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935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docx

自我实现讲题的设计

教育部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

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巡迴講座

計畫成果展暨教學研討會

 

「自我實現」講題的設計

 

經觀榮

修平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

王興芳

僑光技術學院會計資訊系講師

 

摘要

本文係對「自我實現」此一講題內容的設計理論依據及內容作一介紹。

在講題內容的編寫上是以七個個案,促使學生進行聯想、體驗、討論和意見交換,以掌握自我成長與實現的各相關問題。

而講題內容所以放棄知識的傳達方式,則進行三點討論:

1.在課程學習的評價方面,從量化到質化的演變,注重動態的循環回應關係,課程設計走向以學生為中心,探究為中心的課程轉化。

2.在課程設計的理論(哲學)方面,由重視經驗到重視體驗,立足精神世界,對人、自然、社會作整體有機的統一,從事意義、價值的建構,發揮人的想像力。

3.在課程學習方面,今日的建構主義,將學習看作是一種目標導向的學習,是追求某種有意義目標的建設性活動,並給予學生創設發揮創造性的機會,使學生不再祇是知識的吸收者,本文並介講題內容適用的幾種創造思維技能。

關鍵詞:

自我實現、課程目標、課程學習評價、課程設計、課程學習、創造思維技能。

一.前言

本題目為2004年中區通識教育巡迴講座講題「自我開拓」的一個標題,現將此標題單獨提出設計為一個講題,時間仍為九十鐘,重新作一設計。

一般的課程較關注知識世界,而較少關注生命或生活的世界,但如何自我實現則純粹是涉及生活的世界或自我世界的課題,但因為個人經歷的有限性,因此試藉由故事、個案的方式,提供一個較具體的情境,讓同學「身臨其境」地作出行動上的判斷和設想,並引導其發生想像、聯想,類比等創造力,同時經由討論、心得敘述,達到對講題的認知。

至於講題目標的定位,則在:

1.帶動人類與生俱有的探索的好奇心。

2.經由想像、類比,取得接近問題的親身

體驗,而在探討過程中,不但具有手段性的價值,更具有目的性的價值,經由感同身受,而獲得寶貴的類似體驗。

3.發展出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分享心得,累積生活的體驗,獲取溝通

技巧,尊重別人的立場。

5.養成關注他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6.獲得個人正面、積極的不斷成展。

 

二.講題設計的理論基礎

對於本講題所採取形式,係基於以下三個觀點。

1.課程學習評價方面

本講題「自我實現」,其內容偏向對生命、

生活的思考,因而對其所欲追求的效果,自非量化所可測之。

最早對於學習效果的評價是以測驗或測量方式測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狀況,學校則是產製知識的工廠,即由教師將事先選定的知識教給學生,其效果則由測驗認定,測驗是追求試題的客觀性和成績的量化,而忽略知識的具體應用。

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美國學者泰勒(Tayer.R.W.)認為教學的評價應該是一個過程,不應只是幾個測驗,在學習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學生報告成績,更要描述教育結果與教育目標的一致程度。

因而意識到,祇通過簡單的事實測驗不能引發高級心理過程;促進事實性知識的教學,也並不能達成其他的教育目標。

所以教學的評價過程應是將教育結果與預定教育目標相對照的過程,是將老師的引導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後在一九七二年十一月,有十四位學者在集會於劍橋大學時,認為傳統的評價方式,以實驗或測驗的傳統為基礎,適用範圍有限,無法解決評價中所遭遇的各種複雜問題,因此建議採用新的、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模式,因評價並不僅是對預期的教育結果加以測量,更要對整個教學與

學習過程的整個方案,如前提假設、理論推演,實施效果、困難問題等,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此即出現「質的研究」,並且也認識到社會價值的多元化,而人類所有的活動,則多少都具有價值的成份,但舊有的評價過於重視量化,而忽視質的研究,更忘記科學方法、實證技術,只是認識、評價事物的「一種方法。

此外,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一種預定式的評價,是先預定目標,再依目標蒐集資料,然後對目標與結果間的差距作出報告。

這種評價的缺陷是:

