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147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说明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32年前,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实验室诞生,传输了32厘米。

而今,中国人将这个距离扩展了1400多万倍,实现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1月7日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

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转变。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建成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

“墨子号”牵手“京沪干线”,经过两年多稳定性、安全性测试,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

据了解,整个网络覆盖我国四省三市32个节点,包括北京、济南、合肥和上海4个量子城域网,通过两个卫星地面站与“墨子号”相连,总距离4600公里,目前已接入金融、电力、政务等行业的150多家用户。

基于“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等量子特性,量子通信被称为“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在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星地量子通信网的建成,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网”奠定科技基础,也为相对论、引力波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天地实验室”。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7日)

材料二:

1998年6月,我国的量子信息研究拉开序幕。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国内首个量子实验室。

根据相干操纵量子比特的规模,国际学术界公认量子计算有几个阶段性的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即量子计算机对玻色取样、组合优化等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

2020年底,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实现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根据现有最优的经典算法,“九章”处理更为复杂的“高斯玻色取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100万亿倍,等效速度比谷歌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100亿倍。

这一成果使得我国成功达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第二个里程碑是实现真正“有用”的专用量子模拟机,能够解决一些经典计算机难以求解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问题。

近年来,潘建伟团队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方向上不断取得突出成果,包括首次实现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人工制备、首次实现71个格点的量子模拟器并准确模拟了一维格点体系的Schwinger模型、首次观测到超低温度下基态分子与原子之间的散射共振等。

这些工作为实现规模化的超冷原子量子计算与模拟奠定了基础。

量子计算的终极梦想则是第三个里程碑:

实现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即相干操纵至少数百万个量子比特,同时将量子比特的操纵精度提高到超越容错阈值(>99.9%),能在经典密码破解、大数据搜索、人工智能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由于技术上的巨大挑战,何时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尚不明确,学术界一般认为还需要15年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8日)

材料三:

据了解,量子保密通信无须大面积地改造现有的通信设备和网络,可将量子通信技术无缝融入传统数据网络中,服务范围可涵盖所有的IP网络数据,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链路安全得到增强,从而提供高等级的安全服务。

据专家介绍,安全应用正向个体化、移动化方向发展,以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为依托,面向企业、面向公众的量子安全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将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如量子密码云、量子数据中心、量子数据存储、量子身份认证、量子手机、量子视频会议等。

(选自《科技日报》,2020年10月19日)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系统。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跑地位,许多欧美国家都没有搞这件事情。

C.量子计算机在并行运算上的强大能力,使它有能力快速完成经典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

这种优势在加密和破译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所以它的研究能促进量子通信技术的改进和成熟。

D.量子保密通信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如今已经可以依托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应用在了很多领域。

(2)材料三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材料二“根据相干操纵量子比特的规模,国际学术界公认量子计算有几个阶段性的里程碑”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的信息,从中国20余年来量子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方面说说你对科技攻关的启示或者思考。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为10909米,这一深度也成为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10年前,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中国自此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随后,在2012年,蛟龙号又刷新了自己的成绩,成功下潜到7062米的深度。

(选自新华网,2020年11月10日)

材料二:

“奋斗者”号在10909米的深度,面对的海底压强超过110兆帕,大概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同时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能够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压力,“奋斗者”号搭载的材料黑科技至关重要。

它采用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经过国内团队的不断调试、测试,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钛合金问世,它不仅强度高而且韧性更好,制造出的“奋斗者”号,最多可以同时容纳3名乘客下潜到海底。

另外一项黑科技则是来自于它的动力系统。

它搭载的深海锂电池,最大的工作环境压力高达115兆帕,从理论上来说,它能够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2吨重量的物体压在1枚指甲盖那么小的面积上。

也因此,“奋斗者”号采用全电推技术也就有了更强大的能源支持。

最后,从海底深处返回海面也涉及到一项黑科技,它搭载的浮力材料包含成千上万个纳米级大小的玻璃微珠,能够为潜水器提供足够的浮力;同时自身的结构也耐得住海底高压的考验,避免在下潜、上浮过程中破碎。

除了这些黑科技之外,还包括:

视窗材料、通讯技术等黑科技搭载于“奋斗者”号载人深海探测器上,也助力它成功刷新海底深潜的新纪录。

(选自央视新闻网,2020年11月10日)

材料三:

伴随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深入认识深海的时代正在来临。

500年前达·芬奇设计潜水服、150年前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当时的科学幻想如今正在成为现实。

从科学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够帮助人类深入了解海洋的奥秘、地球的奥秘。

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据地球表面的3/5,无论温室气体排放的归宿,还是气候长期变化的源头,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层。

