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504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作业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作业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4.1课时作业

读某地区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B.呈带状

C.呈环形D.呈团状

2.该地区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村落沿河谷而建

B.平原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1~2.【解析】 第1题,观察村落的形态可知。

第2题,在山区,山前的冲积扇、洪积扇和河谷地带,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答案】 1.B 2.A

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回答3~4题。

3.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解析】 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答案】 D

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河流B.气候

C.资源D.地形

【解析】 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发展极为不便,因此在交通线路密度上表现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答案】 D

“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瓢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这是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影响文中“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河流D.土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民居的影响。

由材料可知,此地多为山地,“千脚落地式”房屋的形成是受地形的影响。

【答案】 A

6.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  )

A.团聚状B.条带状

C.网状D.棋盘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当地地形为山地,聚落依山依河分布,呈条带状,B正确;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呈棋盘式、团聚状或网状。

【答案】 B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7~8题。

7.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

A.从西南流向东北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D.从南流向北

【解析】 河流流向通常可以从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势变化来判断,但图中主要河流流经地区,无法从等高线变化来判断地势特征,只能根据河流两侧的支流流向判断为从西南流向东北,河流支流总是从与干流呈锐角的河道注入干流的。

【答案】 A

8.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高

【解析】 比较两条线路,可以看出①线和②线长度相差不大,且坡度都较缓,跨越同样多的等高线,但是②线最大的有利条件是没有经过河流(支流),不用修建桥梁,同时又不占耕地。

图中没有显示居民点状况。

【答案】 C

下图为某铁路所经某地形区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10.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量少

B.公路运输装卸方便

C.公路运输成本低

D.修建公路成本低,难度小

9~10.【解析】 第9题,图中显示地形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

第10题,山区地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修建铁路成本高,运营难度大,故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

【答案】 9.C 10.D

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全长约1318km,于2012年通车运营。

读图,回答11~12题。

11.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建设成本 ②少占耕地,节约土地资源 ③防止不同交通线路的相互干扰 ④减少对周边的环境污染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2.下列对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密切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城市群的联系

②有利于跨城就业

③从根本上解决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

④加剧大气污染

⑤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②③⑤D.②③④

11~12.【解析】 第11题,京沪高铁途经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节约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同时也避免了不同交通线路的相互干扰。

第12题,高铁建成后,必然会加强两大城市群间的联系;同时,由于各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利于跨城就业;交通的便利必然增加了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答案】 11.C 12.B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完成13~14题。

13.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14.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3~14.【解析】 第13题,从等高线地形图及图例分布可判断,铁路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区,且沿线分布有大量居民点,故铁路线弯曲主要是联系更多居民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14题,结合图例及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可知,居民点不仅分布在铁路沿线,而且河流沿岸地区也有分布,故可判断其分布特点。

【答案】 13.C 14.A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2月初,四川省政府通过《四川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投入811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基本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初步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

材料二 下图为四川省西部某地区交通线路规划示意图。

(1)与平原相比较,山岳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____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_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四川省在该省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材料二图中信息,判断评价该规划图中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

(1)、

(2)题,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的影响比较大。

第(3)题,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通向大城市的地形平坦地区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第(4)题,在进行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尽量多地经过居民点。

【答案】 

(1)方式 线路

(2)公路 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16.读“我国某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A处的聚落形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2)据图分析,与A处相比,B处聚落密度较________,大致呈________状分布。

分析A、B、C、D四处的聚落中________处的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说出理由。

【解析】 第

(1)题,A处位于山区河谷地带,聚落形态应为条带状。

(2)题,B处位于平原地区,聚落大多呈团块状,而且密度大。

从图中信息看,C处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有煤炭资源,易发育为城市。

【答案】 

(1)条带状。

条件:

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河漫滩地形,地势相对平坦。

 

(2)大 团块 C 水运便利,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势平坦开阔,水源丰富。

 

4.2课时作业

1.下图是13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推测(  )