對課程方案本身的合理程度、變化、學生在目標外的感受,各方人士對目標、課程實施等方面的不同觀點難以反映。

更何況教育的價值,有時還是擴散的、潛在的、內在的,這些都很難用事先確定的目標進行評量。

因此應透過回應模式,使學生在被評價的過程中也同時扮演參與者的角色,出現被評價者的聲音,從而突顯出評價中的價值問題,此評價的基本方法即質性研究方法,其倡導協商式的共同心理建構,尊重每一個體的主體性,評價應全面反應教育現象與課程現象的真實情況。

至於教育的任務則是要讓學生如何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故在課程、教學、評定之間應該改變殘性關係,而變成動態的循環回應關係,由以教師為中心,內容為重的課程設計走向以學生為中心,探究為重的課程轉化。

新的評價基礎則是學生運用所學而獲得的成就,即運用課程活動以達到對成績的評定,如作文、讀書報告、專題製作、問題設計、小組討論等,而不再限於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

其尤為重要的是他提供的機會,是使學生能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因為學生在參與者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有了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進步的機會,有了反省和自我評價的可能性。

此外質的評價,在課堂討論中,讓學生會更有效地思考並為自己的見解提出論點。

通常討論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的,但質的評價則是要促進學生間的互動,並且要強化思維和價值理解的擴展。

在課程內容的選材上,則再打破知識的廣泛性與課堂教學內容量有限的矛盾,強調有效學習,致在選材上有較大的彈性,但重點在於老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在沒有單一答案下,可以引起

對教材中思想觀念更深更廣的理解和體會。

而學生的反思,可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監控和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承擔責任。

這是本講題以實例、個案進行討論的理由之一。

──以上取材自鍾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第五章。

(註一)

2.在課程設計的理論(哲學)方面

杜威倡導經驗主義,以經驗是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它是行動和行動結果的結合,是人主動地對環境做些什麼,環境也反過來對人做些什麼的兩方面的聯合,是人與環境在相互作用過程中所習得種種關聯,其具有整體性。

故經驗是實踐的、行動的、主動的。

人由實踐理性,使人與環境相互作用;人由工具理性,使人對環境能加以控制。

而人只有在實際操作境、作用於環境、控制環境的時候,才能獲得經驗。

然而杜威的這種經驗主義,使經驗的內涵及範圍受到限制,因為人能在超越環境時,可能獲得更深層的本質經驗;其次,經驗不止來自人與環境的互動,因為人有主體性、主動性,同時人還能創造出及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尊嚴。

然而在二十世紀的後半期,科技的蓬勃發展,使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差距不斷擴大,而教育重視科學的智能,却忽視生活世界。

重視經驗的課程,是立足客觀世界、經驗世界、表象世界,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應,是對作用於環境的行動結果的反省,因此出現與其對立,強調體驗的體驗課程,以立足於精神世界,立足於人、自然、社會(主體與個體)整體有機的統一,而從事意義、價值的建構,強調對世界的理解和超越。

超越就是經驗和體驗的最大區別。

超越是人的精神存在或意識存在的內在屬性,是人本質深層顯現,其具有:

(1)暫存性:

指過程的無限性、活動性,是突破現有的界限,對生活不斷創造的可能性。

(2)拓展性:

指世界的整體性、有機性、內在聯繫性。

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種關係的存在,每一個存在都要借著對其他存在的參與而表現,此揭示出時空的超越。

(3)性質:

是指在優異的程度方面進行超越的無限可能性,這是批判原則的來源,也是批判賦與具體現實以相對價值的判斷,超越已實現的成就而達成更高的實現成就是可能的。

因而體驗,可以充分發揮人的想像力,而體驗課程即是超越性(超驗性)課程,使人首先感覺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覺到自我理智的力量、情感的滿足、意志的獨立和自由。

其次在感覺到自我是一種關係存在,感覺到自我與自然、與社會之間內在的、有機的聯繫。

因此,體驗課程不是以科目的客觀內容為特徵,而是以學習者共同體的成員所共同創造的氣氛為特徵,使每一人的個性皆得以生長、表現,其實現了課程的個性化,並且也賦與經驗以個性的意義。

