术形式得到解放,并恢复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样的合理主义。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

它提倡的是人类的智慧,人的力量,人对生活的追求,以人为核心。

它猛烈冲击教会以“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禁锢。

它要求反映现实生活,肯定个性、个人情感和个人创造。

文艺复兴运动震撼世界,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积极影响。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潮流中,音乐虽然晚于其他文艺形式,但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产生了器乐体裁和歌剧,发展了音乐理论。

▪《回声》(拉索曲)

这是一首16世纪的世俗合唱,源于意大利民间体裁,但作曲家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多声部表现,所以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人与回声对话的生动情景。

歌曲一开始就一户以营地唱到:

“回声——回声,美妙的回声——美妙的回声!

它在哪里?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它发出了笑声——它发出了笑声,瞧多有趣——瞧多有趣……”以上所有这些歌词均由两个合唱队(各四个声部)先后作同度模仿,以形成回声的效果。

即通过四重卡农来表现世俗性的音乐题材内容,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

作品用频繁的转调,强弱变化的力度,色彩淡淡的和声和对比声部,创造出一种回声的奇妙意境。

改作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国广文传唱。

▪作者简介

拉索(1532—1594),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与帕莱斯特里那同为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卓越代表人物。

其作品涉及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各种体裁,多达两千部以上,包括牧歌、经文歌、弥撒曲、诗篇、歌曲等。

代表作有《忏悔赞美诗集》、57部《弥撒曲》,以及合唱曲《回声》等。

(二)巴洛克时期音乐

欧洲从16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所经历的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是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旧艺术形成交织,内容混杂,形态多样,风格迥异。

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愿意为豪华浮夸的建筑风格,它借用绘画的术语,描绘这个时期文艺的特征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影响下,形成其独特的结构宏大、精美华丽、夸张任意、端庄稳定的风格。

首先是体裁的多样化:

有反映宗教内容的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有世俗特征的歌剧;还有从声乐与舞蹈音乐伴奏地位中独立出来完整的器乐奏鸣曲体裁形式等。

第二,创作技巧得以丰富和发展。

主调音乐发展迅速,大小调体系得到巩固,和声理论开始建立。

复调音乐在保持原有魅力的基础上地位开始弱化,数字低音(或称通奏低音)的写法成为多声部旋律和声思维的必经之路,其技巧极为时尚流行。

第三,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被人们充分认识并广泛使用,加强了音乐的表情功能。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优秀音乐家有:

蒙特威尔第、拉莫、吕利、斯卡拉蒂、维瓦尔第、塔蒂尼、库普兰等,巴赫,亨德尔是杰出代表。

▪《哈利路亚》(亨德尔曲)

《哈利路亚》是清唱剧《弥赛亚》中著名的一首合唱曲,亨德尔作于1741年,该曲是清唱剧第二部分的结束曲,被称为是一首赞美耶稣,歌颂人民凯旋的“光荣颂”。

该曲气势宏伟、磅礴,为整部清唱剧的高潮。

当年英国国王听到这首合唱曲时,也激动的肃然起敬。

清唱剧《弥赛亚》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预言和成就”,第二部分“受难和得救”,第三部分“复活和荣耀”。

全剧由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曲等五十七首分曲构成,合唱是基础。

“哈利路亚”原为希伯来语,是赞美神的意思,是基督教赞美上帝的习惯称呼。

▪作者介绍

亨德尔(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清唱剧之父”。

七岁开始学习音乐,11岁去柏林旅行演出。

成年后到汉堡凯撒歌剧院人小提琴手,并开始歌剧、清唱剧创作。

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

1759年逝世于伦敦。

他一生创作歌剧46部、清唱剧36部、著名的有《弥赛亚》、《扫罗》、《参孙》等。

器乐作品在他的创作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亨德尔是一位具有戏剧才能的音乐大师。

他的作品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精华:

宏伟瑰丽、均衡完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唱剧

清唱剧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套曲。

其中合唱占重要地位。

与康塔塔、歌剧几乎同时起源于16-17世纪之交。

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由演员化妆演出,之后,其题材大多脱离宗教范围。

17世纪中叶开始发展成为供音乐会演出的声乐作品。

举世公认的杰作有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肖斯塔科维奇的《森林之歌》,奥尔夫的《卡尔米纳·布拉纳》等。

▪《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曲)

