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0550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凌云县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

凌云县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少数民族县。

凌云处于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腹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广西和百色市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精神,进一步加快凌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贫困人口减贫进程,提高整县推进扶贫成效,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2001-2010年,凌云县坚持不懈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明显的进展,为今后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国家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今后十年凌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节基础条件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部,辖3个镇和5个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独特,开发潜力较为可观。

县域经济发展较好,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09元,财政收入1.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258%、223%和175%。

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大改善,百乐二级公路与即将规划建设的百乐高速和黄桶至百色铁路,共同形成凌云对外立体交通重要通道,贫困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100%。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两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在校率达98.6%;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

凌云县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平安县荣誉称号。

县域发展功能定位基本明确,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县、广西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

由于地处滇桂黔石漠化治理区腹地,还将享受国家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重点扶持连片特困地区政策。

第二节突出成就

一是贫困人口持续下降。

按照旧的扶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10.4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28万人,年均下降9.07%,占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8.98%。

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完成交通、水利等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完成交通项目投资超过4亿元,建设公路超过150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241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行政村及大自然屯通公路目标;兴建9976座沼气池,近万家农户使用上了沼气;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20多处,解决了11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了2597户贫困农户茅草房或危房;贫困行政村通电率基本达到100%,通电话率达到78.6%,通电视率达到81.49%。

三是农村产业开发与扶贫工程协调推进。

建设了25万亩特色农业基地,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

油茶20多万亩。

培育和扶持了浪伏茶叶等数家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开发扶贫项目覆盖了67个贫困村,形成了茶叶、烟叶、种桑养蚕和林下经济为特色的扶贫产业,扶贫产业惠及大部分农村人口。

三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共转移安置了大石山区特困群众2060户8900人,引导大石山区贫困群众向城镇转移超过3万人,67个贫困村森林覆盖率有了显著的提高,20户以上贫困村屯50%建有垃圾池。

四是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实现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设立,农村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扶贫职业教育培训效果好。

实施了25万人次农民专业技能培训,贫困对象综合素质逐步提升。

六是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初步衔接。

进一步巩固了扶贫开发效果。

到2010年,全县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3.28万人,实现了国家和广西“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层层落实扶贫工作责任,扎扎实实开展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坚持整村推进,把贫困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突破。

三是坚持“三个基本”。

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拓宽基本增收门路,着力提高群众基本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突出发展覆盖贫困农户的特色农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扶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六是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七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八是坚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发挥县乡干群和贫困对象的主动性、创造性,立足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第四节重要意义

一是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

二是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纲要和广西、百色市扶贫开发规划精神,实现扶贫开发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具体行动。

三是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夺取扶贫开发最后胜利的有效途径。

四是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关系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五节发展机遇

一是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工作重心转移将带来了更多的扶贫开发和区域发展机会;二是中央和自治区对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实前所未有,是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极好契机;三是滇桂黔石漠化区被列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投入、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上空前倾斜,是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的极好机遇;四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有效引导地区互助机制建立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特别是自治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强力推动,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新的动力;五是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形势发生重要变化,全党全社会参与国家扶贫攻坚的氛围已经形成,有利于激发全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构成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坚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第六节严峻挑战

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按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全县有贫困人口11.4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5.9%。

有60%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大石山区,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乡村,贫困程度严重,致贫因素复杂,扶持成本很高,是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重灾区。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低。

贫困村屯通路等级低,通公路不通车等问题突出。

尚有2个行政村未通四级以上等级公路、365个自然屯未通公路,县城通乡镇全部为三级以下公路,未形成完整的县城对内对外主干道网络;尚有9.7万人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尚有部分农户仍然住在茅草房、树皮房和危房;尚有8317户未看上电视,9612户未连通电话;尚有93个行政村未建文化活动室,尚有89个行政村未建幼儿园,由于历史欠账多,社会事业滞后,贫困家庭就医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是特色产业未发展壮大,产业扶贫效果不理想。

全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基础,拥有11万亩茶园、4.6万亩桑园、10.27万亩八角林、12.04万亩油茶、1.19万亩果园,但是,特色种养业分布散、规模小、产量低,农民群众仍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县域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支柱产业支撑。

