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90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docx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

“十一五”泰州市教研立项课题

“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的研究

结题报告

兴化市林湖中心校小学部课题组

执笔人:

王芸(负责人)

二0一0年九月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长期以来,学生不敢、不善提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的确,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也是一种水平。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强调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构建。

所谓“发现”,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所遇到的迷惑而产生的新的问题”,发现重在情感的激发、心灵的感悟,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想主动学习转变,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发现”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发现”的要求。

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

随着我校在新课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以及对近年来对学科教育的反思,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中问题的发现,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正是基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小学各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感受课堂学习的独特魅力,欣赏作品,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一)“发现”,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所遇到的迷惑而产生的新的问题,发现重在情感的激发、心灵的感悟,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二)“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情感”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索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三、研究的意义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求过程、答案一致的多,鼓励个性、创新发展的少;死记硬背、抄写的多,灵活多样、学以致用的少;照课本刻板教学的多,个人创新重组教材教学的少……老师的教法大多还是老套套,学生也就只能继续默默地、被动的学,一切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使教师的教学法动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统一,确保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使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在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落实。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必然会体验到一个一个的成功的乐趣。

(三)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

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

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

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五、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根据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各个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逐步提高要求。

我们初步设想,通过两年的研究,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发现一些问题,爱思考的同学发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深有体会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其实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学生上课不会思考问题,不会发现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的难题;解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思维狭窄,无话可说的难题。

本课题的实施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学1―6年级

(一)班学生和实验组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六个班为实验班。

本校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

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

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主要过程

该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   

在课题申报先期,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共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案和计划,并通过问卷、谈话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当前应用语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状,然后结合现状对课题参研人员进行了周密而细致的分工:

主持人由汤晓峰校长担任,负责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教科室王芸主任担任课题实施负责人,指导整个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撰写中期评估报告、结题报告等;瞿冬晴、徐信根两位教导主任分别担任课题组副组长,指导其他课题组成员研究、收集资料;教导处李金春主任负责定期检查评估、撰写经验文章、典型教学案例。

大家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及研究方向后,课题组的成员再次坐在一起,对原先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生源情况、新课改的现状及我校新课改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主持人根据立项申报表中的整体思路,具体详实的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   

四个学期时间内,我们课题组认真按照“研究方案”的时序和内容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课题研究。

1.立项工作的扎实展开

课题组对全体参研人员首先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有关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先进经验,接着让大家了解农村小学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最后结合我校实际,课题组成员展开讨论: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实验方法、实施过程、研究计划等。

认真搞好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各自任务,制定好课题实施计划。

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2.课题实施的稳步推进

两年中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每学期重点推出一至两节研究课供实验教师观摩和研讨,同时深入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

以校本科研培训为交流平台,每学期开展一次校本科研培训,培训主题紧密围绕课题目标,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分享理论思想、或交流宝贵的教学经验、或交流困惑与问题。

内容紧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A将备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本学情,深刻领悟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结构,深入学习和理解科研目标和措施,将备课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教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等环节要有对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的语言描述和基本教学措施。

B将上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备课是准备,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关键看上课40分钟的效果。

科研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果。

凡涉及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措施,课题组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行为效果,为课后反思打下基础。

C将课后反思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为什么要反思?

反思什么?

怎样反思?

课后反思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成长“质”的飞跃的重要环节。

反思什么?

反思师生行为变化,及导致变化的行为措施的落实情况。

怎样反思?

将学生某个令人惊喜的变化、将课堂某个令人兴奋的教学方法、将某个令人难忘的教学行为(或成功或失败)等及时用笔记录下来,然后再去寻找其行为的理论依据,最后将实践与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自己的教育故事。

D将听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听课笔记要求用表格式记录。

关注师生行为变化及教学措施、关注课题研究目标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效果,并用笔及时记录下来,同时及时写下个人的意见或建议。

每学期,课题组的教师听课不少于30节。

要求听课老师将发生在课堂上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提问能力的教学措施、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记录。

两年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课题组活动为载体,传播思想,交流心得。

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组例会,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学故事,交流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点研究它与教学的相关性,具体措施是教师在每次的课题组例会时递交“问题卡”,例会上专门开辟“问题沙龙”组织相关讨论。

要求参研教师撰写出高质量的案例,每学期不少于2篇,课题主持人负责选编成册

3.规范过程性研究资料。

为了加强研究过程管理,规范课题研究资料,主持人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供课题组使用的系列课题研究记载有:

《林湖中心校课题组集体备课记录》《林湖中心校课题组听课记录》《林湖中心校课题组研究课评议记录》《林湖中心校课题组问题提交卡》《林湖中心校课题组研讨会讨论记录》《林湖中心校课题组实验记录表》《林湖中心校学生问卷调查表》共7种。