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最为杰出的。

《G弦上的咏叹调》即是这部组曲中第二首“咏叹调”的小提琴改编曲。

这段旋律优美动人、纯朴雅典。

再加上小提琴G弦那么浑厚、丰满的音色,使这首乐曲有迷人的魅力。

《G弦上的咏叹调》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步6小节,它速度缓慢,节奏自由,旋律如歌,一气呵成。

第二部分11小节,它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发展,带有哀伤与激动的情绪。

▪作者介绍

巴赫(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

出生于德国艾森纳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少时随兄学习音乐,18岁起担任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

他的创作渗透人道主义思想,他改革宗教音乐,将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

其乐曲风格典雅,构思严密,气氛庄重,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对德国音乐文化和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

康塔塔200多部,《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等。

(三)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一般指1750-1820年。

18世纪中叶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欧洲各国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在提高。

深入人心的启蒙主义思想在观念上直接影响和极大程度上支配着当时的音乐行为、音乐创作、审美标准。

音乐在题材、内容、技巧、风格上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其人文内涵丰富深厚,样式精彩纷呈。

并在题材上、内容上开始反映社会第三等级不同层次任务的普通生活和道德情感,与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精神关联的英雄性题材也不断出现。

在体裁上,交响乐与奏鸣曲的确立和定型是古典主义时期极为重要的艺术成就。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海顿曲)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791-1794年应德国小提琴家萨洛蒙之邀两度出访英国伦敦期间创作的十二部交响曲的第三首,又称“伦敦”交响曲或“萨洛蒙”交响曲。

真挚的情感与娴熟的技法结合,使之成为海顿最出名的一部作品。

全曲分四个乐章,这里欣赏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非常活泼的快板,G大调。

引子是一段如歌的柔版,由弦和木管乐器奏出。

主部主题在小提琴上轻柔地焕发出光彩,这一类似匈牙利吉普赛的音调,利用移位、模进的手法在木管乐器中频繁出现。

副主部性格十分温和,与主部主题没有明显的对比性。

在弦乐器切分节奏音型的簇拥下,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长笛加入。

当中提琴和大提琴弦上流出节奏轻快、灵活优雅的主题后呈示部结束。

展开部是以第一主题音程的变化动机为重心进行的。

作曲家用变化的旋律线条组成丰富严密的织体,并用不断转调,加上由弱到强的突然变化,使音乐显得生机勃勃。

▪《小夜曲》(海顿曲)

▪作者简介

海顿(1732-1809)18世纪后期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大师。

出身贫苦,从小就显露非凡的音乐天赋。

1761年起担任宫廷乐队乐长及作曲达三十年之久。

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确立了古典交响乐与四重奏形式,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其作品乐观与纯朴,单纯与崇高具有一种内在的统一。

作品有:

交响曲108首钢琴曲52首,弦乐四重奏83首,歌剧、神剧24部,还有弥撒曲、清唱剧、康塔塔等多种。

(四)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风云变幻频繁的时代。

由于各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法国革命带动了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

文化艺术领域内不同的思潮、流派与艺术风格兴起,浪漫主义艺术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它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作为这个世纪音乐文化主流的浪漫主义音乐,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及作品上呈现出现复杂、丰富、个性迥异的局面。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内容风格、艺术技法、民族性等方面。

在内容上,作品淡漠社会性重大题材及启蒙运动时代崇高的“理性”,强调个人的情感和幻想,尤其突出个人的主观体验;热衷于抒发内心的爱情,倾心于自传性;或刻划个人的心理状态,把对现状的不满倾注在对各类题材的表现上。

在创作意识与技巧上,追求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努力探索发挥音乐多方面综合性的表现性能。

它突破传统奏鸣曲、交响曲四个乐章的限制,扩大结构,出现了与文学、诗歌有机联系的许多新颖体裁,如标题音乐(标题交响、标题音乐会序曲、标题组曲等)、交响诗和艺术歌曲、声乐套曲,以及产生了夜曲、叙事曲、玛祖卡、即兴曲、无词歌等许多小型器乐曲体裁。

▪1、《梦幻曲》(舒曼曲)

《梦幻曲》是舒曼所做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

《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钢琴小品的总题目。

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作品手法洗练,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梦幻曲》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它以柔美如歌的旋律,各声部完美的交融及充满表现力的和声语言,刻画了一个童年的梦幻世界,表现了儿童天真、纯洁的幻想。

