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257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docx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及家庭教育例谈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叹凤楼主 

                    

虎妈vs猫爸谁更牛?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

原名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

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严苛的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虎妈”蔡美儿在子女教育上充满了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却教出了有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一个14岁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一个12岁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还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很有情商, 

猫爸是指针对自己子女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父亲的统称。

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

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他女儿常帅坚持跳舞12年,经常因演出而翘课,却能在上海七宝中学年年获得奖学金,去年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虎妈、猫爸的热门话题引发我们思考,作为家长,我们应怎样教育孩子?

与家长交流的话题:

1       家庭教育的意义及家教误区

2       家长应知位、定位

3       好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4       家长辅导孩子应知应会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使这个细胞得以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

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教育的三大支柱。

家庭教育是个古老的话题,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纵的来看,我国历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字经》中有云: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还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父母与师长与天地同列,强调其绝对权威。

当今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发挥家庭的影响作用,倡导强化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横的来看,世界各国也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因为目前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有的国家如美、日、德、韩等,教育改革已卓有成效,值得借鉴。

全球信息化背景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家研究显示:

小学生的成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家庭环境。

按分量说,家庭是邻居和学校两者影响之和的两倍。

(S.Wiseman对曼彻斯特的调查)家庭=2X(邻居+学校)

除了物质环境条件外,还有家庭成员相互的态度和感情、家庭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兴趣与活动、父母的指导和暗示……这些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发展。

(L.H.Stott)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哈巴特)

但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表现在:

1、生活和学习上的过度保护与干涉。

生活上百依百顺,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机会。

“只要你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要做!

“只要不让我学习,什么我都愿意做!

资料链接:

做家务的孩子有多少?

美国456名孩子跟踪半个世纪的调查。

麦克里兰德的研究发现:

母亲对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同儿童的成就动机成高度的正相关,即父母越是加强独立性培养,子女的成就动机就越高。

2、劳动缺乏对孩子的影响

生理发展上显得滞后。

统筹协调能力上不足:

表现在学习的计划性和时间与科目的统筹安排能力弱。

心理发展上缺少韧性。

对家庭的归属感上,家变成了旅馆,孩子责任心不足。

3、其他不良的教育

唠叨——希望用嘴巴说出个好孩子来

不打不成材

忽视榜样的力量,盲目比较

负面刺激——希望孩子知耻而后勇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知位定位。

 

二、家长应知位、定位。

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定位,中西方相比有着很大差异。

先来看三个场景比较:

场景一:

孩子放学回家,中国的父母会问:

“今天,你听老师话了吗?

”强调孩子在家听父母教导,在校听老师话。

犹太父母会问:

“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题了吗?

”如果孩子说提了,还提了不止一个,甚至难住了老师,家长会表扬孩子的敢于质疑思考。

场景二:

同样是爷爷奶奶带孙子,教孙子学习走路,看着小孩摇摇晃晃走过来,就要跌倒了,中国的爷爷奶奶会赶紧上前扶住他,夸孩子真棒;而美国的爷爷奶奶看着孙子走过来,却会一闪,孙子跌倒了,大哭起来,家长然后告诉他说:

“孩子,看见了吗,这个世界谁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家长都爱孩子,但相较之下,中国的家长是爱在当前,怕今天、现在孩子摔倒。

这样下去培养孩子,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美国家长则是爱在长远,怕孩子将来摔倒,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孩子的独立性。

场景三:

听到夸孩子长得很漂亮后的反应:

中国父母会欣然接受;而美国父母会请对方道歉,因为长得漂亮不是孩子自己的功劳,这样下去会使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产生优越感。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

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当前生活的舞台上,“父为子纲”已经过时,专制“慈训”也行不通,加上现在已是信息时代,长辈的先知先觉的经验优势也不明显了,家长的角色要转变:

应变为孩子的关心者,指导者、协商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1、关心者。

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父母是最辛苦的,父母每天为孩子的事情而忙碌,甚至梦中还牵挂着。

但操碎心不如“把准心”。

真正关心孩子不仅是关注、安排其衣食住行,保证其安全健康,更要关注其情绪、品德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北京一位专家调查显示:

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说的话中频率最高的是三句话:

“好好学习”、“听话”、“你真没有出息,人家怎么考得这么好?

”而父母感觉操碎了心,可大多数孩子心里话并不愿意与父母说。

看来做孩子的关心者,我们的家长做得还很不够

2、指导者。

包括指导孩子的生活能力,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成年后的工作等。

有人说家庭教育是摇篮的教育,也是永不毕业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指导,尤其是做人的指导是无止境的。

怎样指导?

