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29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积极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象山教育在“十一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教育优先发展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教育的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速、全面优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实现了教育的“四大提升”和“四个转变”。

(一)“四大提升”,即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断提升、农村教育倾斜程度逐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1、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断提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2006年县本级财政预算内对教育拨款2.32亿元,2007年2.79亿元,2008年3.77亿元,2009年4.86亿元,2006至2009年县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占县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4.96%、26.3%、29%、30%,教育拨款基本做到了“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学校基础建设掀起新一轮热潮,2006至2009年期间,安排学校建设项目62个,完成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实际投资44425万元。

维修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投资3174万元。

投资3825万元建成21座运动场项目,至2009年底共有22所中小学建成塑胶运动场。

我县义务段教育标准化学校通过率达90.7%,超过宁波市平均数。

全县中小学宿舍总面积67147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6.76平方米,食堂总面积62566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1.4平方米,均超过省规定标准。

2、农村教育倾斜程度大幅提升。

全面开展农村学校改造工程,2006~2009年,农村教育基建投入2.27亿元,占总投入的79.7%。

农村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

实施城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捆绑结对”发展制度,下派城区优秀管理人才到农村学校任职。

2006~2009年,从象山二中、外国语学校、文峰学校、春晖幼儿园等县内窗口示范学校,抽调27位学校干部到高塘、新桥、西周等学校担任校长、园长等职务。

出台了《关于加强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丹城城区、石浦地区教师支教农村的力度,农村学校支教工作稳步推进。

3、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科质量检测工作全面铺开,小学毕业年级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列为质量监测,小学其他年级的检测科目随机抽签决定,初步形成从高考、中考、小学毕业考到各年段全覆盖的质量监控体系。

中考合格率逐年上升,完成重点中学切块指标的学校逐年增加,后20%的比较集中的学校数减少,校际间总分平均分的差距缩小。

在高中段招生中开始注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促进学校增强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编写和实施《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强化对各学校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学校的质量意识显著增强,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4、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6以来,用于设备添置、教师引进、培养等方面的职教统筹经费达到2000万元,县职高、县技工学校、爵溪职高和水产技校实训楼相继竣工使用,全县4所公办职高均有学生技能培养实习的实训大楼。

在实施产教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优势,发挥重点专业品牌效应,成功探索出“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办强专业引产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象山职高利用建筑、美工、旅游等专业优势,先后创办七家企业;县技工学校利用汽修实训基地,创办“奥通”汽修有限公司,实现了教育、社会和经济效应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2007年在原爵溪中学的基础上,独立设置爵溪职业高级中学,扩大办学规模,为象山针织服装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宁波水产技校做好海洋这块文章,为渔民转岗再就业服务。

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深化,2006~2009年培训后备劳动力1200人,企业职工培训9800余人,开展农(渔)村劳动力转岗培训11000余人,培训渔民23000余人次。

教育事业服务社会能力日益显现。

(二)“四个转变”,即走内涵发展之路,从“量”到“质”的提升转变;扶持弱势群体,从少数人受益到实现应助尽助的转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选择性培训到全员培训的转变;深化依法治教,从无序竞争到规范办学的转变。

1、走内涵发展之路,从“量”到“质”的提升转变。

经过省标准化学校改造,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实现了从“辐射”转向“覆盖”。

截止2009年,全县拥有省示范性小学9所、初中7所、幼儿园4所,被认定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43所。

象山中学、象山二中、象山三中、滨海学校进入省重点中学行列,县职业高级中学、县技工学校分别成为全国重点职高和全国重点技工学校。

2008年9月,投资4438万元、规模36个班的丹城四小开学;2009年投资近2亿、规模42个班的象山三中迁建工程正式启动。

我县教育发展重点正逐步从硬件投入转向注重内涵发展上,各类学校弘扬传统、发挥特长、创出特色,建设富有内涵的学校文化,变单纯的升学竞争为学校综合能力和办学特色的竞争,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公认度高的市级、县级特色学校。

至2009年,我县已命名了墙头学校、城南学校等9所县级特色学校,创建了文峰学校、新港小学等6所市级特色学校,实验小学被命名为省体育特色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保障弱势群体,从少数人受益到应助尽助的转变。

