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149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docx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课程32合理使用补益类中成药

一、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二、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三、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

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二)联合用药原则

1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1.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1.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1.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1.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2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2.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3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3.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3.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3.3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

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鳖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3.4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

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4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4.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4.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4.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

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4.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4.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四、补益中成药概述补益中成药是以益气、补血、滋阴、助阳的药物(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增强抗病机能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

所谓虚证,一般说来,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

人的气、血、阴、阳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血虚和阴虚是体内阴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

在临床上阳虚每兼气虚,气虚常致阳虚;阴虚每兼血虚,血虚亦可导致阴虚。

气和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是互相生成和互相依赖的。

所以,气血两亏的病症,更是临床多见的。

阴和阳在病理和症状上,虽各有重点,但阴阳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阴阳互根),在病理变化上常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所以,阴阳两虚的病症,也是临床经常出现的。

因此,补气养血和滋阴助阳的药物,在中成药的处方中,是经常配伍应用的。

气虚:

指脾气虚和肺气虚而言。

脾气虚则症见:

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振,腹胀便溏;如果气虚下陷,则见脱肛,妇女子宫下垂等症。

肺气虚症则见:

少气,气息不能续接,说话声音低弱,易出虚汗,劳动则喘促等症。

气虚虽有脾气虚与肺气虚之分,但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

而肺气的来源,则又赖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华以润养,故补气以补脾为主。

脾气旺,则肺气自充,健脾则可以补气。

血虚:

主要由于久病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

症见面色萎黄,口唇及爪甲苍白,没有红润颜色,头晕、耳鸣、心悸、失眠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气血两虚:

症见气短懒言,身体乏力,动则气喘,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花,心悸失眠等症。

阴虚:

主要指肾阴不足,津液亏耗而言。

症见身体消瘦,肌肉枯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目涩昏暗,甚则骨蒸盗汗,潮热颧红等症。

阳虚:

指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而言。

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又是一身之阳,所以助阳的中成药是以温补肾阳为主。

肾阳衰弱症见:

畏寒肢冷,阳萎遗精,腰酸腿软,小便频数,精神不振等症。

阴阳两虚:

指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病症。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

五、补益中成药分类和适应证补益中成药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

(一)补气中成药以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药为主药组方而成,功能补益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表1常用补气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

人参

人参、白术、茯苓、山

健脾益

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

健脾

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蜜炙)、当归、酸枣仁(炒)、远志(制)。

气,和胃止泻。

不化,脘痞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玉屏风口服液

黄芪、防风、白术(炒)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四君子丸

党参、白术(炒)、茯

苓、炙甘草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生脉

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乐儿康糖浆

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山药、薏苡仁、麦冬、制何首乌、大枣、焦山楂、炒麦芽、陈皮、桑枝

益气健脾,和中开胃。

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面黄,身瘦;厌食症,营养不良症见上述证候者。

启脾

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六神曲、麦芽(炒)、泽泻。

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

补中益气丸

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引起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泄、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固本咳喘片

党参、白术(麸炒)、茯苓、麦冬、补骨脂(盐炒)、制甘草、五味子。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气促,动则喘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参苓白术散

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补脾胃,益肺气。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香砂六君丸

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

益气健脾,和胃。

脾虚气滞,消化不良,症见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香砂枳术丸

木香、枳实(麸炒)、砂仁、白术(麸炒)。

健脾开胃,行气消痞。

脾虚气滞,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软。

忌食生冷食物。

复芪止汗

黄芪、党参、麻黄根、炒白术、煅牡蛎、五味

益气,固表,敛汗。

气虚不固,多汗,倦怠,乏力。

颗粒

子(蒸)。

养心氏片

黄芪、党参、丹参、葛根、淫羊藿、山楂、地黄、当归、黄连、醋延胡索、灵芝、人参、炙甘草。

益气活血、化淤止痛。

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慎用。

养胃颗粒

炙黄芪、党参、白芍、甘草、陈皮、香附、乌梅、山药。

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脾虚气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不舒,胀满疼痛,嗳气食少;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健脾

