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070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docx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

列宁反对“革命空谈”的话语及思想

俞敏

  [内容提要]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苏俄是否需要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上,列宁将主张“革命战争”的言论称为“革命空谈”。

他指明了“革命空谈”产生的原因:

一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他们落入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的圈套。

他分析了“革命空谈”的危害:

一是坚持革命空谈只会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屈服于”德帝国主义,二是它不仅不能促进德国革命反而会妨碍德国革命的成熟。

列宁提出必须善于区别情况不同的“妥协”,肯定正确的、必要的“妥协”。

  [关键词] 列宁 “革命空谈” “妥协”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8)06-0153-04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掌握政权的国家——苏维埃俄国。

但新政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苏俄从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中摆脱出来,而是遭到德帝国主义更为猛烈的进攻。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

在当时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

以列宁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张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全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主张对德国进行革命战争,反对立即媾和。

列宁分析了苏俄面临的形势后,将“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错误主张称为“革命空谈”,对其进行了批评。

一、关于什么是“革命空谈”

  列宁认为,说话不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感情用事,一厢情愿,提出怒气冲冲、愤愤不平的“革命口号”,就是革命空谈。

  1917年11月下旬,以阿·越飞为首的苏维埃政府代表团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12月9日开始了签订和约的谈判。

这时,以布哈林为首,由拉狄克、皮达可夫、布勃诺夫、洛莫夫、乌里茨基等人组成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认为对德国的妥协和让步在原则上是不容许的和有害的,同德国签订和约就是“同帝国主义勾结”。

1918年2月,由“左派共产主义者”洛莫夫、奥辛恩斯基、斯土柯夫、萨普龙诺夫、雅柯夫列娃等控制的莫斯科省委会居然通过一项决议,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同德国继续作战。

这个决议大谈“反对单独媾和派”,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为了国际革命的利益,我们认为,即使丧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苏维埃政权,也是适当的”。

同年3月,为了解决批准布列斯特和约及其他问题,党的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重要报告,指出批准布列斯特和约的必要性。

但是布哈林在大会上反对列宁的正确路线,宣称同德、奥等国签订和约“是全线投降,对外投降,对内投降”,说什么“签订和约是不适当的行动”,“不能用这样的代价来换取无济于事的两天喘息时机”。

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苏维埃俄国尚未建立起强大的红军部队,根本没有力量同德国继续作战。

就德国国内的革命形势而言,无法保证德国马上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无法保证德国不会对苏俄发动攻击。

由此看来,“左派共产主义者”的言论,只能是“革命空谈”。

所以列宁指出:

“谁不愿意用空话、高调和叫喊来安慰自己,谁就不会不看到,主张在1918年2月进行革命战争的‘口号’是一句毫无内容的空话,没有一点现实的、客观的根据。

感情用事,一厢情愿,怒气冲冲,愤愤不平,就是这个口号在目前的唯一内容。

而仅有这种内容的口号就叫做革命空谈。

”[1]“要在当前进行革命战争的主张必然变成革命空谈。

因为没有军队,没有极其认真的经济上的准备,要进行现代战争去反抗先进的帝国主义,对于破产的农民国家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2]对于德国帝国主义的攻击,“如果要求必须通过武装起义来进行反抗,而且必须现在就干,虽然这种反抗明明对我们毫无希望,明明既有利于德国资产阶级,又有利于俄国资产阶级,——那就是十足的空谈”[3]。

他还说:

“借口支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而主张目前进行革命战争,同样也是空谈。

如果我们不合时宜地同德帝国主义打仗而有利于德帝国主义击溃苏维埃共和国,那我们就会损害而不是帮助德国的和国际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

”[4]

  “左派共产主义者”为了使自己的言论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为了诋毁列宁的批评,使用了许多“托词”。

列宁对他们的托词也一一进行了批评。

  一个重要的托词是:

“德国国内发展着革命,它无法对苏俄发动进攻。

”1917年,德国人民的反战斗争和革命运动的确不断高涨。

最激烈的斗争应该是四月罢工,它波及到柏林、布伦瑞克、德累斯顿、哈勒、汉诺威、莱比锡、马格德堡地区。

但是,德国帝国主义统治者对国内不断兴起的工人罢工和士兵反战活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8月25日,水兵革命斗争的领导人科比斯、马克斯·莱希庇茨被判处死刑,还有4名水兵被判处10—15年徒刑。