四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5.26∶1,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公共财政支持农村或向农村覆盖的力度不足,农民群众仍缺乏稳定收入来源。

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广西的39.6%和58.9%,比2001年的26.8%和41.0%,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现象比较突出。

五是贫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初中以下文化劳动力88869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21093人,这部分低文化、低素质的劳动力既缺乏经营技能,又缺乏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是实现脱贫致富困难群体。

再加上凌云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旱涝灾害频繁,给扶贫攻坚带来更大的难度。

必须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力度,全力推进。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因地制宜确立凌云县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大历史机遇,以整县推进为载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建立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为重点,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为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共同推进,完善大扶贫协调机制和工作格局,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依靠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更加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更加注重培育生态保护和建设,更加注重依靠科技支撑,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节工作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以政府为主导,统筹推动县域发展与扶贫开发。

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狠抓重点扶贫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狠抓扶贫增收模式创新,拓宽农民稳定增收渠道;把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狠抓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狠抓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措施,狠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改善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

第三节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

县人民政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负总责,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突出重点,协调推进。

优先推进贫困村和连片特困村屯扶贫攻坚,切实改善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面推进整县扶贫开发,按照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域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部门协作,社会帮扶。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整合部门资源,形成扶贫攻坚合力。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坚持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积累、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科学发展,统筹兼顾。

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建设全国山水园林宜居名县相结合,积极探索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新途径。

第四节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区、全市平均水平,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二)阶段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

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持续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

——道路交通。

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通等级公路,90%以上行政村通水泥路。

到2020年,县级通达高速公路,20户以上自然屯95%以上通公路,实现村村通班车,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生产生活条件。

到2015年,解决90%以上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坡耕地改造及基本农田整治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和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基本实现农村电能全覆盖,无电人口数量明显下降;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1000户。

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无电贫困村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特色优势产业。

到2015年,形成3—5个带动扶持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户的特色优势产业,1—2个产业纳入全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5家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90%以上农户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的特色项目。

到2020年,贫困户科学种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扶贫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贫困村扶贫攻坚。

到2015年,扶贫重点村建设“868”工程(即行政村总体实现八个指标,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六个指标,农户基本实现八项指标)全面完成,农村贫困落后面貌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健康状态、综合素质、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到2020年,全县66个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和所有非贫困村(社区)实现“建一村、亮一点、建一线、亮一片”工作目标。

5个行政村成为自治区重点支持的扶贫产业示范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0个以上。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大幅提升,实现所有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全免学杂费,扫除青壮年文盲;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村村有符合规定标准的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把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和特殊困难家庭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农村老人服务体系,使农村老人得到更好养老照顾。

实现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100%行政村通有线电话、移动电话或无线电话;村村有1个以上标准的灯光篮球场,村部办公用房达90平方米以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五个好”目标。

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贫困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自然村基本通网络宽带,户户通广播电视;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达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区、全市平均水平。

——贫困人口健康状况与综合素质。

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控制在全县平均水平之下,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累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村干部培训1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万人次,贫困村新增劳动力综合就业率达90%以上。

到2020年,贫困人口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建设。

到2015年,村旁绿化、屯内硬化、垃圾无害化建设得到加强,饮用水水源得到保障,农业农村污染得到防治,20户以上的贫困村屯50%建有垃圾处理池,“三配套”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9%,石漠化趋势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章对象范围

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凌云县的实际情况,扶贫基本对象确定为在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11.41万人,加大对少数民族、妇女、计生困难户、退伍士兵、残疾人等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

扶贫范围包括贫困村、贫困户。

建立健全扶持对象的识别机制和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扶贫重点是大石山区的贫困村和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屯。

继续帮助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

第四章主要任务

从整县推进扶贫开发的大局出发,全面部署新阶段扶贫攻坚,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关键问题,健全扶贫机制,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确保扶贫开发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