即體驗課程以個性發展為依靠。

如以經驗課程的心理基礎是感覺心理學或機能心理學,則體驗課程的心理學基礎則是價值心理學或存在心理學。

前者在探討人之行為與心理的客觀規律,對於價質範疇之目的、存在狀態、尊嚴、潛能、健康狀態等不易把握者,則應做排除。

後者則以價值中立並不存在,所以不應或事實上也無法排除價值因素,甚至還應將人的價值研究放在重要地位。

故要探討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存在狀態和愛的體驗、人的目的等,亦即所關心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目的體驗、目的價值、目的認知、作為目的人。

心理學家馬斯洛則更以存在認知是一種獨特的個體知覺,能夠知覺到常規認識中所不能發現的細節,而具有敏銳的認知能力,這不祇是對事物進行抽象、分類和比較,而是直接面對事物本身,把每一事物都視為獨特的存在者,具體、完整的進行把握,即將具體能力和抽像能力有機地結合,以把握事物的本質,甚至在對部分的知覺中可以洞悉世界的奧秘與價值,在體驗中超越僵硬的對立的人、社會、自然的關係。

因而在課程設計中要針對理性、程序及機械主義的傾向,改試嘗採取理解課程的基礎,在以自我、自然、社會為體驗課程的設計中,有關社會的部分,是人的社會性之發展,回歸生活世界,使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使人在精神上與社會融為一體,發展人的社會體驗,形成人的合作、同情、理解、關愛等主體意識,而不僅是認識社會的組織型態、發展規律以控制社會。

有關自我的部分,則重視人之自主性的發展,其重點在於人與自身的關係中,在人的自我反省、自我體驗過程中,發展此種自主性。

在課程中則強調自由與選擇的原則。

它把自由視為人生來的權利,為學習者的自由選擇創造機會。

而自我認同、存在體驗、自我價值感等被傳統課程忽略或漠視的自我意識在體驗課程體系中則居於重要地位。

其次,着眼於人的自主性之發展的課程安排,關注人的自我認識,認為每一個學習者都是知識與文化的創造者,在日常生活中,在自我反思和體驗中,都在創造在個人知識或自我知識,包括自我履歷、生活體驗、情感理智的自然流露、價值的自發性等,其功效絕不遜於課程教材本身所給予的知識。

因而在本講題的內容設計中,是以個案的形成,試對學生的自我成長,經由反思和體驗,產生積極作用,以健全其人格的發展及人生價值、道德觀的確立。

──以上取材自鍾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第八章。

(註二)

3.在課程學習方面

早期的學習理論通常基於聯結主義或行為主義的觀點,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研究學習者對某一刺激的各種反應,學習者被認為是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是在外力的驅使下進行學習。

但今日學習理論之建構主義將學習看成是一種遠比原先想像更複雜、更具建設性的過程,而為一種目標導向的學習,是追求某種有意義目標的建設性活動。

學習者像建築工人建造一棟房屋一樣,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而不是像海綿一樣,只是被動地吸收水份,這使學習本身是具有創造性的有意義的學習,經由信息的獲得產生新觀念、新體驗。

故學習應給予學習者創設發揮創造性的機會。

但創造性教學並不同於培養創造力的教學活動,因前者只是老師有創造性,但學生却未投入,而後者所關心的則是學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吸收者。

創造力教學必須要創設一種探究的環境,在其中提出問題,使學生進探討和交流,培養跨學科的創造性思維習慣與能力,為創造力提供一個支持和鼓勵的空間。

例如一個模型的目標,給學生提供信息、經驗,以創造性思維技能,以全新的、多面向的角度進行思考,並予以孵化,其分為三個階段:

(1)提高預期:

使學生將要獲得的信息與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物間建立聯繫,並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注意力,給予參與活動討論的動機和目的。

(2)深化期望:

使學生加工信息。

(3)超越:

要球學生利用所有的信息和技能,賦與情境以個人意義,對將來作出預測,在虛擬世界中利用信息或解決實際問題。

孵化模型的獨特處在於運用課程的每一階段,在提高學生創造性技能的同時,亦提高其知識內容。

對於創造性技能,針對本講題設計,介紹使用下列幾種。

(1)擴散思維。

是在以現有的問題、信息

盡可能向四面八方的做輻射狀的思考,並允許聯想、想像的存在。

它可以是在空間上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也可以是時間上的由現實、過去與未來三方面思考問題。

擴散思維有三個特點:

流暢性,拓展思路,不被常規或定勢所限。

變通性,考慮不同設想和答案。

獨特性,能激起巧思奇想。

(2)收斂思維。

是儘可能利用已知的知識

和經驗,把訊息引到條理化的邏輯程序中,沿着單一方向進行推演,以找到完滿答案。

其可以集中各種理論、信息、知識、方案等,以提出更周詳方案,進行比較選擇,以找出最佳方案。

(3)逆向思維。

是從常規的反方向提出問

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並因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補充。

同時也有助發現處理隱蔽狀態下事件的反面屬性,以加深對另一方面本質的認識,並對慣常所見抱着懷疑、分析、批判的態度。

(4)橫向思維(水平思考)。

是橫向的向空

間發展,自各方向進行擴散,探索各種可能,以使信息的搜索,思考的過程各具創造性,並透過自由聯想、進行想像,提出創造性的方案。

(5)類似聯想。

根據想要發明創造的目

標,思索與其相似事物,然後透過聯想以獲得啟示進行創新,即把陌生的對象和熟悉的對象聯繫起來,把未知的東西與已知的東西聯繫起來,再經由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以誕生新事物或發現原本沒有發現的關聯性。

(6)類比聯想。

是用要創新的客體與某一

有共同點的事物進行對照類此,通過聯想然後獲得啟示進行創新。

類比聯想要借助原有的信息,但又不能太受到其約束,以類比聯想思維,將二者聯繫起來。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應用類比方法的可能性,其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A.正確選擇類比的對象,其選擇應以創新目的為依據,並用聯想將表面並不相關的事物產生聯繫。

B.將二者間進行分析、比較,以找出共同屬性。

C.在上述兩點的基礎上,進行類比聯想推哩,以得出結論。

上述幾種思維技巧中,類比思維在講題的設計,其使用的效果最大,可就個案中的情境轉移到學生身上,或者想像他就是情境中的對象,而對自我的認知、理想、目標、價值帶來新視角、新問題和新理解。

同時在類比的過程中,應儘可能利用想像力將其形象化,以加強學習效果與體驗。

三.講題內容

人生有三個問題:

1.我為何存在?

(怕我不存在)2.我有意義嗎?

(怕我的生活沒有意義)3.我活得有價值嗎?

(怕我的生存沒有意義)。

存在在於擴展自己的精神生命,以超越時間,意義來自人際關係,而價值來自自我肯定。

自我的實現則在完滿的解答這個問題。

本講題即就此三個問題的意涵,以事例作為思考、討論的主題。

1.有一個女孩子大學剛剛畢業,像一般女

孩一樣,他憧憬看她的未來,編織著美麗而絢爛的愛,她的夢也許比一般的女孩更富色彩,因為她是學服裝設計的。

可是有一天,化驗結果出來了她得了白血病,她不得不住進了醫院,在醫院素白的病床上,她的生命力在一點一點的消失。

我們知道白血病就是血癌,因而也可以想像她年輕的心裡籠罩著的是一片什麼樣的黑暗。

還有一線希望是做骨髓移植,她身邊有生身母親和弟弟,他們的骨髓也許能配得上,但是結果卻讓人失望。

接著是去尋找與母親離異了多年的父親,也許那就是生命的希望所在,女孩在等待,在等待中她開始設計服裝,她的生命現在不是還存在嗎?