不仅如此,海底是距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

大陆地壳平均35公里厚,大洋地壳则为7公里。

揭示板块运动的规律、窥探地球内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进行探索。

从经济角度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

目前,海洋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0%,高居世界海洋经济首位,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深水油田。

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70%来自水深超过1000米的水域。

海底有待开发的资源非常丰富,现在还只是起步阶段。

比如海底的微生物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在千年以上,但人类尚不知如何利用其“长寿基因”;太平洋一片深海黏土所含的稀土元素可供人类使用几十年,但开采利用技术尚待研发。

(选自《深海探测——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人民网,2020年09月04日)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纪录。

B.“奋斗者”号搭载的深海锂电池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2吨重量的物体压在1枚指甲盖的面积上。

C.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温室气体排放的归宿及气候长期变化的源头,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层。

D.海底有待开发的资源非常丰富,海底微生物、深海黏土所含的稀土元素的开采利用技术尚待研发。

(2)阅读材料二,分条概述“奋斗者”号身上的“黑科技”在材料和技术方面有哪些先进之处?

(3)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三,概括人类为何要进行深海探测?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五一劳动节临近,就“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相关问题,记者在某校进行了随机采访。

教师1:

一个学生在吃饭时对着两个煮熟的鸡蛋发愣,不知道怎样将鸡蛋剥开,因为每次都是父母给他剥好的,从来没教过他怎么做。

教师2:

比如九年级《劳动技术》课有安装家用电器的知识,但学校没有教具,上课时老师根本没有办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

有时候教育局检查的来了就上一下,等检查的人一走,劳动课拿来上语文或数学。

学生1:

学校里虽然有劳动课,但老师也就照着书念念,几乎学不到什么。

我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

学生2:

我想学着自己洗袜子,可我妈妈说,男子汉洗袜子没出息。

她只要我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

家长1:

现在学习压力那么大,稍微一放松就会退步,怎么可能让孩子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做家务。

家长2:

我想让小孩去洗个碗,结果每次她都要10元做奖励,说什么劳动是要有报酬的。

【材料二】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

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72%的中国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

“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辽宁一名专家表示,某县妇联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

据调查,孩子为何不做家务?

很多学生、家长坦言,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

(来源:

新闻媒体)

【材料三】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提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被漠视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

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教育,自然会轻视劳动教育。

“实际上,这是一种扭曲的认识,因为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来源:

新闻媒体)

【材料四】

①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让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不仅有了“硬指标”,更引发人们的广泛思考和讨论。

②劳动创造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漠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的现象愈演愈烈。

有的人把不劳而获视为追求,觉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才是“人上人”的生活;有的人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不好好上学长大去搬砖”式家庭教育屡见不鲜。

在这种背景下,从国家层面号召,重拾被边缘、被冷落的劳动教育,尤为必要。

最关键的是避免把劳动教育变成作秀表演或花边点缀,真正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③紧紧扭住一个“观”字。

“如果心不想出发,脚就不会行动。

”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们学会劳动技能,而是要让“热爱劳动、尊崇劳动”的观念住进孩子们的头脑和心房。

要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感受,需要体验。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设置一个勤工俭学周,同学们用自己的劳动果实到学校换取笔记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那种劳动后的满足感至今记忆犹新,“用汗水换来的才最踏实”的理念也始终铭记。

④牢牢盯住一个“适”字。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劳动教育更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比如农村学校,可能有亲近土地的天然优势,体验农耕是很好的选择;郊区学校,可能与工厂更方便结对,有机会让孩子们当当工人也不错;城市学校,就需要另辟课堂,扫扫马路、送送快递、去去养老院,都可以找到劳动的快乐。

⑤时时关注一个“合”字。

让劳动教育落地落实,不是一人之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试想,如果学校安排了劳动课程,但家长却不理解、舍不得,孩子到了家里还是“小皇帝”,无异于一曝十寒,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反过来,如果学校很积极、家长挺支持,但整个教育体制还是唯分数论,劳动教育难免沦为纸上谈兵。

只有三方合力,让劳动教育形成一个闭环,才能在环环相扣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来源:

2020年4月9日《陕西日报》)

(1)下面对【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研究证明,不热爱劳动的人,在生活和职场中更容易成为失败者。

B.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已经被忽视。

C.对学生来讲适当的劳动不仅不耽误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D.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严重偏低,甚至某些高中学生连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没掌握。

(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家长,学校看不到劳动对人的好处,是因为以往的应试教育裹挟住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孩子不做家务的原因是“没时间”“不会劳动”,这与【材料一】中家长1的看法一致。

C.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超过93%的学生不愿意将来当技术工人或农民。

D.【材料四】画线句采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要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感受,需要体验”这一观点。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使用了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4)如何才能真正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请结合材料四以及自己的体会进行概括。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

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其后黄梅戏又吸收借鉴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已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可分为大戏和小戏两类。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黄梅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入库资源统计图(截至2020年10月底)。

