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88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docx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设计

1绪论

SO2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污染源分为两大类:

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由于量少、面广、易稀释和净化,对环境的危害不大;而人为污染源由于量大、集中、浓度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SO2的污染属于低浓度、长期的污染,它的存在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工农业生产、建筑物及材料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SO2的主要来源与能源消耗有关,而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量还达不到全世界人均的一半,不足美国人均的1/10。

目前我国能源短缺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业持续、稳定的增长。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也即2001~2020年GDP年增长速度达到7.2%左右,人均GDP3200美元左右。

这样,在未来20年,我国电力需求增长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为5.5%~6%左右。

到2010年全社会用电将达到25400~26600亿kw·h,需要装机5.5~5.8亿kw;2020年全社会用电将达到39400~43200亿kw·h,需要装机8.2~9.0亿kw[1]。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2年9月发布的一份《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在2000~2030年期间,中国的能源需求每年平均将增长2.7%,2030年将达到21.33亿t油当量,这一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在此30年期间对煤炭的需求每年将增长2.2%,在2030年达到20亿t。

所增加需求的大多数将来自发电领域。

在我国一次能源和发电能源构成中,煤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与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一次能源构成中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在已探明的一次能源储备中,煤炭仍是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探明总储量的90%。

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仍在50%以上,这充分说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煤炭是一种低品位化石能源。

我国煤炭中灰份、硫份含量高,大部分煤的灰份在25%~28%,硫份的含量变化范围大,从0.1~10%不等。

我国多数煤种除长焰煤、气煤和不粘结煤外,平均含硫率均超过1.0%,我国SO2的排放量与煤炭消耗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1990年,我国大、中城市大气污染较重,小城镇大气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85000亿m3(标准状态下),比上一年增长2.8%。

其中SO2排放量为1495万t,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1995年我国SO2排放量达到2370万t,超过欧洲和美国,使我国成为世界SO2排放第一大国,之后连续多年排放量超过2000万t,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排放政策和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SO2的排放仍十分巨大,污染严重。

电力行业是用煤大户,以2000年为例,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319321MW,发电量为1368.5TW·h,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237540MW,约占74.4%,火电的发电最保持在81%左右。

在火电机组的燃料中,煤炭占95%,油气只占5%左右(主要用于少数特殊的电站、机组点火用油、联合循环机组及内燃及发电机组)。

2000年,我国发电总煤耗量约为6亿t,约占煤炭产量的60%,排放SO2800多万t,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是SO2污染的大户,因此削减火电厂的SO2排放是控制SO2排放总量的重点。

削减SO2排放量、控制大气SO2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燃煤过程中产生的S02已成为我国大气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为降低燃煤造成的S02污染,已开发了多种脱硫技术[2-4]。

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将是烟气脱硫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时期[5]。

“十五”期间,预计将有近30GW的火电厂装设烟气脱硫(FGD)设施,并在“十五”期间会有更大的发展[6]。

烟气脱硫国产化是降低工程造价,治理SO2,发展环保产业的需要。

1.1脱硫技术概述

SO2污染控制技术颇多,诸如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燃料等,烟气脱硫就是有效削减SO2排放量不可替代的技术。

据美国环保署(EPA)1984年统计,世界各国开发、研制、使用的SO2控制技术已达184种,而目前的数量已超过200种。

这些技术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及燃烧后脱硫(烟气脱硫FGD)。

1.1.1燃烧前脱硫

燃烧前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煤炭的洗选、煤炭转化(煤气化、液化)、水煤浆技术。

洗选煤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式对锅炉使用的原煤进行清洗,将煤中的含硫部分除掉,使煤得以净化并生产出不同质量、规格的产品。

其中煤的物理净化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燃烧前脱硫技术,该法可以从煤中除去泥土、页岩和黄铁矿硫。

化学脱硫多数针对煤中有机硫,主要利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包括生物化学反应,将煤中的硫转变为不同形态的硫而使之分离。

微生物脱硫技术虽然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化学法,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可把它单独归为一类。

