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250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docx

论语狼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问题详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及答案

1、本文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著的《世说新语》一书。

2、解释文中的字词。

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谈论诗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速、大)欣然(高兴的样子)何(什么)所似(像)

差(大致、差不多)可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柳絮因(凭借)风起

3、翻译: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公大笑乐。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分析古今词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的人、家中年轻的一代人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儿子和女儿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本次活动拟定六月份举行打算、计划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6、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暗示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7、按原文中的句子填写

①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咏雪的直接原因:

俄儿雪骤。

③两个比喻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⑥暗示谢太傅赞赏谢道韫才气的句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

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9、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

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10、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1、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

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夸张)

二、陈太丘与友期

(一)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由刘义庆(人名)组织当时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去后乃至。

乃:

(才)

(2)尊君在不?

不:

(通“否”)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丢下,舍弃)(4)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请分析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2分)

无信;无礼

5.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说出你的看法。

(3分)

观点一:

我认为元方“入门不顾”并不失礼。

因为,父亲的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失礼在先,又当着元方的面责骂元方的父亲,再次无礼。

对这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观点二:

我觉得元方的做法有些不合适,因为友人在元方指出其无礼后,能很快认错,而且是在一个小孩面前认错,确实不容易,若能宽容一点,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则更好。

古人也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观点三:

这个问题也可一分为二地看待,把上面两个意思合在一起表达。

(选取任意一个观点即可。

观点1分,理由2分)

(二)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    ②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

③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分)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义;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4、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分)

(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约同行  

(2)尊君在不   (3)相委而去    (4)去后乃至      

(5)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7)太丘舍去    

2、句子翻译。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下车引之。

                                         

(3)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出与“家君”意思相同的古代称呼两个,写在横线上。

  家父   , 家严 。

三、《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

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按一定时间;今义:

时间。

习,古义:

复习;今义:

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每天;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今义:

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旧的知识;今义:

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优点;今义:

善良的人。

从,古义:

跟从(学习);今义:

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

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

10、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1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2、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

“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1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4、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块儿,在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5、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

“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诫子书》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5%(每空1分)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汉的伟大的。

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5%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加点字解释24分(每个解释1.5分)

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

致:

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

治:

6、非学无以广才()

7、淫慢则不能励精(淫:

慢:

励:

8、年与时驰()

9、将复何及()

10、诫子书(诫:

书:

四、翻译下列句子24%(4+4+4+4+6+2)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五、阅读32%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6%(每空2分)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3%

答:

3、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5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

4、文中有一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分)

答: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5%(2+3)

答: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是:

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6、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3%

7、诸葛亮认为一个人要成才成学应具备哪些条件?

3%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

3%(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4%(2+2)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答案

一、《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

二、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1、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宁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

达到远:

远大的目标4、立志

5、险:

轻薄治:

修养6、使……广博,增长7、淫:

放纵慢:

懈怠励:

振奋8、疾行,指迅速逝去9、又10、诫:

告诫、劝勉书:

书信

四、1、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立下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4、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6、又怎么来得及

五、1、学习(治学)做人(修身)对比论证

2、告诫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懈怠、浮躁。

3、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答: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是: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志无以成学

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志和学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既要立志,更要学习。

6、本句话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淡泊和宁静看似无所作为,实则为了将来能有更大的作为。

本句话表明诸葛亮对儿子很高的期望。

7、立志、学习、惜时

8、示例:

1、一个人要想成才成学应该要具备多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2、一个人要修身养德,就要淡泊名利,培养宁静的心态。

9、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狼》小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入尻()尾chí()担持刀dāndān()()相向目似míng()意xiá()甚狼亦xiá()矣假miè()

二、填空。

1、《狼》选自,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作者,字,号,世称,山东淄川人,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是。

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惧狼→()→()

三、理解默写

1、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2、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3、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

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

6、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

狡诈阴险: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       )  

(2)意暇甚(     )

(3)屠自后断其股(    )  (4)乃悟前狼假寐(    )

(5)缀行甚远(    ) (6)两狼之并驱如故(    )

(7)一狼仍从(    )   (8)屠大窘(      ) 

(9)顾野有麦场(  ) (10)屠乃奔倚其下(    )

(11)乃悟前狼假寐(  ) (12)屠暴起(       )

(13)恐前后受其敌(    )(14)一狼洞其中(      )

(15)其一犬坐于前(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7)狼亦黠矣(    )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 ④又数刀毙之()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2)敌:

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

(3)止:

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

(4)意:

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5)前:

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

六、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七、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

()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八、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九、“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

屠夫:

十一、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十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

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

一、zhuìjiǒngshànbìyishùbìsuìkāo弛眈眈瞑暇黠寐

二、填空。

1、《狼》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遇狼御狼杀狼

三、理解默写

①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②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④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⑥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闭眼空闲大腿才紧随着走旧,过去,原来跟从困窘急迫看,看见跑过去依靠醒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