材料三: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的影响,演出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

材料四: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中的江淮官话。

其特点是唱词结构在整本戏中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三打七唱”。

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尝试用二胡伴奏,都未能推广。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司鼓等)为主,以西洋乐器(电子琴、单簧管、口琴等)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黄梅戏音乐的表现力。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源自民间采茶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B.黄梅戏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与民间艺术结合形成小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走上城市舞台;在1949年后得到快速发展。

C.黄梅戏是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只受了青阳腔和徽调等本土剧种的影响,演出内容和形式比较固定。

D.黄梅戏剧目有主要表现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大戏与主要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的小戏两类。

(2)结合材料二,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你的探索结果。

(不出现数字)

(3)材料四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黄梅戏?

请简要概括。

(4)说说材料一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现实生活中,黄梅戏乃至传统戏曲的发展都遇到了瓶颈。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就如何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戏曲艺术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准时并成功发射,之后嫦娥五号探测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两两分离、①、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②,17日③、安全着陆。

23天的时间内,嫦娥五号完成了一次对接、六次分离,两种方式采样、五次样品转移,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于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作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号任务,和前期任务相比技术跨度较大。

前期是在月球上巡视勘察,这次是采样返回。

为了可靠地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要突破在月球上采样返回碰到的新技术,实现在月球上可靠地采样,把样品可靠地封装到真空容器中,在月球上进行转移,转移到自身的返回系统中,整个过程和之前相比都是新的,都是有创新性的。

另外,从月球上采集的样品返回地球,必须要在月球上升,也就是月面点火起飞,这对我国航天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前所未有的。

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和地球轨道也有很大不同。

目标较小,月球较远,要求的自主能力就比较强,同时测控手段和支撑条件也有限。

因此交会对接是要克服的难点,也是创新点。

从月球轨道回来,再入大气是以近第二宇宙速度,这和以前的载人航天和再入任务比,速度快了很多,带来的热的影响、控制能力的影响、精度影响都很大,也需要重要突破。

材料三:

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月球探测主题,基本规划确定探月工程四期,总共包括四次任务。

第一次任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

第二次任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规划当中还有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并将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并验证核心技术。

(1)根据嫦娥五号飞行过程,按正确顺序排列下面三项工作,把序号填入材料一的横线上

A.再入返回   B.月地转移   C.平稳落月

(2)材料二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的画线词“近”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4)请概括材料三的说明内容。

(5)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嫦娥五号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

B.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是在前期巡视勘察的基础上采样本返回。

C.嫦娥五号完成了在月球上升,月面点火起飞,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

D.此次任务完成后,嫦娥四、六、七、八号虽没有具体工作项目,但都在规划中。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4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4%。

我们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第1颗行星就是火星,含铁的氧化物覆盖了它大部分的固体表面,使它发出了引人注目的火红色。

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它有大气,只是十分稀薄,而且以二氧化碳为主,大气中少量的水蒸气即使全部化为水,覆盖在火星表面上也只有0.01毫米深,火星上的“极冠”,冬天会增大,夏天会缩小,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地球两极的大量冰块。

文本二

茫茫星空哪里可以成为人类的第2个家园呢?

人类瞄准了地球的老邻居——火星。

因为它不光距离地球近,关键是和地球长得太像了,它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四季分明。

它的昼夜更替周期大约为24小时,拥有山脉、山谷,还有液态水,这些听起来真是太靠谱了,但是只有这些就够了吗?

经过探测器发现,事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火星是一个荒凉恶劣的不毛之地,各种自然条件很难适应人类生存。

从它的运行轨道来看,有一点是很确定的,火星很干燥,尽管火星上也有水、冰,甚至流动的水,但与地球相比,火星简直就是一片荒漠。

它不单干燥,而且异常寒冷,在火星上最热的地方最热的时候温度只有21℃。

这还不算糟,火星上的平均气温可是-47℃,冬天火星两极的温度更是低到-143℃,所以火星大部分地区都是四季严寒的状态,不过人类是可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存的,尽管人类要在火星上保暖不容易,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也并非不能实现。

还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火星的大气层极薄,这就意味着航天器在火星表面下降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在减速上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火星上缺乏供人类呼吸的氧气。

事实上火星大气中只包含0.14%的氧气,而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高达21%。

不过研究发现,火星表面上大量聚集着一种名叫高氯酸盐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包含着一个氯原子和四个氧原子,一些氧原子可以分离出来并聚集在一起,形成可呼吸的空气,但是这种分子对人体是有剧毒的,它被人体吸收后会扰乱人的代谢功能,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造成睡眠紊乱,并引发一些血液疾病。

目前人类对这种分子还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文本三

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56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公里。

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

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25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情况:

只吃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