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2258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docx

临床检验基础脱落细胞检查

第二十章 脱落细胞检查

本章考点

  1.概述

  2.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3.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

  4.肿瘤脱落细胞形态

  5.标本采集与涂片制作

  6.显微镜检查

  7.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8.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

  9.泌尿系统脱落细胞检查

  10.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一、概述

  

(一)脱落细胞学概念

  脱落细胞学和细针吸取细胞学属于细胞病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采集人体各部位的上皮细胞,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协助临床诊断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脱落细胞学检查的优缺点

  1.优点:

脱落细胞学检查的优点有:

简单易行、对设备要求不高、安全性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少,可反复取材检查;诊断迅速,癌细胞检出率较高,特别适用于大规模防癌普查和高危人群的随访观察。

  2.不足:

有一定的误诊率,这是由于细胞病理学检查的局限性,只能看到少数细胞,不能全面观察病变组织结构;具体部位难确定;不易对癌细胞作出明确的分型。

  二、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一)正常脱落上皮细胞

  正常脱落的上皮细胞主要来源于复层鳞状上皮(扁平上皮)和柱状上皮。

  1.鳞状上皮细胞:

复层鳞状上皮,一般有10多层细胞。

被覆于全身皮肤、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道、阴道的全部以及子宫颈。

鳞状上皮细胞分为基底层细胞、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

  

(1)基底层细胞

  1)内底层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2~15μm;胞质巴氏染色呈深蓝、暗绿和灰蓝色,HE染色呈暗红色;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与胞质比(即核的直径与细胞质幅缘之比,简称核胞质比)约1:

(0.5~1)。

  2)外底层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30μm;胞质较丰富,巴氏染色呈染浅蓝色,HE染暗红色;核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疏松细颗粒状;核与胞质比1:

(1~2)。

  

(2)中层细胞:

位于鳞状上皮中部。

细胞呈圆形、梭形或多角形,直径30~40μm;胞质巴氏染色呈浅蓝色或淡绿色,HE染色呈淡红色;胞核较小居中,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核与胞质比1:

(2~3)。

  (3)表层细胞:

位于阴道黏膜最表面,细胞扁平,呈不规则多边形,细胞体积增大,直径40~60μm。

根据细胞成熟程度,又分为角化前、不完全角化和完全角化细胞。

  1)角化前细胞:

细胞核圆而小,直径6~8μm,染色较深,但染色质仍均匀细致呈颗粒状;胞质巴氏染色呈浅蓝色或淡绿色,HE染色呈淡红色;核胞质比为1:

(3~5)。

  2)不完全角化细胞:

细胞核明显缩小,固缩、深染,直径为4μm;胞质透明,巴氏染色呈粉红色,HE染色呈淡红色,边缘可卷褶;核胞质比为1:

5。

  3)完全角化细胞:

细胞核消失;胞质极薄,有皱褶,巴氏染色呈杏黄或橘黄色,HE染色呈淡红色,胞质内可见细菌,此种细胞为衰老死亡的细胞。

  (4)复层鳞状上皮从底层到表层细胞形态的变化规律为:

  1)细胞体积由小到大。

  2)胞核由大到小,最后消失。

  3)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均匀到粗糙、紧密、固缩。

  4)核胞质比由大到小。

  5)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染色由暗红色到浅红色。

  2.柱状上皮细胞:

柱状上皮主要被覆于鼻腔、鼻咽、支气管树、胃肠、子宫颈管、子宫内膜及输卵管等部位。

柱状上皮脱落细胞主要包括涂片纤毛柱状细胞、粘液柱状细胞和储备细胞。

  

(1)纤毛柱状细胞:

细胞呈锥形,顶端宽平,其表面有密集的纤毛,纤毛巴氏染色呈亮红色;胞质泡沫状,巴氏染色染蓝色,HE染淡红色;核圆形位于细胞中部,染色质细颗粒状。

在涂片中的常见排列形式:

  1)蜂房状排列:

细胞成群或呈片,排列紧密,不重叠。

  2)栅栏状:

细胞紧密排列,可有重叠。

  

(2)粘液柱状细胞:

细胞呈圆柱形或卵圆形,有时呈锥形;胞质丰富,含大量粘液呈空泡状,故着色淡而透明,有时含巨大空泡,将核挤到一侧,呈月牙形或戒指形,染色与纤毛柱状细胞相同;核呈卵圆形,核圆形位于细胞的底部,染色质细致呈网状,可见小核仁。

