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187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docx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1

南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

(1)

一、选择题

1.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由此可知,刘邦取得“楚汉之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

A.深得民心B.善于用人C.严刑酷法D.军队强大

2.某同学在学习某单元的过程摘录了“南北朝”、“三国鼎立”、“汉人胡服”等关键词,由此推断该单元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梁朝时,建康有几十万人口,商业繁荣,有四个大市,还有上百个小市,四方商旅在这里会集,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江南经济开发B.自然条件优越C.大一统的推动D.南方政权稳定

4.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关键词:

司马炎、短暂统一、八王之乱。

根据这三个提示语可判断,这个政权是()

A.东汉B.西晋C.东晋D.前秦

5.2019年10月16日,连接郑州和新乡两个城市的第四座黄河大桥——官渡黄河大桥正式通车。

因该大桥位于官渡之战古战场附近,故被命名为官渡黄河大桥。

官渡之战中,曹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粮草充足B.占据了有利地势

C.投入兵力多于袁军D.战术得当

6.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7.下列选项中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项是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西域各国归附汉朝统治

8.纵观东汉一代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

这表明

A.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严峻

C.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D.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D.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0.《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记载: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面对材料中的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兴建水利工程

C.实行休养生息D.发动对外战争

11.某班学习了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后,准备开展一场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

其中可以选择的模拟场景是()

A.人们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B.妇女们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C.人们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D.人们在洞口生起一堆火来驱赶野兽

12.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三公,其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司隶校尉

13.历史学家钱穆说:

“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法家思想受到国君赏识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14.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

而至战国,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

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战争规模很大B.人口迅猛增长C.天子权威下降D.武器更加先进

15.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适者生存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最主要的依据是()

A.仓颉创造了文字

B.出土发掘了甲骨文

C.有精美的青铜器

D.出土发掘青铜铭文

17.甲、乙两段文字是关于“武王伐纣”的描述。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段文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B.乙段文字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C.甲段文字错误地呈现了历史信息D.两段文字均为作者胡编乱造

18.在“最强大脑”的角逐中,主持人请你根据如图的两个提示依次说出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传说人物

A.炎帝、盘古B.炎帝、黄帝C.黄帝、女娲D.盘古、女娲

19.如图是中国某地出土的古人类遗址复原图,它是哪一人类的遗址

A.元谋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20.“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才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始于

A.秦始皇B.汉高祖C.文景之治D.汉武帝

二、材料分析题

21.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2)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①能反映这次变法性质的是:

________

②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深远的是:

________

③旧贵族强烈反对的内容是:

________

(3)商鞅变法取得了什么作用?

2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名称

(2).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请列举三个著名的战役。

(3).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时,最后灭掉的是是哪个国家国家?

(4).秦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秦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3.历朝的封建统治者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一个朝代都花开花落,你唱罢我登场,但始终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材料:

有一次,孝文帝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

他说:

“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

“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

“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

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

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

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有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此次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

(3)阅读材料分析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什么?

24.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改革运动

材料二汉代王充说:

“商鞅相孝公,内秦升帝业。

材料三

请回答:

(1)将材料一中三个选项的正确排序来解释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4)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虽都受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都取得了成功。

请你谈谈对我们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分析可知,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刘邦善于收揽民心,因此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语句“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联系教材及相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准确做出判断。

2.C

解析:

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单元的过程中摘录了“南北朝”、“三国鼎立”、“汉人胡服”等关键词,由此推断该单元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起源应该涉及早期人类的遗址发掘或神话传说,故A不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应该涉及夏商周,而非三国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应该涉及唐宋时期,而非三国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

A

【详解】

依据题干“梁朝时,建康有几十万人口,商业繁荣,有四个大市,还有上百个小市,四方商旅在这里会集”,反映了梁朝时期,商业繁荣,经济发展。

结合课本所学,南朝时期,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得以发展起来,商业的繁荣。

A正确;“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B排除;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CD排除;故选A。