(三)总结阶段:

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

本阶段工作主要是汇编资料,成果展示,总结课题,课题结题。

主持人汤晓峰校长收集课题组成员研究的相关资料。

瞿冬晴主任对各人研究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汇编了教学案例集;整理了学生实验记录表、教师问题提交卡、集体备课评课记录表、课题听课评课记录表等课题过程性资料;收集了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收集了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总结等管理性资料。

王芸主任根据研究的资料撰写了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等。

八、研究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实验中,课题组在“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会发现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建立,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学会发现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建立。

在研究中,我们按照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构建了“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教师提问能力显著提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

实验前,大多数教师都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的唯一任务,忽视学习能力培养。

实验伊始,不少教师,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课题研究持怀疑态度,在开始几次研讨活动时,教师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教师不讲,学生能明白吗?

”“学生动起来了,控制不住怎么办?

”“让学生探索太费时间了,课上不完怎么办?

”……但通过多次的研讨,老师们欣喜地看到,不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探索、掌握知识,而且,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不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实践已经使教师认识到,“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

现在,“问题探究”教学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大部分教师较好地掌握了课堂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

讲授、问答不再是教学唯一重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教学已经更多、更清晰地体现于教师的“家常课”中。

连那些一开始持怀疑态度的中老年教师也在逐步尝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教学,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几年的探索也加深了教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现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和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不断丰富。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学生从不敢提问、不会提问,逐渐养成了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

课前预习,准备几个问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提问,从发现问题无从着手到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经常令老师感到惊讶。

许多学生认为,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主动与同学讨论问题,慢慢地,自己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

心中有了成就感,学习情感自然就调动了起来,兴致自然就高了起来……。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并结合教学录像进行分析,把学生提问和探究能力发展状况记录如下:

课例一:

大江保卫战

执教者

提问方式

探究方式

教师提出

问题次数

学生提出

问题次数

即时指名回答

要求独立思考

组织合作探究

实验前

徐老师

57次

51次

1次

1次

实验后

徐老师

19次

10次

14次

4次

2次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提问的次数明显减少,提出问题的空间相对拓展。

实验前,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实验后,学生有10人次提出了问题。

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后,以即时指名回答为主,实验后,学生的探究方式得以丰富,教师经常采用引导独立思考、组织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例二:

圆锥的认识

执教者

提问方式

探究方式

教师提出

问题次数

学生提出

问题次数

即时指名回答

要求独立思考

组织合作探究

实验班

张老师

13次

5次

2次

7次

3次

非实验班

曹老师

29次

30次

2次

1次

我们再来看“认识圆锥特征”这一教学环节的提问对比分析。

案例[A]——曹老师执教

师:

请同学们摸一摸圆锥的底面,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

请大家看屏幕(动画演示:

一条红线从圆锥的顶点徐徐向下穿入,到达底面圆心)。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这条垂直的线段,是圆锥的什么?

师:

请大家摸一摸圆锥的侧面,它是平的还是弯曲的?

师:

请四人小组的组长把圆锥的侧面剪开,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案例[B]——张老师执教

师:

圆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圆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观察、操作,四人小组交流后反馈。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曹老师连续提出了四个问题,而且每个问题的空间都比较狭窄。

从表面上看,教学中学生举手积极,发言热烈。

但仔细分析,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经受挑战,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应答的状态。

而张老师在这一环节中仅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空间较大,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合作探究。

教学中,学生主动观察、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又对两位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非实验班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教师提问的形式通常是“是什么”、“怎么样”、“对不对”等。

而实验班教师较多采用的方式是“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他说的对吗”、“你发现了什么”等。

(三)学生的成绩进步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达成共识,均把实验班中优生、中等生、学困生选定若干学生建立跟踪考查档案,看其实验前后的纵向成绩变化来说明实验效果。

我们采用了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法。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施,学生的思考习惯明显好转,大多数同学不仅能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能发现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会了关心生活,注意生活,学会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根据平时观察、思考,多名同学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小论文、在各类活动中获奖(见附件一:

学生获奖一览表)。

(四)实验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2009年6月课题主持人汤晓峰校长参加泰州市党员示范课展示,获得一致好评。

李金春、张玉军、姚群、徐海芹等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见附件二:

课题组教师教学展示课一览表)。

二是论文水平的提高。

主持人汤晓峰校长撰写的3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在省级杂志发表,1篇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另外,王芸、瞿冬晴等老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纷纷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获奖(见附件三:

课题组教师获奖论文、公开发表论文一览表)。

九、问题与思考

两年一回首,“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的教学研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一路跋涉,共同成长。

