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36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docx

新型城市化工作简报第73期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工作

简报

第73期

市新型城市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        2012年8月27日

 

目录

[工作动态]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认真组织起草《关于加强规划引领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

[观点选萃]新型城市化战略下的广州城乡规划创新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

[工作动态]

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认真组织起草《关于

加强规划引领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

市规划局和市国土房管局在陈如桂常务副市长的牵头带领下,认真组织起草《关于加强规划引领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今年4月,市国土房管局起草的《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经14届1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修改完善后呈报市委。

万庆良书记于4月17日作出批示“建议结合新型城市化调研,充实完善具体操作性政策措施,在6、7月份进行专题讨论后,再上会审定”。

根据万庆良书记的批示要求,市国土房管局结合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的成果,对文稿进行了充实完善,并于7月5日完成征求意见稿。

同时,市规划局按照7月6日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由局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全面动员规划系统各单位的力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起草思路,在全面吸收近期各项规划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起草完成了《关于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实施意见》。

7月16日新型城市化学习调研专题汇报会上作出将规划引领和节约集约用地两份文件整合的决定。

在陈如桂常务副市长的亲自指导下,市委政研室组织两局多次协调,完成了征求意见稿。

在此基础上,广泛征询专家、市有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并落实8月6日市委第二次务虚会对政策文件的修改要求,形成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稿,于8月14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获原则通过。

《实施意见》针对我市土地和规划管理的薄弱环节,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科学构建规划体系、实施“三规合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储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42条措施,主要创新点有:

一、确立“123”功能布局战略,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管制政策。

强化规划对城乡建设的纲领性作用,提升城乡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统筹能力,保障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

依据《广州市城市功能布局研究》和《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阶段成果的研究结论,将“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战略空间布局写入《实施意见》,明确“123”各功能组团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规模、实施策略,以实现城市各组团功能提升、错位发展、分担互补、有机联系,提高城市发展的空间绩效。

经过充分论证,明确提出市域和各功能片区教育、医疗、体育、商业综合体、生态绿地和综合交通的量化发展目标和要求,并制定了鼓励、引导和限制措施。

二、推行“三规合一”,提高规划的管控能力。

从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顺“三规”,并逐步实现“多规融合”。

发挥统一战略目标下的“三规”合力,形成“一张图”,实现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城乡用地增长边界、功能布局、土地开发强度的“六统一”。

在“一张图”中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范围控制线“四线”,将“三规”的管控要素整合起来,使“三规”相互支撑。

引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建设实施计划等手段,强化“一张图”的刚性约束作用。

构建信息联动平台,逐步实现多部门管理信息共享、共建和联动。

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构建高效顺畅、多部门合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制,优化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整体流程,实现“规划审批、用地许可、施工许可”三个主要环节简化合并和同步受理。

三、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的实施能力。

贯彻“以人为本、配套先行、岭南特色”三大规划理念,构建全域覆盖、专项协调、层级分明的规划编制体系。

加强规划编制组织的计划统筹,由市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规划体系审定规划编制年度计划。

探索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编制模式,充分发挥规划实施主体和利益相关人的参与规划编制的能动作用,实现“村民做主、政府服务、技术支持”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

四、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拓展耕地补充开发来源。

我市可用于开发补充耕地的未利用土地仅87平方公里,且土地质量相对较差,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因此,多年来,我市主要是通过购买省内其他城市耕地补充指标的方式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为拓展耕地补充开发渠道,《实施意见》规定,可对过去一般开发为公共绿地的低丘缓坡荒滩、废弃工矿用地等,探索开发为生产性耕地,在发挥生态绿化、美化作用的同时,拓展耕地补充开发的渠道。

五、加强土地储备,支撑城市建设和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2012—2015年间,全市完成土地实物储备142平方公里。