由于这首乐曲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诗一般的意境,常被一些音乐家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其中大提琴独奏曲流传最广。

▪作者介绍

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音乐家,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

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方面的才华。

先学法律,1830年正式开始音乐家的生涯。

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他与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1840年写了138首歌曲,最为著名:

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与生活》等。

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作品。

▪《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根据希腊雅典民间传说创造的一部喜剧。

剧中叙述了三对有情人的爱情故事:

美丽的姑娘茜波利特与莱桑特相爱,由于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将她许配给另外一个已经有未婚妻的青年德米特利斯而触犯当时的雅典法律,被送到修道院当修女。

茜波利特与莱桑特双双逃进大森林避难,德莱特里斯得知后也追到森林里寻找。

赫雷特深爱着自己的未婚夫德米特利斯,闻讯后随之跟踪到森林,遇到先王奥布朗和仙后及小仙女们。

的知情由后,在先王和先后的撮合下,这对情侣和好如初,茜波利特和莱桑特的爱情也出现希望。

次日,了解真情厚的公爵撤消了对茜波利特原来的宣判,在欢庆的气氛中,两队有情人同时举行了婚礼。

看到这一切,原先闹别扭的先王和仙后也幸福地和好了。

这部序曲不是戏剧情节的全部描述,而是作者根据从戏剧中获得的幻想情趣的印象而创作的。

门德尔松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17岁,还不可能理解莎士比亚剧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但他热衷于幻想故事中的神奇境界,而这正好给作者发挥想象留出了广阔的空间。

这部序曲充满着诗一般的青春气息,描写的是仲夏的夜景。

迷人的森林中的神奇生活,带有幻想、仙境的特色,是描写幻境的杰作。

▪乐曲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

由木管乐器先奏出四个长音和弦,随后小提琴奏出一个同名小调和弦,描绘出月光下大森林的神秘气氛。

紧接着在小提琴快速的演奏中,多次出现欢快、跳跃、追逐、嬉戏的小仙女。

呈示部:

呈示部主部主题是先王和仙后的音调,显得威严、庄重,由小提琴奏出经过八小节短暂的连接不后,进入副部。

这是一个柔美的爱情主题,表现两对恋人真挚的感情。

在钢琴和声的衬托下,木管与炫乐旋律出现了新的音调。

作者运用断音音程的大跳、力度的大幅度对比,使音乐欢快、幽默,具有舞蹈的性格,表现出小仙女们的活泼与顽皮,从而完成了呈示部的结束部。

展开部:

由上述几个主题有机组织而成,以小仙女主题为主要材料。

在配器上,旋律在木管组低音区频繁出现,时隐时现地渲染森林的朦胧景色,大力刻画神奇虚幻的境界。

当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爱情主题时,情绪忧郁,使人联想到爱情受挫的悲伤。

再现部:

在弱起流动的小仙女主题出现时,乐曲再现部出现。

这里爱情主题由管弦乐与长笛轮流奏出,和睦相处地流动着。

在动人的旋律、优美的音色中,仿佛看到两对有情人尽弃前嫌,重归于好的场面。

尾声由木管、小提琴先后奏出眼神后的第一主题及小仙女主题,似乎描写众仙对两对有情人的祝福。

序曲在安详、神秘的气氛中结束。

▪作者介绍

门德尔松(1809-1847),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

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4岁开始创作、演奏与指挥。

1829年以独有的胆识和目光,倡导、组织、演出巴赫作品,让世人重新认识其艺术价值。

1843年于莱比锡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其美学思想与艺术趣味倾向古典文化,作品既有古典形象的和谐、均衡与严密的逻辑性,又有浪漫派善于抒情,表现柔和幻想的性格特征。

主要作品有:

《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苏格尔山洞序曲》,钢琴曲集《无词歌》。

▪2、《婚礼进行曲》(瓦格纳曲)

《婚礼进行曲》选自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

歌剧故事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

罗恩格林是“圣杯王国”中守卫圣的卫士,为抱不平击败了人间阴谋篡权者——泰拉蒙的伯爵,解救出公主爱尔莎及其弟弟。

公主爱尔莎不知罗恩格林是天神,爱上了这位勇敢年轻的卫士,愿以身相许,答应永不询问他的来历和身份。

受坏人教唆,善良、单纯的公主爱尔莎在新婚之夜禁不住还是追问起丈夫。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罗林格林告别爱妻,返回天国,爱尔莎也悲痛身亡。