我们流淌汗水,品尝过成功的喜悦;我们付出心血,探究问题的答案。

我们也曾犹豫过、困惑过,但我们从没有放弃,没有回头。

或许,相对于改革滚滚浪潮而言,我们的努力犹如沧海一粟。

但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发展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的研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如今,“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的探究已经成为林湖中心校小学部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两年的探索,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课堂,面对学生。

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深入其中,就发现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当面对同样的材料,不同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学生敏锐洞察力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

新课程强调生活化,重视活动化,但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上,在热闹的形式背后,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发展。

怎样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也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还有“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的教学急需改革现有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等等。

因此,“学会发现问题调动学习情感”的教学研究并没有因结题而束之高阁,我们还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不断提升新的教学理念。

注重平时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时常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并坚持写下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教学的基本功底,认真深入的研究教材,立足课堂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二)进一步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对初步形成的引导学生学会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作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并对它进行优化,形成常用的新知识教学模式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2、《人民教育》杂志(2007年-2010年)

3、《江苏教育》杂志(2007年-2010年)

4、郭思乐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5、张思明著作《让素质教育进入课堂》

6、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附件一学生获奖一览表

姓名

级别

名称

备注

瞿轩

金鱼缸的启示

省小数杯数学小论文一等奖

瞿凡

喜羊羊巧斗灰太狼--圆周的故事

省小数杯数学小论文二等奖

瞿凡

数学小灵通

数学擂台赛二等奖

尹瑶

数学小灵通

竞技场一等奖

陈丹

数学小灵通

数学擂台赛二等奖

沈火斤

这样汰洗干净又节水

数学小灵通发表

陈丹

甭让直觉给忽悠了

新课程发表

徐勇

泰州市

猪子不拱圈了

科学小论文一等奖

陈洁

营养机

奇思妙想征文优秀奖

朱露

兴中杯

三等奖

乔可等10人

国家

优秀作文

二三等奖

附件二林湖中心校小学部课题组教师教学展示课一览表

公开课名称

执教

学科

时间

级别

圆的认识

汤晓峰

数学

2010.5

兴化市二等奖

夹竹桃

姚群

语文

2009.5

兴化市三等奖

倒过来推想

张玉军

数学

2009.5

兴化市三等奖

九色鹿

徐海芹

语文

2008.4

兴化市二等奖

半截蜡烛

徐海芹

语文

2009.5

兴化市三等奖

分数的基本性质

瞿冬晴

数学

2008.4

兴化市三等奖

综合实践说课

李金春

语文

2010.5

兴化市二等奖

年月日

王芸

数学

2008.11

乡课题展示课

可能性

瞿冬晴

数学

2008.11

乡课题展示课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汤粉娣

数学

2009.3

校展示课

一棵紫丁香

刘丽华

语文

2009.3

校展示课

我不是最弱小的

姚群

语文

2009.3

校展示课

安塞腰鼓

徐海芹

语文

2009.11

乡展示课

分数的意义

胡青堂

数学

2009.11

乡展示课

百分数的应用

徐信根

数学

2009.11

乡展示课

可能性

杨华琴

数学

2010.4

课题汇报课

用字母表示数

史翠霞

数学

2010.4

课题汇报课

黄河的主人

徐海芹

语文

2010.4

课题汇报课

鸟岛

刘丽华

语文

2010.4

课题汇报课

附件三林湖中心校小学部课题组教师获奖、公开发表论文一览表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等级

杂志名称

1

捕捉课堂生成成就有效教学

汤晓峰

省级

学习方法报

2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汤晓峰

省级

学知报教研版

3

注重学校管理策略实施有效教学管理

汤晓峰

省级

三等奖

4

浅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汤晓峰

省级

学知报教研版

4

情境氛围实践讨论学会发现

瞿冬晴

省级

学习方法报

5

在冲突的话语中悟情明理

李金春

省级

语文报

6

感知·呵护·驾驭

李金春

省级

语文报

7

多变的“像”

李金春

省级

语文报

8

走向情智共生的语文教学

徐海芹

省级

蓝天杯

9

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思考

徐海芹

省级

教师报

10

随意的语文课堂

徐海芹

兴化市级

一等奖

11

舒展的课堂最美

徐海芹

兴化市级

一等奖

12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胡青堂

省级

学习方法报

13

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王芸

省级

学习方法报

14

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姚群

省级

学习方法报

15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顾建臻

省级

学习方法报

16

激趣质疑创新

刘丽华

省级

学习方法报

17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瞿冬晴

省级

《学知报》教研版

18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史翠霞

省级

《学知报》教研版

19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杨华琴

兴化市级

一等奖

20

主动学习

史翠霞

省级

学习方法报

2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

陈学群

省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