  (3)储备细胞:

是有增生能力的幼稚细胞(未分化)。

居假复层柱状上皮的基底部,体积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质呈均匀细颗粒状,核边清楚。

常见核仁。

胞质量少,略嗜碱性。

  表1 不同鳞状上皮细胞形态比较

不同细胞

胞体

直径

胞质巴氏染色

胞核形态

染色质

核胞比

基底层

   

内基底

圆形或卵圆

12~15

深蓝、暗蓝和灰蓝

圆或卵圆

细颗粒

1:

0.5~1

外基底

圆形或椭圆

15~30

浅蓝色

细颗粒

1:

1~2

中层

圆形、梭形、多角形

30~40

浅蓝或淡绿

核小

疏松,呈网状

1:

2~3

表层

扁平、多边形

40~60

 

 

 

 

角化前

 

6~8

浅蓝或淡绿

核小

颗粒状

1:

3~5

不完全角化

 

4

透明,粉红

核更小

 

1:

5

完全角化

 

 

杏黄或橘黄

核消失

 

 

  3.上皮细胞成团脱落时的形态特点

  

(1)成团脱落的鳞状上皮:

基底层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大小一致,核一致,距离相等,呈嵌铺砖状。

  

(2)成团脱落的纤毛柱状上皮:

细胞常紧密聚合成堆,细胞间界限不清楚,呈融合体样,可见细胞核互相重叠,形成核团。

在核团的周围是胞质融合形成的“胞浆质带”。

整个细胞团的边缘有时可见纤毛。

  (3)成团脱落的粘液柱状上皮:

细胞呈蜂窝状,胞质内含大量粘液,细胞体积较大。

  

(二)脱落上皮细胞的退化变性

  细胞脱落后,因营养不良就会发生变性直至坏死称退化变性,简称退变。

脱落细胞退变可分为肿胀性退变和固缩性退变两类:

  1.肿胀性退变:

肿胀性退变表现为胞体肿胀,约增大2~3倍,细胞边界不清楚;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有时可将细胞核挤压至一边;细胞核表现为肿胀变大,染色质颗粒模糊不清。

最后胞膜破裂,胞质完全溶解消失,剩下肿胀的淡蓝色裸核,直至逐渐核溶解消失。

  2.固缩性退变:

固缩性退变表现整个细胞变小而皱缩变形;胞质染成深红色;细胞核染色质致密着深蓝色,最后细胞核破裂为碎片或溶解成淡染的核阴影,称影细胞。

  表层鳞状上皮常表现为固缩性退变;中、底层细胞常表现为肿胀性退变。

柱状上皮细胞较鳞状上皮细胞更易发生退变,多见于肿胀性退变。

  三、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

  

(一)上皮细胞的增生、再生和化生

  1.增生:

指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加强,数目增多,常伴有细胞体积增大。

多由慢性炎症或其他理化因素刺激所致。

增生的细胞形态特点是:

  

(1)胞核增大,可见核仁。

  

(2)胞质量相对较少,嗜碱性,核胞质比略大。

  (3)少数染色质形成小结,但仍呈细颗粒状。

  (4)核分裂活跃,可出现双核或多核。

  2.再生:

当组织损伤后,由邻近组织的同类细胞增殖补充的过程叫再生。

细胞形态与增生的细胞相似,常伴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

  3.化生:

一种成熟的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被另一类型的成熟组织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如子宫颈柱状上皮细胞在慢性炎症时转变为鳞状上皮细胞,这种过程叫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

若鳞化的细胞核增大,形态、大小异常,染色质增粗、深染,表明在化生的同时发生了核异质,称为异型化生或不典型化生。

  

(二)上皮细胞的炎症变性

  按病程可将炎症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其细胞学特征分述如下:

  1.急性炎症:

以变性(肿胀性退变)、坏死为主。

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2.亚急性炎症:

除有变性、坏死外,还有增生的上皮细胞和各种白细胞。

  3.慢性炎症:

以增生、再生和化生病理性改变为主,可见较多成团的增生上皮细胞,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4.炎症时上皮细胞的改变:

主要是核的改变:

  

(1)核增大较明显,核胞质比稍增大。

  

(2)核固缩、深染,核胞质比不大。

  (3)核形轻度畸形。

  5.炎症时背景:

较脏,即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有时可见小组织细胞或多核巨细胞,也可见到粘液及退化坏死的细胞碎屑。

