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146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x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

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

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

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

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

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

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

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

“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足球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

”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

“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

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

”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

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

“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

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

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

”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

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

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

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

他在自批中写道:

“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

“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

”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

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

“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

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

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

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

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

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

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

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

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

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

“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

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

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

”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

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

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

它美在何处呢?

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

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

"死"与"不死"矛盾吗?

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

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

"'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

"'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

"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

我低声问:

"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

"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

"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

"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

"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

"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

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

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者先提出问题:

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

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

"看风使舵"。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

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

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

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

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

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

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

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

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创新学习“五步”教学模式

  所谓创新学习“五步”教学模式,就是“自学质疑→筛选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深化创新”。

原则是:

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创新学习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其中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关键,教师要与陈旧的“三中心”决裂,树立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思想,同时要认识到模式不是僵死的套子,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前位。

  一、自学质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要疑。

学到此时方是进步。

”让学生自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感悟,并提出问题。

但由于年龄特征,学科或教材特点的不同,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自学引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拨,对学生的质疑要充分地肯定,以维护其自尊心与自人信心。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提问,然后让学生继续学习交流,结合上下文,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理解,尽量让学生在互学、互教、互议中自己解决问题,尽管不是很正确,化费的时间更长,但比教师直接告之以标准答案有价值。

  二、问题筛选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捕捉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筛选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三、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

“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

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被动的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易犯的老毛病,为了完成计划赶进度,使合作交流于形式,教师只抽几个优秀学生来回每件事问题就草草结束,而让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盲点”于无疑处生疑。

总之,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骋驰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的一步。

  四、反馈归纳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感和归纳。

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

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帮助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指导方式调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

这一步是调动师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提示主题的过程。

教师的水平得以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训练,知识迁移和组合,也得以培养和训练。

  五、深化创新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晴之处,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或提出未解决问题,或是学生新的思路―――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作进一步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记忆,综合和掌握。

教师在总结之时要注意知识的深化。

提出新的学习新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再造一个新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使他们在总结中对本堂内容进行即时记忆。

浅谈语言机智在课堂组织中的运用

●导入新课

  清人李渔说过: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在教授“词的音形义”知识单元时,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笑话《捐官答上司》:

有一天上司巡察下情,问一捐官:

“现在百姓如何?

”捐官赶紧回答:

“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

”上司说:

“我问的是黎庶。

”捐官忙回答说:

“梨树很多,可结的果实却不大。

”上司不耐烦地说:

“我不是问你什么梨杏,我问的是你的小民。

”捐官忙起身答道:

“我的小名叫狗儿。

”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我问:

“闹出这样的笑话呢?

”然后自然地进入正题讲解知识点。

  由于知识单元本身比较枯燥,趣味性不浓,学生学起来容易厌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听课时往往精力不够集中,易开小差。

但在课前加上这段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在一笑之后明白“词的音形义”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并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保持精力的集中。

●应急

  尽管每位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都会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

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可能出现未曾考虑到的事件。

情急之中,一时也难以找到其它好的办法来处理。

语言却是教师随身携带的好助手。

得力的教学语言常常能在三言两语中将事件平息于无形中。

使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我在初一时主持“一分钟讲演”,由于是初次搞,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打头炮”,只好点名。

那位被点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嗖”地站了起来。

“呯!

”他把邻座桌面的一瓶宣传色碰到了地上。

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他尴尬地愣在那儿。

看到这种局面,我灵机一动,说:

“哈!

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一鸣惊人!

好!

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

”气氛扭转过来了,他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稳定了情绪,从容地走上了讲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上述突发事件面前,教师能因势利导,幽默地把与演讲无关的宣传色瓶落地与演讲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使尴尬局面变成了热烈的气氛,使一起突发事件于幽默的话语中化解。

可想而知,假如老师责备、批评或者挖苦几句,那将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尴尬的局面更为尴尬,甚至使活动无法再进行下去。

  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主要起辅助性作用,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

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

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将教学口语和体态语分开来阐述只是为了使论述更条理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运用的,口头语言为主,体态语言为辅,共同表达教师的意图,强化教学效果。

  时至今日,光波、声波,电子波都成了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载体,但是,不管什么时候,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

因而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我进行了如下三点尝试,获益匪浅。

一、大量占有材料

在作文教学安排上,除了讲好课本单元作文训练外,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上,让他们从书山报海中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懂得为人处世的哲理,学会观察事物和描述事物的方法。

具体做法:

㈠、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看报,并要求做读书卡片,积累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㈡、组织订阅一些优秀报刊。

我们坚持订阅了《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评点报》、《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作文成功之路》、《小小说》等。

㈢、组织学生向外订阅好书。

凡是好书,我都大胆向学生推荐。

我前后向学生推荐了作文评点报社汇编的《初中作文精批》一书,快速写作研究院汇编的《快速作文真法》、《作文技法新探索》、《快速作文描写论据手册》等。

在我的影响带动下,学生的阅读量相对比较大,他们占有大量的资料,因此提笔作文时,都比较顺利。

二、真实体会生活

目前,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弊病:

假话连篇——编;东凑西拼—抄;华而不实——空。

而要医治这些病症,就要引导他们写真人,记实事,抒真情,发实感。

一句话,写真人实事。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而要写出真实的文章,绝不是靠编造出来的,而是要去体会生活。

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就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怎样把人和事写得真实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

我们的散文家朱自清就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观察时对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

我们组织学生观察了由政府组织的集体婚体;组织观察了篮球比赛等。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办法组织的,但我时常教育学生如何留心观察周边事物,并写好观察日记。

其次,要亲身参与,细心体会。

有参与,感受会很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或条理清楚,或感情丰富。

像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些说明文,如写《我们的学校》、《东石古寨》等,我都要专门组织学生参观,并现场指导;如写《不倒翁的制作》、《生日卡的制作》等,我就请劳技老师来教。

由于学生是亲身参与,整个创作过程感同身受,因此写出不少好的佳作。

三、鼓励学生投稿

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偶遇好的习作,我都极力向报社推荐,经我推荐的作文,很多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当然,我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投稿,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热情颇高。

一年来,我发现了快速写作研究院为鼓励写作爱好者,扶持一批文学新人,特别在一些书的开篇,以彩页的形式推出“新人新作”专栏(不定期更换新作),我觉得这种作法相当好,因此向学生极力推荐,目前,我所教的学生已有近30名收到快速写作研究院的稿件采用通知单。

我还很喜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征文比赛。

虽说当前有些主办单位打着文学的旗号,欺骗写作爱好者,致使一些教育单位不承认征文,不参与征文。

但我想:

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荣誉,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种活动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假如一味害怕,那是不行的。

当然组织学生参加时,我都相当慎重。

一年来,我先后组织学生参加由北京创世英才文化交流中心和湖北快速写作研究院合办的全国少年“创世英才杯”作文大赛,共获得二等奖6名,三等奖4名;参加了快速写作研究院与全国中小学改革研究中心合办的全国少年“成才杯”作文大赛,获三等奖1名;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写作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小天鹅杯全国青少年文学写作大赛,获优秀奖4名……

现在,我进行作文教学,感觉很轻松,因为这里的学生乐写爱写。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