尽管德国国内已经开始出现频繁的人民的反战斗争和革命运动,但当时工人阶级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参与到革命运动中来,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对革命运动更没有作出必要的响应,更何况1917年的德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政党。

这都说明,德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处在困难的过程中。

又由于第二国际后期关于通过议会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德国工人运动中影响极大,这无疑加深了德国革命的困难。

如果要确认“德国国内发展着革命,它无法对苏俄发动进攻”,那么必须以确认德国革命形势顺利发展和一定取得胜利为前提。

可是,如前所述,当时没有这样的前提。

在这样的情形下说德国不会对苏俄发动进攻,是自欺欺人的话语。

列宁就此指出:

“说‘德国人无法进攻’,就等于说,‘我们知道,德国政府最近几个星期就会被推翻’。

实际上,这一点我们并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因此这种说法就是空谈。

”[5]他认为,相信德国革命形势会成熟,通过实际的措施帮助它成熟,是一回事,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直接或间接地、公开或隐蔽地宣称,德国革命已经成熟,(虽然明明不是这样),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策略的基础,这是另一回事。

这没有丝毫的革命性,这只是空谈。

”[6]

  另一个托词是,“我们反抗德帝国主义就是援助德国革命,以此加速李卜克内西对威廉的胜利”,意即要坚持对德国的革命战争,以加速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历史证明,并不是对反动势力的每一次反抗都有利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

只有对反动势力的“恰当反抗”才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

要做到对反动势力的“恰当反抗”,必须对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作精确估计,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和革命力量迅速增强的时候,在革命的准备工作已经成熟到可以进行武装反抗的程度时,才可发动武装斗争。

否则,革命必然遭到失败。

如前所述,当时德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处于困难的过程中。

如果此时在德国发动武装斗争,或者如同“左派共产主义者”所说的以苏俄的外力促进德国国内的武装斗争,则必然使革命遭到严重的失败。

列宁就此指出:

“为了援助德国革命,或者应当只限于宣传、鼓动和联欢,因为暂时没有力量在公开的军事冲突和起义冲突中给予敌人坚决有力的决定性打击。

”“谁都清楚(除了完全陶醉于空谈的人):

明明没有力量,明明没有军队,偏要投于重大的起义冲突或军事冲突,这就是冒险,这不会帮助德国工人,而只会妨碍他们的斗争,有利于他们的敌人和我们的敌人的事业。

”[7]

二、“革命空谈”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左派共产主义者”进行“革命空谈”,主张以革命战争支持德国革命,甚至不惜以牺牲或损毁苏维埃政权为代价。

他们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何在?

列宁在有关文章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首先,列宁认为“革命空谈”的形成是由于“左派共产主义者”不进行客观分析,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左派共产主义者”提出,俄国应该像1792—1793年的法国一样,走用战争克服危难局面的道路。

当时的法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上升阶段。

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法国国内也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

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1793年5月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然而1918年初的俄国同那时的法国情况有很大不同。

由于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俄国被拖得疲惫不堪,整个国家陷入饥饿的折磨;农民刚刚获得土地,还没来得及生产;大多数工厂处于停产状态,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十分混乱;旧军队的士兵刚刚复员,新的军队还没有建立。

“左派共产主义者”要求以法国革命过程中的措施和经验来指导俄国革命,这就是教条主义,即以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当前行动的教条主义。

这样他们得出结论:

要坚持革命战争,反对缔结和约。

针对此,列宁说道:

“关于1792年的任何回忆等等都只是革命空谈。

人们一味重复口号、空话和战斗叫喊,却怕分析客观实际情况。

”[8]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列宁指出,“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教条主义,还表现于他们不适当地重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欧洲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一伟大的口号。

的确,在社会主义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是将俄国革命和欧洲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同一个革命过程来看待的。

他们认为,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号或者序幕,在此以后必将有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欧洲社会主义胜利后将给俄国人民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并将从物力、人力上支持俄国革命,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才有可能同欧洲各国一起走向社会主义胜利。

所以列宁说,把一切寄托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上,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他写道:

“这个口号是一条真理。

”“但是任何一个抽象的真理,如果把它套用在不管什么样的具体场合,那就会变成空谈。

”[9]还写道,“任何一般的历史理由,如果用在个别场合而不对该场合的条件作专门的分析,都会变成空话。

”[10]意思是说,上述关于俄国革命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理论,是针对欧洲革命发展的一般过程而言的,如果把它运用于1918年初的俄国这样一个具体的、十分特殊的环境下就是教条主义。

这个口号不能带来欧洲社会主义的胜利,不能使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其次,列宁指出,“革命空谈”的产生,是因为“左派共产主义者”落入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的圈套。

苏俄政府代表团将要与德国签订的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属德军占领。

这表明德国希望利用苏俄“民族自决权”的口号来使俄国让出尚未被德国占领的地区为德国占有。

采取“民族自决方式”来实现兼并,就是在德国占领军控制之下进行选举,建立亲德政府,由德国保护或与德国合并;或者使这些地区宣布脱离俄国而独立,然后要求德国援助,由德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来控制这些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德国的附庸国。

条约还规定,苏俄政府和乌克兰拉达政府缔结和约,也就是使苏维埃政府承认已被乌克兰人民赶走的拉达资产阶级政府为合法的政府,苏俄军队和乌克兰人民军队都要撤离乌克兰。

这样,苏俄失去了粮食和煤的供应地(乌克兰的粮食占俄国的1/3,铁砂煤占70%)。

于是“左派共产主义者”提出,“签订难堪的和约是一种耻辱,是对拉脱维亚、波兰、库尔兰和立陶宛的背叛。

”他们以此为借口,竭力反对签订这个条约。

列宁说,反对签订耻辱性的条约,对德国进行战争和支持德国革命,好像是国际主义的观点和论据,“正是俄国资产者……最热心制造这种貌似国际主义的论据,这不是很奇怪吗?

”“不,并不奇怪,因为这种论据是资产阶级有意要把俄国布尔什维克拖进去的圈套,而一部分布尔什维克却由于喜欢空谈无意中陷入了这个圈套。

”[11]他指出,俄国资产者知道通过苏维埃政权对德国的战争,极有可能战胜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使政权重新回到资产阶级手中。

因此,他们才会不断用貌似国际主义的论据鼓舞人们进行战争,“俄国资产阶级大叫大嚷反对‘难堪的’和约,那是它的阶级利益的真实反映”[12],“但是某些(害了空谈脓疮的)布尔什维克一味重复这种论据,那就只能使人伤心了”[13]。

“现在进行战争,等于客观上受了俄国资产阶级的挑拨。

”[14]意思是说,当俄国资产阶级大声反对媾和的时候,“左派共产主义者”一味地附和俄国资产阶级的观点,证明他们上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圈套。

英、法资产阶级也希望俄国坚持对德国的战争。

其原因无非是两个:

一是俄国坚持同德国的战争,就必然会牵制住一部分德国兵力;二是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的战争,必将削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力量,使其容易遭到毁灭。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俄国坚持对德国的战争,对于英、法资产阶级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

列宁指出:

“英法资产阶级给我们设了一个圈套:

亲爱的,你们现在去打吧,我们会因此获得很多的好处。

德国人会掠夺你们,在东方‘赚足了’,在西方就会廉价出让,顺便又可以使苏维埃政权垮台……打吧,亲爱的‘同盟者’布尔什维克,我们会援助你们的。

”[15]于是,“左派共产主义者”就“上了圈套”,滔滔不绝地大谈“最革命的空话”。

  列宁严厉地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者”进行革命空谈的错误,并深刻地指明了革命空谈可能造成的危害。

  列宁指出,坚持革命空谈只会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屈服于”德帝国主义,遭受其奴役。

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以及沙皇的统治使俄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沉重的负担。

苏维埃政权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它没有力量同德国进行革命战争。

它同德国签订和约,是希望从极端危险的状况中摆脱出来。

但因为和约中对苏俄的种种不利条款,“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签订和约意味着苏维埃政权对德国帝国主义的屈服,意味着苏维埃共和国将遭受德国的奴役。

那么,如果按照“左派共产主义者”坚持革命战争的口号,苏维埃共和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坚持革命战争,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重新组织军队。

然而,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农民和已经复原的士兵都不愿意进行战争,而且新政权也不能强迫他们去打仗。

即使他们愿意打仗,苏俄就能战胜德国么,就能改变苏维埃共和国的命运么?