为完成目标,提出建立“全市土地储备规划—重点功能区土地储备规划—年度储备计划”三级管理机制,在实施动态绩效管理的基础上,明确市、区(县级市)土地征储分工。

通过盘活政府土地房屋资产、放开土地一级开发市场、争取金融抵押贷款等措施,多渠道筹集储备资金。

按照“先安置后拆迁”原则,做好征收补偿安置。

加强土地储备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的衔接。

坚持“成片开发、品牌带动”,创新“大储备”模式,加大城市综合体用地的储备出让力度。

六、加强农村土地和住房管理,实现城乡土地统筹管理。

对建成区内、外实行差别化宅基地管理政策,引导农民居住入社区,新增宅基地审批与空闲宅基地腾退相挂钩;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激励机制,开展低丘缓坡用地创新试点,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七、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

《实施意见》提出2013年底前,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有形市场。

到2015年,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用地供地结构调整为1:

1:

1左右;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比重提高至50%以上。

为完成目标,《实施意见》提出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加快将农村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资产和收益;规范全市土地出让权,实行一个平台出让土地;制订《广州市划拨用地目录》,对行政办公、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名义上为公益服务但实际用于商业、旅游、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途的用地,一律采取公开方式出让;对已出让用地申请调整规划条件的,收回使用权后重新公开出让;在全国率先对经营性用途的原划拨用地,按年计收土地收益。

八、加强产业用地管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意见》提出优先安排“三个重大突破”项目用地;修订《产业用地指南》,建立用地量化评价标准,并作为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用地的准入依据;严格执行产业进园政策,支持“三资融合”新兴产业园区发展。

兼顾公共利益、业权人利益、市场主体利益,有序推进低效土地再开发;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对征而不供土地重新安排使用,对闲置土地计收增值地价。

九、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规划国土的统筹监督能力。

成立统筹领导全市规划工作的领导小组;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创新“重心下移”的规划土地房屋管理体制;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制定全市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办法,将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纳入属地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评价标准。

(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供稿)

 

[观点选萃]

编者按:

市规划局于6月下旬启动了“新型城市化战略下的广州城乡规划创新”系列专题研究工作,邀请了同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下的城乡规划进行系统研究,科学探索和确定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规划目标、路径和对策。

8月3日,市规划局组织研讨会,就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交流。

现将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编发。

新型城市化战略下的广州城乡

规划创新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

同济大学赵民教授谈以发展平台经济和国家战略新区为突破点推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通过对近十年广州、上海、天津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的统计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广州的发展潜能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以“人”为增长之“核心”,发展之“根本”。

较上海、天津等地,广州的“人性化”与“人情味”浓,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与包容度,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动力。

二是以“优良生境”和“优美城景”为发展之“载体”。

广州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消耗较少,产生的污染破坏较小,且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条件。

三是以“产业”和“文化”为名片。

目前广州正从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转型升级,国际商贸中心与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涵提升将极大增强广州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以“制度创新”为发展之“魂”。

从“改革开放”的先行一步,到“新型城市化”的率先转型,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制度创新为灵魂。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将驱动广州更加努力进取,发挥在大区域的引领作用。

对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策略提以下建议:

一是应对城市的持续扩张,“动态结构”与“静态结构”相匹配。

改变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将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并强化将形态上的多中心的“静态结构”与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体系的“动态结构”之间的支持与结合。

二是以大区域发展为视野,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以电子商务、新媒体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应重视新的经济“平台”建设,重视“平台经济”的作用。

三是积极谋划“国家战略新区”。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承担更大的国家使命和区域引领作用,在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既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要积极争取“自上而下”的重大政策,包括谋划“国家战略新区”。

新加坡国立大学朱介鸣教授谈城市规划促进发展的新范式:

城市规划应该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推动下的城市建设中起关键的作用。

世界上传统的规划模式通常着重于控制和计划配给,不具积极发展的功能。

中国的国情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规划的控制功能,同时又赋予规划促进发展的新功能。

规划促进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高效统筹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的战略发展,积极地塑造与经济和社会相对应的城市空间,以及强化产权保护。

广州构建规划促进发展的新范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是发挥规划引领的推动效应。

一方面,政府通过社会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引导市场物品供应,三者协调向着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方向前进。

在市场经济框架内构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发展机制,通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如公共住房、学校、医院等)和社会物品(如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道路等基础设施),有效管制和引导市场,辅助城市经济的发展。

英国伦敦和美国巴尔的摩的实践证明了依据规划有序提供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产生“旗舰效应”。