第一节加强专项扶贫,夯实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一)坚持整村推进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期分两批对66个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县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确保村均整合项目资金300万元以上,非贫困村投入资金不少于200万元,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整村推进的后续发展,扶持特色产业和增收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坚持自愿原则,对石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3亩,以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易地移民搬迁和无土安置。

将生态移民与易地扶贫搬迁相衔接,对严重石漠化、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贫困村,实行整村搬迁,开展移民新村建设。

采取一次性补助和土地优惠等方式,引导有一定经济能力和迁移意愿的农户,迁移到城镇及周边建房或买经济适用房安置。

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贯穿县境的高等级骨干公路网建设。

实现10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加快通村屯道路硬化、危桥改造、农村客运站、便民候车亭,建立贫困农村公路管理长效养护机制。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的供水、灌溉以及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

规范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电力、液化气等清洁能源与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村通讯基础设施覆盖与信息化应用推广,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四)推动产业扶贫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壮大优势种养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业。

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大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引进企业落地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通村通屯入户公路建设,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高通畅水平。

实施水、电、路、气、房以及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强重点水库、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人饮安全工程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

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户户通电和优化用能结构。

继续推进贫困农村危旧房改造,让贫困农户有稳固的房屋居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促进转移就业为中心,进一步完善雨露计划,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多形式、多工种的技能培训学习,对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

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

(七)建设扶贫示范县

力争作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第一批扶贫攻坚试点县,积极探索县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统筹推进的新路子,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推动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结合,推动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结合,为片区扶贫攻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第二节加强行业扶贫,全面提升整县推进扶贫开发成效

(一)明确部门职责

各部门要积极利用本行业资源优势,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确保资金、项目重点倾斜并落实到位,配合专项扶贫的相关工程,合力推进整县扶贫开发,完成本行业的扶贫任务。

(二)发展特色产业

立足本县实际,加强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指导和扶持,促进产业规模扩张与产业结构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形成农产品加工业10亿元、建材工业15亿元、矿冶产业20亿元的工业体系和支柱产业。

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步伐。

大力扶持建设各类批发市场,发展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业,发展金融、信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三)开展科技扶贫

坚持科技兴农,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继续围绕粮、桑、茶、乌鸡等优势种养业和有机茶、烤烟、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大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积极争取上级科技扶贫团、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到点挂职工作。

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

(四)开展智力扶贫

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劳务输出工程”、“雨露计划”、“农家课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程,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一系列组合性强的智力扶贫举措,大幅提高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能力。

(五)开展保障扶贫

建立完善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制度等方面的工作有效衔接,拓展保障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六)抓好生态建设和保护

以建设珠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重点生态县为取向,以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矿山废渣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广西“绿满八桂”工程为依托,以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基本,坚持不懈,长时期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按照国家规范,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努力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

抓好农业抗灾防灾减灾防控体系建设。

第三节加强社会扶贫,广泛利用扶贫开发资源

(一)巩固定点扶贫平台

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完善定点扶贫平台,建立定点扶贫机制,提高定点扶贫成效。

重点加强与对口帮扶凌云的国家水利部和广东省、广州市、玉林市以及区直、市直单位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更多帮扶资金和项目。

争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到凌云开展扶贫济困工作。

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

(二)健全对口扶贫机制

制定和实施扶贫协作规划,着重在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展开帮扶。

完善对口帮扶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产业联动、经贸互动、技术拉动、就业带动的工作机制,密切与各地、各部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推动结对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三)完善县内结对帮扶工作

建立健全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县内结对帮扶工作格局,继续推进“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定点扶贫工作责任制,健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县所有贫困村有领导挂点,有单位包村,每个干部职工帮扶一户贫困户,做到扶贫攻坚任务不完成,挂点不脱钩,干部不离村。

推进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名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发挥领导干部定点帮扶的示范效应。

(四)积极开展金融扶贫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要作用,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促进城乡存款主要用于县域和农业、农村发展。

探索设立金融扶贫基金,促进金融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

(五)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扶贫产业开发、解决贫困人口就业、投资社会公益事业。

动员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及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

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扶贫志愿者活动。

第五章重要工程

凌云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因此,要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大力实施基础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