4.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材料“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可以判断出这个政权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故选B;东汉是刘秀建立,A错误;东晋是司马睿建立,C错误;前秦是苻坚建立,D错误。

5.D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所以官渡之战中,曹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战术得当,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曹军当时的情况,排除。

故选D。

6.B

解析:

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7.C

解析:

C

【详解】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与材料所述无关。

8.C

解析:

C

【详解】

根据题干“……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说明东汉中期,皇帝早死,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外戚专权动摇了东汉统治的根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内容,排除ABD。

故选C。

9.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而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说其先进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C,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0.C

解析:

C

【详解】

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而黄老之学则提倡“无为而无不为”,适应当时进行休养生息的需要,故C符合题意;汉武帝时,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要求,而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儒家学说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兴建水利工程属于具体的措施之一,说法片面,故B不符合题意;发动对外战争,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解析:

D

【详解】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因此有可能人们在洞口生起一堆火来驱赶野兽,D正确;北京人之后的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如妇女们使用骨针缝制衣服,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如人们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AB排除;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非磨制石器,C排除。

故选D。

12.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蠃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正确;丞相掌管行政,排除A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C项;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的监察官。

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排除D项。

故选B项。

13.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结合所学可知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故选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不是秦以前,A错误;C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道教在汉朝建立,佛教也是汉朝传入我国,所以出现儒、道、佛并立局面是在汉朝以后,排除D。

14.A

解析:

A

【详解】

对比题干的“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

”和“至战国,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

”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争规模,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天子权威下降,排除C;武器更加先进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A。

15.C

解析:

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以看出国家数量逐渐变少,表明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故C正确;ABD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概括和说明,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故错误。

综上故选C。

16.B

解析:

B

【详解】

依据题干“开始有文字”即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正确;仓颉创造了文字属于传说,不能作为可考依据,A排除;“精美的青铜器”与文字可考无关,C排除;出土发掘青铜铭文,是在甲骨文之后,不属于有文字可考的开始。

D排除;故选B。

17.A

解析:

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也是个暴君。

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大战中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

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图甲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关于当时历史事件的记载,是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A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不合题意;图乙文字选自历史小说《封神演义》,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有不切实性。

B项不合题意。

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8.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提示1结合所学可知,被人们尊称为神农氏的是炎帝。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据提示2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故称姬轩辕,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盘古,神话传说,把天和地分开,排除;C项女娲,神话传说,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排除;D项都是神话传说人物,排除。

故选B。

19.D

解析:

D

【详解】

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题中古人类遗址复原图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D项正确;题中古人类遗址复原图体现的是干栏式房屋,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生活在山洞里,而不是干栏式房屋,A项错误;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并不是干栏式房屋,B项错误;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居住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山顶洞人不会建造干栏式房屋,C项错误。

20.D

解析:

D

【详解】

根据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D项正确;秦朝用法家思想,排除A项;高祖与文景时期,主要是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排除BC项。

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

(1)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

解析:

(1)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2)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反映变法性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②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使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

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到了旧贵族的根本利益,导致秦孝公的去世后,商鞅失去了君王的支持,所以被处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2.

(1)秦国;燕国。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齐国。

(4)原因: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5)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解析:

(1)秦国;燕国。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齐国。

(4)原因: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5)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详解】

(1)依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分别是秦国和燕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3)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因此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时,最后灭掉的是齐国。

(4)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因此秦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5)依据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3.

(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

(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

解析:

(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

(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

”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为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

(2)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民族融合。

24.

(1)BAC。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奠定的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

解析:

(1)BAC。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奠定的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历史统一的发展进程。

(4)改革一定要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要坚持不断改革。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和材料三个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各国掀起变法改革运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BAC。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奠定的基础。

(3)根据材料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历史统一的发展进程。

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改革一定要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要坚持不断改革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