这也不许,那也不许,这样的家长有人戏称为“不许家长”。

这种方法是“堵”,正确的方法的多导少堵。

做成功的指导者,要做到四多四少:

即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示范,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

跳蚤变爬蚤的启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立即跳起,跳起的高度超过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

接着,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跳蚤碰到玻璃罩弹了回来。

如此连续多次以后,跳蚤每次跳跃都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

然后再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总是在碰壁后跳的低一点。

最后,当玻璃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

科学家移开玻璃罩,再拍桌子,跳蚤还是不跳。

这时的跳蚤已从当初的“跳高冠军”变成了一只跳不起来的“爬蚤”。

我们知道,跳是跳蚤的天生能力,而跳蚤变成“爬蚤”是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吗?

当然不是。

之所以这样,是跳蚤在一次次碰壁后,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

我再跳高了还会碰壁,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地降低跳跃的高度,一次次受挫慢慢地吞噬了它的信心,在失败面前变得习惯、麻木了。

更为可悲的是,头上的玻璃罩早已不存在,它却丧失了再跳一次的勇气。

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的消极思维定势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设限”。

很多时候,我们人类也同这跳蚤一样,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挫折和失败:

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可能得到的是拒绝;当我们屡次努力,可能成绩依旧没有起色;当我们想做好一件事而没有做好时,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歧视甚至否定;当我们努力想证明自己,却可能时时碰壁……这些屡屡受挫的失败经验往往会令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丧失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限制了潜能的发挥,使我们在事业上不能成功,这就是“自我设限”的结果。

作为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如考试的失利,活动中发挥失常,某些方面技不如人……再加上老师家长的不客观评价,这些很可能使自己产生“我本来不行”的思维定势,因而放弃努力,使自己变成“爬蚤”。

为避免这种现象,就应该激励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不惧怕失败,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不断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不懈努力。

用“我能行”取掉罩在头上的“玻璃罩”,用坚定的信心突破“自我设限”。

父母还要做孩子的协商者,不应做命令者;做合作者,与子女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蹲下身去看孩子的世界;做激励者,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

南京某厂技术员周宏教育聋哑女儿成功的例子,就是赏识教育的典型范例。

他将残疾女儿培养成自强不息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他用赏识的办法,把双耳几手全聋的女儿教育成了高材生。

当看到8岁的女儿做10道应用题,只做对了一道时,他没有发火,而是在做对的那道题上打了一个大大的红钩,并诚心地说道:

“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做对了一道!

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碰都不敢碰呀!

”孩子听了这话,很受鼓舞,于是越做越爱做,后来升初中考试,数学居然考了99分。

在父亲的激励下,女儿8岁时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10岁时写出6万字的科幻童书并出版。

爱迪生成功的例子也是有力的佐证。

在教育界,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学生的例子也很有名,一位叫王友友的学生用泥巴砸人,陶行知用4块糖教育他:

一块糖奖励他按时到校长室;一块糖奖励他听从劝告,停止打人;第三块糖奖励他有正义感。

王友友泣不成声地说:

“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不该砸同学。

”这时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奖励他能认识错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家长要善于用赏识激励法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做五者家长,平等是基础,尊重是关键,坚持是保证,智慧是钥匙,切忌溺爱(导致自私)、迁就(助长任性)、压制(产生逆反)、说教(致使口服心不服)。

三、好孩子是怎样“炼”成的——把握年龄特点,培养良好习惯。

有一个著名的软糖实验,一位教授在幼儿园里给每个孩子发块软糖,说:

“如果你能坚持10分钟不吃掉,回来就再奖励一块糖。

”然后他找个借口离开。

结果,在这10分钟里,有的孩子控制不住偷偷吃掉了,有些孩子则一直没吃。

教授奖励了那些坚持没吃糖的孩子,并花数十年进行后续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这些自制力强的孩子在走上社会后普遍获得了成功。

有研究证明:

一个人以后能取得成功,20%靠智力,而80%靠的是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坚持、诚实、乐观、合作等,所以我们应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把握其认知特点,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兼顾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把握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期(从出生8个月到3岁)2.客观化时期(3岁到青春期)3.主观化时期(青春期到成年)

小学阶段的孩子属于童年期,属于第二个阶段,对自己的认知客观化,主要来自师长、伙伴的评价。

而刚入学的孩子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身心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

脑、心脏等器官尚未成熟,骨骼的骨化远未完成。

因而在家中应注意其坐立读书写字姿势的训练,配合学校教育加以强化。

2、感知事物有整体性、随意性、情绪性,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和整体形象。

这就导致识字时张冠李戴,数学计算的丢三落四,空间感不够等。

3、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为主。

思维重在直观性、动作性、具体思维,因而会比较喜欢形象直观的教育和方式。

关注差别。

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相比有了不少变化,这是我们做家长应该关注的。

区别在于:

1、行为习惯的变化。

幼儿园衣食住行由老师关照,活动以保育、游戏为主;而小学则要带齐用品,自己整理,并要上课守纪。

这需要孩子付出努力。

2、师生关系变化了,变依赖为敬爱。

3、同伴关系变了。

要有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

4、学习方面要分学科,要守纪律,还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做家庭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疲劳,会有些留恋幼儿园的生活。

科学施教。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想办法教给孩子一种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溺爱。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连母鸡都会,但怎样去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首先要着意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兴趣。

比较有效的是校园记事法。

如在接孩子途中询问孩子学校班级发生的事,加以梳理引导。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做事。

家长加以指导示范,养成习惯,书、本、文具各归其位。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要学着做。

因为一个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

三要勤与老师沟通。

重视学校的信息反馈,孩子上学后表现怎样呢?