我县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段学校学生免杂费政策。

2007年秋季开始又落实免教科书费、作业本费政策。

“两免一补”范围从原来的高塘、鹤浦两个海岛乡镇,扩大至新桥、泗洲头两个欠发达乡镇。

2007年秋季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免除保育费;对一、二年级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住宿费,对一、二类家庭经济困难中职生,免除课本费、学费、住宿费,同时实施爱心营养餐;2009年秋季起,对贫困孤儿的普高学生,每年补助1200元;对市级低保户大学新生每年补助5000元,县级每年补助3500元,在读生每年补助3000元。

建立了从学前儿童一直到大学生的全覆盖助学。

同时,提高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就学比例,2009年底7531名外来民工子女在我县就学,其中在公办学校入学的有5443人,占72.3%,凡符合条件的均与当地学生同等享受各种免费、补助政策。

同时,我县企业捐赠教育资金蔚然成风,至2009年,象山县人民教育基金会共有留本基金1900万元。

共资助贫困学生1630人次,奖励优秀学生2278人次,奖励补助教师1324人次。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引进合格教师到培养名优教师的转变。

推进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整合资源、精简机构,实现了师训、教科、教研、装备资源的高度共享,创新师训模式。

先后开展了“323”师训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

通过高校引领、“名校带徒”的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管理实践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至2009年,我县有县骨干教师112名,县名师17名,市骨干教师19名,市名师15名,省特级教师10名,全国职业教育名校长1人。

名师比例在全宁波大市各县(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4、深化依法治教,从无序竞争到规范办学的转变。

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强化依法办学的意识,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关于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的通知》、《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课程,保证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

加强招生管理,实行城区中小学统一招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暑期政治学习、开展“爱与责任”主题活动等,树立先进典范,积极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发挥模范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进一步完善依法监督机制,开展家长评教师、社会评学校、学校评机关等一系列活动,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巩固与提高,我县教育总体上已进入“读好书”的阶段。

对照新形势新要求,象山教育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1、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均衡。

通过积极推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扶持农村教育,虽然农村学校办学明显改善,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收入也已超过了城区学校教师。

但是,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相比,在教育管理、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就学急剧增多,城区学校学生爆满,特别是丹城学校压力极大,而农村学校则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现状,成为当前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2、教育内涵发展还比较滞后。

师资队伍创新意识、教育理念、方法技术等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步代;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推进,城区学生课业负担没有得到实质性减轻,开齐开足课程等基本的办学规范在一些学校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够充裕,无法满足多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导致择校、应试教育等现象的存在。

3、教育队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教师队伍总量富裕与结构性缺编问题同时存在,缺失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形成事实上的教师职业终身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下降,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外调跳槽的人数增多,部分教师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少数教师热衷搞第二职业,教师社会形象出现下降趋势。

4、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

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教育事业增加供给种类,提高教育供给水平。

然而,目前我县教育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覆盖城乡、各类社会人群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尚有待完善,不能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培训需求。

二、“十二五”时期象山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象山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几年是象山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建设的关键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

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教育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人口总量分布结构变化相适应,在不断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上有所作为,迫切要求教育在人才支撑、知识服务上作出更大贡献。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创造象山教育新辉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着力于教育的优先发展、优先建设、优先投入,着力于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着力于从“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学校内涵发展的转变,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象山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着眼于解决我县教育进入“读好书”新阶段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协调、增强活力、强化服务”的基本要求。

----促进公平。

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首要任务是保证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

工作重点是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提高质量。

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健全质量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全方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在提高质量中的突出作用,不断提高师德和执教能力。

----实现协调。

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

完善教育布局,加强农村教育,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继续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发展。

----增强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于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加强教育交流和合作,实现区域教育内外开放,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

----强化服务。

全面提高育人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

密切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形式联系,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继续教育中,提高教育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

(二)主要目标

我县“十二五”时期各类教育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5%,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5%,主要劳动人口(16——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

——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95%以上,全县义务段现代化达纲学校比例达到95%以上,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100%,全县形成3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2所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省重点普通高中的招生覆盖面达到100%。

组建2个职业教育集团,国家级重点职(技)校招生覆盖面达到100%。

教师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幼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全县义务段学校专任教师高一级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县级骨干教师比例达到10%。

——形成更广泛的公平教育。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率达到100%;乡镇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站)建成率达到100%。

城乡小学、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均衡度大于等于1.1,城乡小学、初中生均图书资料均衡度大于等于1.1,城乡小学、初中生均事业投入均衡度大于等于1.1。

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和辍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全面保障。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和全社会得到广泛确立,形成县、乡镇(街道)、居委会(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基本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教育需求。

全县农村劳动力年培训达到总量的50%以上,各行业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年参加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劳动力总数的60%,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90%以上。