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健脾开胃。

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益心

红参、牛角尖粉、蟾酥、冰片、红花、人工牛黄、附片(黑顺片)、人工麝香、三七、安息香、珍珠。

益气温阳,活血止痛。

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淤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畏寒肢凉,乏力自汗、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①孕妇禁用。

②月经期慎用。

益心舒胶囊

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川芎、山楂。

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

气阴两虚,瘀血阻脉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益心通脉颗粒

黄芪、人参、北沙参、玄参、丹参、川芎、郁金、炙甘草。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倦怠汗出,咽喉干燥;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益脑宁片

炙黄芪、党参、麦芽、制何首乌、灵芝、女贞子、墨旱莲、槲寄生、天麻、钩藤、丹参、赤芍、地龙、山楂、琥珀。

益气补肾、活血通脉。

气虚血瘀,肝肾不足所致的中风、胸痹,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麻木或胸痛,胸闷,憋气;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及高血压病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慎用。

(二)补血中成药

以补血药如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等为主药组方而成,或配以补气药,以益气生血。

功能补血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

等。

表2常用补血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

女金

当归、白芍、川芎、熟

调经养

营血不足,气滞血瘀所致的

孕妇慎

地黄、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肉桂、益母草、牡丹皮、没药(制)、延胡索(醋制),藁本、白芷、黄岑、白薇、香附(醋制)、砂仁、陈皮、赤石脂(煅)、鹿角霜、阿胶。

血,理气止痛。

月经不调,痛经,小腹胀痛,

腰腿酸疼。

用。

四物合剂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调经养血。

营血虚弱,月经不调。

当归养血丸

当归、白芍(炒)、地黄、炙黄芪、阿胶、牡丹皮、香附(制)、茯苓、杜仲(炒)、白术(炒)。

养血调经。

气血两虚,月经不调。

妇良

当归、熟地黄、续断、白芍、山药、白术、地榆炭、白芷、煅牡蛎、海螵鞘、阿胶珠、血余炭。

补血健脾,固经止带。

血虚脾弱所致月经不调、带下病、症见月经过多,持续不断,崩漏色淡,经后少腹痛,头晕目眩,面色无化或带多清稀。

带下腥臭、血色暴崩、紫色成块及经前、经期腹痛患者慎服。

妇康宁片

白芍、香附、当归、三七、醋艾炭、麦冬、党参、益母草。

养血理气,活血调经。

血虚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周期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经期腹痛。

孕妇慎用。

复方鸡血藤膏

滇鸡血藤膏粉、川牛膝、续断、红花、黑豆、糯米、饴糖。

补血,活血,调经。

血虚、手足麻木、关节酸痛、

月经不调。

孕妇慎用。

养血荣筋丸

当归、鸡血藤、何首乌(黑豆酒炙)、赤芍、续断、桑寄生、铁丝威灵仙(酒炙)、伸筋草、透骨草、油松节、盐补骨脂、党参、炒白术、陈皮、木香、赤小豆。

养血荣筋,祛风通络。

陈旧性跌打损伤,症见筋骨疼痛,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不利。

孕妇禁用。

养血生发胶囊

熟地黄、当归、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制何首乌。

养血补肾,祛风生发。

斑秃,全秃,脂溢性头发、头皮发痒,头屑多、油脂多与病后、产后脱发。

健脾生血片

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黄芪、山药、炒鸡内金、醋龟甲、山麦冬、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大枣、硫酸亚铁。

健脾和胃,养血安神。

脾胃虚弱及心脾两虚所致的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或咣白,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大便不调,烦躁多汗,倦怠无力,舌胖色淡、苔薄白,脉细弱;缺铁性贫血见上述

①忌茶。

②勿与含鞣质类药物合用。

证候者。

湿毒清胶囊

地黄、当归、丹参、蝉蜕、苦参、白鲜皮、甘草、黄岑、土茯苓。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血虚风燥所致的风瘙痒,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症见上述证候者。

①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服。

②忌食辛辣、海鲜之品。

(三)气血双补中成药

以补气药如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与补血药如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