它是把煤粉悬浮在含细菌的汽泡液中,细菌产生的酶能促进硫氧化成硫酸盐,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

煤的汽化,是指用水蒸汽、氧气或空气作氧化剂,在高温下与煤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CH4等可燃混合气体的过程。

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或化工原料的一种先进的洁净煤技术。

水煤浆是将灰份小于10%,硫份小于0.5%、挥发分高的原料煤,研磨成250~300um的细煤粉,按65%~70%的煤、30%~35%的水和约1%的添加剂的比例配置而成。

水煤浆存很大的市场潜力。

1.1.2燃烧中脱硫

燃烧中脱硫(即炉内脱硫)是在煤粉燃烧的过程中同时投入一定量的脱硫剂,脱硫剂一般利用炉内较高温度进行自煅烧,煅烧产物与燃烧过程产生的SO2、SO3反应,生成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以灰的形式排出炉外,减少SO2、SO3向大气的排放,达到脱硫的目的。

燃烧中脱硫技术主要有型煤固硫技术、直接喷锈脱硫技术、硫化床燃烧脱硫技术。

1.1.3燃烧后脱硫

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是在烟道处加装脱硫设备,典型的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喷雾干燥法、电子束法、氨法等。

湿法烟气脱硫(WetFlueGasDesulfurization,WFGD)是世界上主流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方法,是控制酸雨和SO2污染的最为有效的和主要的技术手段。

目前,世界各国对烟气脱硫都非常重视,已有数十种行之有效的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

根据脱硫过程是否有水参与及脱硫产物的干湿状态可以分为湿法(WFGD)、半干法(SDFGD)和干法(DFGD)烟气脱硫。

目前,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占85%左右,其中石灰石/石膏法约占36.7%,其它湿法脱硫技术约占48.3%;喷雾干燥脱硫技术约占8.4%;吸收剂再生脱硫技术约占3.4%;炉内喷射吸收剂及尾部增湿活化脱硫技术约占1.9%;其它烟气脱硫形式有电子束脱硫、脉冲等离子体脱硫、海水脱硫技术、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等。

湿法脱硫在日本约占98%、美国约占92%、德国约占90%[7]。

1.2课题研究背景

吸收塔是烟气脱硫系统的核心装置,要求气液接触面积大,气体的吸收反应良好,压力损失小,并且适用于大容量烟气处理。

吸收塔主要有喷淋塔、填料塔、液柱塔和喷射鼓泡塔等类型。

喷淋塔脱硫是传统的脱硫方式中的一种,吸收塔的吸收区高度为5~15m,区内设置3~6层喷淋层(本文取4层),每个喷淋层都装有多个雾化喷嘴,交叉布置,覆盖率达200%~300%,喷嘴出口流速为10m/s,雾液直径为1320~2950um,烟气流速为3~4m/s,大液滴在塔内的滞留时间为3~8s[8]。

本文以喷淋式湿法烟气脱硫塔作为研究对象,对塔内烟气与液滴的两相流动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塔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规律,为脱硫塔安全、经济运行提供设计和运行参数,同时也为我国自主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

烟气脱硫喷淋塔其内部两相流动状态直接影响压降,除雾效率,汽液传质及脱硫效率等重要的设计参数。

因此对塔内流场的模拟研究成为设计技术国产化的研究热点[8-11]。

目前,研究流体问题的方法有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3种[12]。

数值模拟方法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且排除了模拟试验方法中存在的缩小误差的问题及安全问题[13]。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通过软件对塔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秉承数值模拟方法优点的同时回避了编程工作的复杂性,是研究流场的有力工具。

以气液两相流体力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观点来看,脱硫塔内流体流动的目的是强化气液两相的混合与质量传递、延长气液两相在塔内的接触时间、增大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并尽量降低吸收塔阻力[14]。