如果孩子坐不住、倔强、没有时间观念等,则要予以重视引导。

一个孩子上课时3分钟都静不下来,不是下位就是与同桌打闹,挤眉弄眼。

这位家长换了种方式,故意说:

“今天老师表扬了你了,说你过去上课一分钟坐不住,现在能坐了3分钟了,别的家长都羡慕妈妈呢!

你能坐得更好吗?

”孩子受到鼓励,慢慢改掉了坏习惯。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任性的不少,理智地和他讲道理是正确的选择,要教他认理而不是胡搅蛮缠,制止孩子的任性行为,必要时采取一些强制或惩罚措施,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承担自己的行为为后果。

四要教育孩子科学安排时间。

人们常说,知识不如方法,方法不如智慧。

可以给孩子讲一讲班杰明教育青年人惜时的例子,并教给方法,引导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案例:

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著名的教育家班杰明•d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救电话,并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接见的时间和地点。

待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大敞开着,眼前的情景却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

“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

”班杰明说着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

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讨教,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

“干杯。

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

“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声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地笑了。

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后,开心地走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句话,至今仍启人深思。

简单的习惯可以成就辉煌的事业;平凡的习惯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

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公司应聘,和他一起去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既来之,则安之。

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有一张纸,便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

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

"您好!

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董事长微笑着说:

“很好,很好。

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

”正是福特先生看得见小事,一个平时养成的优秀的小习惯使他有机会进入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更是名扬天下。

这个应聘者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

著名的“乒乓皇后”邓亚萍,身高只有1米55,不具身材优势的她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夺得了18个世界冠军,退役后英语零基础的她刻苦努力,先是成为剑桥大学的博士,现已成为今天的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如果不是优秀的习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想邓亚萍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过取长补短,你有没有尝试过要弥补自己的不足。

做好寻常小事,养成良好习惯。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优秀就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不断超越的过程,不断完善的过程。

只要你不甘于平庸,只要你不放弃追求,只要你不断地取长补短,让优秀成为习惯,你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四、家长辅导应知应会——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先来做一道智力题:

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

你会怎样做?

很多人苦思冥想,陷于左右挪动的横向思维定势之中难以自拔;不少人甚至因求之不得而放弃努力。

其实很简单,只要将102中的2上移,变成平方便大功告成,即“101-102=1”。

解答这道智力题的过程启发我们:

世界就像一个广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方向。

同样,认识自我也要站在高处。

只有超拔于个体小我之上,才能明确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父母辅导“陪读”,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初步养成的必经过程

“请父母们回家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这是很多学校的老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到底该怎么配合呢?

我们家长往往感到很困惑。

现就孩子家庭作业辅导问题来和家长朋友谈谈怎样培养孩子作业习惯。

首先,无论哪个年级的孩子都需要家庭作业。

通过作业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进而锻炼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学习习惯。

 如何才能让孩子做作业独立自主呢?

首先家庭要有温馨的亲子关系,这样父母良好的教育建议才能在孩子幼小心灵中生根。

很多孩子觉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不是为了他好,而是为了老师的利益和父母的面子,基于这样的心理,他学习的状况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有了良性的家庭氛围,“陪读”辅导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的作业时间和地点。

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尽量是马上开始做作业,如果孩子回到家一身疲惫,就需要让他适当放松20分钟左右,和父母聊聊学校的新鲜事,然后再开始作业。

由于小学生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刺激,容易被环境所干扰,所以孩子做作业的地方要简单、安静。

尽量不要把刚上小学的孩子放在客厅或者人走来走去的地方,谁走过来都可以和孩子说几句,这对孩子来说是干扰。

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家庭中只有母亲和孩子两个人,尽量不要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书房里,这样孩子有什么表现父母不能及时看到。

就不能及时提醒到孩子,把孩子从神游中拉回来,这样长期也会形成拖拉的习惯。

看他也坐在那里,但是半个小时才写一行字。

孩子作业的环境光线要充足柔和,减少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2、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1).个人准备。