这首乐曲是剧中第三幕第一场中罗恩格林和爱尔莎举行婚礼庆典时演唱的混声合唱。

现在一般听到的多改编的管弦乐曲,它已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婚礼仪式上用得最多的乐曲。

该曲旋律优美动听,速度缓慢沉稳,气氛庄重典雅,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降B大调,2\4拍子。

乐曲开始是4小节的号角引子,接着呈示的婚礼主题旋律宏伟而庄重,节奏单纯而富于行进的律动,生动地描绘了在辉煌的婚礼场面中,人们簇拥着新郎新娘缓缓步入婚礼行列。

乐曲中段转入G大调,旋律温柔愉悦,具有一定的歌唱性。

第三段转回原调,再现第一段主题。

最后在渐渐消失的音乐中结束全曲。

▪作者介绍

瓦格纳(1813-1883),德国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

少时爱好戏剧和文学,15岁开始学习音乐。

1872年起由官方支持在拜罗特建造新歌剧院,专门上演自己的歌剧。

他是音乐史上歌剧艺术的革新者,宣称自己创作的歌剧为“乐剧”。

他首创的“主导动机”创作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代表作有:

歌剧《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赛》、《罗恩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纽伦堡的名歌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

▪进行曲

进行曲是用整齐的进行曲步伐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

其特点为:

节奏鲜明,结构方整,用偶数拍子,乐队中普遍加入打击乐器。

进行曲最初用于军队,在士兵行进是演奏,用于鼓舞士气,庄大军威。

17世纪后,用途扩展,出现在歌剧、舞剧和器乐曲等多种艺术样式中。

进行曲按内容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凯旋进行曲、庆典进行曲、婚礼进行舞曲、葬礼进行曲等。

▪《天鹅湖》组曲(柴可夫斯基)

1876-1876年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天鹅湖》组曲是由该剧音乐中的六段乐曲组成。

《天鹅湖》的音乐像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无论是对场景的描写,对戏剧矛盾的推动,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十分贴切、深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是该剧成为世界舞剧中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各国舞台上久演不衰。

剧情大意:

被魔法师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主在湖边与王子齐格弗里德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告诉他:

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师的控制。

王子发誓永远爱她。

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化成武士,以外貌与奥杰塔相似的女儿奥吉利雅欺骗了王子。

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边。

在奥杰塔和众天鹅的帮助和鼓舞下,王子战胜了魔法师。

奥杰塔恢复了人形,与王子结为伴侣。

▪作者介绍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俄罗斯音乐巨匠。

自幼喜好音乐,后进法律学校学习,曾在司法部任职。

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他的作品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痛苦和控诉,反映了俄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和不满,追求真理、自由、幸福的愿望。

主要作品有:

歌剧《叶甫根尼·奥尼金》、《黑桃皇后》等,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套曲《四季》等。

▪组曲

组曲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曲或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

可分古典组曲和近现代组曲。

古典组曲通常由阿勒曼德、库朗诗、萨拉班德、吉格四首舞曲组成,各乐章调性统一,但在速度、节拍上形成对比。

如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

近代组曲有的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乐曲编辑而成,如比才的《卡门》组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格里格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民族乐派音乐

强调音乐的民族性,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

19世纪随着欧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音乐家们的民族意识迅速觉醒和空前高涨。

在波兰、匈牙利、捷克和西班牙、挪威等国,民族乐派先后开始形成,并与他们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处于封建帝国的俄国斯随后也形成本民族建立的乐派……这顾强大的民族民主文化潮流的兴起,使19世纪中期欧洲音乐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格林卡曲)

《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是俄罗斯第一部民族交响乐作品,这首规模不大的作品,在表现人民生活,运用民间音乐素材,乐曲结构形式和管弦乐配器法各方面,都为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这首乐曲采用俄罗斯民间广泛流行的婚礼歌和卡马林斯卡娅舞曲为主题,加以变奏发展而成。

在曲式上属于双主体的变奏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以一首祝贺婚礼的民歌《从山后,从高山后》发展而成。