  (三)核异质

  核异质是指上皮细胞的核异常。

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胞质尚正常。

核异质细胞是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过渡型细胞,根据核异质细胞形态改变程度,可分为轻度核异质和重度核异质。

  1.轻度核异质:

多由慢性炎症细胞刺激而引起,又称炎症核异质。

细胞核轻度增大,较正常细胞大0.5倍左右,并有轻度至中度畸形,染色质轻度增多,染色稍加深,核胞质比尚在正常范围内。

多见于鳞状上皮中、表层细胞。

  2.重度核异质:

因部分可发展为癌,故又称癌前核异质。

细胞核体积比正常大1~2倍,染色质增多,呈粗网状,分布不均,偶见染色质结节,核边增厚,核有中度以上畸形,核胞质比轻度增大。

应结合临床进行动态观察。

  (四)异常角化

  异常角化是指鳞状上皮细胞胞质的成熟程度超过胞核的成熟程度,又称不成熟角化或角化不良。

巴氏染色表现为上皮细胞核尚幼稚,而胞质已出现角蛋白,并染成红色或橘黄色。

若出现在中、底层细胞称为早熟角化;若出现在表层角化前细胞,则称为假角化。

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癌前表现,应给予重视,定期复查。

  四、肿瘤脱落细胞形态

  恶性肿瘤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超正常的增生能力并具有侵润性和转移性。

一般来说,确定癌细胞主要是根据细胞核的改变。

根据癌的细胞学类型可将癌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未分化癌。

  

(一)恶性肿瘤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

  1.细胞核的改变

  

(1)核增大:

胞核显著增大,为同类正常细胞1~4倍,有时可达10倍以上。

  

(2)核畸形:

各种畸形,如结节状、分叶状、长形、三角形、不规则形,可有凹陷、折叠。

某些腺癌细胞畸形不明显。

  (3)核深染:

由于癌细胞DNA大量增加,染色质明显增多、增粗,染色加深,呈蓝紫色似墨滴状。

腺癌深染程度不及鳞癌明显。

  (4)核胞质比失调:

由于胞核显著增大,引起核胞质比增大。

癌细胞分化越差,核胞质比失调越明显。

  2.细胞质的改变

  

(1)胞质量异常:

胞质相对减少,分化程度越低,胞质量越少。

  

(2)染色加深:

由于胞质内含蛋白质较多,HE染色呈红色,且着色不均。

  (3)细胞形态畸形:

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畸形变化,如纤维形、蝌蚪形、蜘蛛形及其他异型。

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畸形越明显。

  (4)空泡变异:

腺癌细胞较为突出,常可融为一个大空泡,将核挤向一侧,形成戒指样细胞。

  (5)吞噬异物:

癌细胞胞质内常见吞噬的异物。

如血细胞、细胞碎片等。

偶见胞质内封入另一个癌细胞,称为封入细胞或鸟眼细胞。

  3.癌细胞团:

涂片中除可见单个散在癌细胞,还可见成团脱落的癌细胞。

癌细胞团中,细胞大小、形态不等,失去极性,排列紊乱,癌细胞繁殖快,互相挤压,呈堆叠状或镶嵌状。

  

(二)恶性肿瘤细胞涂片中背景成分

  涂片中常见较多红细胞和坏死组织,如有继发感染,还可见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

  (三)癌细胞与核异质细胞的鉴别见表1-20-1。

  表1-20-1 癌细胞与核异质细胞的鉴别

 

癌细胞

核异质细胞

核增大

显著增大(1~5倍)

轻度增大(1倍左右)

核畸形

显著

轻度至中度

染色质结构

明显增多、增粗,深染

轻度增多,轻度加深

核胞质比

显著增大

无明显变化

  (四)常见癌细胞类型形态特征

  1.鳞癌:

由鳞状上皮细胞癌变称为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

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

  

(1)高分化鳞癌:

癌细胞分化程度较高,以表层细胞为主。

癌细胞的多形性和癌珠是高分化鳞癌的标志。

  

(2)低分化鳞癌:

癌细胞分化程度较低,以中、底层细胞为主。

  2.腺癌:

由柱状上皮细胞恶变而来的癌称为腺癌,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

  

(1)高分化腺癌:

胞体较大,可单个脱落也可成排成团脱落,胞质丰富,含有空泡,有时大空泡将核挤于一侧,形成印戒样癌细胞。

  

(2)低分化腺癌:

胞体较小,多成团互相重叠,极性紊乱,易融合成团呈花边样或桑葚样。

  3.未分化癌:

从形态上难以确定其组织来源,分化程度最低,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称未分化癌。

细胞较小,胞浆量很少。

根据癌细胞形态分为大细胞未分化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

  脱落细胞学主要是研究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为此作出正确诊断。

但任何一种异型性表现都不能作为绝对指征,须综合判断,并以涂片中背景细胞作对照,慎重得出结果。

  五、标本采集与涂片制作

  

(一)标本采集主要方法

  1.直视采集法:

在肉眼观察下直接采集,如阴道、宫颈、口腔、鼻咽部等部位,采用刮取、吸取或刷取等方式采集标本,对食管、胃、肠道、气管、支气管可借助于内镜在病灶处直接刷取标本。

  2.直接留取:

液体标本的采集如尿液、痰液、乳头溢液等。

  3.针穿抽吸法:

浆膜腔积液可用穿刺吸取标本;浅表及深部组织器官,如淋巴结、乳腺、甲状腺、肝等则用细针穿刺吸取。

  4.灌洗法:

向空腔器官或腹腔、盆腔(剖腹探查时)灌注一定量生理盐水冲洗,使其细胞成分脱落于液体中,收集灌洗液离心制片,作细胞学检查。

  5.摩擦法:

用摩擦工具在病变处摩擦,取擦取物直接涂片。

常用的摩擦工具有线网套、气囊、海绵球摩擦器等。

可对鼻咽部、食管和胃等处病灶取材涂片。

  

(二)常用的涂片制作方法

  1.推片法:

适用于较稀薄的液体标本,如尿液、浆膜腔积液。

通常将标本低速离心或自然沉淀后,取沉淀物推片。

方法同血液制片。

  2.涂抹法:

适用于较粘稠的标本,如食管和宫颈粘液及痰液。

用竹签将标本顺向涂抹,不宜重复。

  3.薄层细胞检测法(TCT)或液基细胞学检查(LCT):

是用特制的刷子将所取到的脱落细胞样本收集到细胞保存液中,通过ThinPrep2000系统程序化处理制成薄层涂片。

优点是:

①几乎保留了取材器上所得到的全部标本。

②避免了细胞过度干燥造成的假象。

③薄片中的不正常细胞容易被观察,易于鉴别。

  (三)固定

  1.目的:

主要是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防止细胞自溶和细菌所致的腐败;固定能沉淀和凝固细胞内的蛋白质,并能破坏细胞内的溶酶体,从而细胞结构清晰并易于着色,所以固定愈快,细胞愈新鲜,染色效果愈好。

  2.常用固定液

  

(1)乙醚乙醇固定液:

此液渗透性强,固定效果好。

适用HE染色和巴氏染色。

  

(2)95%乙醇固定液:

适用于大规模防癌普查。

制备简单,但渗透能力较差。

  3.固定方法

  

(1)带湿固定:

即涂片尚未干燥即行固定。

适用于痰液、宫颈刮片及食管刷片等较粘稠的标本。

  

(2)干燥固定:

即涂片自然干燥后,再行固定。

适用于较稀薄的标本,如尿液、浆膜腔积液等。

  4.固定时间:

一般为l5~30min。

含粘液较多的标本如痰液、宫颈刷片等,固定的时间要适当延长;不含粘液的标本,如尿液、胸腹水等,固定时间可酌情缩短。

  (四)常用染色方法

  染色是利用细胞中各种结构的生化组成不同,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而显示不同的颜色,使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易于辨认。

常用的染色有HE、巴氏及瑞-姬氏染色,其特点如下。

  1.HE染色:

此法染色效果也好,只是胞质色彩不丰富,不能用于观察阴道涂片对雌激素水平测定。

优点是操作简易,试剂易配制。

  2.巴氏染色:

此法染色特点是细胞具有多色性,色彩丰富鲜艳,胞内结构清晰,染色效果好,是细胞病理学检查常用的方法,尤其是观察女性雌激素水平对阴道上皮细胞的影响。

此法的缺点是操作程序复杂。

  3.瑞-吉氏染色:

此法适用于血片、淋巴穿刺液和胸腹水涂片。

  六、显微镜检查

  

(一)涂片观察方法

  主要在低倍镜下观察,当发现有异常细胞时,再换用高倍镜辨认,必要时用油镜观察。

  

(二)报告方式

  1.直接法:

根据细胞形态,对有特异性细胞学特征的、较容易确诊的疾病可直接作出诊断,如脂肪瘤等。

  2.分级法:

是常用的报告方式,能客观地反映细胞学的变化。

目前有三级、四级和五级三种分类方法。

  

(1)三级分类法

  Ⅰ级:

阴性。

涂片中均为正常细胞或一般炎症变性细胞。

  Ⅱ级:

可疑。

涂片发现核异质细胞。

  Ⅲ级:

阳性。

涂片中找到典型的癌细胞。

可根据癌细胞形态,进一步分类。

  

(2)四级分类法

  Ⅰ级:

阴性。

  Ⅱ级:

核异质。

涂片中发现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多由炎症变性所致。

  Ⅲ级:

可疑。

涂片中有重度核异质细胞,其形态基本符合癌细胞标准。

但由于数量过少,或形态不典型,不能排除癌前病变的可能性。

  Ⅳ级:

阳性。

涂片中可见典型的癌细胞。

  (3)五级分类法(Papanicolaou分级):

  Ⅰ级:

涂片中均为正常细胞和一般炎症变性细胞。

  Ⅱ级:

有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但无恶性迹象。

  Ⅲ级:

有较多重度核异质细胞,但不能肯定为恶性。

  Ⅳ级:

有大量重度核异质细胞,强烈提示为恶性肿瘤,但仍缺乏特异性癌细胞。

  Ⅴ级:

可见典型癌细胞,并能根据细胞学特点,作出初步分类。

  (三)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

只有合格的涂片,诊断才是可靠的。

各类标本中应出现有效细胞成分才能称为满意的标本。

  2.制片:

取材满意,好的涂片应厚薄适当、分布均匀、细胞结构须清晰。

标本制好后应立即固定,苏木素染液每天须进行过滤。

  3.阅片复查:

仔细认真阅片,疑难片子要请示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对涂片进行复查或会诊是细胞诊断质量管理体系一个重要措施。

  4.定期随访: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对细胞学诊断阳性或出现异常细胞病例,要进行定期随访,以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

  七、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阴道脱落细胞多数为宫颈及阴道上皮,较少见子宫内膜细胞。

阴道细胞学检查在脱落细胞中应用最为广泛。

  

(一)正常脱落上皮细胞

  1.鳞状上皮细胞:

从外阴向内直至子宫颈外口的黏膜均被覆鳞状上皮。

在其脱落细胞中可见底层、中层、表层3层细胞,细胞形态与正常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基本相同。

阴道上皮细胞形态变化与卵巢激素关系密切相关。

  

(1)底层细胞:

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细胞。

阴道涂片一般不见内底层细胞,仅在哺乳期、闭经后,阴道高度萎缩或糜烂、创伤时才见。

  外底层细胞根据来源不同,分为3型:

①宫颈型外底层细胞;②产后型外底层细胞;③萎缩型外底层细胞。

  

(2)中层细胞:

分为非孕期中层细胞和妊娠期中层细胞。

  (3)表层细胞:

月经周期中阴道上皮变化,主要表现在表层角化前和角化细胞所占比率上的变化。

此层最能反映雌激素水平。

  2.柱状上皮细胞来自子宫颈内膜和子宫内膜。

  

(1)子宫颈内膜细胞:

根据其形态,分为:

  1)分泌型柱状细胞:

又称粘液细胞。

常见于排卵期分泌旺盛时的涂片。

  2)纤毛柱状细胞:

较少见,在绝经后较多见。

  

(2)子宫内膜细胞:

可出现于月经周期的开始直到周期的第l0~12天。

一般而言,除使用子宫内避孕器具外,如在月经周期第12天后出现,应认为宫内膜有病变。

根据其雌激素水平可分为周期型和萎缩型。

  输卵管上皮细胞一般不易脱落,即使脱落也与子宫内膜细胞相混而不易辨认。

  

(二)正常脱落非上皮细胞

  可见少许中性粒细胞、红细胞、阴道杆菌、粘液(呈蓝染丝状)、纤维素(呈红染网状)、精子(有精子的涂片不宜作阴道细胞学检查)。

  (三)阴道上皮与卵巢功能关系

  阴道上皮受卵巢内分泌直接影响,其成熟程度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雌激素水平高时,涂片内有大量角化细胞,核深染致密;雌激素水平低时,涂片内出现底层细胞,故根据涂片内上皮细胞的变化可以评价卵巢功能。

利用阴道细胞学检查来反应体内雌激素水平。

分为雌激素水平低落和雌激素水平影响两大类。

  1.雌激素低落:

分为极度、高度、中度及轻度低落4级,涂片主要是底部及中层细胞多,多见于老年妇女和卵巢切除者。

  2.雌激素影响:

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极度影响4级,以角化细胞为主,随着角化程度的增加,角化细胞从20%可增加到90%以上。

见于行经后至排卵前、接受雌激素治疗及卵巢颗粒细胞癌,子宫内膜囊状增生,子宫肌瘤,卵泡膜细胞瘤等。

  (四)女性一生中各阶段阴道脱落细胞表现

  1.青春期:

女性在13~17岁,卵泡的发育逐渐趋于成熟而致正常生理变化。

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尚未稳定,故阴道涂片上皮细胞无明显周期性改变。

  2.性成熟期:

青春期后,卵巢发育成熟,阴道上皮随卵巢激素水平改变发生周期性变化。

  

(1)行经期:

一般3~5天,雌激素轻度影响,角化前细胞增多。

  

(2)行经后期:

周期第5~11天。

雌激素水平轻度到中度影响,以角化前细胞为主,角化细胞逐渐增多。

  (3)排卵前期:

周期第ll~13天角化细胞占30%~50%。

背景较清晰。

  (4)排卵期:

周期第14~16天,雌激素高度影响,角化细胞占50%~70%,胞质鲜艳多彩,涂片背景清晰。

  (5)排卵后期:

周期第l6~24天,受黄体影响,孕激素增多,角化细胞减少,主要以中层细胞为主。

细胞聚集成堆,边缘卷折。

  (6)月经前期:

周期第25~28天,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都陡然下降,角化细胞难见,涂片中上皮细胞破碎,聚集成堆,边缘不清,易见裸核和碎屑。

白细胞和杂菌大量出现,阴道杆菌裂解、粘液粘稠。

  (五)阴道炎症细胞学改变

  1.炎症时阴道涂片一般改变

  

(1)背景:

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有时可见小组织细胞或多核巨细胞,也可见到粘液及退化坏死的细胞碎屑。

巴氏染色:

  1)小组织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常常成群散在排列,少数单个出现;胞质蓝灰色呈泡沫状;核常偏位,典型的核呈肾形,也可呈圆形或卵圆形。

  2)多核巨噬细胞:

胞体巨大,呈不规则圆形;胞质丰富,染淡蓝色,含空泡;核常达数个至几十个,大小形态基本一致。

  

(2)上皮细胞

  1)上皮细胞变性:

涂片见核淡染或呈云雾状或出现核固缩或碎裂。

  2)上皮细胞增生、化生:

上皮细胞增大,形态轻度不规则;胞质致密,可有空泡、核周晕、异染或多彩性,甚至胞质可消失出现裸核;胞核轻度增大,双核、多核;涂片中外底层细胞增多,也可出现内底层细胞、修复、储备细胞。

  2.特殊病原体感染阴道涂片改变:

除有炎症时阴道涂片一般改变外,常见的滴虫、霉菌及嗜血杆菌感染。

巴氏染色特征:

  

(1)滴虫:

形态多样,常为梨形,也可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胞质染蓝灰色,核模糊常偏位。

  

(2)霉菌:

常见的类型是白色念珠菌。

以菌丝及孢子形式存在。

菌丝呈长线状分节。

  (3)嗜血杆菌:

是一种染淡蓝色或紫红色球杆菌。

此菌常均匀地粘附在表层上皮细胞,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模糊不清,称为线索细胞。

  线索细胞(cluecell):

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表面粘附大量加德纳菌、嗜血杆菌或其他细菌后形成边缘呈锯齿状,模糊不清的细胞。

  3.萎缩性炎症改变:

以嗜碱性外底层细胞多见;核可出现增大、固缩、碎裂及溶解;合并炎症时,背景中伴有大量白细胞、组织细胞及粘液和杂菌。

  (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自WHO分类法应用后,核异质被不典型增生取代,近年来又逐渐被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取代。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主要出现在癌前病变,还可出现在一些良性病变,如慢性宫颈炎等。

  1.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1)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涂片有下列表现:

①细胞单个散在或片状排列,细胞边界清楚可见;②以中表层细胞为主,胞质嗜酸性;③核增大;④核中度畸形,双核或多核常见;⑤核深染,染色质均匀;⑥核膜清晰可见或模糊不清;⑦核仁少见或不明显。

  

(2)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涂片有下列表现:

①细胞常单个散在或成片排列;②以底层细胞为主,大多胞质嗜碱性,偶见嗜酸性;③核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