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184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docx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

唯物辩证法高考真题

(2022福建卷)36.北极熊瘦了科学说,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体内使其体型缩小;球气候变,面少北极熊花更多的能量猎食就限制了它的生长。

下选项中与“北极熊肥现象所蕴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聚术茂鸟②对症下药,量体裁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物我一体,心物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A

(2022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流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22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

这表明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解析】A、B表述错误,C与题干无关。

【答案】D

(2022江苏卷)30.2022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

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极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

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

③?

D.③④?

【解析】②经济生活,用行政手段不符合题意。

经济手段。

③不符合题意,江苏沿海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答案】A

(2022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常考题。

学生训练中经常出现。

考查运动的特点。

选项带有迷惑性。

【答案】A

(2022安徽卷)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分析:

试题以漫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从漫画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引导考生自觉培养人文素养。

解答漫画类题首先要对漫画正确解读,明确漫画讽刺什么或颂扬什么,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漫画《招聘》意在讽刺某招聘单位不顾自身实际和社会责任,故意提高招聘条件,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故正确选项为D。

(2022安徽卷)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

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分析:

试题以求真、向善、塑美的价值追求立意,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的能力,引导考生积极求真、向善、塑美,提高精神修养。

①侧重求真,②侧重向善,③侧重塑美,④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本题正确选项为A。

(2022新课标卷、辽宁卷、陕西卷、湖南卷)

A.①②B.②③

【解析】漫画《路向何方》是说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哲学寓意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A项的哲学寓意是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C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答案】D

(2022天津卷)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

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解析】毛竹5年底面看不见生长,但地下生长,它钻出地面后的快速增长,反映的是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项说法绝对化。

C、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2022重庆卷)2022年冰岛火山喷发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回答28~29题。

28.火山喷发使欧洲许多机场关闭,因此到来这些地区陆路交通的繁忙。

有科学教认为,本次火山喷发还有可能全球气候变化。

火山喷发

A.是欧洲陆路交通繁忙的内因

D.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对人类诸多不到的行为的警示

答案:

B

29.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喷出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将达到大气中的何种高度。

这强调了

A.火山活动无法预测;B.活动门有规律性;

C.火山活动规律具有普遍性;D.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都有特殊性。

解析:

抓住题目主旨,材料强调了冰岛火山活动的个性,体现了规律的特殊性,D项正确:

火山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A、B项排除;火山活动是有规律可循,但每个火山活动又有自己的特点,C想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掌握规律的特殊性。

答案: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了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试题较难。

(2022浙江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

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

回答27—28题。

29.2022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ks5u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创新是“扬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故①错误,?

②正确;从材料看,中国通过创新,取得了技术成果和生产力发展,而未涉及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故③正确,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ks5u

(2022浙江卷)3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

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答案C

(2022安徽卷)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8分)

(2)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12分)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

(8分)

参考答案: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

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则相反,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加强“三农”工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现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全面分析问题,又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如在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差异时,又抓住收入影响消费这个重点。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不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运用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分析材料二,解答上述两个问题。

分析:

试题取材社会热点,材料一以表格的方式反映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材料二列举我国政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举措,两则材料共同体现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时事热点。

试题着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

(1)问,考查考生从表格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答表格题要求对表格元素(标题、表体、注等)做充分分析,从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设问的要求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本题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但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表现在考生能否从表格中分析出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

(2)问,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评价。

通过分析,考生将政府职能的知识与政府的举措相对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思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说明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3)问,设问新颖,是本大题的创新之处。

设问不是要求考生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上述材料,而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考查考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解题的思维过程,正确解答本题必须完成这一思维转变。

由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因而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022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

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

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

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

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

”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

”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

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

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8分)

【答案】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解析】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

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2022江苏卷)

请你在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

【解析】从①、问主要探讨的是世博的意义。

从经济和文化。

在三问的设计中,理念应该是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利用哲学原理分析。

理念+行动。

作答过程中要去学生的理念要正确,理论选择要到位,材料结合要准确。

综合能力考查达到顶峰。

解答时要扣住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

【答案参考】

参考答案示例

①创新理念。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我们要不断优化学习方式,

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2022山东卷)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2~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022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赌徒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答案:

(1)图9显示,2022-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

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基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2)加入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

(6分)

(2)答案一:

人大代表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形式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

政协委员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

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5分)

解析:

本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但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否定,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回答时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答案: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②《沂蒙》等“红包”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

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否定就没有创新。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6分)

解析:

本问考查的题型是“为什么”,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作答;内容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要答出民族的特点以及与其它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答案:

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

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022天津卷)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世博会是展示台: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

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22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答案】

(1)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③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10分)

(3)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界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

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

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

请说明理论依据。

(5分)

【答案】①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

②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22广东卷)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10分)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6分)

38.(32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

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ww_w.k*s*5*u.co_m

材料一

到2022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

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22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

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

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二

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22年,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如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

如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各种惠农补贴等;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舍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材料一(含图15)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分)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8分)

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

(10分)

答案:

(1)(12分)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4分)。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2分);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3分)。

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分)。

ww_w.k*s*5*u.co_m

(2)(10分①国家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国家履行经职能,增加农投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国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保障体系有利于居民负担2分;国家文化加强职业技能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乡居民收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1分。

国家职能继续出系列措施以增加改善民生,是由我国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缩小收配差距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分。

嘉兴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3/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