等并用组方而成,功能气血双补。

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

表3常用气血双补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人参首乌胶囊

红参、制何首乌。

益气养血。

气虚两虚所致的须发早白,健忘失眠,食欲不振,体疲乏力;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

八珍丸

党参、白术(炒)、

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

补气益血。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八珍益

母丸

益母草、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

补气血,调月经。

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十全大

补丸

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

温补气血。

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人参养

荣丸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麸炒)炙黄芪、陈皮、远志(制)、肉桂、五味子(酒蒸)。

温补气血

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八宝坤

顺丸

熟地黄、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母草、黄芩、牛膝、橘红、沉香、木香、砂仁、琥珀。

养血调经。

气血两虚,月经不调,经期腹痛,腰腿酸疼,足跗浮肿。

山东阿

胶膏

阿胶、党参、白术、黄芪、枸杞子、白芍、

补益气血,

气血两虚所致的虚劳咳嗽,吐血。

妇女崩漏,胎动不安。

甘草。

润燥。

乌鸡白

凤丸

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鳖甲(制)、牡蛎(煅)、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炒)、鹿角霜。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升血颗

皂矾、黄芪、山楂、新阿胶、大枣。

补气养血。

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淡白,眩晕、心悸、神疲乏力、气短;缺铁性贫血见上述证候者。

禁用茶水冲服。

产复康

颗粒

益母草、当归、人参、黄芪、何首乌、桃仁、蒲黄、熟地黄、香附

(制)、昆布、白术、黑木耳。

补气养血,排瘀生新。

产后出血过多,气血俱亏,腰腿酸软,倦怠无力等。

当归补血口服液

当归、黄芪。

补养气血。

气血两虚证。

阿胶补血口服液

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补益气血,滋阴润肺。

气血两虚所致的久病体弱,目昏,虚劳咳嗽。

定坤丹

人参、鹿茸、西红花、鸡血藤、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胡索。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

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①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②伤风感冒时停用。

参茸固

本片

当归、山药(炒)、白芍(酒制)、茯苓、山茱萸、杜仲(炭)、枸杞子、牡丹皮、鹿茸血、泽泻(盐制)、熟地黄、五味子、鹿茸(去毛)、菟丝子(酒制)、红参。

补气养血。

气血两亏,诸虚百损,耳鸣目眩,四肢倦怠。

复方阿

胶浆

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

补气养血。

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白细胞减少症和贫血。

养心定

地黄、麦冬、红参、

养血

气虚血少,心悸气短,心律腹胀便溏,

悸膏

大枣、阿胶、黑芝麻、桂枝、生姜、炙甘草。

益气,

复脉定悸。

不齐,盗汗失眠,咽干舌燥,

大便干结。

食少苔腻者忌服

益气养血口服液

人参、黄芪、党参、麦冬、当归、白术(炒)、地黄、制何首乌、五味子、陈皮、地骨皮、鹿茸、淫羊藿。

益气养血。

气血不足所致的气短心悸,面色不华,体虚乏力。

四)补阴中成药

以补阴药如生地黄、麦冬、阿胶、白芍、百合、石斛、玉竹等为主药组方而成,功能补阴虚不足。

适用于阴虚证,症见肢体羸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

表4常用补阴中成药

药名

组成

功效

主治

使用注意

二冬膏

天冬、麦冬。

养阴

润肺。

肺阴不足引起的燥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

消化不良,便溏者忌服。

二至丸

女贞子(蒸)、墨旱莲。

补益

肾,滋阴止

血。

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大补阴丸

熟地黄、知母(盐炒)、黄柏(盐炒)、龟甲(制)、猪脊髓。

滋阴

降火。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心元胶

制何首乌、丹参、麦冬等。

滋肾养

心,活血化

瘀。

胸痹心肾阴虚,心血瘀阻证,症见胸闷不适,胸部刺痛或绞痛,或胸痛彻背,固定不移,入夜更甚,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等;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六味地

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阴

补肾。

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百合固

金丸

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

养阴

肺,化痰止

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咳。

阴虚胃痛颗粒

北沙参、麦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甘草。

养阴益

胃,缓急止

痛。

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麦味地

黄丸

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肾

养肺。

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杞菊地

黄丸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肾

养肝。

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明目地

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

滋肾、养肝、明目。

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知柏地

黄丸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