那就要創作,就把自已夢一般美好的想像付諸現實。

父親很快就趕來了,面對親生女兒的不幸,我們相信他願意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只是獻出一點骨髓,但是,化驗結果證明他的骨髓也不行。

住在密封的無菌室裡的女孩的服裝設計正在進行中,她的各種圖紙已經頗具規模;骨髓的尋找也在進行中,近親的骨髓只有十六分之一的希望,具體尋找的經過複雜而然沒有配得上的。

堅持,大家都在堅持之中。

女孩堅持著自己的生命,執著於自己的創作,她的圖樣開始被製成時裝,模特兒隔著無菌室的玻璃為她展示時裝的效果,她在創作,在修改,好像忘了自己是病人;醫生和護士們再努力地一分一秒地延續她的生命;她周圍的人們在更廣大的範圍尋找捐獻者。

合適的捐獻者還沒有找到,但人們不會放棄。

女孩有生以來第一次個人時裝展示會已經開過,她美好的夢想已經通過她的作品展示在人們面前。

她還在堅持著、等待著、等待著生命的希望,最後的結果會是怎樣,誰也無法預先知道,但是,我們已經從她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光輝,看到了生命的意義首先就在於這樣四個字:

永不放棄。

(註三)

討論:

(1)想像自己是這位女子的情緒反應。

(2)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3)我過去是如何面對逆境。

(4)今後應如何面對逆境。

(5)親情、友情的重要。

2.「問題是你們想不想成功?

如果你想

要成功,你就必須要改變,不然你就只能想以前那樣,平平庸傭,毫無作為。

有一條小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村莊與森林,最後來到一個沙漠。

它想:

『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吧!

「當它決定越過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他灰心了。

『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我永遠到不了傳說中的浩瀚的大海。

』它頹喪地自言自語。

「這時候,四周響起了一陣低沉的聲音:

『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麼河流也可以。

』原來這是沙漠發出的聲音。

小河流不服氣地回答說:

『那是因為微風可以飛過沙漠,可是我

卻不行。

『因為你堅持你原來的樣子,所以你永遠無法跨越這個沙漠。

你必須讓微風帶著你飛過這個沙漠,到達你的目的地。

只要你願意放棄你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

』沙漠用它低沉的聲音說著。

「小河流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放棄我現在的樣子,然後消失在微風中?

不!

不!

』小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觀念,畢竟它從未有過這樣的經驗,叫它放棄自己現在的樣子,那麼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

『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

』小河流這麼問。

「『微風可以把水氣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會把這些水氣釋放出來,於是就變成了雨水。

然後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

』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

』小河流問。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或是看不見的水蒸氣,你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

「此時在小河流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想起了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變成今日的河流。

於是小河流鼓起勇氣,

投入微風張開的雙臂,消失在微風之中,讓微風帶著它,奔向生命中的夢想。

「我們生命的歷程也像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就,也需要有放下自我、改變自我的決心與勇氣,這樣才能邁向未一未之的領域,讓生命不斷的成長!

」(註四)

討論:

(1)想像你是這條小河流,你心境上的變

化起伏。

(2)檢討是成功之母,而改變則是成功之

父。

你經常做自我檢討,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並勇於自我調整、改變,而不在意別人的眼光。

(3)思想、言行上最需要改變的為何。

(4)敘述一個在別人身上所發生的改變

效果

3.西元一九三二年,也就是松下幸之助三

十九歲那一年的夏天,他在日本大阪天主寺附近的街道上走著,那一帶住家的門前都裝有若干戶共用的自來水。

他看到一個板車夫,把板車停下走到路旁,就用嘴巴對著水龍頭喝起水來。

自來水是由河水經過水廠的過濾處理後,才能飲用,所以當然要用錢去買,可是,板車夫喝住戶共有的水,卻不見有人阻止他,顯然是公然允許板車夫盜水飲用。

看到的這一幕,松下(即松下幸之助,以下均簡稱松下)內心不禁想著:

「為什麼沒有人出來阻止那個公然盜水飲用的板車夫呢?

如果住戶們出面指他,頂多說他不規矩,或是說他不客氣吧!

私有的自來水,對口乾舌燥的板車夫而言,實屬最佳的飲料,當是十分高價之物。

而他不經住戶同意,任意飲用這高價之物,卻無人當他是小偷,其道理安在呢?

自來水固然是高價值的東西,可是一旦到處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後,其價值就幾乎等於零了。

對於取用價值幾乎等於零的東西,當然不會有人責怪他呀!