它抒情、优美、悦耳,略带一种忧郁的气氛,使人联想到将要离别亲人的新娘出嫁亲的情景。

在木管组及圆号和声背景下,两支大管与弦乐组奏出短小的引子。

这个引子情绪饱满,坚定有力,显示出俄罗斯人民的豪迈性格,紧接着第一主题出现。

第二部分是欢快、热烈的卡马林斯卡娅舞曲。

在第一小提琴家装饰音的同音反复引子后,急速活泼的旋律一泻而成。

它使人联想到人们在婚礼仪式上,跳起欢快舞蹈的场面。

作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典范之作,《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以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本民族音乐语言,描绘了俄罗斯民族风情的鲜活画面。

《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只有俄罗斯作曲家体会最深刻,柴可夫斯基在评论格林卡时说:

所有的俄罗斯交响乐作品都是从《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

▪作者介绍

格林卡(1804-1857),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出身于贵族家庭,幼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并对民间音乐产生兴趣。

1830年赴意大利求学,一生为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主要作品有:

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马德里之夜》、《阿拉贡霍塔》。

▪《图画展览会》(穆索尔斯基曲)

1874年穆索尔斯基在参观完已故挚友、俄罗斯画家、建筑设计师哈特曼的作品展后感触很深,为了表达对挚友的怀念之情,创作了这部标题性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乐曲包括十段:

一、侏儒;二、古堡;三、杜伊勒里宫花园;四、牛车;五、雏鸟的舞蹈;六、两个犹太人;七、里莫日的集市;八、墓穴;九、鸡脚上的小屋;十、基辅大门。

由于乐曲对现实生活不同景物的描绘极为细致深刻,备受音乐界推崇。

后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改编为管弦组曲。

丰富的音响,多变的画面,使这部作品具有表现力,至今不衰。

十段乐曲用一个短小的段落“漫步主题”贯穿其间,犹如作者在一幅幅画前踱步浏览,其连接作用。

▪作者介绍

穆索尔斯基(1839-1881),德国作曲家。

自幼热爱音乐,但始终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

毕业于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后脱离军界,专事音乐创作,成为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他主张音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独创性。

主要作品有: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凡斯基党人的叛乱》,管弦乐《荒山之歌》,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骚之歌》。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鲍罗丁曲)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作于1880年,是一部以俄罗斯生活景象为题材,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格的交响音画。

该作品是鲍罗丁为一个画展创作的,描写了在茫茫无际的中亚西亚草原上,平静的俄罗斯民歌曲调随风传来,一支商队在士兵的护送下缓缓走近,马和骆驼的脚步由远至近,又渐渐消失在空旷的远方。

这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

乐曲一开始,由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表现了广漠寂静的气氛。

在这个空旷的背景上,由单簧管奏出俄罗斯民歌风格的第一主题。

随后,圆号反复演奏了这个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

接着,在木管乐器长音的衬托下,大提琴、低音提琴用拨弦模仿远处传来的骆驼河马队的脚步声,仿佛一支阿拉伯商队正逐渐走近。

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色彩,这就是第二主题。

最后,两个音乐主题以复调的形式巧妙地重叠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阿拉伯商队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继续前进,直至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作者介绍

鲍罗丁(1833-1887),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从小就对音乐和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毕业于彼得堡医学院,并留校任教,25岁获医学博士学位,31岁当教授,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

同时他还一直从事业余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

歌剧《伊戈尔王》、《第二交响曲(勇士)》,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等,为俄罗斯民族音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但音乐章的带标题的管弦乐体裁,又称“音诗”、“音画”、“交响音画”、“交响素描”等,李斯特于1854年创作《塔索》时首次采用了这一名称。

从内容上说,交响诗常以诗歌、小说、戏剧、民间故事、绘画、雕塑等为题材,因此有叙事诗、抒情性和戏剧性特点;从结构上说,交响诗多采用奏鸣曲式结构或以奏鸣曲式为基础的,与套曲混合的自由的曲式。

▪《野蜂飞舞》(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曲)

《野蜂飞舞》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四幕歌剧《萨丹王的故事》的幕间管弦乐乐曲。

这首管弦乐曲的原谱上记有:

“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

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生动地表现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

音乐描绘的是王子变成了一支野蜂,不停地飞舞,追叮它厌恶的人。

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巧妙地描绘了野蜂飞舞的“嗡嗡”声,具有“无穷动”的音乐特点。

旋律经过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

最后半音阶上行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作者简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俄国作曲家,“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音乐熏陶,自幼学习钢琴,后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就读。

1861年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开始音乐创作,1871年受聘为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