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336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 15页.docx

优质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范文word版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开,以知识、过程和情感为主线,让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贯穿导学案设计的始终。

篇一: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其核心是:

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基本教学策略是:

“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

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

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

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

一是学生关: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二是教材观:

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

“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

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的基本设计内容。

学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

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要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操作建议:

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学前准备内容和部分探究活动内容。

2、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3、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4、课上对学前准备

中复习铺垫内容通过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或不做处理。

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

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

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课堂教学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又有研讨交流的平台,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操作建议:

1、在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2、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

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4、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

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5、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

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6、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

7、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8、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

9、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

10、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

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

11、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学习体会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

以总结、归纳的形式明确新知。

设计了一、两个针对性的交流问题,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获。

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

再提出自己的疑惑。

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梳理知识的体系,内化新知识。

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原文地址/thread-155226-1-1.html)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2、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3、这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后移。

自我检测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

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自我检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操作建议:

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2、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3、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5、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检测力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应用拓展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

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应用拓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③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操作建议:

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4、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

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

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

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

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

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

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

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

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

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

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

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数学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不断挖掘“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巨大潜力,构建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

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教研组集中攻关,遵循课前集体备课——课中观察诊断——课后共同反思的课例研究路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把学生的“不等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

“导学案”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篇二:

导学案设计与实施

“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若谷虚怀摘要:

“导学案”区别于教案和学案,在强调教师的“导”的同时关注“学生获得”。

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包括“如何编写,如何使用和使用的要求”。

而在编写的过程中强调主编教师要“阅读学生、读懂教材、明晰目标”,同时要求学科组教师的合作。

在使用导学案时更加强调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结合。

关键词:

导学案:

教学设计;教师;学生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志码:

A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为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导学案”,立足教与学的统一,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获得”,可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分离,有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导学案”的设计新课程实施以来,“以生为本”理念逐步得到了确认,教学设计不仅是对知识学习预设问题解决方案,更重要的价值取向是要从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转向为学生的“学”而设计。

[2]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实施方案”,[3]这种“方案”是任课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单一方面制定的,较少经过整个学科组老师的交流和协商,这样的“教案”显然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

导学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学生,追求学生的学习获得,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

它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而是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的有机整合。

导学案的设计包括个体初编、集体编写、教学中生成三个部

分。

(一)个体初编

导学案,从关注学生学习获得这一基点出发定位教师的教学,它促使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导学案设计需要学科组根据教学计划,科组长在每周集体研讨中,规划下一学周的导学案内容,教师个体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设计,认真阅读理解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相关关系是教师个体设计导学案的重点。

1.阅读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中心的地位。

”[4]导学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学生,其本质是关注学生学习获得,所以阅读理解学生是设计导学案的基础。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程度、认知水平等前提下才能做到“因材设计”。

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广泛征询有益建议,设计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的导学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有法定使用依据,经过国家审定;有科学依据,经过专家、教师长期探索,有实验基础;教材精选和组织了社会经验,承载着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5]教材是导学案设计的源头和蓝本,导学案设计不能脱离教材。

但教师“用教材教”,非“教教材”,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读懂、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予以重组,追求教学内容的优化。

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设计围绕教材,不能脱离教材“顾左右而言他”,但又要处处为学生学习获得着想,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针对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精讲点拨

反馈提升

学后反思

总结反馈

导后反思

学生主体

教师引导

导学案

图1-1导学案操作流程图

(一)以“学生预习”为基础

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是首要任务。

课前对导学案的预习是导学案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必须认真做好预习,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预习,不能弄虚作假,欺骗自己和老师。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和创造者。

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13]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自学是导学案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对教材的自学是教学有效开展的核心问题。

教学中教师常常没有向学生指明具体的预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预习不到位;课堂练习设计不充分,导致无法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等。

基于此,教师要将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

教师的预习指导应注意文理科知识的不同特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获得预习的方法,提示学生如何进行预习。

(二)师生“双向主动”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做好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合作、探究学习”,课后的“练习、反馈和提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和教师、同学的交流、合作和讨论。

引导学生对导学案的基础部分独立消化,对重难点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解决,做到师生“双向主动”。

杜威曾言:

“共享的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善”,[14]教学中强调师生间的“对话”,真正施行“对话教学”,因为“教学中的知识创造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集体创造”,[15]强调师生“双向主动”,也即注重“对话教学”,是导学案实施的催化剂。

教学时,要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自主阅读课本,主动讨论重难点和疑点,主动思考解答问题,自主概括结论,主动寻找规律和建构知识结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来获得知识,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教师要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反馈,在教学过程

中要对学生容易理解的部分一笔带过,而对重点、难点进行提示、引导、集体讨论;对学生讨论中形成的共识性难点问题进行有意识地总结汇总,备案造册,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在集体讨论中,教师不是“旁观者”和“看客”,而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和导学案,避免集体讨论失去主题和方向,流于形式。

(三)强化“练习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练习的设计应该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

在设计练习问题时,应注意多设疑。

应该多设计开放性地的问题(如简答题和分析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思考、讨论和解答;封闭性地填空题和选择题应该少设计,因为这样的题目达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练习题的设计应做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阶梯性,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建立一个“错题集”,同时应该要求学生用双色笔对错题进行反思记录。

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注重“总结反馈”

总结反馈是导学案教学的最后一环,然而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

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

”[16]反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总结是对情况反映的科学定位。

“反思性教学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17]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的反馈,其实也是自己教学反思的过程。

导学案教学使“教对学的反馈和学对教的反馈这种双向反馈得到真正实现”。

[18]在总结反馈时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反馈可分为课前反馈、课中反馈、课后反馈三部分。

课前反馈。

课前反馈可有效指导学生的预习,给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号召有较好思路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该放手时就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试行“兵教兵”和“小先生制”。

课中反馈。

课中的及时反馈尤为重要,可以对学生起到及时强化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形象化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反馈,如基于学科的具体特性和学生的进步情况赋予其可爱的动物称谓,如小骏马等,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

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样能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

同时这样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

课后反馈。

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对导学案分两次回收,一次是学生练习的导学案,一次是学生改正后的导学案;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要注意层次性和阶梯性。

有效的总结和反馈可以继承好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导学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X.

[2][6]童国嘉.“生本时代”教学设计的内容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X,(11):

7—8.

[3][12]陈桂生.“备课”引论[J].全球教育展望,201X,

(2):

13、60—62.

[4][16]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X:

13、12.

[5][8]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

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X,

(2):

3—5.

[7]乔亚利,李臣之.强化“本土行动”:

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X,(5):

5—8.

[9]杨丽霞.“学案”教学勿忽视“导”[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X,(5):

61—62.

[1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

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篇三:

如何设计优质的导学案

如何设计导学案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

下面就导学案的编写,向各位老师交流如下: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