A.13世纪比现代暖

B.13世纪比现代冷

C.13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D.13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图示亚热带北界13世纪较现代位置偏北,说明13世纪比现代温暖。

图示13世纪的郑州位于温带地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地区。

【答案】 A

2015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辐射的方向),完成2~3题。

2.①②③④中,能表示温室效应过程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3.CO2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下列会导致CO2浓度上升的是(  )

A.利用太阳能、风能

B.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C.采用节能技术

D.大量使用矿物能源

2~3.【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变暖的原理、原因。

第2题,温室效应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偿还、保存热量的现象。

图中②表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第3题,CO2浓度上升,主要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毁林有关。

植树造林、利用新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均会降低CO2浓度。

【答案】 2.C 3.D

读图,回答4~5题。

4.与由a到b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地震频发

B.华北旱情加重

C.地中海海面缩小

D.斯里兰卡国土面积扩大

5.人类应对上述变化的正确思路是(  )

A.推行低碳生产消费

B.改变大气环流

C.改变太阳辐射状况

D.淘汰化石燃料

4~5.【解析】 本题组通过景观图的变化考查气候变化及其解决措施。

图示由a到b,植被景观向较高纬方向偏移,说明气候变暖。

第4题,气候变暖,使我国华北地区旱情加重,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减少。

气候变暖与地震无关。

第5题,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原因,因此应针对人为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推行低碳消费。

淘汰化石燃料不现实,目前只能是减少其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答案】 4.B 5.A

读表,回答6~8题。

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

气体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6.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 从表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其“贡献”最大。

【答案】 D

7.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质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了,究其原因是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答案】 D

8.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大,今后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 B

下图是某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读图回答9~11题。

9.M点的值可能是(  )

A.0.4   B.0.8   C.1.2   D.1.6

【解析】 从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来看,M外的等值线小于1.5,且该处为大兴安岭山脉,海拔较高,蒸发量较小,故M处的数值在0.5~1.0之间。

【答案】 B

10.导致图中①②两地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

C.降水D.土壤

【解析】 ①②两地分别在长白山的东西两侧,其中①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②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从而导致降水存在差异。

【答案】 C

11.N地年干燥度等值线圈向南凸出,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海拔高于同纬度地区

B.年降水量小于同纬度地区

C.光照大于同纬度地区

D.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于同纬度地区

【解析】 N地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海拔相对周边地区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小,干燥度也比周边小,使得等值线向南凸。

【答案】 A

读下图,回答12~13题。

注:

圆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解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印度的城市化水平为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美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俄罗斯的重化工业规模大,能源消耗多。

日本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答案】 C

13.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汽。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效率提高,同样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的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增强。

【答案】 D

1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共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其中长约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________期和相对温暖的________期的交替。

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________中。

(2)造成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快速后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冰川快速融化,对喜马拉雅山地区造成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至少列举2条)

(4)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危害、原因和对策。

(1)题,冰期时,气候寒冷,冰川广布;间冰期时,气候温暖。

图中的虚线是冰期与间冰期的温度界限,高于此线气候温暖,为间冰期,低于此线气候寒冷,为冰期。

明确了这些知识,据图回答即可。

(2)题,冰川退缩的原因在于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碳排放和毁林。

第(3)题,山区冰川融化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造成沿海低地被淹没,影响沿海设施功能、陆地排污受阻、土地盐碱化、风暴潮加剧、海岸线遭侵蚀等现象。

第(4)题,此现象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因此所采取的措施应针对变暖的原因分析。

【答案】 

(1)冰 间冰 间冰期

(2)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另一方面是因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任答2点)

(4)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任答1点)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①②③④表示下表中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将数字填在相应位置。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毁林 ④极地冰川融化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这将会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为③②④①。

(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预防海平面上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减少碳的排放,植树造林等),另一方面要应对海平面上升(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洪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

【答案】 

(1)③ ② ④ ①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任答2点)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修建防洪大堤;疏浚河道防止内涝等。

(任答2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