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967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docx

四年级语文学科第二三单元教案修订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集备组成员:

集备时间:

2014.9

一、单元教学内容:

5《古诗两首》、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语文园地二》

二、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安排的,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有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运用多种方法记生字,自主识字,增进交流,提高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两首》和《爬山虎的脚》。

4、在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6、积累语言,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在朗读中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

7、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事物的特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2、仔细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难点:

1、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能将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写下来。

五、单元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的教学建议: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岸”“水复”与“花明”,“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3、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愿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诗句的感受。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建议:

1、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2、在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3、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4、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植物,并做记录。

《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3、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的内涵。

4、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内容。

2、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下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获得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

1、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

2、可以采取小组内开展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

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语文园地二——习作》

1、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

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物?

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发习作的欲望。

2、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3、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1、《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

2、《日积月累》先让学生自行试读,提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给予帮助。

3、《成语故事》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六、单元课时安排:

1、《古诗两首》2课时 

2、《爬山虎的脚》2课时

3、《蟋蟀的住宅》2课时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

5、《语文园地二》3课时

 

七:

分课时教案

课题:

5.《古诗两首》

主备人:

执教:

教学时间:

月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两首古诗学生在三年级时曾经积累过,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

但诗句的后两句有着一定的哲理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题西林壁》(板书)

三、学习新知: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预习《游山西村》。

板书: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

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

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

(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会在什么地方?

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

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

因此失去了信心。

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我的增减:

 

七:

分课时教案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主备人:

执教:

教学时间:

月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学什么?

经过将近20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言语表现!

只有在阅读中深入地品悟语言、辨析语言,让孩子们沉潜于鲜活的言语中去品味和揣摩,让他们体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才能使他们在说和写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表现中滋养言语生命,获得言语能力的磨炼和提高。

  因而,本课的教学,我通过互文对照、动作模仿、词语辨析等形式让孩子们体悟叶老用词的精准和妥贴。

课堂上采用朗读、对比、替换等方法,把学生置身于语言的海洋中,通过涵咏、体悟、辨析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让孩子们去感悟语言的表现形式,积累精彩的语段,并通过角色换位,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写一写爬山虎脚的一个主题,在换人称的改写中实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实现在语言学习中滋养言语生命,努力体现以“言语表现”为本位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叶柄蜗牛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板书:

25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第二课时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我的增减:

 

 

七:

分课时教案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主备人:

执教:

教学时间:

月日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的《昆虫记》选编而成的。

文章在内容选择,语言表达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更贴近原著的风格,也更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有趣。

蟋蟀如何建造住宅的过程?

以及住宅内部的结构如何?

学生们因为没有亲眼看见,只能靠想象,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蟋蟀的住宅为什么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

(不认识)

师:

(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

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

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

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

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

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

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