不少父母反映孩子做作业时,不是要喝水要去厕所等等,而且每次的时间还很长。

那其实不仅是习惯也是一种逃避。

作业前吃的喝的、去厕所的事,都应该提前做好,从而避免作业时的分神。

(2).物品准备。

主要是孩子的文具的准备,如孩子的铅笔,有些孩子在作业时20分钟,其中有5分钟是在刨铅笔,稍微用点力气就把铅笔折断。

可以和孩子讨论今天作业需要用到的东西,协助孩子一起准备,这样有利于孩子做事前准备能力的提高。

书包、桌子的收拾,低年级孩子的书桌上不宜摆太多的物品,刚开始把复杂的文具盒,各种饰品拿走,只留作业必需的物品,这样避免孩子一边作业一边分神。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物品以锻炼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3).作业的计划准备。

孩子每天有多少家庭作业,这需要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孩子不是丢三落四地少做作业,就是觉得作业很多,越做越没有信心。

每天准备一个小小的计划表,如下表:

每天准备一个小小的计划表,如下表:

作业时间1

自由时间1

作业时间2

自由时间2

作业时间3

检查时间

讨论时间

(20分钟)

(8-10分钟)

(20分钟)

(8-10分钟)

(20分钟)

孩子自己检查

父母协助讨论

语文(具体内容)

自由支配

数学(具体的内容)

自由支配

英语(具体的内容)

 

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这样的时间观念,能培养孩子做事效率。

很多父母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有种感觉,就是每天都在和孩子斗争,孩子也觉得学习和作业是为父母做的,因为每天作业时都是父母不断地提醒唠叨,孩子不断受指责的过程。

父母辅导孩子学习只是协助的过程,是帮助孩子克服无序、分神的过程,共同面对的敌人是分神、惰性等不良干扰和心理体验。

没有计划孩子就被常常定位在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的耻辱柱上,而有了计划,亲子的目标就在计划上,是孩子和时间以及计划在斗争。

3、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1).抓大放小,重点突出

抓大指的是抓住某个孩子某一个阶段主要训练的问题,不要指望一次解决所有问题。

如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孩子首先要能按时完成任务,不要拖拉,否则孩子会觉得学习是沉重的负担,丧失兴趣。

在孩子按计划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再逐步提高要求,如把字写好看一点。

很多孩子为了绣花似地写好一个字,不断擦掉重写,再擦掉,最后作业本都被擦破了,而且越写越累,越累越写不好。

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

(2).明确任务,及时提醒。

孩子开始做作业前要明确时间和任务量,让孩子能有个时间参照。

孩子在作业中分神是必然的,父母的协助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提醒、自我控制。

当孩子出现走神时,如发呆、抠指甲、玩文具时,父母可以用最简洁的方法去提醒孩子,如咳嗽、摸摸头或简单的提醒,记住千万不要发脾气或者长篇大论地“教育”孩子,否则,父母就成了一个干扰源。

因为孩子自控方面还需要父母帮助,只要孩子收回注意力就行。

一般情况下,每个作业段的中间父母需要过来看看孩子完成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孩子自我调整作业进度,快要结束前来看看,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和时间赛跑冲刺的感觉,有利于孩子的时间感的确立。

(3).强化方法,提高效率

孩子的作业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拦路虎,很多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要么就等,或者开始走神,要么就直接喊父母帮助,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计划没有完成,效率低下。

方法一、温习的习惯。

孩子每天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只是短时记忆,一天下来到了傍晚就已经忘了一半,所以在作业前能够复习一遍,既能做到提高作业效率又能增强记忆。

二是遇到困难时,训练孩子学会跳过,快速把会做的和能做的做完,最后再攻克难题。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还是没有结果,那就和父母一起讨论解决。

这也有利于孩子形成快速高效的学习习惯。

在孩子完成作业后,一定要孩子检查一遍,即使是孩子很难查出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习惯是必须的。

千万不能让孩子一走了之,把检查作业的任务留给家长,因为检查本身就是完整作业流程的一个步骤。

(4).倾听、讨论,避免依赖。

孩子检查过作业后,遇到困难请父母协助时,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看到孩子的错误,最好不要直接指出来,可以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用手指画一个圈,告诉孩子这个部分可能有问题,聚焦到一个范围后让孩子检查有利于孩子检查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应该多问问孩子的思路,也就是说让孩子首先谈谈自己的思路和问题瓶颈在哪里,这样不会养成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还培养了孩子反思的能力。

直接给答案是最不可取的,需要父母加以足够的注意,尽管它很快能摆脱和孩子纠缠的困境,但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

最后,孩子的作业完成后,父母不要代替孩子收拾书包和文具,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应该在父母的引导下完成作业的最有一步——收拾。

习惯就是在这样的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养成的。

总之,孩子健康成长,享受成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家长朋友们,有什么困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沟通,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我们一同分享。

 

结束语: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的种子,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收获一种命运。

每天前进一小步,人生收获一大步。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教。

让我们家校携手,用智慧去播种,用耐心去收获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