跨国大企业投资运营过程中,土地成本只占运营总成本的约7—10%,土地价格并非决定性考虑因素,应当更加关注优质环境质量对高端人力资源的聚集作用。

二是发挥规划公共政策的管控效能。

充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法定规划必须得到强化。

城市发展不能让一些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在另外一些人生活质量降低的基础上。

必须发挥好规划的协调与仲裁作用,如英国的受损赔偿(compensation)和受益支付(bettermentlevy)相当完善,很多情况并不需要政府动用额外的财政,而是要多考虑让受益的一方支付受损的另一方。

三是妥善处理规划涉及的利益关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决定土地使用性质和强度,从而决定土地价值,也决定了相邻土地业主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

它的改变势必影响到业主利益关系的变化。

公共参与是通过规划进行协调的手段之一,但公共参与在人口高密度多元社会的城市也意味着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通常用经济的手段处理规划带来的“受益”和“受损”可能更为有效。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宋劲松副院长谈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广州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应从新区域、新城乡、新平台、新机制四个方面强化广州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新区域方面,要做好从劳动密集产业主导转向高端产业主导的典范,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商贸营销功能,实现内贸和外贸并重。

广州一方面要强化服务和要素配置职能,携领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另一方面应强化交通物流与信息中枢职能,建设区域协作网络,特别是强化对省内各城市和高铁网络沿线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塑广州服务和“广货”品质的辉煌。

在新城乡方面,在客观对待广州市城乡现状发展差距的基础上,一是以差异化与均等化并重发展为前提,推动城乡“均好发展”;二是构建城乡全覆盖的发展功能分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强化城市对农村的服务功能;四是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提高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

在新平台方面,广州应该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研发提供服务。

通过强化高端经济功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关系,发挥广州的作用,为不同的地区搭建不同的平台。

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营造满足核心高端企业需求的整体环境。

西雅图的案例可供借鉴,西雅图的宜居环境指数持续名列美国前茅,因此吸引了大量高端人力资源,48%以上的人口是硕士,城市细致化管理的程度高、文化底蕴深厚。

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微软、波音、星巴克这样的跨国大企业。

在新机制方面,建立项目整体开发机制,实施“一揽子”联合会审。

进一步归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以“三规合一”的规划平台为决策支撑,搭建发改、规划、国土等多部门联动会审平台,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建立简化决策层次、职责分明、逐级管理、权限明确的规划机构。

考虑允许平行方式申请行政许可,提高审批效率。

同时,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保障规划实施。

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谈幸福城市建构和广州城市风貌特色塑造:

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发育仍然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珠江三角洲尤为明显。

本地农村社会的血缘关系与集体土地制度形成了复合的血缘城市化空间结构。

外来人口中的社会底层以同乡为纽带,半封闭地集结在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外来人口中上层以工作为纽带选择广州,但并未对广州形成“家园”的认可。

而幸福城市的建构不等于人口的增长聚集和简单就业,对城市空间福利的公共投入才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如何通过社会空间福利的制度创新,提升最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在公共服务领域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是广州城乡规划创新的重中之重。

广州把历史文化名城提到世界文化名城实质不是去建设一座新的名城,而是恢复、复兴、传承广州既有的辉煌,重拾逝去的风采。

不是拆除,而是反拆除。

要用“NewCanton”作为广州国际化宣传的重要词汇,走“2.0版本”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综合来看广州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的空间集中和城市的增长过程,更是城市社会关系发生转变的过程,要通过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环境品质的建设,塑造具有地域归属感的空间环境,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个体之间紧张的社会关系,培育城市的认同感,才能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广州城乡规划创新:

一是强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执行、宣传和认同;二是尝试城市规划领域的社会组织创新;三是强调地方特色设计与建设方法的制度建设。

(市规划局供稿)

 

报:

庆良、建华、桂芳、志佳、方旋同志,陈国、亚伟同志,各专题调研组牵头市领导

送:

各专题调研组牵头单位、市直有关部门

发:

各区、县级市党委、政府,各街、镇,各村、居

联系电话:

83103277邮箱:

xcb@

(共印30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