——健全更有保障的教育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依法保障县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完善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

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教育事业费财政预算,到2015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达到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的1/2以上。

建立教育公平监管制度,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报告制度,形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

象山县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

单位

2009年

2015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

20779

21800

学前三年入园率

%

99

99.5

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

%

75

95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49332

47500

巩固率

%

99.95

100

普通高中教育

 

 

 

在校生

7190

7300

主入学率

%

49.74

49.9

职业教育

 

 

 

在校生

 

6130

6854

主入学率

%

50.25

50.1

人力资源开发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2

11.3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2

13.8

三、“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决定教育能否实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是人们享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表现,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

未来几年,象山教育新发展要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力争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各类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稳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1、统一城乡教育标准,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

根据省统一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班额规模、经费拨付等均达到省规定的标准化学校。

定期对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校舍及时进行维修改造,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让家长和群众放心的地方。

统一城乡教师管理。

义务教育教师实行统一编制,统一待遇,有序流动。

在此基础上,给予在农村海岛偏僻山区任教的教师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收入补贴。

统一城乡学校经费投入标准。

统筹城乡教育经费,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切实保障农村教育基本经费需求。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规划。

继续实施“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和建制镇集中,小学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计划,完成新一轮义务段学校布局调整。

顺应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整合小学和初中教育资源,在扩大规模效益的同时,兼顾方便学生上学,合理布点建设中心城区的义务段学校。

2、以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高标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强化政府保障责任。

加强学前教育布局规划,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适应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区域幼儿园布局体系。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教育事业费财政预算,使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增长,2015年达到10%以上。

以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达到等级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设立弱势群体儿童专项补贴项目,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资助制度。

提高学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切实落实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

学前教育保教人员统一纳入教师资质管理系统,保障其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的权利。

切实提高学前教师的待遇,保障其工资与义务教育教师相同。

提高学前师资的学历起点,从2012年起将招聘学前师资的起点学历达到大专及以上。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支持与监管。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统一管理,改变民办幼儿园管理混乱的状况。

支持集体与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性幼儿园,改变个人办园比例过高的状况。

加强监督,保证民办幼儿园的设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建园标准。

根据民办幼儿园的质量与规模,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支持。

3、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

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畅通公立学校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主渠道,使他们在入学就读、学习设施、师资条件、表彰奖励、考试评价、收费管理、毕业升学等方面都享受本县籍学生的同等待遇。

扶持依法设立的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并将其纳入公办学校管理系统,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质量。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资助体系全面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资助对象全面覆盖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

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义务段教育以政府助学为主,非义务段教育以政府助学为主体,引导多种形式混合资助,积极鼓励捐赠助学。

在校学生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民居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发展特殊教育。

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补充发展特殊教育。

盲童教育依托省盲校,聋哑儿童教育依托市聋哑学校,县集中力量办好弱智儿童教育学校。

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指导和帮助,配套建设资源教室,完善保障条件,切实保证和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二)提高教育质量层次,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质量是教育水平的核心,质量高低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根本。

在教育发展由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中,要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1、育人为本,将德育渗透于学校一切工作。

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切实改进德育的课堂教学,相关学科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内容。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专职从事德育工作。

强化全体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规范。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多部门联合的德育工作领导组织建设,形成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骨干,各学科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的专兼职德育工作队伍。

以提高德育队伍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为重点,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热爱德育工作的德育人才队伍。

科学评估德育工作。

学校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估标准,把中小学德育评估指标纳入教育教学评估标准之中,并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2、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文化素质。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按照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初中阶段的综合课程,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建设,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细化课程目标,规范学习内容,明确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的学业标准和考查评价标准,摸索制定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使考试过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成长服务。

积极推行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

切实改变“填鸭式”、“保姆式”、“强迫式”教学方式和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和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着眼点,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快乐学习,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发展。

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定位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把更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创新精神投入到转变学生学习上,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强化实践环节。

配足配齐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课教师,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重视学校体艺卫工作,提高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素质。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的运动量不足的问题。

中小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定的课时规定,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巩固并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认真组织广播体操,坚持开展集体体育活动。

组织开展适应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

健全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体育规范建设,到2015年,所有学校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

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配备艺术教师,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规范艺术教学。

因地制宜开展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和课外艺术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工程,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加强艺术教育科研、教研工作,健全艺术教育科研、教研机构,提高艺术课程教学实效,制定艺术课程质量评价标,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探索学生艺术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将学生艺术学习成绩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