为此,脱硫塔内的流场及SO2的吸收过程的数值模拟方面,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塔内流场研究方面,过小玲等[15]利用Fluent软件考察了托盘式烟气脱硫喷淋塔的烟气入口角度以及多孔合金托盘的安装高度对塔内流场的影响;Dudek等[16]利用CFX软件对喷淋塔内的气液两相流场进行了模拟,给出了不同入口几何形状下的塔内流场分布情况:

赵毅等[17]则利用CFD方法分析了除雾器高度、转折角、高度、烟气流速等因素对其压降的影响。

在塔内SO2吸收过程的模拟方面,Kill等[18]双膜理论模拟了格栅填料塔内的SO2吸收过程并提出了强化传质吸收的措施;Brorgen等[19]用渗透理论来模拟了喷淋塔内SO2的吸收过程,指出了塔内SO2的吸收很大程度是一个液相传质控制过程,仅在吸收塔顶部区域SO2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为气相传质所控制;Gerbec等[20]采用表面更新理论模拟了喷淋塔内SO2的吸收过程,认为液滴的内循环对传质过程有重要影响;Amokrane等[21]采用界面大涡模型来模拟SO2吸收过程中石灰石浆液液滴内部的循环,认为界面更新由液滴内的大涡来完成,更新速度通过表面相对速度来表征。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塔内流场分布或SO2的吸收过程模拟方面。

对于传统的喷淋塔,在塔壁区域,由于喷淋浆液的覆盖率不高,使得烟气沿塔壁逃逸从而降低了脱硫效率。

因此,作者在烟气流场模拟中采用Fluent软件中的k-ε双方程模型作为湍流模型,浆液流场的模拟采用Lagrangian离散相模型,方程离散格式选用二阶差分格式,用SIMPLE算法进行压力—速度耦合;SO2吸收的模拟是根据双膜理论吸收模型的计算结果,编写用户自定义程序(userdefinedfunctions,UDF),作为相互作用的质量源项加载到Fluent软件中来实现的。

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GAMBIT软件进行流场计算所需的网格构造;

(2)对脱硫反应塔内流场气相湍流流动数值模拟;

(3)利用FLUENT软件模拟计算并分析在不同工况和不同烟气入口角度下塔内流场、温度场的情况;

(4)模拟结果与实际运行数据比较,得出结论,并对喷嘴布置位置和数量进行改进,以便得到更好的脱硫效果,指导实际运行和设计。

2常见的湿法脱硫技术介绍

2.1石灰/石灰石一石膏法

石灰/石灰石一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最早是由英国皇家化学工业公司提出的,该方法脱硫的基本原理是用石灰或石灰石浆液吸收烟气中的SO2,先生成亚硫酸钙,然后将亚硫酸钙氧化为硫酸钙。

副产品石膏可抛弃也可以回收利用。

2.1.1反应原理

用石灰石或石灰浆液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分为吸收和氧化两个工序,先吸收生成亚硫酸钙,然后再氧化为硫酸钙,因而分为吸收和氧化两个过程。

1)吸收过程在吸收塔内进行,主要反应如下:

石灰浆液作吸收剂:

Ca(OH)2+SO2=CaSO3·1/2H2O(2-1)

石灰石浆液吸收剂:

Ca(OH)2+1/2SO2=CaSO3·1/2H2O+CO2(2-2)

CaSO3·1/2H2O+SO2+1/2H2O=Ca(HSO3)2(2-3)

由于烟道气中含有氧,还会发生如下副反应:

2CaSO3·1/2H20+O2+3H2O=2CaSO4·2H20(2-4)

2)氧化过程在氧化塔内进行,主要反应如下:

2CaSO3·1/2H20+O2+3H2O=2CaSO4·2H20(2-5)

Ca(HSO3)2+1/2O2+H2O=CaSO4·H2O+SO2(2-6)

2.1.2工艺流程及核心设备

传统的石灰/石灰石一石膏法的工艺流程如图2-1所示。

将配好的石灰浆液用泵送入吸收塔顶部,经过冷却塔冷却并除去90%以上的烟尘的含SO2烟气从塔底进入吸收塔,在吸收塔内部烟气与来自循环槽的浆液逆向流动,经洗涤净化后的烟气经过再加热装置通过烟囱排入空气中。