对此,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党团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党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如果我们现在着手组织军队,如果我们集合起很少几个勇敢的战士,把他们投入帝国主义的血口,那我们就会因此断送掉为我们争得了自由的坚强而又有思想的战士。

”[16]如果真是这样的结果,牺牲了或者没有了战士,何谈取得战争的胜利。

那时,苏维埃共和国就连同德国签订空前苛刻的、蛮横的、卑鄙的和约的可能性都将不存在,德国一定会对俄国进行全面占领,加以更为残酷的奴役。

对此,列宁在全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除签字接受这些条件外没有别的出路。

其他任何建议都是有意无意地招致更大的不幸,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如果这里可以说程度的话)彻底屈服于德帝国主义,遭受它的奴役……”[17]他在《和平还是战争》一文中强调说:

“如果我们拒绝签订向我们提出的和约,那么‘最严重的失败将迫使俄国缔结更加不利的单独合约’。

事实证明情况更坏,……谁要反对立刻签订即使是极端苛刻的和约,谁就是在断送苏维埃政权。

”[18]

三、正确的思想方法:

区别不同情况下的“妥协”

  当时,列宁和俄共(布)一方面主张苏维埃政权同德国政府谈判,签订和约,退出战争;另一方面希望苏俄从英、法等国购买武器和粮食,准备应付德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

可是在俄共(布)中央讨论是否应该从英、法方面购买武器和粮食以抵抗德帝国主义这一问题时,“左派共产主义者”又投了反对票,并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英、法资产阶级的妥协,指责中央委员会投降国际资产阶级。

针对此,列宁写成《论疥疮》一文。

在此文中,他尖锐地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错误,并深刻地分析了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妥协,提出要学会区分和支持正确的“妥协”。

  列宁认为,以保证国家政权不被颠覆、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不受侵犯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妥协”是一种正确的、应当给予支持的“妥协”。

在列宁看来,当时的苏俄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经历数年战争磨难的俄国,面对德帝国主义的猛烈进攻,物资和武器方面显得尤为缺乏。

为了保证国内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为了保证拥有基本的军事力量来进行对德战争,为了保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被颠覆,苏俄从英、法方面购买武器和粮食十分必要。

如果说这是一种“妥协”,那么这种“妥协”是正确的、合理的。

同卡利亚耶夫的“妥协”一样,这种“妥协”不应该受到责难而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

列宁写道:

“这完全不难理解。

任何一个庄稼汉,甚至最愚昧最没有文化的庄稼汉都会理解。

只有‘读过一点书’、只学到装腔作势的那些矫揉造作的小姐和公子才会认为这种事情有什么‘不干净的地方’。

除了这样一些人而外,也许还有害了疥疮的人会犯类似的‘错误’。

”[19]这里的意思是说,“左派共产主义者”因为不懂得区分不同情况下的“妥协”,而不能理解苏维埃政权向英、法购买武器和粮食的“妥协”是一种合理的、正确的妥协,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提出了错误的看法和观点,如同他们本身患了“疥疮”的病症一样。

  列宁还认为,苏俄通过同德国签订和约而获得的和平虽然是不公正的和平,但是它是通过必要的“妥协”而实现的和平,是值得肯定和珍惜的和平。

苏俄只有经过这种“妥协”才能赢得和平喘息的时机,巩固苏维埃政权,达到最终战胜国内外资产阶级攻击的目的。

列宁说,苏维埃政权虽然为了和平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可是看来不可能争取到公正的和约与和平,“既然如此,任何一个庄稼汉都会懂得,现在必须争取的已不是全面的和约而是单独的(个别的)和不公正的和约。

任何一个庄稼汉,甚至最愚昧最没有文化的庄稼汉也会懂得这一点,并且会赞扬即使给他带来这种和平的政府”[20]。

他指出,只有得了“疥疮”的人即“左派共产主义者”才不理解这一点,才会反对这种和约与和平,因为他们不懂得区分和正确对待不同情况下的“妥协”。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青年项目“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列宁的理论创新”(项目编号:

08CKS001)的阶段性成果。

]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列宁全集》第2版第33卷第355页,第404页,第404页,第405页,第358页,第358页,第359页,第357页,第410页,第388页,第362页,第363页,第363页,第404页,第363页,第387页,第391页,第378页,第373页,第72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

文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