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86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一、现代教育的特征(全民多现身)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民主化

二、社会经济制度(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4、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两个再生产一个创新)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选择融合创新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论述】

(1)顺序性: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不平衡性:

抓关键期;

(4)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5)互补性:

长善救失。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七、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个性、加速、社会、两时)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八、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国家

2、培养目标—学校

3、课程目标-学科

5、教学目标—教师

九、教育目的的功能

1、激励2、调控3、选择4、导向5、评价

一十、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

坚持全面发展

3:

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十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十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其他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3、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保证;

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应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德体美劳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十三、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校教育的类型日益多元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十四、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1、优先发展—战略要求

2、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3、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4、改革创新—强大动力

5、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十五、终身教育的特点(终民泛活用)

1:

全民性

2:

广泛性

3:

终身性

4:

实用性与灵活性

十六、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的人

2: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

十七、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维护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无尊意最佳)

1:

无歧视原则

2: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3: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4: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十八:

学生的权利

1:

人身权(最基本权利)

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2:

受教育权(学生最主要权利)

十九:

学生的义务(三个遵守一个努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4、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最重要的义务)

二十:

当代学生的特点(论述题)

1:

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

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3、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6、心理问题增多

7、传播媒介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增多

二十一、教师职业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研友管范)

1:

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研究者管理者朋友

22、新课改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育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与创造性2、连续性与广延性3、长期性与间接性4、主体性与示范性

23、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自身良好的认知能力与性格特征

3、培养自身良好的风度、仪表以及行为习惯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4、教师的职业素养(身心能知道)

身体素养、心理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

一:

知识素养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本体性知识)

2、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条件性知识)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掌握相应的教育学科理论3、文化知识4、实践知识

二、能力素养

(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交往能力

5、研究能力6、教学设计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单独考简答题】

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韧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

(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单独考简答或案例分析题。

记忆技巧:

三爱两人一终身】

1、关爱学生;2、爱国守法;3、爱岗敬业;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24、师德教育

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1、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渗透师德的内容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的内容

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实践、拜师、自我修养

25、师生关系的构成

1: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人格因素3、教师的领导方式4、教师的智慧

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指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形式

2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

发扬教学民主

5: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27、课程类型:

(选择+简答)

课程内容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课程开发、管理主体不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小本课程

课程的任务—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科学

课程的功能—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28、现代学生观(论述+简答)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29、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0、现代创新观(两个破除一个创新)

1:

破除知识中心观念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3:

培养问题意识

31:

现代教学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要重视客观真理

4、教学更注重的是人而不只是科学

32、课程评价改革【案例分析】

甄别、选拔→激励、促进发展。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

全面素质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更注重评价过程。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33、教学的基本任务【记忆技巧:

双基+德智体美】

第一,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第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第五,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一堂好课的标准课的结构备课

1、教学目标明确组织教材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个内容)

2:

教学内容正确检查复习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3、教学结构合理教授新教材单元(课题)教学计划

4、教学方法适当巩固新教材课时计划(教案)(三个计划)

5讲究教学艺术布置课外作业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指导的认识

36、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3: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7、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执起弓寻找一英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3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

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1:

不利于因材施教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培养

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4、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劳逸结合

39、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原则

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区分与鉴别客观、整体、指导、科学

 

40、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交教学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最终目标)

41、班集体的特征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

明确共同的目标1:

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

一定的组织结构2: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3:

一个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

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

42、班主任的基本工作内容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1:

了解和研究学生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培养和组织班集体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学力量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43、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1:

运用手段调控课堂行为

2:

合理奖惩

3:

进行心理辅导

4:

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不给学生留违纪时间

44、后进生的转化

1:

关心和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

一分为二看待后进生,利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4:

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5:

反复抓、抓反复

45、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记忆技巧:

知交矛反】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

46、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案例分析。

记忆技巧:

双导双施五结合】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长善救失原则;(5)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8)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47、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

尊重、爱护和信赖学生

2: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合理正确和严宽适度

3: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严格执行

48、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陶冶法榜样法、锻炼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49:

记忆的品质

持久性敏捷性准备性准确性

50:

影响遗忘的因素关于遗忘的学说

1: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消退说(桑代克)

2:

材料的意义、数量和性质压抑说(佛洛依德)

3:

学习程度同化说(奥苏贝尔)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干扰说

51、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52:

想象力的培养

1: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

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

创设现象情境,引发想象

4:

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53:

科学概念的掌握

1: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

充分利用变式

4: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4:

有意注意的引起

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烈、新异、对比、变化、有指示作用的刺激

2:

人的主观状态:

需要和兴趣主体知识经验水平情绪状态

55:

有意注意的引起

1: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

利用间接兴趣3:

合理的组织活动4:

排除内外干扰

56: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

讲究教学艺术排除外部干扰

有意注意:

增强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意志力、调动多种分析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57: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盲从独断(意志产生的源泉)果断性—优容寡断、草率

自制—任性怯懦坚持性:

顽固动摇

5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成长需要:

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需要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行为。

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与氛围使之逐步得到满足。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设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59: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1: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

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58: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因素2:

环境因素4:

实践活动3:

个人主观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

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心理: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59、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追溯到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出版、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

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国心理学奠基人”,俄国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正式以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心理测验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成果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认知学习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人本主义的思潮也掀开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60: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定向性与顺序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6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1、婴儿期(1~1.5岁):

基本信任感和不信任感的心理冲突培养信任感

2:

儿童期(1.5~3岁):

自主感与害羞感(或怀疑)的冲突培养自主性

3:

学龄初期(3~6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性

4: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培养勤奋感

5:

青春期(12~18岁):

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培养自我统一性

6: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的冲突

7:

成年期(26~65岁):

生育感对自我专注感的冲突

8:

成熟期(65岁):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62、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智能由七种能力构成

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能力3、视觉-空间能力4、音乐能力5、运动智力6、人际能力7、自知能力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63、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针对单一行为)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针对复杂行为)

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64、桑代克试误论的教育意义

1: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的消极后果(效果律)

3:

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论)

4:

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65、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斯金纳)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

将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循序渐进,以此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学生错误率降低

66、教学设计的四大原则(布鲁纳)

1:

先解释教材

2:

配合学生经验组织教材

3:

教材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4:

教材难度要维持学习动机

67、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贝尔)

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于与新知识建立联系;2: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68、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1、知识观:

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

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

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69、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内部条件

1:

学生自身的需要和目标结构;

2:

成就与年龄特点

3: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

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

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

70、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记忆技巧:

问题控制奖惩结果】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71、学习迁移的类型

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

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迁移内容: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迁移的程度:

近迁移、远迁移

迁移的路径:

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72、迁移的影响因素

1: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

学习材料的性质3:

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客观)

4:

原先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

年龄特征6:

智力水平(主观)

73、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

精选教材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7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

灵活运用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

2:

加强词(言语直观)和形象(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的配合

3: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5、精细加工策略

1:

记笔记

2: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3:

提问

4:

生成性学习

5:

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76、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7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

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

情绪状态

78、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7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

有效地说服2:

树立良好的榜样3:

利用群体约定4:

价值辨析2、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80、影响课堂管理因素

1:

教师的领导风格2:

班级规模3:

班级的性质4:

对教师的期望

81: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案例分析)

1、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生方面:

有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教师方面:

教学技能、教学管理、威信等问题环境方面:

可能是环境中存在不良影响

2:

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A、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B、合理运用惩罚C、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给学生留违纪的时间D、进行心理辅导

8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

观摩学习2:

微格教学3:

专门训练4:

反思经验(波斯纳:

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谢谢观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