石灰浆液在吸收SO2后,成为含有亚硫酸钙和亚硫酸氢钙的混合液,将此混合液在母液槽中用硫酸调整pH值至4左右,送入氧化塔,并向塔内送入490kPa的压缩空气进行氧化,生成的石膏经稠化器使其沉积,上层清液返回循环槽,石膏浆经离心机分离得成品石膏。

现代石灰/石灰石一石膏法工艺流程主要有原料运输系统、石灰石浆液制备系统、烟气脱硫系统、石膏制备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图2-1石灰/石灰石一石膏法的工艺流程

吸收塔是脱硫装置的核心设备,现普遍采用的集冷却、再除尘、吸收和氧化为一体的新型吸收塔。

常见的有喷淋空塔、填料塔、双回路塔和喷射鼓泡塔。

喷淋塔是石灰/石灰石一石膏法工艺的主流塔型,按其功能可分为喷淋区、除雾区和氧化区。

喷淋吸收区高度为5—15m,接触时间约为2—5s。

区内设有3~6个喷淋层,每个喷淋层装有多个雾化喷嘴交叉布置。

锅炉烟气经电除尘器和引风机后,从喷淋区下部进入吸收塔,与均匀喷出的吸收浆液逆流接触。

2.2湿式氨法

湿式氨法是目前较成熟的、已工业化的氨法脱硫工艺,并且湿式氨法既脱硫又脱氮。

湿式氨法工艺过程一般分成三大步骤:

脱硫吸收、中间产品处理、副产品制造。

根据过程和副产物的不同,湿式氨法又可分为氨-硫铵肥法、氨-磷铵肥法、氨—酸法、氨—亚硫酸铵法等。

2.2.1反应原理

氨—硫酸铵法脱硫工艺是用氨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吸收液经压缩空气氧化生成硫酸铵,再经加热蒸发结晶析出硫酸铵,过滤干燥后得产品。

主要包括吸收、氧化和结晶过程。

2.2.2吸收过程

脱硫吸收过程是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核心,它以水溶液中的SO2和NH3的反应为基础:

SO2+H2O+xNH3=(NH4)xH2-x+SO3(2-7)

得到亚硫酸铵中间产品。

其中,x=1.2-1.4。

直接将亚铵制成产品即为亚硫酸铵。

2.2.3中间产品处理

中间产品的处理主要分为两大类:

直接氧化和酸解。

(a)直接氧化——氨-硫铵肥法

在多功能脱硫塔中,鼓入空气将亚硫铵氧化成硫铵,其反应为:

(NH4)XH2-xSO3+1/2O2+(2-x)NH3=(NH4)2SO4(2-8)

(b)酸解——氨酸法

用硫酸、磷酸、硝酸等酸将脱硫产物亚硫铵酸解,生成相应的铵盐和气体二氧化硫。

反应如下:

(NH4)XH2-XSO3+x/2H2SO4=x/2(NH4)2SO4+SO2+H2O(2-9)

(NH4)XH2-XSO3+xHNO3=xNH4NO3+SO2+H2O(2-10)

(NH4)XH2-XSO3+x/2H3PO4=x/2(NH4)2HPO4+SO2+H2O(2-11)

2.2.4副产品的利用

副产品制造中间产品经处理后形成了铵盐及气体二氧化硫。

铵盐送制肥装置制成成品氮肥或复合肥;气体二氧化硫既可制造液体二氧化硫又可送硫酸制酸装置生产硫酸。

而生产所得的硫酸又可用于生产磷酸、磷肥等。

2.3喷淋式脱硫塔

喷淋塔是气液反应工程中的常用设备。

石灰石浆液通过循环泵送至塔中不同高度布置的喷淋层的喷嘴。

喷嘴是用耐磨材料制成的,浆液雾从喷嘴向下喷出形成分散的小液滴并往下掉落,同时,烟气逆流向上流动,在此期间,气液充分接触并对二氧化硫进行洗涤。

工艺上要求喷嘴在满足雾化细度的条件下尽最降低压损,同时喷出的液雾能覆盖整个吸收塔截面,以达到吸收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在塔底一般布置氧化池,用专门的氧化风机往里面鼓空气,而除雾器则布置在烟气出口之前的位置。