」那一瞬間,他豁然頓悟到:

「所有罪惡幾乎都由貧窮而生,而自來水之價廉仍因其來源豐富,世界上其他的東西,倘若能像自來水一樣無限量的供應的話,定可嘉惠貧民,消除許許多多的貧窮與罪惡。

我的使命,就是要把電器產品製造得像自來水一樣多,一樣的便宜,以惠及貧民。

」松下從小生長在貧窮之家,他深知貧窮的痛苦。

他很早就體會出,如果要消除貧窮,使人人富足,身為一個企業家必須有一種使命感──生產豐富的物質,以改善人類的生活,使整個社會脫離窮困之境。

所以,企業家應不斷努力生產,把所有物質製造得如自來水一樣的豐富與價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松下的自來水經營哲學。

松下認為,要把電器產品製造得如自來水一樣的多與一樣的便宜,事實上不容易辦到,可是,仍然要盡力使產品的價格降低到最便宜的水平。

運用大量生產的方法,降低成本,使物價降低,然後才能創造一個安康、富足的社會,這是企業家的使命。

在此時,松下已經擁有工人一千人,店員二百人,並設立了十家工廠,製造兩百多種的產品,公司的名稱為「松下電器製作所」。

他把這一年訂為「創業知命第一年」,其實距離他一九一八年三月的創業,已經有十四年。

過去的十四年,他稱之為孕育期,真正的松下電器,是在一九三二年才誕生的。

所謂「知命」,就是知道使命的意思。

這一年的五月五日,松下把自來水哲學整理成一篇「所主告示」(松下為松下電器製作所的所主),誠懇的向員工們宣讀。

松下向員工們說:

「今天大家在松下電器工作,除了要增加生產之外,最終目的在提高人類的生活水準。

換言之,我們經營的目的,不單是提高公司的業績,或是保障員工的生活而已;其中更大的目的,就是繁榮社會,以提高人類的生活水準。

能夠繁榮社會,我們這個事業體才有存在的意義,這也是我們的使命。

全體員工能自覺出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才看出我們工作的價值。

」(註五)

討論:

(1)想像自己是松下幸之助,在領悟到自

來水哲學的過程和喜悅,並想像自己是松下的員工,在聆聽松下演說時的感覺。

(2)個人的生命有限,但藉著造福人類的

企業生命,卻能使其擴大、久遠。

你能為人類社會做些什麼具體行動。

(3)如何去增進對人的認知、關懷。

4.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叫比塞爾

的村莊,它位在一塊一‧五平方公里的綠洲旁,從這裡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天三夜的時間。

可是在一九二六年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

為什麼世世代代的比塞爾人始終走不出那片沙漠?

原來比塞爾人一直不認識北極星,在茫茫大漠中,一個人若是沒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樣的圓圈,最終回到他起步的地方。

但是自從萊文發現這個村莊之後,他便把識別北極星的方法教給了當地的居民,比塞爾人也相繼走出了他們世代相守的沙漠。

如今的比塞爾已經成了一個旅遊勝地,每一個到達比塞爾的人都會發現一座紀念碑,碑上刻著一行醒目大字:

「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註六)

討論:

(1)想像你是比塞爾村莊的居民。

(2)你所瞭解的成功者們,是如何選定人

生方向的,又是如何去追求實現的。

(3)反思自己的優缺點、興趣、專長,如

何選定自己的方向?

需要充實什麼條件?

可能的障礙?

(4)自己父母的人生奮鬥。

(5)敘述一個在困境中成功的故事。

5.美國成功學的創始人──拿破崙‧希爾

博士,年輕時立志要做一名作家,要達到這個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須精於遣詞造句,字典將是他的工具。

但是由於他小時後家裡很窮,接受的教育並不完整,因此,那些『善意的朋友』就告訴他,說他的雄心壯志是『不可能』實現的,勸他不要異想天開。

年輕的希爾並沒有接受朋友的勸告,他用打零工賺來的錢買了一本最好、最完整、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這本字典裡了。

他做了一件很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這個詞,用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便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