在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喷淋塔是最早采用的脱硫反应装置。

它的优点是能够形成较大的气液接触面积,而同时系统的气液比可以比较小。

但是,为了保证良好的雾化效果,将喷液喷射形成均匀微小的液滴,循环泵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压力,浆液中的脱硫剂颗粒的尺度也不能太大,否则喷头容易被堵塞,这就要求脱硫剂在磨制的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颗粒度(250目左右)。

因此,该装置对脱硫剂的磨制过程以及循环泵的性能要求都比较高。

3脱硫塔内部烟气流场的数学模型

3.1基本假设

(1)塔内烟气的流动为三维、定常、不可压缩流动;

(2)不考虑温度、传质、传热、相变及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

(3)烟气流动处于旺盛紊流区,紊流区各向同性。

(4)忽略除雾器及喷淋梁以及喷嘴的影响。

3.2湍流时均NS控制方程

由于本文研究的流场属三维定常流动,因而采用时间平均基本方程中的因变量在湍流中表示流量的瞬时值,对这些量进行雷诺分解,而后对方程中的各项进行雷诺平均,即可得到湍流时均流的控制方程。

(1)连续方程:

(3-1)

(2)动量方程:

(3-2)

(3)能量方程:

(3-3)

3.3k-ε模型方程

由于k-ε模型考虑了对流和扩散对脉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有回流的流动及三维边界层流动。

由于喷淋塔内存在回流,且计算区域较大,因而本文选取了有一定计算精度且计算量较小的k-ε双方程模型。

(1)k方程:

(3-4)

(2)ε方程:

(3-5)

k-ε模型中各系数通常采用标准的、由Laund和Spalding推荐的常数。

而该

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需为个别问题而对系数进行调整。

本文采用的常数值列于表3-1中。

表3-1标准常数值

C0

C1

C2

0.09

1.44

1.92

1.0

1.3

0.9

4喷淋塔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4.1FLUENT软件及其应用简介

Fluent软件的设计基于CFD软件群的思想从用户需求出发,针对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

Fluent采用不同的离散格式和数值方法,以期在待定的领域内使计算速度/稳定性和精度等方面达到最佳组合.从而高效率的解决各个领域的复杂流动计算问题。

基于上述思想,Fluent开发了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流动模拟软件,这些软件能够模拟流体流动/传质/化学反应和其它复杂的物理现象,软件之间采用了统一的网格生成技术及共同的图形界面,而各个软件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应用的工业背景不同,因而大大方便了用户。

本课题主要用Gambit及Fluent5.0。

Gambit软件是面向CFD的前处理器软件,它包含全面的几何建模能力和功能

强大的网格划分工具,可以划分出包含边界层等CFD特殊要求的高质量的网格。

Gambit可以生成Fluem5.0、Fluent6.0、FIDAP、PLOYFLOW等求解器所需要的网格。

Gambit软件将功能强大的几何建模功能和灵活易用的网格生成技术集成在一起。

使用Gambit软件,将大大减少CFD应用过程中建立集合模型和流场划分网格所需要的时问。

用户可以直接使用Gambit软件建立复杂的实体模型,也可以从主流的CAD/CAE系统中直接读入数据,也可以是多种类型组成的混合网格。

Fluent5.0解算器采用完全的非结构化网格和控制容积法。

作为一个通用求解器,适用于低流速不可压流动。

跨音速流动乃至可压缩性强的超音速流动等各种复杂的流场。

Fluent丰富的物理模型使得用户能够精确地模拟无粘流、层流、湍流、化学反应、多相流等其它复杂的流动现象。

Fluent5.0是专用的CFD软件,用来模拟从不可压流到中等程度可压流乃至高度可压流范围内的复杂流场。

由于采用了多种求解方法和灵活多重的网格加速收敛技术,因而Fluent5.0能达到最佳的收敛精度。

灵活的非结构化网格和基于求解精度的自适应网格及成熟的物理模型,使Fluent5.0在层流、湍流、传热、化学反应、多相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对Fluent进行简单但是较为全面的介绍:

(1)基本功能

(a)二维平面流动、二维轴对称流动和三维流动;

(b)定常或非定常流动分析;

(c)亚声速、跨声速、超声速流动;

(d)层流、湍流;

(e)牛顿或非牛顿流;

(f)传热,包括自然对流、强迫对流和混合对流,固体/流体耦合传热,辐射和运动固体的热传;

(g)化学组分的混合和纯学反应,包括燃烧模型和表面沉积反应模型;

(h)自由表面和多项流(包括气一液、气一固和液一固);

(i)离散相(离子、液滴、气泡)的拉格朗日计算,包括与连续相的耦合;

(j)多空介质模型,具有各向异性的渗透性、惯性阻尼、固体传热和多空表

面的压力制约条件;

(k)融熔/凝固的相变模型;

(l)风扇、泵、辐射器和热交换器等的集总参数模型;

(m)惯性或非惯性坐标系;

(n)多种参考系和滑动网格;

(o)应用于转子静子干扰、扭动变换器及透平机的混合面模型;

(p)热量、质量、动量和化学组分的体积源项。

(2)网格性能

(a)四边形、三角形、六面体、四面体、菱形、金字塔形网格;

(b)允许非保形(不连续)的网格截面重叠;

(c)接受以下软件产生的网格Gambit、GeoMesh、Tgrid、preBFC和其他软

件;

(d)动态、自适应网格技术,有三角形和四面体网格保形适应、悬挂节点适应和所有类型网格的嵌套、用户制定区域的网格细化和采用求解变量和用户自定义物理量的自适应网格细化、细化网格后流场变量自动插值、网格粗化、网格光顺改进工具、网格处理功能(缩放、平移、合并、分裂)混合网格的生成等功能。

(3)数值方法

Fluent5.0提供了三种求解方法。

Fluent5.0中的求解器有以下特征:

完全非结构化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适用于所有速度范围;动态内存分配;单、双精度运算。

(4)非耦合的求解方法

基于压力修正的非耦合求解算法,包捂SIMPLE、SIMPLEC和PISO,多种离散格式,一阶和二阶隐式时间离散格式,包括PRESTO线性插值、二次插值和体积力插值格式,体积力隐式处理,采用V形、W形、F形和拐折循环求解线性代数多重网格方程,高斯-赛德尔松弛法。

(5)耦合求解方法

(6)湍流模型:

Spalart-Allmaras的一方程输运模型;包括标准的k-ε模型,Realizable模型:

应用于旋流,低雷诺数效应和对Prandtle/Schmidt数的解析式,对k-ε能量和组元的RNG子模型,对大涡模拟的亚格子应力模型;包括标准的壁面函数,非平衡、对压力梯度敏感的壁面函数、k-ε模型和RSM的两层模型等的不同近壁模型。

(7)化学反应和燃烧模型;辐射传热模型;多项流模型。

(8)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

(9)边界条件:

多种流动入口/出口条件有:

以笛卡儿坐标、圆柱坐标或极坐标表示的入口速度分量的大小和方向,以法向速度的大小及用户自定义的当地坐标分量;入口质量通量;入口静压和总压,法向或指定的速度方向;多组分系统的入口质量分组分;入口静温和总温;入口湍流强度和耗散率;出口静压;充分发展管流的出口流动边界条件;质量流出;进气/排气扇进风口/出风口;壁面边界,指定为:

以笛卡尔坐标表示的旋转速度和切向速度分量、包括滑移条件的剪切率、用热通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